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0 题号:194275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实践的思维方式,将“知”与“行”视为内在一体的过程。“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知”“行”同一,而是说明“知”与“行”是互养相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是一种自觉的观念,也是在实践中自觉践履的。求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总是在对已知的范畴有所体悟之后进一步探究未知世界的堂奥,进而在丰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使思想力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知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也运用阳明心学探究革命理想与意志力的作用,强调革命道德。例如,陈独秀探究了“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逐条分析其要义,阐发其现实价值。宋教仁思考了阳明学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问题,分析了阳明学的心物观、博爱观的变体,这在他译介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体现。

为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亦应分析王阳明“致良知”对人的德性养成与道德实践的内在规定。“良知”乃“心之条理”,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规律。“良知”并非“现成可得”,而是要在实践中养成。“致良知”使人们自觉以“心之力”改变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实现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阳明心学强调以“心之力”成就自我,以合宜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必然体现为“知——行——知”的过程,这也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在实践中用心探寻规律并自觉践行,遇到困难而不改其志,始终“敢直其身”,殊为可贵也。“知”与“行”分别是探寻规律和实现目的的前提和途径,共处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者理解实践思维方式的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已呈现其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得到印证。

(摘编自臧峰宇《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指人用以证明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与现实性的社会实践。
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因为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
C.马克思真理与实践的思想和王阳明“知”与“行”的思想,在认识论上二者有相通处。
D.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途径,二者是内在一体,知行同一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凭借思想、理论自身就不能产生真理。
C.如果一种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社会实践检验,那么社会实践的普遍性才能检验真理的可靠性。
D.此时此地的真理在彼时彼地未必是真理,因为真理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全党对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开始有了中国革命必须也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自觉。
B.1888年,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为《共产党宣言》“到最后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句加了注释:“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C.唐代画家戴嵩善画牛,有《斗牛图》一轴,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尾而斗,谬矣!”
D.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立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启发下,于1905年提出了与经典理论根本对立的光量子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光电效应”。
4.材料一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简要说明其论证效果。
5.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重大灾害、困难,文艺的作用不言而喻。文艺界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推出后,官方微博点击量一天内突破900万,之后在多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在二十家卫视和百余家地方电视台播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在鼓舞斗志、慰聚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工作者该如何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呢?

首先,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疫情防控斗争中的精神气象。这次疫情危害严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也使主旋律更为激越。全国人民用切实的战行动映射出昂扬向上、共克时艰的时代精神气象,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厚底蕴。比如,一批批医护人员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奔赴抗疫一线,年轻护士因长时间的封闭工作疲惫不堪却仍然冲锋在前、恪尽职守……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奋斗着,体现出整体组织性和个体自觉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正像歌曲《坚信爱会赢》所说,长江黄河水流长,我们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力量

其次,应致力于身临其境的感发和形象真切的表达。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其中的关键,是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和深刻触动的精神内涵、炽热情感表达出来。二是形象生动的表达。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思想倾向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而不应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应该通过情节发展本身生动活泼地仿佛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面对疫情的创作也是如此,应用生动的形象、词句、情节、旋律去描绘、表达,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宣示、口号上。近日一幅《全国美食为热干面加油》的漫画被网友大量转发、点赞,正是形象化表达的功效。

最后,应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是在不断战胜灾难中前进的,一方面抗击疫情促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彰显了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再者,战胜疫情的经历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进一步提升精神高度、完善文化心理结构的契机。疫情中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价值观的落后和社会治理的短板,显现出一些人精神境界的低洼和公德意识的薄弱,这些都可以在高远的艺术理想中,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去对比、去反思、去呈现,给人以灵魂的触动和警醒;抱有远大理想,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都是在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能,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升增添新的力量。

(摘编自袁正领《如何把握战主题下的艺术创作》,有删改)

材料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在叙事艺术、影像质量、表演水准、艺术风格上都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然而,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包括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在题材拓宽的同时,精神内涵却日益稀薄,在不同题材类型中都存在以情感表现填充或置换社会现象的问题。如《亲爱的翻译官》等时尚职场剧所展现的职场与真实职场存在隔膜。此外,亟待提升的还有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和身临其境感。如果说细节不真实还是艺术功力不足的表现,而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虚空等问题,就不只是艺术功力的问题,它损害的是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值得关注的还有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形象较少,人物符号化、定型化、泛偶像化等问题。现实主义创作不是对生活的同格化描摹,它需要对现实进行提炼和概括,需要塑造一批紧扣时代发展,生动鲜活且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形象。最后,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以网文IP为基础的流行价值认知及公德意识之间存在较大冲突。许多作品虽然影调唯美,但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且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只有少量作品如《春风十里不如你》《一起同过窗》有着较强的生活实感,体现了青年人应有的思想格局。

