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4 题号:194916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的普遍规范。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不再尊重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的狂欢性质是抛开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

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名称;又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和“小雅”。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
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叙述作诗相对难懂的黄山谷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意在证明宋诗普遍追求雅俗共赏。
B.朱自清认为,只有雅方适度降低,以俗为雅,俗方适度提高,俗不伤雅,才能更好地实现雅俗共赏。
C.安史之乱改变了原来固化的社会等级,来自民间的士人既雅且俗,促进了新标准“雅俗共赏”的诞生。
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者,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得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A.由宋丹丹和黄宏表演的1990年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
B.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的屈原作品《橘颂》。
C.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演绎的《隋唐演义》。
D.在湖南花鼓戏剧院上演的著名花鼓戏《刘海砍樵》。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实现了雅俗共赏。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钟嵘在《诗品》把曹植列于上品,曹操居于下品,而曹丕虽列为中品,却被嗤为新歌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但就当前文坛对曹丕的研究成果来看,曹丕无论是在文学创作,抑或是政治统治方面,均毫不逊色。结合曹丕诗歌中出现的赌博、饮酒、乐歌这三类文化现象,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真性情、有能力的贵介公子。

曹丕在《艳歌何尝行》中以挎蒲、弹碁来形容富贵子弟的生活,描绘出冬被貂酥、夏服绮罗乘坚车,策肥马的场面。但是,曹丕写这些赌博活动,目的不在于炫耀自己的贵族生活,而是为引出男儿居世,各当努力的勉励。在曹丕流传下来的诗歌中,宴饮约占到了1/4,但其酒无一不是苦酒。如前奉玉卮,为我行觞。……岁月逝,忽若飞。在金盏玉杯美酒的宴会中,曹丕感到岁月飞逝,人生苦短,酒是好酒,情却是悲情。曹丕在诗中也多处提到歌与乐。如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曹丕所写各类乐歌的余音都是乐极哀情来,嘹亮摧心肝的悲响,展现出曹丕作为贵介公子的真性情。

曹丕在诗歌中以忧嗟之酒、哀思之乐歌,来陪衬欢快的宴会;在面对贵介公子常玩的赌博游戏时,也能想到不可安于祖荫,而应当在迅速流逝的岁月中不断努力。这些文化现象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具有敏感的触觉以及缠绵婉约的情感的贵公子,也反应了当时战乱中文人的普遍心态。

( 选自《浅谈曹丕诗歌中的文化现象与其性情》有删改)

材料二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发轫之作。其中,曹丕对于文学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在《与王朗书》云: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若著篇籍。……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对于曹丕而言,文章的最基本的功用是应当能使作者名垂千史、流芳百世。

谈其成因,首先,从创作主体看,曹丕才高八斗,自幼随父戎马一生,所闻所见,感慨于怀,人的掌控力太小而未若文章之无穷,因此,撰写诗文来寄托自己的壮志,让自己流芳百世。同时他又作为一个善用权术的统治者,也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曹丕当时继位不久,稳固政局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典论》这篇文章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化解文人的怨恨情结,诱导文人安心文章,消除文人干政抱负,以期巩固曹魏政权。这显而易见就是在洗脑劝诫文人们只要专注于文章就可以了。

其次,在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的情况下,任何野心家在形成一定权势地位后,都特别重视文学文章作为舆论工具的重要作用。在曹丕眼中,文士不应当仅仅是应和酬唱的友人,更应该是草檄作颂、纪事铭功的僚属,乃至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智囊。

最后,从文学的角度来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当特殊,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民族心理而言,无疑是一个很黑暗的阶段。儒家思想失去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这就使得个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时局的动荡不安又造成了个体对于生与死、存与亡的大面积反思。

一言以蔽之,曹丕所撰写的《典论》阐述了文章的社会功用和对个体的现实价值,树立了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标杆。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摘自《管窥曹丕经国大业辞赋观之内涵及成因》)

