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1 题号:195346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叙事视角就是讲述故事发展的眼光和角度,也是带领读者走进小说中构建世界的一扇门,犹如摄像机的镜头角度,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的故事内容呈现给观众。视角对故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用不同视角观察同样的一件事,就会显现出几个不同的故事表达效果。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关于叙事视角的叙述中,根据视角的不同,将视角分为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类型。

外聚焦视角是一种戏剧化的叙述,指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即叙述者小于人物。叙述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其所见所闻,这种视角的特点是仅限于描写人物外在言谈举止,以冷静的态度描述其所见所闻,不介入到故事中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去,对其中反映出的深层次含义不加任何解释。外聚焦仅仅描述事件的外在表现,对人物心理活动和言谈举止不作引导和评价,而把人物语言、动作、行为联系的深层次含义交由读者去推测、去猜想。

《红楼梦》中有着不少外聚焦视角的桥段,在第十八回中元春省亲的内容采用外聚焦叙述。叙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述元春在入风藻宫后回家省亲的一幕幕场景:

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

元春把牌坊上的天仙宝境改为低调的省亲别墅,几个字的差异透露出元春的心思缜密,不免让人猜测元春虽位份尊贵,但在深宫中是处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不敢有一刻的松懈,生怕招摇过市,带来灾祸。外聚焦叙述者与故事中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呈现出疏离”“冷漠的旁观者姿态,需要读者对故事留白进行填补和再创造。

内聚焦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只知道其中某个人物知道的事情,即叙述者等于人物。内聚焦一般借助某个人物的视野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事情,读者能够透过这种视角深入了解这个人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内聚焦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叙事手法。以全知叙事为主的小说,巧妙地利用内聚焦将纷繁的信息牵引至一处,既形成了丰富的叙事张力,为作者打开了另一扇窗,又增强了故事的表达效果。但内聚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知道某个人物知道的事,对这个人物没有看到的事就一无所知,不利于客观、全面把握事件的真相。因此,内聚焦一般是以辅助性的视角而存在。

《红楼梦》第三回叙述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作者采用了内聚焦展开叙述。林黛玉承担了观察者的角色,作者利用林黛玉的眼光来审视在贾府的所见所闻,从她的视野中描写了贾母、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见,从林黛玉眼中认识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从黛玉的视角自然而然地介绍人物出场,让读者同黛玉一样好奇这个传说中的混世魔王是怎样一个人,为故事情节制造了陌生感与悬念感。贾宝玉在反复渲染后隆重登场,借林黛玉陌生的眼光打量贾宝玉的着装、容貌,解了林黛玉和读者的心中疑惑

零聚焦指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又称上帝视角,叙述者通晓全局,即叙述者大于人物。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视角,可以从任何角度叙事:叙述者既可以通晓全局,对故事中的事件鸟瞰全貌,也可以了解人物的每一面特征,透露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还可以洞悉不为人知的秘密。例如,第二十六回运用了零聚焦叙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误会始末: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回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

在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夜晚敲了贾宝玉的房门,却被正在气头上的晴雯关在门外,惹得一肚子委屈。而贾宝玉对此毫不知情,二人产生了误会。零聚焦叙述让读者知晓二人误会事件的整个过程,向读者解释事件的细节以及剖析二人的内心世界。零聚焦的优势是便于讲清事件的过程、发展态势和复杂的心理活动等。从整体上来看,《红楼梦》延续了传统的零聚焦叙事视角为主的叙事方式。

在叙述角度上,《红楼梦》创造性地以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叙述,充分调动了文本中的叙事视角的灵活转变,进一步撼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此推进故事的发展进程,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极高的艺术表达效果。

(摘编自王韬钰《以热奈特叙事视角探究<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视角是讲故事的眼光和角度,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视角叙述。可呈现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B.采用外聚焦视角叙述,叙述者小于人物,即叙述者仅仅描述事件和人物的外在表现,不带有主观色彩。
C.采用内聚焦视角叙述,叙述者等于人物,即叙述的是某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利于呈现事件的全貌。
D.采用零聚焦视角,叙述者大于人物,便于讲清事件全貌和细节,但缺少留白和悬念,表达效果不如其他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春改“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的叙述采用外聚焦视角,能不能读出背后的深意,取决于读者的阅读能力。
B.黛玉与宝玉虽是初见,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采用内聚焦视角叙述,使得读者不能推测黛玉“眼熟”的原因。
C.《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如果只用黛玉的视角叙事,读者就不会明白误会的缘由,也无法了解误会的整个过程。
D.《红楼梦》的叙事方式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不同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有助于读者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主要用零聚焦视角叙事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雷雨》C.《百合花》D.《装在套子里的人》
4.请根据材料内容,指出下列文段运用了哪种叙事视角,并简要分析其好处。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 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每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既文本粗糙,又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正面举例,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的观点。后文正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证的。
B.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文学上的精致。
C.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D.文章为了强调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C.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D.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和帮助。
2022-05-03更新 | 1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开始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由工业社会转向消费社会。伴随这一重大变化,西方结构主义学派对文化、消费、社会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文化分化与社会分化同源说,精英阶层消费高雅文化,大众阶层消费通俗文化。法国著名文化社会学者布尔迪厄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鉴赏趣味的区分体系和社会空间的区分体系在结构上是同源的,在文化符号领域和社会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对应

