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94650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有鉴于商纣王腐败失德而亡国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勤政爱民的德治纲领,并将它转换为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的规矩、个人修身养性的法则,乃至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略举数端如下:

在理论层面提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七十子接着展开深入讨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不是有没有语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礼的要求在生活。《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因此圣人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懂得自别于禽兽,就是有了文化自觉。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左传》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于空间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特殊的礼貌用语。人们在行礼过程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

(摘编自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材料二:

一般人对于礼乐有一个肤浅而错误的见解,以为礼只是一些客套仪式,而乐也只是弦管歌唱。孔子早见到这个普通的误解,曾郑重地申明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乐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字统摄,礼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字统摄。程伊川也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欧洲第一位写伦理学专书的亚理斯多德就以为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是不受阻挠的活动,他所谓活动意指人性的生发,所谓不受阻挠可以解作自由,也可以解作和谐。从来欧洲人谈人生幸福,多偏重自由一个观念,其实与其说自由,不如说和谐,因为彼此自由可互相冲突,而和谐是化除冲突后的自由。和谐是个人修养的胜境。内心和谐,他才可以是健康的人,才可以是善人,也才可以是幸福的人。社会也是如此,一个有幸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无争无怨相安和谐群策群力的社会,因为如此社会才有他的生存理由,才能有最合理的发展。

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曲乐调本是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声音配合起来的,音乐和谐与不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他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可因其具有条理秩序,即中国语所谓。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贯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与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世间决没有一个无而能的现象。

是乐的精神,是礼的精神。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先秦儒家中,荀子最精于诗礼,也见到这个道理,他说:凡礼始乎税(从卢校,税训敛),成乎文,终乎悦恔(从卢校,恔训快乐)。者条理秩序,是礼的精神,悦恔即快乐,是乐的精神,礼之至必达于乐。

乐之中有礼,礼之中也必有乐。乐自内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乐是情之不可变。礼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后当于理。乐不可以为伪,礼也不可以为伪。内不和而外敬,其敬为乡愿;内不合乎情而外求当于理,其礼为残酷寡恩,内无乐而外守礼,其礼必为拘板的仪式,枯渴而无生命。

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乐与礼同出于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就其诚于中者说,仁是乐,就其形于外者说,仁是礼。所以礼乐是内外相应的,不可偏废。儒家常并举礼乐,如单说一项,也常隐含另一项。

(摘编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是周公在吸取历史教训基础上创制的,经过孔子、孟子等人的弘扬与完善,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B.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规范,礼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其范围广泛,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C.欧洲人认为“自由”是人生最高目的的幸福,这与朱光潜说的“化除冲突”后的“和谐”本质上是一样的。
D.荀子精于诗礼,他认为“礼”从自我约束开始,然后形成条理秩序,最终达到“乐”的境界,这体现了“乐之中有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看来,礼是人类与禽兽、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人应该按照礼的要求生活。
B.礼是社会活动的准则,古人很注重礼仪,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撤军,《鸿门宴》中的宴会座次都合乎礼仪。
C.孔子用“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来反驳人们对礼乐的错误认识。
D.朱光潜认为,“礼”“乐”两者既可以说是“外”和“内”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下列选项,不能直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礼乐关系的一项是(     
A.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B.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D.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4.关于礼乐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传统礼乐文化中有不少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礼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轻形似、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率真自然、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造”“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可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

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黄庭坚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晋代人物品评的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偁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

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加不计工拙,不受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的尚法大师贬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

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提倡率意”“即兴”“无意”“无法,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工而自工,无意于新而新意自生,有法而不为法缚,挥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

(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材料二:

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他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蔡邕所说的是指书法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西晋时期,开始逐渐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他所说的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强调学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羲之则把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求书法创作要有意,表现书家的情意。至此,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道路。

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理解含糊不清,提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在书学理论中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墨趣味。古代书论中指思想感情的大概是从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赞扬其书曰: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

至唐代,唐人之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的论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孙倩《宋代书法尚意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B.苏轼推重颜、柳、杨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白,敢于“变古法”“出新意”,富有创新与个性,“不为世所汩没”。
C.黄庭坚的书法创作,采用了“伯乐相马”之法,只重“韵”意,不论工拙,观其作品,可以感知他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
D.“意”的概念并非宋人首创,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它是指书家创作前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并未涉及神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诗歌意境苍凉惆怅,书法也有感而作,用笔率性自由,这正是他“意造”主张的生动体现。
B.黄庭坚提出的“余意”见解,要求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其倡导“韵”的思想实质,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
C.米芾的“趣”,偏重主体性灵与意趣,带有“游”“玩”“戏”的特点,更为内在,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
D.南朝的王僧虔厘清了“意”的含义,陶弘景明确了“意”的思想感情指向,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宋代书法“尚意”观点的一项是(     
A.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B.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C.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D.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苏轼和米芾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9-04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二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结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读之令人生厌的党八股文章,对其文字冗长、内容空洞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B.“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党八股文风的严重危害。
C.“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
D.“我们应该研究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作者提出这主张的现实原因是现在是战争时期,打仗很多,工作繁忙。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设问和反问,引起人们对文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把相关论述步步推向深入,显示了很强的逻辑力量。
B.文章将斯大林发表的一篇演说和《解放日报》上的社论进行比较,意在肯定《解放日报》社论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C.在论证过程中,文章多处运用人民群众口头流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歇后语、俗语等,深入浅出,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D.文章举《资本论》的例子,意在说明写文章要看实际情形,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而不是都以短为好,这样使论证更加严密。
3.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认为文艺工作者只要熟悉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做好了解人、熟悉人这一工作,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B.材料二指出人民生活存在着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C.材料三首先论述了语言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语言是表现思想、创造形象的最基本的工具。
D.材料三运用类比论证,把文学上的语言运用和画家的颜色调配进行类比,意在论证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针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材料二、三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简要概述。
2023-01-10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现实工作中,谈判专家很难被划归为一种职业,也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具备了这个身份。很多人的正式身份可能是企业家、首席执行官、人力资源总监、销售总监、采购经理、项目经理、管理咨询顾问、投诉处理专员、经纪人等,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都是谈判专家。他们为了解决问题,每天都在谈判,处理五花八门的冲突。