材料三

曹丕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中。

曹丕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对于这位皇帝文学家,他从小就以贵公子的身份周旋于声色犬马之中。这时的曹丕,游乐宴饮、斗鸡走马几乎是无所不为,即位前的作品,主要述写的就是这种贵公子生活。诗与赋这两类文学样式,虽然均可对声色酒乐的享受生活作如实记录,但却不能配乐以唱,于是,属于韵文学范畴的乐府诗就自然成为了曹丕的首选。曹丕热衷于乐府诗的创作,就是因其享乐生活的需要。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作家的,主要指作者的个性气质。这正反映了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气,反映到文章中来,就是指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感情气势、感情力量,是反映到文章中来的生命力。文以气为主,就是以感情气势、感情力量为主。

曹丕把各种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业,充分肯定了文章在国家制度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古代,各种应用性文章,如诏、策、章、表等文体使用都非常频繁。盟誓为外交场合使用,檄文系战争时期所用,每当封禅的时候,文人们也是竞相创作诗赋,这充分说明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总之,曹丕在建安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出他卓越的文学创作才能和独特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曹丕诗歌中出现的赌博、饮酒、乐歌这三类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曹丕虽然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贵介公子,但也流露出曹丕消极避世的悲情。
B.材料二从创作主体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了曹丕文赋观形成的原因,认为《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并充分肯定了其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C.材料三简析了曹丕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思想,文学创作上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热衷于乐府诗,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等主张。
D.三则材料都与曹丕的文学主张有关,虽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曹丕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以及对后世作家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典论》这篇文章的诞生主要是为了洗脑文人、消除文人干政抱负的政治目的。
B.“经国之大业”的文学主张,充分肯定了文章在国家制度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C.曹丕认为文章的最基本的功用是使作者名垂千史,也就是文章的社会政治功用。
D.曹丕的全部文学思想,在建安文学中独一无二,就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上述材料中文学观点的一项是(     
A.文章功用不济世,何异丝窠缀露珠。——黄庭坚
B.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陆机
C.容我著书消岁月,管他飞檄动兵戈。——海上漱石生
D.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苏辙
4.简述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习总书记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提倡的“文化”功用与曹丕“经国之大业”的主张看似相同,其内涵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试加以阐释。
2023-06-20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濠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摘编自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

材料二: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摘编自《发明与创新》)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美”这个话题展开,但前者意在分析“美”的概念,后者重在强调“美”的作用。
B.材料一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通过探讨,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C.材料一说美的东西都各有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这和我们欣赏诗词时,不能用“纤云弄巧”的婉约美去衡量“乱石穿空”的豪放美是一致的。
D.材料一“味外之味”的第一个“味”是指人品尝到的味道,第二个“味”是指超越于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C.奥林匹克竞赛机械的题海战术使孩子们很难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
D.只有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之类的美感体验,才能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论证,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方面阐述两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
B.材料一多用例证法,将“美不是美的东西”的相关抽象表述具体化,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表述了科学美的本质、主客体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既论述全面,也强调了科学美的重大意义。
D.材料二论证中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对科学之美的追求能诱发创造力,有助于探寻到真理的内核”的观点。
4.两则材料论证过程中均引用了唐诗,请简析其作用。
5.在古诗文复习研讨中,甲同学说:“我发现同是草木葱茏,‘木欣欣以向荣’在陶渊明眼中就是美景,而‘荠麦青青’却让姜夔悲从中来。”乙同学说:“我觉得这两句诗都太美了,让我感动!”请结合材料一的原理,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做简要分析。
2023-09-20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②一、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③二、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显著,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更加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很多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④三、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理性深刻地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材料二:

①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以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

②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后,如今人们渐渐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严重忽略了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忽略了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以致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

③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在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方面具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下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身姿。

(摘编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

材料三:

①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②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③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与历史、政治等因素仍有关系。
C.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肆意鞭挞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让生态文学作家更加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
B.生态文学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与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整体进行观照有关。
C.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这种文学形式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
D.中国生态文学应立足于中国化表达,反映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以及主客联欢图,抒发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呼唤了人类天性的回归。
C.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D.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却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试分条陈述。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2022-05-11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