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20 题号:194775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行星科学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依托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建立的地外天体“绕落巡返”能力,迎来了加速发展,我国空间科技已成为科技强国进展的重要标志。

首先,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建立并取得重要进展。

2011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下称“专项一期”)启动,目标是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的科学卫星计划,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创新,带动相关高技术跨越式发展。

专项一期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以及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4颗科学卫星的研制工作,正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卫星系列。

2016年8月,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入选《“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空间科学的发展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继续推动中国空间科学发展,中科院实施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部署的科学卫星工程包括“爱因斯坦探针”、“夸父一号”、中国科学院一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计划”、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怀柔一号”等4个新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目前,专项二期的科学卫星研制进展顺利,已全部进入工程研制或发射运行阶段。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建立的科学卫星系列为开展建制化空间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先进平台,使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第一次有了系统性的支持计划,助力中国空间科学家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中央,提升了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的空间科学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载人飞船阶段(1992~2006)和空间实验室阶段(2007~2017)完成了80余项科学实验。2020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开启,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空间实验室取得了一批科学前沿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例如国际首台空间冷原子微波钟完成原子激光冷却和操控,取得迄今最高频率稳定度的实验结果。2022年全面建成并运营的中国空间站为开展大规模系统性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与空间站同轨飞行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发射,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部署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有望使中国空间光学天文巡天、空间暗物质搜寻和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月工程与“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实施,为中国行星科学研究快速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重要平台。“嫦娥五号”的首批科学成果已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此外,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大学自主设置行星科学一级交叉学科,对中国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和行星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中国正在加快建设空间科学强国。《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力争在2049年实现太阳系边际探测。

(摘编自《瞭望》2023年3月《逐梦星辰追根问源·中国空间科学10年跨越》)

材料二: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行星科学起步晚、起点高,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加速了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空间科技领域的科技强国。
B.2011年启动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多项工作,正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卫星系列。
C.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发射、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的部署,将使中国空间光学天文巡天、空间暗物质搜寻和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中国空间站为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研究提供历史性机遇,“嫦娥五号”提供的首批科学成果作为关键科学证据,完善了月球演化历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B.因为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所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C.宇宙神秘非常,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前者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后者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
D.虽然人类探索宇宙的夙望会冒犯“天神”,但是作者相信,探索宇宙的奥秘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关于宇宙探索话题,材料一介绍了中国空间科学近年来取得的进展,材料二侧重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B.材料一中所介绍的我国在空间科学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是材料二所说的“向大海涉足”的一些具体表现。
C.材料一提到的空间暗物质搜寻、高能宇宙辐射探测等科学活动,体现了材料二中所讲述的人类对神秘宇宙的探索。
D.材料二说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材料一我国行星科学发展也可以说是“朝气蓬勃,前途无量”。
4.同为科普类文章,材料二在语言表达上与材料一有明显区别,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班级在中国航天日(4月24日)举行“逐梦星辰”主题班会,请你结合材料,列出几条关于中国空间科学建设意义的发言要点。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它们被一些有经验的博物学家归为变种,或被另一些博物学家列为地理种或亚种,而另一些却将其列为亲缘很近、特征明显的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以概要地综述,现在我将转而谈谈支持这一学说的各种具体事实和论点。

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而且每一物种开始时都只是变种。根据这种见解,我们就很难在通常认为是由特殊创造行为而产生的物种与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变种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来。而且我们还可以了解为什么在某一地区内已经产生了归入同一属内的许多物种,并且这些物种现在仍很繁盛,仍会有那么多的变种存在。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按照一般的规律,可以确信这种作用仍在继续。当变种是初期物种时,其情形确是如此。另外,大属内的物种,为了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变种的性状,就需要产生大量的变种或初期物种,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要比小属内的物种小。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显然在分布上有明显的限制,它们按亲缘关系围绕着其他物种聚集成许多小的群体,这两点都与变种的特征相似。假如承认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上述关系就显得颇为奇怪而无法理解了。但若认为它们起先是以变种形式存在的话,上述关系就颇易理解了。

(摘编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可以想象,一个博物学家对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其地理分布、地质演替关系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之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物种不是由特殊创造行为创造出来的,而是跟变种一样,由其他物种演化而来。尽管如此,这种结论即使有根有据,如若不能说明这世界上的无数物种是如何发生变异才获得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构造及其适应特征,也仍难令人满意。博物学家常以食物及气候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作为引起变异的唯一原因。从部分意义上看,这可能是对的,这一点以后还要讨论。但若以外部环境条件来解释一切,那就不对了。比如说,只用环境条件变化来解释啄木鸟的足、尾、嘴和舌等构造何以能巧妙地适应取食树皮下的虫子,恐怕难以奏效。又如槲寄生,它从树木吸取养料,靠鸟类传播种子。作为雌雄异花植物,它还需昆虫才能传粉受精。假若我们仅靠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抑或植物本身的什么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肯定于理不通。

