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6 题号:19340166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我国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理论园地里盛开的一朵绚丽的奇葩。美学大师宗白华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在浩瀚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都试图给意境作以界说,但大多数人都失于偏颇。在综合比较了几家说法后本人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的观点: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审美内涵很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②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的诗论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南宋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要求诗歌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认为诗歌善之善者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书画同源,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也。这里的实境,是指具体的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体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③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这样评论石涛作品的妙处: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有画处。又在无画处。这风雨归舟图虽然没有画风,但我们从堤柳迎风弯曲状上可以看到风威;明明没有画雨,可我们从渔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上可以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悟到雨势。收无中生有之效,这是典型的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例子,真正做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

(摘编自赵晶涛《虚实相生——浅谈意境的一个美学特征》)

材料二:

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虚实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切入角度和论证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界定也有所不同。诸如: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实,引起读者的联想是虚;由形象而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结合。”“强烈的感情直抒是‘实’写,意象暗示是‘虚’写。笔者认为,古典诗歌中所描述的眼前景象、事件为实,所引发的情感、理念,或者所引述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或者所联想想象的未来发生的事为虚。二者相融合而形成的意象境界即为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②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是诗歌艺术生成的二原质。诗歌意境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再到深层融化的过程。大凡成功的诗作,往往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既能把一幅幅鲜明、具体、逼真的画面献诸读者的视听觉,又能将朦胧、抽象、丰富的底蕴留给读者想象,诱发读者创造性的阅读。

③情与景、虚与实两者在诗的生成过程中密切相连。然而,比较而言,二者中为主,为从,是基础,是重心。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不在于实像本身,而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清代诗论家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认为诗之所以成诗,就在其诗作的空灵性,在其虚处,在于光明莹洁的空旷境象中,吐露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无限的生命光辉。以为依托,注重从实处入手,向虚处生发,并力图超越的范畴,导向的领域,以有限的,呈现无限的,这就是以,当然,相反的就是以。在文本某个部分是,在整个篇段就呈现为虚实相生。这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特色。

④毫无疑问,虚境的加入拓宽了实境所要呈现的画面,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拓展了所要描述的景致、事件的意境,强化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古今诗人钟爱并擅长虚实相生的原因吧!

(摘编自涂承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审美内涵丰富,最突出的一条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动静相生、有无相生。
B.绘画和诗歌的理论是相通的、互补的,邹一桂认为诗歌具有“实境”和“虚境”,“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
C.由于切入角度、论证背景不同,虚可以是读者的联想,也可以是意象的暗示,还可以是表达的情感、理念。
D.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价值在于蕴含其中的内在价值,其创作以“实”为基础,以“虚”为重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写实境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既求形似,更求神似。
B.大凡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功的诗作,就是情景相融、虚实相间的,且能诱发读者创造性阅读。
C.诗境产生时情与景、虚与实紧密相连,它们从表层共存到内层交流,最后深层融化。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使得论证具体充实而不空泛。
3.下列选项,能体现“虚实相生”的一项是(     
A.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C.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无名氏《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4.“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请结合材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简要赏析《扬州慢》下阕。(附《扬州慢》下阕: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取材于姜朝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可以更广泛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从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更好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垃圾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采用科学的手段消纳这个极大的污染源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课题和社会经济课题。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是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前提。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含有许多可再利用的物质,如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通过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可将之再利用,转化为商品,变废为宝,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环境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可促进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废弃物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垃圾处理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发展,也要靠政府的投资及财税政策扶持。生产单位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主力军,也是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例如在产品包装上,生产单位应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并标注宣传环保理念及分类回收方式的字样,加强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使企业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可以向企业征收产品包装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重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效率。

(取材于赵雪梅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20197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正在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步入对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行列中来。

(取材于王薇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四:

新华社北京52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21日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看到来信,我想起五年前同大家交流垃圾分类工作的情景,你们热心公益、服务群众的劲头让我印象深刻。得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

