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49 题号:19463336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环境。

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号加工模式把人的认知比作计算机的程序。
B.联结主义模式不把认知的本质看作是计算。
C.具身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一直居主流地位。
D.根据具身认知,蝙蝠对世界的感知与人一样。
2.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诗句,下列对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体验。
B.证明离身认知观把人的身体看成计算机的硬件。
C.证明认知过程中人不只是像机器一样接收刺激信号。
D.证明离身认知观的观点有难以解释的现实情况。
3.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一,其中能被材料二的实验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身体的生理结构会影响人的认知。
B.身体的活动方式会影响人的认知。
C.有些概念源自身体与世界的互动。
D.人类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过程。
4.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具身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一项是(     
A.学习成语“手舞足蹈”时,手和脚都舞动起来。
B.上生物课时,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和植物园研学。
C.朗诵李白《静夜思》时,随之做抬头低头动作。
D.上音乐课时,要求学生把手横放在课桌上端坐。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模式观点学习理念
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宋韵文化纷繁多元的各色韵致中,体现其内在特质的精神谱系,是构成宋韵最根本的内核所在。“宋韵”实具备以下精神。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民族精神。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对“一个中华”的认同始终一脉相承。两宋时期虽有政权与军事上的对抗,但各民族间交往历时长久、融合程度深厚,均秉持华夏一体的文化认同意识,共同实现了北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丰富和深化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为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成熟奠定基础,也将理念、制度、文教、礼仪,典籍等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至东亚等邻近地区。宋韵文化离不开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频繁联系,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其面对的历史困境和为应对困境而被激发的新思路、新空间、新努力。

饱含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历史地看,面对外来武力威胁,两宋社会和民众体现出捍卫主权、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还大量表现为忧国忧民、关切内政的责任意识,例如文人士大夫不断提出改革内务弊政、惩治贪官污吏、奖励农桑实业、治理地方混乱等匡时救世的主张。表现出对国家的关怀与忠诚,对人民生存境况的体恤与同情,为道义、为理想大义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凛然气节。

植根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开放精神。两宋通过海外贸易获得经济利益的历史,也是对外交流孕育开放精神并产生巨大历史推进作用的过程。对外而言,宋代登上世界经济舞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并扮演重要角色,形成国内外市场紧密相连的开放市场,开始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转变。在向外部世界不断拓展的同时,内部环境随之发生变革,商人阶层和手工业群体不断壮大,城市空间和市民阶层兴起,思想观念得到解放,身份背景相对淡化,平民化、世俗化元素大量涌现,“人”的价值得到关注,市民文化繁盛,开放精神蔚然成风。

孕育于多元包容社会环境的创造精神。两宋时期特殊的时代境遇,带来巨大的发展困境,也激发出异于常态的创造力。北宋自建立以来,即行“偃武修文”文治政策,又因面临重重内忧外患而采取“全然由客观环境关系而被动施行的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政策”(邓广铭《(北宋文化史述论稿)序引》)。相比其他历史时期,宋代帝王总体上善待文人,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相对宽松包容,与经济发展、书籍传播、科举受到重视等一起,对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起到保护促进作用,创造精神及其作用发挥获得了丰厚的时代沃土。

勇于探索、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与科技成就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纵观世界各大文明演进历程,特别在关键节点,先进的科技生产力都是耀眼的文明之光。宋代文化下沉、教育普及,形成钻研探索的知识社会氛围和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科技成就斐然。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具有世界影响力,天文、历法、数学等基础科学成就显著,农业科技、治金术、丝瓷工艺、航海技术、医学等应用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两宋时期军事对抗激烈,武器制造也精益求精。

