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96690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胡适《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术语输入中国并且流行是在20世纪初至五四时期。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出发,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想,把文学从根本类型上分为“景”与“情”、“客观”与“主观”,这“情”和“主观”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

在诗学上对浪漫主义进行大规模引进和使用是在五四时期。最先大规模介绍浪漫主义诗人、诗歌和思想的应该是《少年中国》一班人,该刊仅诗学研究专号第9期上就专门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泰戈尔和歌德。创造社也是介绍浪漫主义的一支劲旅,在他们的代表性刊物《创造》上还专门刊出了“雪莱纪念号”,他们一班人的创作思想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当然,此期在诗学思想上浪漫主义特征最突出的还是郭沫若,他所坚持的诗学观念以及其代表作《女神》都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在郭沫若比较集中地表达其诗学思想的《三叶集》中,他最推崇的理念就是独创精神,个性张扬,“绝端的自由”,狂暴的反叛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远古、神奇、旷大和悠远的向往。

在整个五四时期,并不仅仅是诗学界表现出非常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他文学门类都有相同的趋势,所以李欧梵先生称整个五四一代作家是“浪漫的一代”。他认为,“对于迎着浪漫主义疾风骤雨而前进的五四青年,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作家们是这一倾向的带头人。”

随着革命文学的蓬勃兴起和左联的成立,表面上看浪漫主义诗学思想似乎逐渐地淡化了,但实际上它是以另一种面目继续存在着,即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与阶级话语显然更有力地影响着人们对“浪漫主义”术语的使用。蒋光慈较早将浪漫主义与革命嫁接在一起。在《革命与罗曼蒂克》一文中,他公开宣称罗曼蒂克的诗人比其他诗人更能领略革命,革命要有理想和热情,所以革命是最罗曼蒂克的。

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来源于西方,但它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并不相同。西方的浪漫主义是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文学相对举而提出来的,在文学思想上是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和秩序的颠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产生并没有一个需要颠覆的像西方一样的古典主义这样的前提,它可以说是从西方横移过来的。这样一种情形,在西方导致的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尖锐冲突,浪漫主义几乎完全与古典主义一一相对;而在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浪漫主义并不完全必须与中国古典文学规范相冲突,甚至它还可以积极吸纳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和精神。譬如,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可以存在,而闻一多、徐志摩的浪漫主义同样可以存在,由于后者更多地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艺术生命力还显得比前者更加旺盛。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形态从具体的浪漫主义思想观念上来讲,它同西方浪漫主义一样也比较明确,如张扬个性,主张自由,立足情感的抒发,坚持反抗的精神等,但这些观念的出发点不是在于“理想”,而是在于“现实”;不是在于进行文学的反抗,而是在于进行社会的抗争。这样的特点是源于中国社会的衰落,源于民族自救的必须,基于国富民强的政治要求,来自外族的侮辱和侵略。由于缺乏西方文化的传统和随身携带着中国古老的“文以致用”和“文以载道”的包袱而转向现实的关注。这许多的“中国性”,导致中国的浪漫主义如果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会显得“不够浪漫”,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伪浪漫”,然而,这恰恰正是“中国的浪漫”,只有从西方观念系统来看才会说它是“伪浪漫”。

(摘编自谢应光《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及其命运》)

材料二:

