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9 题号:1939574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英诗中西风形象的流转

包慧怡

①一切要从一首名为《西风啊,你何时吹拂》的中古英语小诗说起。西风啊,你何时吹拂/让细雨轻降?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离不开对它的中心意象西风的理解,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西风在欧洲古典时期至现代诗歌史上的演变。

③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神是仄费洛斯,有鉴于地中海乃至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情况,早从古典时期起,西风一直在文学中被表现为最柔和宜人的风,作为彩虹女神伊丽丝的配偶,宣告着春日和晴天的来临,并与爱欲之神爱若斯紧密相连。人格化的西风大量出现在荷马、赫西俄德、柏拉图等人的作品中。早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中,西风就已是春日与爱情的化身,古罗马诗歌中往往保留西风的希腊名字仄费洛斯,比如维吉尔《田园诗》中的一首牧歌:……或去到随西风轻颤的树荫下/或拾步追寻岩洞。在拉丁文例诗中,西风的形象总体都是正面的、带来生机的、温暖轻柔的地中海地区的拂面和风。

④这一点到了中世纪英国文学中并无明显改变,即使英格兰的高纬度的气候与希腊罗马相去甚远,西风仄费洛斯依然是春日和风细雨的代言人。最著名的例子当数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在《序诗》开篇的描述了:当西风也用他馥郁的呼吸/把生机吹入每一片林地/和原野上的嫩芽,年轻的太阳/已走过白羊座一半的旅程……在乔叟这里,西风继续被强化为四月之风,白羊宫之风,春分之风,带来雨水润泽万物之风。当我们在汉语中读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中独自登场、只手为天地易容的春风,或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伴雨随行的春风,乃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仅被暗示在场的春风,我们应当记得,这春风正是乔叟的西风,维吉尔的西风,西方近代以前诗歌中的仄费洛斯或法维尼乌斯、作为春日化身的西风,而绝不是中文语境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西风——汉语诗歌中愁云惨淡的西风实乃秋风,这是由古代中原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正如我们的春风实乃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⑤在远隔重洋的英格兰,大约在乔叟之后一两个世纪,《西风啊,你何时吹拂》中潜在能够满足的心愿而降下细雨的西风,依然是荷马—维吉尔—乔叟的春分之风。直到又过了一个多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西风开始具有了一些更复杂的特质:依然是温柔的和风,却开始孕育和暗示着更危险和暴力的事物。比如莎士比亚《辛白林》:他们是像微风一般温柔,在紫罗兰花下轻轻拂过,不敢惊动那芬芳的花瓣;可是他们高贵的血液受到激怒以后,就会像最粗暴的狂风一般凶猛,他们的威力可以拔起岭上的松柏,使它向山谷弯腰(朱生豪译)。朱译甚至将西风直接处理成了微风,但剧中此句以及上下文的重点不在西风的温柔和花瓣的安静,却在表现紧随其来的暴力场,西风隐隐具有了担任山雨欲来之先驱的潜在身份。

⑥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中,这一潜能全面真实化,西风开始大面积摆脱古典—中世纪时期明媚和煦的形象,成为往来于生命与死亡、秋冬与春夏之间自由不羁且不可控制的雄浑之力,西风同时成了绝望与希望之风。再也没有比雪莱的《西风颂》更为生动的例子了: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江枫译)雪莱在诗中自比西风,而西风也拥有了调和两个极端,同时作为毁灭者和催生者的双重身份,成了最高浪漫主义精神的一种象征。再也不见田园牧歌中的仄费洛斯,雪莱的西风正是我们如今在英语诗歌中最熟悉的西风形象。短短三四百年间英国的气候或地貌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气象专家能给我们专业回答,但我们当然需要谨记,文学不是气象学的镜子,文学形象的嬗变不是地理学的注脚。自然现实与文学现实之间的断层,两者之间的幽暗罅隙间,有时躺着最接近诗歌真实的事物。

⑦而在现代英语诗歌中,与《西风啊,你何时吹拂》在移情作用上最为接近的一首诗,笔者认为出自隐士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之手:风雨之夜—风雨之夜!/若我能和你在一起/风雨之夜应是/你我的奢侈!