②请注意,这里没有提到辩护律师和辩论赛冠军,因为这两类人的工作或行为习惯其实和我们所说的谈判并不完全一样。简单来说,他们的核心技能是辩论而非谈判,那么,辩论和谈判有什么区别呢?谈判高手不都是一些能言善辩者吗?好吧,这里要讲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是谈判,并且把它和辩论区分开来。

③谈判的定义:谈判是冲突各方通过设定立场、提出建议、做出取舍、交换价值,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④这个过程需要谈判各方参与,进而综合大家的决定以达成协议。辩论则通过双方阐述各自立场并给出论据,相互攻击对方的逻辑漏洞,以期达到取胜的目的。辩论双方往往无法达成共识,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需要一个第三方来做出裁决,比如评委、观众、法官、陪审团。可以想象一下,在真正的商业博弈或者国际冲突中,比如两国的贸易谈判,一方派出了一名最有实力的辩手,在这位辩手的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精彩演说之后,对方突然说:“嗯,我觉得你说得很对,那就按你们说的办!”显然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⑤谈判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谈判者并不会纠结于谁对谁错。强调是非往往不仅不能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反而会引发双方的情绪问题。如果由此导致了更大的冲突,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如果非要在“认定对方错误”和“达成我的目标”这两者之间做选择的话,我更倾向后者。

⑥当然,这里不是去比较辩论和谈判孰优孰劣,而是在厘清这两种技能所适用的不同场景。实际上,我非常喜欢看辩论节目,辩论可以让我了解到不同的立场和思想,可以从自己未曾想过的角度看待问题。这里只是帮大家明确了谈判和辩论的区别。另外,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这不是一本教人怎么说话的书。而是一本探讨如何在冲突中解决问题的书。

⑦如果是教你如何打“嘴仗”的话,无论如何我也不敢来写这本书。从小我就觉得自己的嘴比较笨。我可能又要抛出一个冒犯大家固有想法的观点了:如果你感觉到自己不太会说话,经常脑子里想得好好的,但话一到嘴上就是表达不出来,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谈判高手!因为我们发现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往往不适合谈判。首先,在真正的商业谈判中,你很难通过说服让对方放弃自己的利益,说多了白搭,浪费口舌和时间;其次,说得太多就很难听到对方在说什么,不要忘了对方在谈判中也有决定权,无视对方的诉求可能会导致你也拿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说得太多就难以做到滴水不漏,容易给对方留下把柄,中国有句老话,“言多必失”,也是同样的意思。

⑧无独有偶,西方哲学也印证了这句老话。二律背反定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哲学概念,两个公认为正确的命题都是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两个命题之间却存在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同一对象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两者自相矛盾,但都能自圆其说。如果在一个逻辑体系当中,你不断地对一个结论进行证明,那么就会导致它的相反结论也同时成立。打个比方,有人让你帮他的一个朋友介绍对象:“这个小伙儿名校毕业,工作优秀,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在北京有车有房,还性格超好……”是不是对方越说你越会产生一种疑惑,既然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找人介绍对象呢?有的时候说得太多反而适得其反,让对方产生疑惑甚至逆反心理,这种表达时的心理距离法则也是我们在谈判时需要注意的,拿捏不好的话,往往越主动就会越被动,

⑨谈判其实是一个动脑的过程,需要冲突双方或多方开放心态,少说话多思考,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和优秀的演说家不同,优秀的谈判者通常默默无闻,他们关注的不是赢得战斗或辩论,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和冲突。

1.本文节选自《逆势谈判》一书,从以下目录看,最有可能出自的一项是(     
A.谈判的要素B.谈判中的沟通C.谈判的本质D.谈判中的情绪管理
2.以下不符合第⑨段中“二律背反定律”的一组是(     
A.人性本善 人性本恶B.从来富贵多淑女 自古纨绔少伟男
C.宇宙是有限的 宇宙是无限的D.一切都是静止的 一切都是运动的
3.根据文意,作者可能不认同的一项是(     
A.擅长家庭矛盾调解的社工是谈判专家。B.一个专业的辩手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C.谈判能力是开展许多业务必需能力。D.优秀谈判者少说多思力求问题解决。
4.作者是如何辨别“谈判”和“辩论”这两个概念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5.读完本文后,班级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会。小明发言:“我认为‘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往往不适合谈判’这一观点有误,诸葛亮就是反例。”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2024-02-18更新 | 1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