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4 题号:194468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疾病的出现、全球化和犯罪性质的变化,生物威胁逐渐被视为对国际安全的一种挑战,生物安全成为国际议程中的重要课题与研究领域。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共同制定的生物安全定义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权威定义,它认为生物安全是分析和管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环境所面临风险的一种战略和综合举措。生物安全包括食物安全、人畜共患病、动植物病虫害、生物技术及基因改造活生物体及其产品(例如转基因生物)的传入和释放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和管理等。可见,生物安全作为一个包括农业可持续性、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概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国家能力,保护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系统以及依赖于该系统的人和产业。

众所周知,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已经触及生物安全的各主要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每个领域都存在困境,这导致生物安全治理的很多历史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作为一种“边界对象”,生物安全类似一种媒介物,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实践场景,其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不确定性边界的属性使生物安全领域存在多种结构性内生困境,其中最为凸显的不确定性边界主要体现在生物科学知识的边界、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等方面。

生物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双重用途困境。双重用途困境是生物安全领域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困境,且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一方面,生物科学知识是民用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病毒研究、流行病防控、疫苗开发等领域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在无监管的情况下,生物科学知识也能用于生物武器制造、生物恐怖主义技术、违反生物伦理的技术等领域。科学知识层面的边界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加了国际社会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

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员将邮购的脱氧核糖核酸链条拼接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能使老鼠瘫痪和死亡的新病毒。研究人员说,制造这种病毒是为了发出警告:恐怖分子可以在不获取自然病毒的情况下制造生物武器。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善意的科学研究成果既可以用于正当目的,也可以用于有害目的,这就产生了被广泛称为“双重用途困境”的局面。

生物安全治理的不确定性边界表现为全球生物安全协调治理与国家主权的困境。由于贸易和生物威胁的扩散性,生物安全治理的边界不仅仅局限于一国的内部,更重要的是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治理,这就形成了生物安全治理边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全球范围内规范生物安全并协调各国自主的生物安全政策与更自由的国际贸易事项之间产生了一种潜在的紧张关系和结构性困境。

世贸组织2009年通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简称SPS协议)对成员国贸易协定内的动植物保护做出补充规定。协议第5条建议,应使用相关国际机构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来确定与贸易相关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制定保护措施以减轻贸易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此同时,该协议还要求,尽量减少因生物安全理由对贸易施加不必要的、武断的、科学上不合理的或变相的限制。但现实中,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利益,特别是农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利益,通常会严格限制进口高生物风险或倾销性的农产品和食品。所以,贸易自由化与生物安全风险带来的贸易保护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当下,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总体上处于从相对温和向相对严峻转变的过渡期。在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不断凸显的各种生物安全危机正在挑战国际社会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内生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政治分裂和紧张局势。

(摘编自贺刚、吴文成《不确定性边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内生困境》)

材料二

第三十八条 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进行,并依法取得批准或者进行备案。从事高风险、中风险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进行风险评估。

第三十九条 国家对涉及生物安全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实行追溯管理。购买或者引进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应当进行登记,确保可追溯,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个人不得购买或者持有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

第四十条 从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应当通过伦理审查,并在具备相应条件的医疗机构内进行;进行人体临床研究操作的,应当由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执行。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对生物技术应用活动进行跟踪评估,发现存在生物安全风险的,应当及时采取有效补救和管控措施。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1.下列对材料一中二、三两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WHO和FAO共同制定的生物安全定义目前使用较为广泛,这一权威定义认为生物安全是一种战略和综合举措。
B.生物安全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类健康,这决定了生物安全应涵盖食物安全等众多领域。
C.生物安全治理方面还有许多历史问题悬而未决,这是因为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困境。
D.“边界”一词在文中指生物安全联系着的不同实践场景之间的界线,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边界的两个属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科学知识的使用既可以造福于民,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增加了国际社会的生物安全风险。
B.SPS协议在减轻生物安全风险,减少对贸易施加限制上有建议和要求,但从实际来看,还有一定的障碍。
C.在我国,列入管控清单的重要设备和特殊生物因子,只能由在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购买或持有。
D.两则材料都关注生物安全,各有侧重,材料一聚焦于生物安全治理的内生困境,材料二为相关法律条文。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双重用途困境”的一项是(     
A.1995年3月,日本奥姆真理教组织人员在东京地铁投放沙林毒气,最终造成13人死亡及5510余人受伤。
B.美国在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转基因一代产品在世界上占据了很大份额。
C.飞机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入侵至非洲、亚洲等地,因生长繁殖快速,对当地农林牧等产业造成了极大破坏。
D.目前微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制剂气溶胶技术的进步,使那些发展生物制剂的国家更容易将其“武器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中国应如何做好生物安全治理工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③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是“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有删改)

