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李白(701-76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1961503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古风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沉郁、悲伤、苍凉的感情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一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C.七、八句紧承“波澜”一词,叙写了秋天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此时摇摆不定的心情。
D.“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情感,秋山、秋水、秋霜等常用来寄托诗人的愁思,本诗也不例外。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结尾句中“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 李白(701-762)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①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2016-11-18更新 | 63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姥竹

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746年秋天,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②箨: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颈联描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虽比箫管奏出的“凤曲”好听,但仍逊于龙吟之声。
B.杜诗颔联中“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C.杜诗颈联中“娟娟净”“细细香”一视觉一嗅觉,将严宅之竹写得一尘不染、清新怡人。
D.李诗尾联运用对比,杜诗尾联借用想象,二诗托物言志,表现了李杜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2.《文心雕龙·物色》说:“诗人感物……写气图貌,亦与心而徘徊。”结合两首诗对竹子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7-28更新 | 17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唐]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吴吟:唱吴地歌曲。②李凭,当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的“风生”句与贺诗的“空山”句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音乐带给人的震撼之感,描摹音乐的神奇美妙。
B.白诗描摹吟唱声如“风振空林”、江涛海啸,高亢旷远;贺诗摹写乐声的悲抑、清脆、高亢、欢愉等,显得更为起伏多变。
C.白诗在描写吟唱声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豁达超脱的诗人形象;而贺诗则没有直接涉及诗人的相关方面。
D.两首诗均未对吟唱者(演奏者)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吟唱者(演奏者),有的只是对音乐及其效果的摹绘。
2.同为描摹音乐的“至文”,两诗在意象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请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2023-02-26更新 | 2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