因此,搞清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具体途径,是极其重要的。当我观察研究这个问题的初期,觉得要解决这一难题,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从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入手。结果的确没让我失望。虽然我常觉得由家养而引起变异的知识尚不完善,但总算为我们处理各类复杂事件提供了最好、最可靠的线索。此类研究虽常为博物学家们所忽视,但我敢担保,其价值重大。

如果我们能正视我们对周围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知之甚少的事实,那我们便会毫不奇怪,人类对物种和变种起源的认识仍处于不甚明了的状态。谁能清楚地解释,为什么某一物种分布广、数量多,而其近缘物种却分布窄、数量极少呢?然而,这些关系又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决定着世界上一切生物现象的盛衰,而且我还以为也决定着它们未来的成功和变异。至于对地史时期无数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便更少了。尽管许多问题仍模糊不清,而且在今后很长时间还会模糊不清。但经过深入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肯定,我过去曾接受而现在许多博物学家仍在坚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分别创造出来的,是错误的。我坚信,物种是可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通常已灭绝物种的直系后代,正如某一物种的变种都公认是该种的后代一样。此外,我还认为,自然选择是形成新物种最重要的途径,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

(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在自然状况下发生变异,就很难说自然选择没有发挥作用。
B.达尔文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C.大属内的物种,因为需要产生大量的变种或初期变种以保留变种的性状,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要比小属内的物种小。
D.从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人手搞清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具体途径这一研究,虽常被博物学家们忽视,但其价值不可小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物种中存在的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自然变种,都难以区分。
B.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且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可能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
C.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作为引起变异的唯一原因,并认为可以以此来解释一切。
D.新物种的形成离不开自然选择这一最重要且唯一的途径。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大地之母女娲仿照自己的样子,抟土造人,使人类社会得以形成。
B.当灵长类动物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时,它们不再需要尾巴来保持平衡和走动。
C.如果一种基因恰好使某些松鼠的速度比其他松鼠略快,它就可以遗传下去。
D.蝴蝶的翅膀颜色和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捕食和繁殖需求。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的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2023-07-13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的枢纽

戎 可

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潮。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个系统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生态学家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 ,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被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到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

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也许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含义与枢纽的含义相近,二者的作用也类似,关键种缺失会导致整个系统发生重大改变。
B.在马考海湾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关键种”海星后,导致生物量大大提高,而物种数却迅速减少。
C.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久地生存下去。
D.由于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但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是为了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在提出“关键种”概念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这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
C.文章写去除实验的部分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实验的意义。
D.作者在马考海湾做的海星去除实验,证明了海星在维护海滩生态系统多样性上的不可或缺,海星是海滩生态系统的关键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种一共有三种形式,它们分布在海洋和森林里。由于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
B.海星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啄木鸟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海星和啄木鸟都可被称为生态环境中的“关键种”。
C.关键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可能会告诉我们答案。
D.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行文活泼,语言生动,如“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词语贴切、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5.文中提到了关键种的三种可能形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各举一个例子。
2023-09-13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对金星研究较深,爱斯基摩人最关心的大约是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曾是最受注目的星辰之一。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其中随天旋行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名为北斗。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已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

北斗共有七颗星,因此常被称为北斗七星。北斗星之得名,源于它像古代的斗,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故《诗·小雅·大东》曰: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星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对于大地的网络方法是方格计里法,这在古代地图中已经得到证明。而对于天文的网络方法,也早已经出现。我国至少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可以提控全网的总绳索,其名为。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被称为天纲,或书作天罡。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这使北斗也在一年中与太阳间发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这种观测法被《鹖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初昏,斗柄指寅;二月初昏,斗柄指卯;……十二月初昏,斗柄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样,通过初昏观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还被古人用来指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讲到其法: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是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这种斗柄所指的循环,历经二十四向,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相应。

北斗星在北天旋转,是因地球自转形成的星辰绕极周日视运动,一日一夜即跑完一周。所以,观测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变化位置,就可定出时辰。

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天文观测体系,如日之影长;月之盈缺;太阳的黄道运动;恒星的中天测时;岁星纪年以及辰星正四时等,北斗斡旋运动也是其中之一。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在我们先辈的眼中,就是一座举首可见的巨型天文钟。

(摘编自秦建明《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材料二: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采用的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在功能服务上,北斗系统也有自己的特点。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如今,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

(摘编自《中国北斗全球梦圆》,《人民日报》202081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眼中,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就是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它使中国古人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七星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
B.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用这种框架来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而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
C.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科技系统,它在研制建设的过程中,克服了众多困难。
D.北斗系统成绩显赫,北斗三号在兼容北斗二号功能的基础上,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200万,实现了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不属于“以斗定时之法”的一项是(     
A.《夏小正》曰:“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B.《尚书纬》曰:“北斗居天之中,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
C.《天象列星图》:“北斗七星,近紫薇宫南,在太微北。”
D.《宋史·乐志》曰:“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
3.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北斗系统研制建设所走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2-10-25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