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4 题号:19585967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释:①1161年冬,宋将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军,闲居中的词人闻讯作此词。②风景:西晋末年,士人为避乱而南渡,悲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③剩喜:甚喜。④燃犀处:史载温峤奉命平乱,到采石矶时,发现水中多怪物,温峤点燃犀角照射水面,终见奇形异状的水怪相继覆灭。⑤谢:东晋名将谢玄,“少好佩紫罗香囊”,指挥了淝水之战。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洗”可以理解为“洗雪”,即战争的胜利洗刷了昔日的耻辱。
B.“剪烛看吴钩”,指词人夜看吴钩,回忆白天战场上杀敌的场景。
C.词人以“燃犀处”点明了大战的地点,又以燃犀照妖喻抗金胜利。
D.下阕中“未解”与“初嫁”对举,表明了谢玄和周瑜的年少得志。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约楚云留”是说风云都在挽留词人,词人以此表达对楚地的不舍之情。
B.“骇浪与天浮”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采石矶鏖战时的惊心动魄。
C.“勋业故优游”句,词人借用典故赞颂虞允文从容不迫地建立了不朽勋业。
D.本词从采石矶战场,写到赤壁矶头、淝水桥边,内容充实,思路十分开阔。
3.有人说这首词情感复杂,“壮中带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负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翛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直接入题,写哪个人都会顾虑衰老,可老了又会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呢?
B.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身瘦、发稀、眼疾、多病,描绘形象而又真实。
C.第七句话锋一转,写出老也有老的长处,人、事见的多了,就懂得事理了,阅历也深了。
D.整首诗语言含蓄典雅,前后一反一正,转折自然流畅,有辩证的观点和一定的说服力。
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2022-04-13更新 | 21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六)

阮籍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注】①东陵瓜:汉初人邵平在秦破后失侯,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时谓之东陵瓜。②子母:指小瓜大瓜。③萧何计诛韩信受高祖封赏,众人道贺,邵平独劝其勿受,以除高祖猜忌之心,萧何从其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先写邵平所种之瓜的名字及种瓜地点,后描述其瓜田连绵,大小瓜连缀成片。
B.“五色曜朝日”一句喻指萧何煊赫一时的情形。
C.“膏火”句言多财之患犹如膏火自煎,意指盛极当思,不应为钱财所累。
D.全诗以邵平和萧何为吟咏对象,通过二人际遇的对比,表达追慕古人之情。
2.请分析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
2022-07-01更新 | 20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竞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75)在信州鹅湖寺举行了一次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浦“心学”之间的暂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城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寺院里边,就显得很肃静。
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水成渊,积土成山”蕴含的道理相同。
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2.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12-24更新 | 1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