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6 题号:19369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20期)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C.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D.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D.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学的缺陷

李雅坤

文学批评家杨光祖教授多次批评当代小说——即便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未脱“三俗”的鄙陋。作家只会技术,不懂艺术,缺少思想,作家没有思想,可谓切中了时下文学作品的弊端与作家的弱点。

技术是人为了满足物质或精神需要,用自身的经验、知识以及相关工具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作家的技术就是用笔或其他工具对文字的操作,其结果最终是为了生产精神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审美是人的天性。审美不仅源于艺术作品含有的形体、线条、色彩、旋律、意境、情调、情趣、韵味等因素体现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必须要有生气,要有灵性,要有生命力。艺术作品是活的,是动,是生机勃勃的,是有血有肉的。一束纸花再精致也不可能美丽,因为它没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是内容恰到好处地在相应的形式中勃发着审美的魅力。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却是无法分离的,犹如水乳交融。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高、气象新、韵味深。然而大 漠、孤烟、长河、落日,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他们本身没有情调,没有意境,没有诗意,称不上艺术。它们在作者的重新组合中变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构成了一幅既栩栩如生、又赏心悦目的画面;汇成了一首既威武雄壮、又辽阔悠远的交响乐,这使人沉入其中浮想联翩、情不能已。如果我们抽象地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成是内容,那么他们被作者用相应的手段组合成的新关系,便是体现内容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作者创作的诗。所谓艺术创作,其实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变成了一种新的形式。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其实是一种想象力勃发思维活动,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作者借助于意象来寄寓情感,意象因此拥有了作者赋予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就是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思想往往是真理的表述、或道义精神的体现。思想不重复前人或他人,这一独特性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要,作家塑造的人物、设计的情节、叙述的事件、描绘的现象,一定要体现作者自己独到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一定有新颖性,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才具有独特性。

思想没有实际效用,那思想有什么价值?思想是摆脱愚昧的首要方式,具有开启心智的作用。于此看来,思想虽然没有实用价值,但思想却让人明白了很多真理、很多事理、很多道理。杨光祖教授批评当代文学乏善可陈——主要在于当代文学作品中缺少思想,“小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沈从文语),文学作品没有了思想,艺术水平肯定上不去。严格来说文学的魅力,就是思想的魅力;名著的不朽,都是思想的不朽。当代文学的苍白无力不是作者兴趣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更不是技术水平问题,主要在于作者没有思想。作者的思想从何而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首要问题

(选自《书屋》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人的能力的体现,需借助人自身的经验、知识及相关工具,能满足人的多种需要。
B.作家技术的核心是只用笔而不用其他工具操作文字,从而创造出给人影响的精神性产品。
C.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主要是在于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由此能够勃发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D.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水乳交融,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现象本身未必有诗意,但经作者艺术重组,就会在新形式中构成某种艺术美。
B.艺术创作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变成了一种具有审美意味的崭新的形式。
C.艺术创作的唯一途径就是创造合适的意象,没有意象,作品的思想就失去了依托。
D.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首先必须要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
3.根据全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具备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2020-04-03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魏晋风度•文的自觉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只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煌煌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了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对文体的区划和对文思作了精确地描述。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这大概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头一回。它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自曹丕、陆机之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魏晋的“五言”,直到唐末,五言诗始终是居统治地位的主要正统形式,而后才被七言超越。此外,六朝骈体,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都相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匀衡、协调、和谐、错综、统一种种形式美的规律,作了空前的发掘和运用。它们从外在形式表现了文的自觉。灵活而工整的对仗,从当时起讫至今日,仍是汉文学的重要审美因素。

【注】①四声八病:“四声”即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不同声调;“八病”指创作五言诗时运用汉字四声应该避免的八种弊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发展到魏晋时代慢慢壮大既有历史时代背景,也跟曹氏父子文学主张有关。
B.曹丕之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想以文章的不朽来实现人生的理想。
C.两汉的门阀大族认为通过文学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
D.西晋陆机专门描述和探讨创作类别特别是创作心理,这大约是中国美学史的首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魏晋时代“文的自觉”,重点论及对文章本身的价值和地位的认识。
B.文章引用鲁迅的话表明,曹丕提倡文章华美使得汉代的文章比以往华丽好看。
C.作者论证时既有两汉和魏晋的对比,又有从魏晋到南朝“文的自觉”发展的概述。
D.文章的末段从诗歌的语言、音韵、对仗等外在形式强调了文人自觉追求诗的形式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是因为相对于“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曹丕更强调文学及其本身的形式和艺术价值。
B.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这说明文学家在当时没有独立地位。
C.曹丕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新观念之所以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是因为曹丕地位甚高,以皇帝的身份自觉参与文学创作。
D.南朝梁刘勰撰写了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同期的萧统编选了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这都是“文的自觉”的体现。
2021-06-15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选自鲁迅《祝福》,有删改)

文本二:

鲁迅是一位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教材。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中,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强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蕴含了鲁迅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而鲁迅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则直接来自他对汉字的特殊感悟和驾驭能力。周作人曾经提倡写“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的文章”,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乃兄鲁迅。鲁迅很喜欢电影,对电影艺术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组成的,很适合于拍成电影短片。鲁迅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表现在他的作品语言既有规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规范的一面,因而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现代汉语表达的可能性。

(选自钱理群《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本开头运用外貌描写,特写了祥林嫂的眼睛,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我”被祥林嫂提问之后的惶急。
C.鲁四老爷咒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可见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也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D.短工回答“我”的问话时的语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统治的禁锢下,普通民众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E.“短工”的答话中有两次重复反问,因为对“我”的提问很不耐烦。
2.赏析文本一画线部分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3.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4.文本二阐述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体现,请举例分析。
5.祥林嫂在冬夜里寂寞离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像祥林嫂一样的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根据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对于关心弱势群体你有什么建议?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