20世纪90年代始,西方学者在对文化消费的社会学研究中发现,作为文化消费主体的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可理解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道德、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的自我建设以及社会外化。文化消费表现为消费主体消费文化产品、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服务。虽然个体文化消费确实存在高低不同的层次差异,但这种差异已发生非结构性对应变化,部分精英群体不仅欣赏交响乐,也消费流行音乐。与此同时,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出现了一批新中产阶层,这一新兴阶层的文化消费兼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由此,生成了杂食主义文化消费群体,相应也就分化出只消费通俗文化产品或高雅文化产品的单食主义文化消费群体。这样就形成了新型的文化消费分层结构,即文化杂食主义者与文化单食主义者的分化对立。于是,文化消费出现了由精英——大众模式文化杂食者——文化单食者模式的新变化。

文化杂食主义者是文化的鉴赏趣味及消费选择跨越优雅、通俗两个层面的文化消费群体。具体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接受过很高层次教育,社会实践经历丰富,拥有雄厚的文化资本积累和相当的经济资本积累。他们尽管在文化消费总体人群中占比较小,但处在文化社会层面的高端,对文化及文化消费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另一类一般都受过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历,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本积累,也具备必要的经济资本。伴随杂食的文化消费模式,其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逐渐达到平衡,综合文化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但这类文化杂食者的开放性背后隐藏着一种拒绝,即对那些与社会边缘化群体相关的文化产品类型持排斥态度

文化单食主义者是文化的鉴赏趣味和消费选择聚焦在高雅文化或通俗文化中的某一个层面的文化消费群体。大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聚焦高雅文化层面的文化消费主体,此类人群是高雅文化的基本消费人群,对高雅文化消费具有一定话语权,由于其在总体文化消费人群中占比较少,所以对文化消费的综合话语权要低于文化杂食主义群体。另一类是聚焦通俗文化层面的文化消费主体,此类人群是通俗文化的基本消费人群,对通俗文化消费具有一定话语权,由于其在总体文化消费人群中处于非主流地位,所以对文化消费的综合话语权要低于文化杂食主义群体。

与此同时,文化单食主义者对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蚕食应值得警惕。文化多样性可理解为文化消费主体所拥有的一种特殊文化资本积累,即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涉及国际、国内、区域、城市等不同空间多样性文化领域,文化多元化可理解为对这些多样性文化的认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文化单食主义者群体由于文化知识结构单一、兴趣取向单向度特征明显,加之文化包容性较弱,对跨国、跨区、跨城市、跨种群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认知力、认同度要弱于文化杂食主义者群体,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维护与推行。

(选编自张小平《文化单食主义者的群体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兼顾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新中产阶层”。
B.个体所拥有的知识、道德、价值观、生活态度等的自我建设以及社会外化,就是文化的本质。
C.“文化杂食主义者”始终对那些与社会边缘化群体相关的文化产品类型持有排斥态度。
D.“文化单食主义者”一般只消费通俗文化产品或高雅文化产品,对跨层文化的需求较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布尔迪厄的观点,目的是论证“文化分化与社会分化同源说”。
B.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层次分明地对文化消费的群体进行了论述。
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文化杂食主义者”和“文化单食主义者”。
D.文章在对“文化单食主义者”的论证中,体现出一种严谨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文化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是用来区分文化消费群体的重要依据。
B.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已经由“精英——大众模式”变为“杂食——单食模式”。
C.提倡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需要我们对文化单食主义者保持警惕态度。
D.文化消费的两个群体都对文化消费有一定的话语权,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2023-01-10更新 | 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自古皆注重音乐。由音乐的变化,可看出文化的变化;由音乐的盛衰,可看出文化的盛衰。古代祭祀时有乐舞,外交酬酢时有赋诗,王公卿大夫的宫中都有瞽师组织的乐队,士族子弟大多能歌善舞,平民的婚姻也以田野中的唱和歌舞为背景。孔子之后儒家提倡的乐礼之治,的确是对于前代传统的一种崇拜,并非无根的理想。但如孔子所希望恢复的封建制度,当孔子在世时已发展到没落的阶段,孔子所推崇的音乐也已不甚时髦。孔子死后不久,封建全消,古乐也成为少数儒家抱残守缺的一种古董。对于一般的社会,古乐已不存在,连儒家崇尚的音乐是否是真正的或完备的古乐,也很成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整个的文化背景若已变化,旧的技术即使尚未失传,往往也无力继续维持一种旧的历史现象。在艺术史方面,此理尤为显著。

