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3 题号:195759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小说每每被视为史余、史补而受轻视,大方之家每不屑道及。戊戌变法前后,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基于小说可以化民成俗的认识,开始译介欧美及日本的小说,并充分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梁启超首倡小说界革命,他肯定了小说的载道功用,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适应了晚清维新派改良群治的愿望。兼之借助日渐兴盛的报纸刊物等快捷面广的传播媒介,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使得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场域的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些有新思想、用新方法的学人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对古代小说开展了学术研究。1918315日,胡适首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作了《论短篇小说》的演讲,讲稿修改后发于《新青年》。该文虽只6000余字,却昭示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研究的系统性。不过让胡适付出更大热情的是中国章回小说的考证研究。19208月,上海亚东图书馆推出汪原放标点版的《水浒传》,胡适撰写的《水浒传考证》置于卷首作为前言。此后8年中,胡适先后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章回小说撰写了20余篇考证及序跋文章。

在胡适的系列考证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9215月置于亚东版《红楼梦》卷首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能难以与流播久远的世代累积型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但因其精神内涵丰富,艺术表现高妙,题材与格调更适合文人读者的口味,所以程甲本问世后,它便受到读书人阶层的群体青睐。中国的读书传统一向是文史不分家,读者习惯以史家笔法来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金瓶梅》问世之初,即有诸多有关本事的传闻,《红楼梦》问世之后更是如此,因其开卷第一回写出甄士隐、贾雨村两个有符号意味的人物,脂批道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导致不少读者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因此便有了和珅家事”“张侯家事”“傅恒家事”“明珠家事等各种说法。最初它们不过是民间茶余的传闻、文人酒后的谈资,直至1914年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后又附《红楼梦》以刊行,索隐旗帜由此高张。1916年蔡元培发表《石头记索隐》,次年又以单行本行世,将索隐往前又推进了一步。蔡元培是一位翰林出生的宿儒,有过留学德国的经历,曾是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当时教育界、文化界威望颇高,胡适亦以领袖称之。以蔡元培这样的身份、声望,论述《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赋予它以重大的内容,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价值和影响。

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孔子的春秋笔法,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的内涵。有文本之,也就有研究之索索隐由此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之于文本的一种解读方式。是作者层面的写作手段,索隐是读者层面的思维方式和解读途径。即此而言,《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绎、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然而胡适的考证,却完全改变了这样的思维方式。

胡适对古代小说的考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采用历史演进法,主要考察小说的历史演进情况;二是对《儒林外史》《红楼梦》这类个人创作的小说,则侧重考证其作者与版本。在20多篇古代小说考证及序跋文章中,胡适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考证了不少古代小说作者的生平事迹,大多数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胡适《红楼梦考证》首先向索隐派提出批评。对早期所谓的纳兰家世说和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胡适用考证历史事实的方法予以批驳;对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则用猜笨谜的措辞指破它的牵强附会。《红楼梦考证》后一部分是对著者和本子的考证。他根据顾颉刚、俞平伯寻求出的文献,勾稽出与作者相关的六条结论,前五条关涉曹雪芹生平与家世,最后一条提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认为甄贾两宝玉是曹雪芹自己的影子,甄贾两府是当日曹家的影子。关于本子,胡适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是乾隆六十年(1795)高鹗在中进士之前补作的,这就是著名的高续说。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面世及其随后发生的与蔡元培之间的论战,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一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则是因为胡适之说是附亚东版的《红楼梦》小说刊行的,小说读者面有多大,胡适观点的受众范围就有多大。虽然胡适的考证成果并未完全终结索隐派,但蔡胡论战确实是以胡适的胜利而告终。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