材料二:

①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沿用“木叶”而不随着以“树”代“木”的文字之变改用“树叶”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诗家语”(还不限于诗词之中)讲究有“出处”有“来历”,既然前人——特别是像屈原这样伟大的前人有了这样的说法,自然就“一用再用”了。这在诗词的创作史上是一个习见的现象,而像这样被“沿用”的词语也多得很。以“木”字的构词为例,就有“乔木”“灌木”“草木”“花木”“苗木”等等,至今大家都还没有改为“乔树”“草树”“苗树”等等的意愿。

②为什么除了“木叶”,一般说到“树叶”时常常只用一个“叶”字?

③林先生还是强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以为大凡只用一个“叶”字的,都是“树叶”之省,而这里的“树”就意味着繁茂,“木”本身则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事实并非如此。

④北朝民歌《紫骝马歌词》:“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王禹偁《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诗:“夏课诗成又旅游,离离秦树叶惊秋。”晏殊《少年游》词:“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这里都用的是“树”字,而仍不免“风吹叶落去”,仍是“惊秋”而“叶纷纷”。

⑤再说,单用一个“叶”字,怎么就见得一定是“树叶”之省而不是“木叶”之省呢?南朝·梁·沈氏《晨风行》:“风弥叶落永离索,神往形返情错漠。”李端《卧病寄苗员外》:“月明应独醉,叶下肯同仇。”上官昭容《彩书怨》诗:“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陈与义《居夷行》:“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呆呆。”——既是“叶落”“叶下”,此“叶”是“树叶”还是“木叶”?“叶下洞庭”“洞庭叶稀”,显系本于屈赋,按林先生的思路,此处是不应该省去“木”字的,但实际是省了。说到底,是用“叶”还是用“木叶”,其实只是根据音节的需要:此处只能是一个单音节,就用“叶”,需要双音节,就用“木叶”,并不存在更多的“奥妙”。

⑥再说“高树”与“高木”。林先生以为“‘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高木”与“高树”果然有这样的区别吗?事实是,或“饱满”或“空阔”,与用“树”用“木”没有必然的联系。说“高树”不一定“饱满”。例如冯延巳《醉花间》词:“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这是雪后初晴、春天未到、喜鹊衔枝筑巢之时,此时之树岂不疏朗空阔?柳宗元《早梅》诗:“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早梅之树又岂能“饱满”?

⑦最后,说一点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平时强调,在解读鉴赏诗文时,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今先生此文,不但离开句篇而单提“木叶”,且舍“叶”而单讲一个“木”字,其所感所思,从见仁见智的角度说,固然不能视为无谓,但总不免是匪夷所思。“木叶”作为一整体,不好分而析之。离开了“叶”,“木”固有“木材”义,且有“棺木”义,甚至引申有“质朴”“麻木”等义项。但“木”一旦与“叶”组合起来,它与“木材”“棺木”就毫不相干了。更重要的是,“木叶”,离开具体的句子、篇章,它就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词典的解释就是“树叶”;只有进入某种语境,作为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才可能获得一般“概念”之外的有一定指向性的“暗示性”。这已是文艺鉴赏的一般问题,兹不赘述。

(摘编自王俊鸣《也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罗列了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用“木”而不用“树”的诗句,用以证明木并未带来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
B.材料一认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胡应麟赞为“千古言秋之祖”,这才使得“木叶”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
C.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冯延巳的《醉花间》“高树鹊衔巢”和柳宗元《早梅》“早梅发高树”,反驳了林庚的观点,旨在论证“高树”是空阔的,而“高木”则是饱满的。
D.材料二认为,之所以大家用“木”来称呼“乔木”“灌木”“草木”“花木”“苗木”等,而不用“树”称之,是因为人们沿用了前人的说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可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明晰,条理清楚。
B.材料二比较了“木叶”与“树叶”“高树”与“高木”等概念,然后提出解读、鉴赏诗文的方法论——结合语境。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提出了异议,可见两位作者“不以名家之是为是”的质疑精神。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高骈的“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山亭夏日》)
B.张耒的“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风流子》))
C.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
D.张翰的“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思吴江歌》)
4.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必修下第六单元的“单元任务”中,提出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三条要求:

①要对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

②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

③要考虑到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理顺序。

结合文本,谈谈材料二是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

2023-07-07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蛛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手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特点。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第五段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例,意在表明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突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和影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只有多阅读这些古典诗词,才能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整个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2020-02-05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者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英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包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泱而俱化”的境地(《葸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以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2023-05-05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