⑧何妨就将迪金森诗中未被命名的风看作西风

(有删改)

1.标题中“流转”一词在本文中应解释为_______。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中“西风”被表现为春日和爱情的化身。
B.文艺复兴英诗中“西风”已经是与温柔截然相反的暴力场。
C.受地理影响,汉语诗歌中“西风”绝不是英诗中“西风”。
D.浪漫主义诗歌中“西风”从象征希望自由走向了绝望死亡。
3.下列诗句中与《西风啊,你何时吹拂》中“风”的移情作用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D.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4.第④段大量引用中国古典诗句来推动论证展开,请对画线句加以分析。
5.结合全文,概括艾米莉·迪金森的诗在“西风”形象流转中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湿地中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巨大的碳库。湿地又通过分解和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排放到大气中,湿地能发挥碳汇碳源两方面的作用。

湿地,特别是泥炭湿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当沼泽的水热条件十分稳定时,沼泽中的泥炭不参与大气CO2循环。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便起到汇集或固定碳的作用,即是碳汇。

湿地也可成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全球天然湿地每年释放的甲烷约为10亿-20亿吨,全球水稻田每年甲烷的释放量约为2亿-15亿吨。

如果湿地遭到破坏,例如,一味地围湖造田,湿地被排干或者温度持续升高、降雨减少,会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活力增强,沼泽失去碳积累的能力,加速了泥炭或草根层的有机质分解,增加了二氧化碳向大气的净释放量。

如果,直接开采泥炭将其作为燃料燃烧,就会更迅速地把泥炭中多年积累的大量的碳氧化,使几千或上万年来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的有机物质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湿地就会由“碳汇”变成“碳源”,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泥炭地的丧失对全球气候来说后果非常严重。

保护自然湿地,它就能发挥减缓气候负面变化的减少碳排放、把碳留住即宝贵的碳汇作用;反之,破坏湿地,它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源源不断地把碳释出,向大气圈释放CO2CH4等温室气体,产生恶劣的碳源效果。

(摘编自郭耕《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材料二

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维护着人类及万物赖以生存的各种复杂生态循环系统的微弱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面临严峻的威胁。《巴黎协定》提出在全球范围内使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即碳中和。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一个国家之内的净零排放,即一个国家领域内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平衡。其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致平衡稳定,防止气候变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展示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努力,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挑战看,首先是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短。与欧洲相比,欧洲大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现碳达峰,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事后才知道什么时间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峰值,达峰之后经历漫长平台期开始缓慢下降,然后即将走向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65-70年。我国则是人为设定了达峰时间表,现在二氧化碳排放仍在攀升,没有看到峰顶,实现达峰还需要做出艰苦努力,还要考虑实现碳中和。但我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缓冲时间很短,这是我们的最大挑战。

其次是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中国单位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这很大程度要依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降低能耗、碳排放水平。

从机遇看,首先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激发更多创新活力,从根本上支撑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

二是可借鉴国际诸多先进减排经验。过去近30年,国际上积累了有关大气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碳减排、能源低碳发展的诸多经验,包括政策工具、市场设计、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甚至前车之鉴等,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利于缩短实现碳中和的进程。

三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不断进步。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光伏发电成本约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2030年以后肯定是继续降低的。从中远期看,低碳技术的成本将会有较大幅度下降,助力我们降低碳排放。

四是非化石能源替代水平与能效进步表明实现碳中和具备可行性。2019年,我国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2000亿千瓦时,折合6000万吨标准煤。如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国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提高到每年3000亿千瓦时,即每年可以提供1亿吨标准煤的非化石能源,坚持30年即新增30亿吨标准煤的非化石能源,如果届时能源效率再提高50%,我国能源消费量到本世纪中叶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左右,我国在2050年左右有实现碳中和的可能。

五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有市场、制度等多重优势。我国民众力量、市场选择和制度优势都会对碳中和起到促进作用。发挥好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调动民众、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积极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摘编自李俊峰《碳中和下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湿地既可以是碳库,也可以是碳源,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人类如何对待湿地。
B.湿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活动的强弱,与湿地的碳汇能力负相关。
C.我们借鉴别国实现碳达峰的经验,规避其在减排上走过的弯路,有利于加快实现碳中和。
D.“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技术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让人们优先选择可再生能源成为可能,从而能够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碳排放。
B.湿地有两种:一是天然存在的湿地,一是人工的水稻田。它们都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
C.我国人为设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面临的挑战更大,但是,更能显示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担当。
D.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不断增大,对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对两则材料的论证手法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材料一先论述湿地可发挥碳汇和碳源两种作用,后面具体分析这两种作用的表现,最后总结归纳,使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B.材料一在论证中使用了假设的方法,通过湿地泥炭丧失造成的危害的假设来论证保护湿地对保持碳中和的重要性。
C.材料二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既点明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困难,也指出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有利因素。
D.材料二在论证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既将中国遇到的挑战直观化,也让中国如期实现碳中和的能力和路径更加清楚。
4.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想要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标应该怎么做。
2021-03-27更新 | 36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美丽”的范畴,不单是指绿水青山,更是好的精神气象、社会风貌、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美丽”表明了党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清晰规划。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对大学美育的认识必须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美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于美育,蔡元培先生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之说。美育不只是教育工具,美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北大教授叶朗认为“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让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大学美育的价值更是无可取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美育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认识到真正的审美不是针对流行文化的表面现象,而是应该对传统文化之精髓有欣赏、感悟、理解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思想之漱荡和灵魂之震撼。如果大学里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的艺术基础知识普及和鉴赏,缺乏艺术美有思想的传播认知,那么人类艺术和文化瑰宝中的建筑、雕塑、戏剧、戏曲等众多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也仅仅是毫无生活经验、完全空洞的概念,缺乏灵魂和光泽。