习近平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近日,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当地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表达为推动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贡献力量的决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投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材料二指出如果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更广泛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自然就可以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
C.材料三最后一段用“必答题”为喻,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将更大。
D.材料四中,习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还要持之以恒。
2.根据以上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居民坚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能光靠热情,还要改变图省事、图省钱的习惯。
B.材料二用数据表明,我国的城市垃圾量正在逐年递增。
C.材料三表明,通过立法强制市民垃圾分类,对违反规定乱扔垃圾行为处以罚款,效果要比宣传教育好得多。
D.材料四上海市垃圾分类志愿者热心宣传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这说明志愿者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必须依靠群众,依靠全社会,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形成合力。
B.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必须以负责任的心态更加积极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C.要解决垃圾混装混运的问题,对环卫工的监管不可失位,但同时也需要解决源头问题,即如何让前端的垃圾分类更彻底。
D.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要改变公众长期养成的“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让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和法规得以顺畅实施。
4.“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有诸多好处,请你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其好处。
5.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2023-07-04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够同时持有、共同享用、一起传承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共享性不受时空限制。比如春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不同国别的人,都可享用其家人团聚等特定文化意涵,也可创造具有特定国家或地域色彩的春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对群体内部而言,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一直以来,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比如,茶、丝绸在很早以前就从我国传到欧洲,野生茶树的驯化、茶叶制作方法、茶水泡制过程,蚕的饲养、蚕丝的提取和刺绣等,这些非遗技艺是中国人的创造,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象征。对于不同群体、不同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彼此借鉴以丰富各自文化生活,增进相互认同,促进各自发展,正所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都自觉、热心地投身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非遗的幸运。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赢得世界赞誉,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非遗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非遗概念的广泛传播,让我们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日常生活方式如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过节等,都获得了文化意涵,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地位。首先,整个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明显提高;其次,非遗保护唤醒了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此外,不论是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持续推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都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

非遗保护日益重视人的作用。过去历朝历代,民间艺人不曾受到过特别的尊重。建筑者、手艺人、讲故事的人……体现他们技艺和智慧的成果被世人称赞,但他们的名字却湮没在历史里。如今,传承人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实际尊崇,让这些不曾被关注的创造者走到文化建设舞台中央,使他们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有了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传承、创造的主体得到尊重,有助于非遗这一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具体来看,非遗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技术尤其是录音、录像使非遗记录变得更加真实和完整,一些以往难以用语言、文字描绘和记录的元素可以得到更好呈现。传统的师带徒制度得以延续,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新手段新方式不断涌现,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体现。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拓展,广泛动员起社会力量,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热爱度和参与度,同时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

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摘编自刘魁立《把握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人民日报》2021年4月30日第17版)

材料二:

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具有能动性的物质为载体,通过物的传递进行传承,是不能发展和创新的静态的东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自己的优势,其载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它通过传承人的口述或口述表演、身体示范或表演、综合示范或表演等进行传承,传承人既是遗产的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它的文化财富是活态的、不断被发展和创新的。

非遗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遗在传承弘扬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据重要位置,非遗传承人的心性修养历程和成果作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传,沉淀、衍化、汇聚成清晰的脉络,以文脉样式呈现,成为遗产中最精华部分。书法遗产中揄扬疏体、抑压密体都是传承人对书法遗产实施的改造和拨转,累积成今天厚重的书法遗产,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书法如此,其他非遗门类及亚类如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等概莫能外。

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美好生活需要等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特点,需要寻求突破点。新时代中国非遗要在发展观上寻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实施统筹分类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在对外交流互鉴中寻求提升,让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独特贡献,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辐射效果,保持个性并增强国际话语权。

(改编自王福州《新时代中国非遗的文化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因为它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
B.我国申遗的总数已居世界第一,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赢得了世界赞誉,实现了质的飞跃。
C.非遗传承、创造的主体由过去不受关注到而今得到尊重,此变化对非遗这一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焕发旺盛生命力是有利的。
D.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却不曾中断,正是我国非遗的定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群体、不同民族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相互学习,这样做有利于丰富各自文化生活,增进相互之间的认同,促进各自的发展。
B.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记录的手段也有了新的进步,同时变得更加丰富和灵活了,而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手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C.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美好生活需要”等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已不再是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
D.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辐射效果等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土陶制作技艺列入非遗名录后,宜昌点军车溪风景区土陶作坊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游客们不仅在此观赏土陶,发朋友圈,还纷纷上阵跟土陶师傅请教,亲身体验土陶制作的乐趣。
B.荆州市荆楚非遗博物馆设立后,将十多位非遗传承人请进博物馆带薪授徒,探索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非遗传承突破家族传承的局限,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
C.秭归县通过邀请专家讲授端午习俗和屈原文化等方式,多措并举,经多年努力,逐渐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龙舟竞渡、三闾骚坛等文化品牌,使秭归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D.村委会推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乡村发展策略,利用本村老房子、寺庙等古建筑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并举办乡村文化节,大力向游客推销土特产,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水平。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谈到的非遗的作用有何异同?
2021-07-07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师法自然要求造园者在造园时要在总体布局和组合方式上遵循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如,在园中叠山置石时,造园者要模拟天然岩石的生长纹路,尽量减少人工堆砌的痕迹;园中的水域应模拟自然之水,弯弯曲曲,极尽自然之态;植物的配置要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减少人工修饰之美,追寻自然的雅致。融于自然即建筑不作为整个园林的主体,园中的植物、水域、山坡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人居住的地方仅仅是园林的附属,隐匿于这片自然之中。园中的建筑表面常设计有漏窗,可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同时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使视野更加开阔。从漏窗内向外看,开阔的水域、婆娑的树影、娇俏的亭台楼阁,野趣之美盎然。顺应自然即园林中的亭台楼阁、馆斋舫墙等建筑的形态和气质既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又将园内各部分相串联,达到移步异景、峰回路转、闻其声不见其景的观赏效果。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和水体是整个园林的灵魂。画无草木,山无生气;园无草木,水无生机。《红楼梦》中,贾政带领众人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进入石洞,只见繁盛的树木成荫,奇异的花朵闪烁其中,清泉在花草深处曲折跌落于奇石的缝隙之下,动静结合,达到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统一。植物和水体搭配,相得益彰。又如,宾客进入潇湘馆,见后院的墙下开一缝隙,得清流一支,开沟仅有几尺,灌入墙内,绕着屋阶房缘至前院,绕竹下盘旋而出。竹子瘦长高洁、挺拔秀美,阴柔溪流穿梭其间,给人灵动之感。挺拔的竹子和曲折的溪流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潇湘馆的观赏层次更加多变,意境更加深远。