深怀社会关切、践履社会职责的人文精神。两宋士人群体突破获隘学术之园,秉持儒家修齐治平理念,深怀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前途,不避权成,学必来新,主志“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注重儒家思想的世俗化、生活化,积极投身于道德涵养、民众教育、基层治理、社会福利、交往规则等社会建设,成为构建日常生活秩序规范、增强共基社会凝聚力与稳定性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各个时期都有“一个中华”的认同意识,两宋时期虽然有政权和军事对抗,但仍秉持“华夏一体”的文化认同。
B.两宋时期实现北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不仅为元明清多民族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使中华文明传播至世界各地。
C.两宋时期既有社会和民众面对外来武力威胁体现出捍卫主权、维护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关心内政的责任意识。
D.两宋时期就具有了开放精神,这一精神帮助宋代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并开始了由内陆型国家向海陆型国家的转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分析了两宋时期的文化认同和宋韵文化的影响力,以此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精神。
B.文章在论述两宋时期的开放精神时,从对内、对外两方面阐述了开放精神对两宋时期的经济和内部环境的影响。
C.文章引用邓广铭文章里的内容,是为了论证北宋自建立以来,就实行“偃武修文”文治政策的观点。
D.文章总体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多角度、多方面地阐述了宋韵文化中特有的精神谱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实实在在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至今依然如此。
B.宋代文人士大夫不断提出改革内务弊政、惩治贪官污吏等匡时救世的主张,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与宋代的国家形势有关。
C.两宋时期科技成绩斐然,影响世界的三大发明得益于宋代的知识氛围、求真求知的科学精神以及激烈的军事对抗。
D.儒家“修齐治平”理念影响着两宋时期的士人群体,饱含家国情怀,立志“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2023-01-16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诚,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超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使之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资父事君,忠孝道一”《三国志·魏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家》)。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规族训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半,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文化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借助特定的伦理道德准则,促使孩子养成令人尊敬的品行。
B.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若无齐家睦族的教化,社会难以治理和维持稳定和谐。
C.古代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而儒家典籍语意深刻玄奥,故传播时受了限制。
D.家训族规在撰写和订立时,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词句,这是为了便于家人子弟理解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颜氏家训》证明了“师友之诫”和“尧舜之道”在调节人际关系上的作用。
B.第三段首先提出观点,再用引证法加以证明,然后通过讲道理让观点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
C.文章通过朱柏庐《治家格言》广泛传播的例子,证明家训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社会化的观点。
D.文章为总分结构,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论述了传统家训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主要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的训谕易于熏陶濡染,入耳入心,是因为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崇高,他们的训导更容易让人接受。
B.家训族规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能起到伦理教化的作用,促进了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风气形成。
C.家训族规弥补了国家法的不足,在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中起到积极作用。
D.自古以来,许多世族大家竞相刊印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有效地促进了儒学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2022-01-11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契诃夫是西方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用简洁凝练但又意味深长的生活化语言来表现人物角色的精神空间,从而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诗意化挖掘。这种诗化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影响了一大批中国戏剧作家,曹禺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借鉴契诃夫诗化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努力结合本土文化创新实践,从而使其剧作呈现出富于民族审美特性、独具特色的新型戏剧风格。

曹禺的多部剧作,无一不清晰地体现其创作深受欧美剧作家尤其是契诃夫的影响。他曾多次坦言自己对契诃夫的诗化现实主义戏剧风格的欣赏与钦佩,他说,若将契诃夫与世界著名戏剧家相比,他的剧本与莎士比亚以及易卜生的话剧都不同它显得很深沉,感情不外露,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契诃夫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我发现,原来在戏剧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因此,虽然《雷雨》大获成功,但曹禺并不满意,他开始不断反省,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想敲碎了我从前拾得的那一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为深刻的……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这段话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曹禺对契诃夫的推崇。曹禺将这些思考付诸戏剧创作实践,陆续创作出颇有别于《雷雨》的《日出》《原野》等剧作。