其二,大学美育为学生的审美判断提供工具以及体系。艺术教育正是培养审美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每个人走进艺术和美的世界的重要之路。在大学设立相关的公共艺术课程。正是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教师通过不同的形式让美育得以传播,学生在感受、欣赏和理解美的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性和理性的思维,并能够将美有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体验过程中完成思想的升华。

大学美育应该在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等维度中有效地展开。具体来说,一要坚持正确思想引导,开展积极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以实践为主。通过相关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搭建美育平台,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摆脱低俗网络文化的干扰。而且,有更多机会学习和了解人文艺术通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在社会服务与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心智的锻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美育能力。知性、感觉、直觉、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是融合了理性和感性元素的综合体,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进行全面认知。各大高校,应该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全过程培养,让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科学知识、思想理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要丰富完善高等院校的美育体系,提高美育教学质量。高校教育体系的教学要求、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需要对美育课程体系有更具前瞻性的建设。大学美育建设必须积极增加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方法从而达到促进美育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目的。

(摘编自汤旭梅《新时代呼唤大学美育教育新作为》)

1.下列内容不属于文章末段提出的美育方法的一项是(     
A.大一女生小王自幼跟随父母到各地旅游,爱好自然风光,上大学后每周末去领略西湖优美风光,拍摄照片与同学分享。
B.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科双一流高校,近年为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国古典建筑欣赏)选修课,要求阅读《美学十五讲》。
C.小李同学上大学后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丰富了文化精神生活、激起了情绪的体验、大幅度提升了思想觉悟。
D.西北大学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筹建了自己的博物馆,丰富了校史馆,举办了学生书法展、诗词作品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论述文的基本思路展开,依次论述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B.开篇对十九大报告相关内容进行了丰富、深入的阐述,点示了文章立论的特定时代背景。
C.第二段运用引证法论述了的“美育”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和叶朗教授的论述内涵没有差异。
D.第三段使用假设论证的目的是论证大学美育可拓宽学生视野最终为其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对于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需求不断增长,大学美育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B.美育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是艺术内容和表现观方法的统一。
C.很多文化精粹对多数人而言仅是空洞的概念,原因是大学里缺乏系统性、高质量的艺术教育。
D.“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服务与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心智锻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020-05-22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民族体育文化源于人民的劳动和生产,发展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传统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随着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濒临灭绝或退化变异的状况。

从目前来看,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成熟、学科体系不健全、基本概念表述不全面、传统运动项目的挖掘和保护不科学、特色体育文化村寨开发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人民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人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过于追求现代化的运动项目,阻碍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人民在传承云南民族体育文化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性,很多人眼中只看到了外国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优越性,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过多地选择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价值的理解,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失去了原有的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云南从古至今就以她的“美丽、丰饶、神奇”显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天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更应该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旅游业的规模,与沿边地区加强旅游合作,特别是结合各民族的体育文化节,制定各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周”、民族体育文化宣传月"。如借助傣族“泼水节”的赛龙船、放高升,白族“三月街”的赛马,纳西族的东巴跳等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与周边国家、地区、民族加强交流。在各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民共同参加民族体育盛事。同时在民族体育盛事中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如瑶族的绣球、毽子,佤族的木鼓、鸡棕陀螺等,这些民族体育用品可以制作成民族体育文化产品,这样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省应抓好机遇,大力向沿边国家、地区宣传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展现云南民族体育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貌,同时也成为云南体育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为云南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云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传播、发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带一路”建设是幸福路、必由路,云南是重点门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敲门砖,是搭建政治互信、文化互通的桥梁。因此,云南省应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开展文化交流、旅游资源开发和品牌塑造研究,通过多种渠道打开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往世界的大门,让全世界都认知与了解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摘编自金南何茂玉林聪《“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济基础的云南民族体育文化源于人民的劳动和生产。
B.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失去原有的体育文化价值,是因为很多人对其缺乏认识。
C.把瑶族的绣球、毽子等民族体育用品制作成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D.为云南旅游事业注入新活力,需要向沿边国家、地区大力宣传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其发展的现状。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东西方体育的优劣,分析了民族体育文化失去价值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列举多个民族体育文化产品,阐明了民族体育文化有一定发展潜力。
D.文章就“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做了较全面的论证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
B.民族体育文化得不到重视,传承的意识淡薄,因此制约了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
C.极具特色的云南民族体育活动,扩大旅游业规模,加强了与沿边地区的旅游合作。
D.“一带一路”建设,为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多种渠道通往世界提供了机遇。
2020-02-08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