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考证工作最重要的学术意义,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促使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他在晚年曾这样评价:‘这种工作是给予这些小说名著现代学术荣誉的方式;认定它们也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与传统的经学、史学平起平坐。胡适的考证将长期受到贬抑、轻视的小说提高到与经学、史学等传统的学术研究的主题平等的地位,不仅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而且更重要的是借助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席卷全国的运势,使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渗入世人之心,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的重心,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摘编自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语境”指由于梁启超的推动,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改变,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的中国文学场域新格局。
B.“索隐”在文中指读者以史家笔法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以传统解经思维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的阅读和研究方式。
C.“微言大义”在文中指被索引派认为隐含在《红楼梦》精微的语言和叙事中的作品内涵和历史真相,他们为找寻其答案而孜孜不倦。
D.“自叙传”在文中指胡适对《红楼梦》成书由来的认识,他认为作品中的甄贾两府有曹家的影子,曹雪芹借甄贾宝玉写自己的人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妙的艺术表现,更适合文人读者口味的格调,使《红楼梦》有别于《三国演义》等小说而受到读书人的群体青睐。
B.胡适注重文献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他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为高鹗所续,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
C.文章详细介绍了索隐派代表蔡元培显赫的身份地位,蔡先生的学界影响力虽增加了胡适推广新学说的难度,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帮助。
D.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研究,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其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谐音理解甄士隐、贾雨村的符号意味,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
B.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时,首先运用了不同策略对素隐派提出批评,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告终,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
C.从小说之于经史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受到贬抑、轻视的对象不一定不具备研究价值,曾被称为“诗余”的宋词即是典型代表。
D.传播媒介对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
4.作者认为“隐”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个加以说明。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②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节选自《赤壁赋》)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5.倘若你未来要从事学术研究,你能从胡适的考证工作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词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他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漂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矩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矩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漂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彻了。
C.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D.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2019-02-21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启发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应用于世界特别是非洲地区,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有着“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受启发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领先世界千年之久的圆周率π值源于刘徽《九章算术注》“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并有现代意义的。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这其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力;《诗经》中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完全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取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目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后四目是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语》称,“子尽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题目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在规律和制度方面,数学讲“规矩准绳”,天文讲“天行有常”,冶铸讲“合剂模范”,建筑讲“营造法式”。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从汉唐到宋元,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地区,同西方有频繁的科技交流。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研究,在中世纪1000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有26项技术发明传到西方,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渝生《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隋书·律历志》记载了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启发了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
B.古代儒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的“六艺”教育,是为了培养“博学通才之士”。
C.《大学》中的前四目注重探究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后四目把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更为重要。
D.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领先于世,影响了世界并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吴文俊研究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例子,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了《中庸》的话来论证古人的学习过程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C.文章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对“当仁不让于师”更为显性的阐述,赞赏了这种可贵科学精神。
D.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其现实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既有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的继承,又是在这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B.中国古代诞生了许多传统科学的专著,说明作为“六艺”教育教材的古代经典中遍布着古代科学的因子。
C.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基因,努力发掘,为我所用,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D.我国古代与西方的科技交流,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也大力推动和更新自我科技水平的发展。
2020-02-29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淮河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淮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精神阐发的根据地。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中东部核心地带,淮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地形相近、风俗相似,可以说四方文化风云激荡、交流汇合,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代表人物老、孔、墨、庄、孟、韩等人的横空出世和深入思考,是中国思想与精神的第一次大总结、大阐释,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格局与主体精神由此大体确定,天人合一、道德本位与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影响深远。

《淮南子》是一部反映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绵延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的淮河文化的著作。《淮南子》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诸子百家学说,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道理论体系的代表作,也是汉初一部理论文化集大成者。全书虽主要是论天地宇宙自然之道以及齐家治国之道,但在论述医学思想、人生观、处世哲学和政治观中都巧妙阐述了医疗养生思想,并浑同一体、密不可分。《黄帝内经》成书略晚于《淮南子》,在阴阳五行、气学说、饮食、情志、养生保健等方面汲取了《淮南子》的重要思想资源,对后世的健康防病、医疗实践乃至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淮南子》与《黄帝内经》在顺应自然、外避邪气、顺应时节、调和五味等方面的梳理与比较,可以看到两书在养生思想、医理等方面有很多一致性,值得深入研究。

淮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以安徽省为例,大体可分为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中原局会议旧址等革命战争遗址为代表的红色物质文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八月桂花遍地开》红色经典歌曲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以《临时土地政纲》《安徽省战时施政纲领》等为代表的红色制度文化,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勇于改革、顽强拼搏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淮河流域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从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淮河流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淮河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淮河文化精神代代传承。

集中汇聚了淮河文化的淮南市是淮河流域的代表性城市之一,历史厚重、文化深厚、源远流长。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泥水之战”发生在淮南的八公山下,诞生了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使淮南成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比都江堰早300年的著名水利工程安丰塘和寿州窑。作为淮河文化的代表,寿州锣鼓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淮河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寿县文化和旅游局创研室主任楚仁君说:寿州锣鼓是民族精神在音乐艺术上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寿县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我们要通过在表现形式、乐器使用、表演手法上进一步改造,让这一优秀地域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在于服务现实、加快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我们要贯彻执行好这一国家战略,传承创新淮河文化,培育城市文化,弘扬厚德文化,营造诚信商业文化,创新产业文化,弘扬开放包容文化,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促进淮河经济带、城市群协同集聚发展,让淮河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夺目光彩。

(摘编自李孝纯《让淮河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光彩》《红旗文稿》,2020年5月4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深入思考,确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格局与主体精神。
B.《淮南子》一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诸子百家理论文化的集大成者,值得深入研究。
C.淮河流域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安徽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
D.我们既要研究淮河文化,同时也要传承创新淮河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淮河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特殊的重要地位。
B.第二段将《淮南子》黄帝内经》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养生思想和医理方面的异同。
C.文章第三段以安徽省为例,从三个方面,证明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D.文章第二、三、四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淮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材料详实,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源自四方文化的交流汇合,天人合一、道德本位与和谐共生是其主要思想理念。
B.《淮南子》中,医疗养生思想、医学思想、人生观、处世哲学和政治观浑同一体密不可分。
C.淮河文化内涵丰富,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精神代代传承。
D.对淮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将促进淮河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增强淮河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2021-03-11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