相比传统戏剧注重对故事情节与外部冲突的设计,契诃夫的剧作更注重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他曾说: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角逐情场,更为经常的是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所以,应该把这些反映到戏剧舞台上去,必须写出这样的剧本来……通过对诸如吃饭、聊天、喝酒等日常生活题材的刻画去挖掘背后隐藏的戏剧性,因而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时一般都使用一种朴素简洁的戏剧语言。表面看来,似乎没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那般华丽典雅、酣畅淋漓,但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其戏剧中每一句对白背后都隐藏着故事人物的内心隐秘,观众只有在反复揣摩对白后,才能洞悉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心理逻辑,才能把这种看似间断无关联的语言串联起来,从而明白其中真正的内涵。对于这种创作风格,曹禺非常欣赏,并将其付诸戏剧创作实践。

契诃夫的戏剧语言虽简洁凝练,甚至看似简单,但却充分体现出一种散文诗般的风格,极富诗意。有些对白,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深刻透露出剧中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恰如其分地抒发了人物的孤独忧郁。比如在《海鸥》中,剧中人物妮娜说:我是一只海鸥……啊,不是的。我是一个女演员。这种朴实无华但却充满诗意的契氏戏剧语言风格,深受曹禺欣赏与推崇,并被他用于自己的戏剧创作,从而体现出一种诗意特征,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或几句简单的对白,甚至几个常见的语气词,就能展现出故事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在某些情况下,更是用无声的语言来抒发委婉悠长的诗化意境。正因如此,钱谷融先生说:曹禺本质上是一个诗人。”“诗人的素质,促成曹禺将剧作的语言锤炼得极富抒情性。

以曹禺为代表的中国戏剧作家,通过借鉴契诃夫戏剧艺术的创作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相结合,从而使舶来品话剧历经百年吸收、消化和创新,终于演变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典型文化现象。

(节选自周海云《曹禺与契诃夫戏剧语言艺术的比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禺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又借鉴西方戏剧艺术创作思想,不断吸收、消化并创新,从而使其剧作呈现出富于民族审美特性、独具特色的新型戏剧风格。
B.曹禺深受契诃夫诗化现实主义戏剧风格的影响,在欣赏钦佩之余反省借鉴,并付诸创作实践,于是成功创作出风格异于《雷雨》的《日出》《原野》等佳作。
C.契诃夫的剧作有别于重视故事情节和外部冲突设计的传统戏剧,通常聚焦日常生活琐事,采用朴素简洁的戏剧语言,于一句句对白中揭示人物的隐秘心理。
D.契诃夫的戏剧语言虽然简洁凝练、直白朴素,但是富于生活化、诗意化,他巧妙借助这种语言表现人物角色的精神空间,从而诗意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契诃夫对曹禺创作风格的影响,接着从契氏语言生活化和诗意化对曹氏影响的角度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B.文章论述了契诃夫戏剧创作思路、语言风格等对曹戏剧创作的深刻影响,并多次直接采用契诃夫的观点来增强文章说服力。
C.文章第二段多次引用曹禺对契诃夫戏剧创作风格的评价,体现了曹禺对契诃夫的仰慕、推崇,以及在创作上受到的深刻影响。
D.文章第三段采用因果论证,阐释了契诃夫在戏剧创作时一般采用朴素简洁的语言,是缘于其戏剧创作注重描写日常生活琐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雷雨》大获成功之后,曹禺却直言“很想平铺直叙地写点东西”“敲碎从前拾得的那一点浅薄的技巧”,表明他将彻底告别以往工于技巧的做法。
B.“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一句表明曹禺虽然极度推崇契诃夫,但是对将契氏戏剧理念付之于创作实践仍缺乏自信。
C.对契氏剧作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白,观众只要认真反复揣摩,并将这些语言串联起来,就能明白其真正内涵,进而洞悉剧中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D.正如钱谷融先生所发现的那样,曹禺归根结底是一位诗人,他创作的虽然是戏剧,但是他的戏剧语言却显示出浓厚的抒情意味和委婉悠长的诗化意境。
2023-07-27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