(摘编自戴清《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如何才能羽翼丰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疫情,无论是鼓舞士气,还是慰聚人心,文艺都不能缺位。文艺工作者应不辱使命,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抗疫斗争中的精神气象。
B.全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为战胜疫情努力着,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面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舍身忘我、自信自强的精神意蕴和风貌。
C.“身临其境”并不是说一定要涉身疫区,创作者如果能对内容进行深入体悟,用真情去体会,用真爱去触发,要做到身临其境并非不可能。
D.由恩格斯的话我们可知,艺术表达要想具有感染力,引发人们共鸣,要么是具体的、鲜活的,要么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抱有高远的艺术理想,一方面能彰显制度的优势和人性的光辉,同时也会促进当下以团结鼓劲为主的创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相辅相成。
B.面对严重的灾害,文艺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抱有更为高远的艺术理想,才能更好地搞好创作、不辱使命。
C.当下某些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存在着一些不足,只要解决了“作品局部真实却整体虚空”问题,就能提升创作中的艺术真实性和身临其境感。
D.有些作品因为在价值观上过度迎合年轻观众的流行认知,导致缺乏真实的质感之美,如“颜即正义”的感官崇拜、金钱权力迷恋、耽于梦想等。
3.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以表现时代、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着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鸡毛飞上天》全面呈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城乡巨变,反映了改革大潮中人们观念的转变。
B.《阳光下的法庭》以法官的工作和生活为重心,表现了现代法制精神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系。
C.《小别离》试图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却因剧情中存在过多的情感纠葛而阻断了对教育的忧思。
D.《黄大年》以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用朴实无华的镜头组接,体现了主人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风貌。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2-03-17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易解史,即是以易学思维来认识历史、评论历史,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班固作为封建正统史家的代表,他撰述《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自觉以儒家思想作指导。而在儒家“六经”中,《周易》在班固心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以“六经”为诸子之源,而视《周易》为“六经”之首,“《易》的尊崇地位的确立,班固是立了功的。”正因此,《汉书》重视以易解史,成为汉代史学以易解史的重要代表。

《汉书》深受《周易》及汉易时代天人一体思维的影响,以易学思维为依据,以历史学的形式对天人关系做出了新的探讨,从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和谐的向往与追求。

首先,“列人事而因以天时”。《四库全书》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汉书》在天人关系上,明确认为人事需要顺应天道。《律历志上》说:《易》金火相革之卦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班固明确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这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也符合《易》的精神。这里所引“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和“治历明时”,分别出自《革卦》的《彖辞》与《象辞》,前者以汤武革命之事发论,肯定其乃顺天应人之举,所以取得成功;后者字面含义是整治历法以明四时之序,意为治理国事需要取象历法。二者其实都是强调人事需要取法天道,也只有取法天道才能成功。

其次,“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人道仿效、顺从天道是促成人事的先决条件。如何仿效、顺从天道?《汉书》以《易传》为依据,提出了“财成辅相天地之宜”的思想。《汉书》的这一思想,集中见于《货殖传》的叙述,文中阐发了“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的思想,主张要顺应自然节气,养育积蓄万物,以足备功用。其中“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一语出自《泰卦象辞》,这里“后”指圣人君主,“财”通“裁”,是讲如何调整和节制天下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一语出自《系辞上》,孔颖达随文疏曰:“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论述了物与用、器与利的关系,只有达到相互间的平衡,才能成就天人之间的和谐。

再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汉书》不但强调天人、物我的和谐,而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一,“上下序而民志定”,肯定上下、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句话源于《履卦象辞》,原文为:“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意思是说只有辨明上下秩序,百姓才能安定其志。其二,人主需“德配天地”,以德治民,以德服远。《汉书》强调君德的思想依然来自《易传》。所谓“德配天地,明并日月”,语出《乾卦文言》,原话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大人”,当然是指统治者。《汉书》以《易》为据,希望统治者德配天地,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万邦和谐的理想。