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基本造园要素,也是人与自然交流情感的重要联结,为人与自然的沟通创造了空间。同时,自然和人工之美也体现在植物与建筑的结合上。如,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以竹为主题,园内种植有竹、芭蕉、水仙等植物,在翠竹掩映下的潇湘馆被贾政视为学习的绝妙之处。翠竹成群与主入口的桃树和柳树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体现了林黛玉恬淡孤洁的人物性格。苍苔也是潇湘馆的重要植物,苔藓的生长环境是幽暗、偏僻、阴湿的,要依附于水边的石头或者阴暗的墙垣之中,同时也暗指了林黛玉仰人鼻息的现实处境与冷傲的性格。

叠山置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氛围常用的景观元素。运用土石等材料模拟自然中的真山是古典园林的特色,也是大观园的一大特色。其中,植物与山石相结合,通过遮挡、引导、分割视线等方法,可以营造空间氛围。《红楼梦》第17回中,贾政命下人开门,只见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繁盛的植物遮挡在面前。众人说道:好山,好山!”“‘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增,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此为贾政带领众人浏览大观园时所遇之景,植物与山石相辅相成,山石上生长着茂盛的苔藓,好似天然的翠绿屏障,恰好遮住众人的视线。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造园手法——障景,造园者运用山石将园内和园外分割开,使整个园林更具有景观层次。

摘编自全晓宇《浅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文学审美属性—─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例》)

材料二:

植物比德,物我合一。花从来都是美好事物的代表,青春和生命的象征。大观园中的园林花木丰富多彩,多种花木的色、香、品格暗喻众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有劲节、脱俗、诗意、清秀等意象。潇湘馆内栽植幽竹,门上隔扇的装饰也是竹子,形成幽静文雅的意境,暗含潇湘妃子林黛玉的性格。衢芜院不见花木,只有异草,以沉静的绿色或冷色为主,又异香扑鼻,沁人心脾,透出主人公薛宝钗的凝重、机敏。又红又香、带刺的玫瑰形容才情高、果敢厉害的探春;梅花既与妙玉相关,在栊翠庵中斗寒怒放,使宝玉有访妙玉乞红梅之举。园林与主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摘编自胡群霞《论<红楼梦>剧中的园林意境》)

1.下列选项中,对相关概念的阐释不正确一项是(     
A.师法自然,指造园时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法,在园林的总体布局和组合方式上遵循自然的规律,合乎自然的模样。
B.融于自然,指人居住的地方应当融入园林之中,作为园林的附属,而园中的植物、山石等自然之物才是园林的主体。
C.顺应自然,指园林中的建筑在形态和气质上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吻合,同时又巧妙地串联起园内各部分的自然景观。
D.障景,是古典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通过挡住园林的景色,将园林分为彼此独立的不同的空间景区,增添景观层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清秀芬芳,水的灵动活泼,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统一,共同营造了园林的深远意境。
B.潇湘馆中的“苍苔”,生长于幽暗、偏僻、阴湿的环境,依附于水边的石头或阴暗的墙垣,暗指林黛玉寄人篱下,孤洁冷傲。
C.幽雅文静的竹之于林黛玉,沁人心脾的香草之于薛宝钗,不仅暗喻了她们不同的性格,也暗示了她们未来的命运不同。
D.怒放的红梅让栊翠庵多了一份世俗的气息,对妙玉而言,红梅出高墙,暗含着妙龄少女对红尘的些许向往之情。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张璨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论,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B.扬州个园“月映竹成千个字”,借助竹的一半“个”字,形容个园主人的心情和心智。
C.清人俞曲园手书“清风月光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使苏州沧浪亭的景致名扬四海。
D.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人油然而生无限遐想。
4.叶圣陶评说苏州园林:“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大观园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从选文中举出两例简要说明。
5.大观园内有“稻香村”,对此,宝玉评说:“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宝玉的评说是否有理?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2023-07-07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