音乐当初并无新旧之分。但春秋晚期产生一种新的音乐,于是旧乐从此就称雅乐,新兴的称为新声,又称郑声郑卫之音濮上之音,反对的人甚至称之为淫声亡国之音靡靡之音。新声发祥于郑、卫两国,在卫国的桑间濮上之地甚为发达。《诗·鄘风》有桑中之篇,乃男女相悦之诗。由国风中可知与桑中篇相类的情诗各国皆有,并不限于郑、卫,并且都是古代传下,而非春秋末年的产品。音乐史上的桑间濮上之音是另一回事,与郑、卫关系虽密,但不见得只是男女相悦之音。新声虽出于郑、卫,但最悦新声的是孔子幼年时在位的晋平公。《韩非子·十过篇》,卫灵公于濮水命师涓代为写谱,并献新声于平公的故事中可见新声靡靡悦耳,哀怨声调特别凄惨动人。然而新的音乐,一方面有人拥护,一方面有人反对。平公的乐师师旷,是春秋末期有名的大雅乐家,拥护古乐,据《国语·晋语八》记载,他对平公的嗜好新声曾下断语:公室其将卑乎!而传统的雅乐,比较深沉醇厚,近乎西洋所谓古典的音乐,不专以声调感人,尤为重要的是声调背后的信仰与理想。历史上大的革命时代,变化不限一方,而是普及于各部门。春秋末战国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时代,除政治社会的翻腾外,音乐也起了空前的变化:新声代替了雅乐,浪漫代替了古典。

雅乐是祭祀与朝会或宴享时的必需条件之一。祭祀时,以乐降神,以乐媚神。至于朝宴时,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当然的。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礼数,并不是为消遣或娱乐的。其中即使含有消遣娱乐的成分,也是附带的,主要的作用是媚神与礼客。到战国时,古代的祭祀虽未全消,但祭祀大半已成了儒家的理想,各国实际多不注意。古代的宴享之礼,也不能继续维持。音乐已完全成了一种消遣,主要的目的是娱乐。至此才结了不解之缘。子夏在《乐记篇》中批评新声的话绝非虚语: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母,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古乐的郑重与庄严以及信仰理想的成分已经消灭净尽。

据《淮南子·说山训》,墨子非乐,不入朝歌之邑。假定战国时代的音乐仍与春秋以上的音乐性质相同,仍为祭祀与朝宴时必需,则信仰鬼神追求治平的墨子大概不致无条件的非乐。《荀子·乐论篇》,荀子所拥护的是雅乐,墨子所反对的是新声。正因为战国时代的音乐完全是娱乐品,并且往往是少数人的娱乐品,极端功利主义者的墨子当然要排斥攻击。

音乐一发展到纯娱乐的阶段,就离末日不远了。亡国之音的名称,甚为恰当;不只是国家将亡,新乐甚至可说是一种伟大文化将亡的先声。汉以下历代正史中虽都有讲到音乐的文字,但几乎全都是抽象与机械的描写。秦汉以下,我们不再听到真正伟大的音乐,也不再见到大的音乐家。战国时代音乐虽已大变,但古代的雄厚之气尚未全消。高渐离与荆轲共同奏唱的《易水歌》,虽然音调已完全失传,但寥寥十数字的歌词仍能使二千年后的人想见当时的悲壮气概。秦汉以下,文化的气息一代比一代微弱,以致到今日我们几乎成了一个没有音乐的民族。

近年以来,国人对古乐又渐注意,少数的有心人并且要在可能的范围内设法恢复古乐。真正的恢复,当然绝不可能。无论雅乐或新声,已都成为万古不复的过去。但这种运动却是中国又要产生新的伟大音乐的征兆,也是中国文化又要有新的发展的征兆。

(摘编自雷海宗《雅乐与新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音乐的变化与盛衰常反映出文化的变化与盛衰,而文化的变化也影响着音乐。
B.孔子之后古乐已经消亡,儒家提倡的礼乐之治也成了无根的理想,而儒家崇尚的音乐也非真正的或完备的古乐。
C.新声产生于春秋晚期,音调靡靡悦耳,近似西洋所谓浪漫的音乐,主要性质是消遣娱乐,和郑重庄严的雅乐不同。
D.到了战国时代,尽管好古的人推崇雅乐,但雅乐已经成为古董,流行的音乐几乎都是新声,音乐完全成了娱乐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社会整个的文化背景或制度发生了变革,那么,之前推崇或者时髦的音乐也将不再流行,甚至难以维持或保存。
B.随着春秋晚期新音乐的产生,音乐有了新旧之分,于是新兴的就称为“新声”。对于新的音乐,有人拥护,也有人反对。
C.墨子排斥反对新声是因为其为男女相悦之音,是娱乐品,甚至专供富贵之家赏玩,不管父子尊卑,不能称道古代的事迹。
D.雅乐已经不能得到真正的恢复,但国人对雅乐的关注和喜爱,将促使新的伟大音乐得以产生,使中国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B.师旷曰,“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及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至于濮水而自投。……先闻此声,其国必削”。
C.孔子认为,“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D.魏文侯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4.请简要分析文中“反对新声者”提出了哪些理由。
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新声代替了雅乐”?请根据文本简析。
2024-04-05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