(摘编自汪高鑫、陶有浩《<汉书>的以易解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周易》是“六经”源头,在他心中《易》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他撰述《汉书》重视以易山日解史。
B.班固认为“列人事而因以天时”是孔子作《春秋》的旨趣所在,也符合《周易》取法天道的精神。
C.《汉书》提出“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主要是为了建立上下、尊卑的思想,从而达成社会和谐的理想。
D.《汉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易》为据,希望百姓能明四时之序统治者能德配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层进式结构,依次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汉书》以《易》为据、对天人关系作出的新探讨。
B.为论证《汉书》深受《周易》影响,全文都是通过援引《易》中的相关文句来印证作者的主要观点。
C.文章第三段指出《汉书》“人事需要顺应天道”的思想与《易》的顺天应人、治历明时的精神实质相同。
D.文章末段指出,《汉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主张的明尊卑、立君德思想均来源于《易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主张遵循自然变化规律,讲求万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平衡,体现了班固对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B.《汉书》肯定尊卑秩序的建立是达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主张体现了班固的封建正统思想,需要我们审辨认知。
C.《汉书》以易学思维为依据,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天下,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意义。
D.《汉书》中的天人关系包含天人、物我与人际关系,其追求的社会和谐则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020-11-15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和审美批评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与客观的物象相融合,并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及物质媒介表现出来,生成的包含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到《诗经》的审美意象;从王弼、刘勰的艺术意象说再到王夫之、叶燮、方东树的意象观念,中国古代美学中蕴含丰富的艺术意象思想。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美学的冲击,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一度走向衰落。事实上,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博大精深,许多独到的观点、精彩的论述反映出独特的东方智慧。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体的,是互不分离的。这种意象观显然不同于西方学者的艺术意象观,在西方学者眼中,艺术意象不过是一个美学范畴。而中国艺术意象思想丰富了外国学者对艺术意象的理解,为艺术意象美学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例如,朱光潜强调:我的美学观点,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方的美学观念而形成的。朱光潜对艺术意象的看法充分借鉴了中国古代美学,将艺术之意象看作是心物统一”“情景交融的心灵创造,其思想源自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时空一体、形神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可见,朱光潜的艺术意象观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性重构,它的在中国。其次,还在于它总是能够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推进其自身建设,进而在中西对话的关系中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促进中西美学同质辉映、异质互补。诚如朱光潜所指出的那样,他的艺术意象观念固然有中国传统的一面,却也不能否认他借鉴吸收西方美学之精华,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并非以一种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原汁原味还原其内涵,而是以中西互鉴的视域重新赋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以新内涵。20世纪以来,伴随西方美学的传入,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便始终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课题。对此,中国学者开始以时代精神、时代之问,建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理论体系,在传承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同时,赋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以时代价值。如朱光潜在借鉴叔本华等西方学者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易》易象观及观物取象等思想的重新考察,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点,建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意象创构论,成为20世纪中国意象美学的重大创获。

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创新发展,必须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要立足于已有的知识系统,以现代学术形态加强与世界美学界的文化交流,实现与世界美学的对话、沟通,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话语传播。同时,作为世界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象观念,始终是当代艺术意象思想的源头活水。诗论中的”“”“,绘画中的神似”“留白”“成竹于胸,书法中的神采”“气韵”“风神,音乐中的乐象”“和声无象等均是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之精华。然而,分析中国古代艺术意象之思想,其范畴的界定固然有理性认识的一面,但也存在感悟式评价过多、材料过于零散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美学理论成果,推进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研究的理性化与逻辑化,加速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与世界美学体系的融合。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而言,它首先涉及一个本体的问题,即概念与范畴的问题,理清了它是什么,才有继续讲下去的必要。其次,从创作到呈现,再到欣赏与情感的升华,这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需要从创作之维,探寻艺术意象的审美生成;从形态之维,梳理艺术意象的呈现方式;从品鉴之维,把握艺术意象的品评标准;从境界之维,提升艺术意象的精神追求——进而打造一个可与西方美学体系对话、交流、互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艺术意象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李新《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意象观显然不同于西方学者的艺术意象观”,“这”指的是反映出独特的东方智慧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艺术意象观。
B.“诚如朱光潜所指出的那样”,“那样”指的是他的艺术意象观念有中国传统的一面,也有借签吸收西方美学精华的一面。
C.“并非以一种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原汁原味还原其内涵”,“其”指的是“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
D.“这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这”指的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从创作到呈现,再到欣赏与情感的升华”的过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美”和“意象”是一体的,而西方学者眼中的艺术意象只是一个美学范畴,因此中国的艺术意象思想内涵比西方丰富得多。
B.没有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就会弱化乃至消弭,可见,发展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C.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气韵”、音乐中的“乐象”等艺术意象,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是当代艺术意象思想的源头活水。
D.加速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与世界美学体系的融合,首先要理清“是什么”,才有继续讲下去的必要,这说明这一思想的某些概念与范畴仍较模糊。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元代诗论家提出了“意外意”与“境外境”的说法,将唐代诗论中成熟的“象外之象”“韵外之旨”明确引入到了意、境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之中。
B.王国维意境说的提出既受到西方近代美学的某些影响,同时又是儒家美学的发展,如他提出的“以我观物”即明显与宋代理家学邵雍的思想有关。
C.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的现象,林庚在《说“木叶”》中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D.“观照”虽在西方美学中普遍使用,但西方美学对它并未作出过认真的、深刻的阐释,中国美学倒是很早就有了“观照”的稳定而且完整的范畴。
4.本文三次提及《周易》,请简析其作用。
5.作者是如何论述“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这一论题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2024-01-17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