五四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启蒙现代性所蕴含的矛盾开始分化,其中焦灼愤激的救亡意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以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五四启蒙思想则很快失去了激动人心的精神魅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也为民族和阶级斗争的浪潮所淹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下,一种被称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转向后的创造社、新起的太阳社作家为代表,后来的左联及解放区的部分作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郭沫若、蒋光慈、殷夫等人的作品中,都洋溢着充沛的革命激情。显然这与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偏爱一脉相承,当然,两者也存在重要差异。首先,革命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不是建立在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而是必须服从集体要求和政党话语,因而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特点。其次,由于革命浪漫主义强调革命理念的指导作用,这使其产生了强烈的理想化倾向。最后,在文学观念上,革命浪漫主义坚持功利主义的政治工具论,反对审美自律的文学本体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抗拒,除了革命浪漫主义所运用的政治武器之外,还有一些作家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早在20世纪20年代废名那些诗意盎然、有着遗世独立之风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中,就透露了以古典田园牧歌的意境抵制现代社会污浊纷扰的消息。后来沈从文的创作将中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田园抒情小说推向了高峰,并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徐向昱《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文学小言》引进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景”“情”等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近。
B.五四时期,《少年中国》《创造》刊物的成员们大规模介绍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小说等文学门类,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革命有理想和热情,与浪漫主义追求理想,坚持反抗的精神相通,所以革命浪漫主义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D.革命浪漫主义承继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但二者在抒情基础、文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大批学者和作家从西方引进浪漫主义文学,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将会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B.相比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其生命力显得更加旺盛。
C.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被西方学者讥讽为“伪浪漫”,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浪漫”中表现出更多的现实关注与抗争。
D.创造社经历过创作方向的转变,但在转向前后,该文学社团的创作思想都倾向于浪漫主义风格。
3.文章列举沈从文的抒情小说创作之例,最能印证下列哪个观点(     
A.证明革命浪漫主义并非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唯一流派,抒情小说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B.论证沈从文的小说将中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田园抒情小说推向了高峰。
C.论证除了革命浪漫主义运用的政治武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抗拒还有其他表现。
D.论证与革命浪漫主义小说不同,抒情小说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革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产生的条件。
5.孙犁小说《荷花淀》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特征,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4-02-24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几条。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时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是什么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它首先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和“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
B.一百年来中医总是设法医治已病之病,而不是医治欲病之病,这种想法偏离了中医的传统,也将严重束缚中医的发展。
C.中医药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养生、保健、预防等多项内容,也融入多种科学的思想,体现中医的意向性思维。
D.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近距离接触中草药,这不仅有利于传授中医药的一些知识,也有利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中医认知方式不同,西医强调从本质层面认识疾病,在物质世界范围内认识各种现象,具有科学性特征,并取得重大成就。
B.现代医学的追求是对生命现象的阻断,本质上是“抗生”,而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注重的是“养生”“保健”。
C.中医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对立生态,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的价值观念。
D.目前我国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还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
3.下列经典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B.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
C.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1-05-26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到唐代,无论技术创新还是艺术审美都已达到巅峰,形成了南青北白格局——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并称唐瓷双雄。这一格局充分展现了我国的陶瓷风骨,引领并推动了世界瓷器业的蓬勃发展。

越窑和邢窑出现在五代十国,直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格局,并一统天下

越窑,我国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口,窑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慈溪、余姚、上虞、绍兴带,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越窑。青瓷始于新石器时代,到东汉晚期越窑成功烧制,器形多为生活日用器,坯体因创新性地使用了轮制陶车塑造,故规整度较高。至五代十国,青瓷成型方式仍延续了轮制技法,且胎体致密、胎质细腻,装饰技法以刻划花、拍印粘接、模印、捏塑等为主,装饰元素多为几何纹样、动物形象、佛教题材等。到唐代,青瓷制作完全达到巅峰,产品质量较佳,器物造型出面多以碗、盘、钵、观台为主。

邢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唐代属于邢州,故称邢窑。白瓷始于北齐,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早期胎体较为粗糙,釉层常泛青,整体质量不佳。隋唐时期发展达到巅峰,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等。白瓷按胎釉质地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又分粗胎粗白瓷和细胎粗白瓷,前者胎色灰白,胎质粗礼;后者胎体致密,胎色较淡,白度较低,为提高其白度常施以白色化妆土补充。细白瓷胎色呈纯白色、胎体致密度高,常施以满釉,部分产品胎壁薄如蛋壳,施釉烧制后透明性能极好。釉色以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为主,且釉质莹润、质量极高,装饰技法以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等为主,十分注重器物的自然之美。

作为丝绸之路上我国对外输出的主要产品,茶叶和瓷器的渊源不言而喻。唐宋时期,迎来了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结合发展的高峰。其原因来自多方面;佛教禅宗茶风盛行,皇室崇尚茶带动了整个社会,文人士大夫丰富了茶文化的新神内涵。对外交流促进了茶文化传播,使其逐渐走向国际,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好茶,必配好茶具。南青北白因此独领风骚。陆羽《茶经》道: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或者以邢州次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也,他极力推崇越窑青瓷,但也不忘赞扬邢窑白瓷类银”“类雪

唐朝有着尚青的饮茶风俗,茶色以绿为贵,而越窑青瓷最能显茶色,因此为最佳。唐代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青瓷色泽如千峰般翠绿。越窑瓷器除了颜色迷人,还具有胎质细腻、釉层均匀且细腻光滑等特点。而邢窑白瓷色泽洁白,易显茶色,装饰朴素雅致,也颇显端庄大气,在唐代不仅受国人喜爱,还远销海外,形成巨大市场。日本、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国家古遗址中均发现了邢窑白瓷的足迹。

唐代陶瓷茶具装饰手法以釉色为主。此外,还有彩绘茶具、堆贴花茶具、刻花茶具等。茶叶和瓷器友情碰撞,相互促进,真正实现双赢。

唐代制瓷以技术为根本,却更强调创新。南北朝之前陶瓷色泽就以青为主,这是瓷胎原材料中含铁量过高,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故而陶瓷长期被青色垄断。而白瓷与青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铁含量不同——只需将原材料的含缺量降低2%以下,即可烧成白瓷。还有,邢窑白瓷多使用高铝低硅黏土,与越窑青瓷高硅低铝特性瓷土具有一定差异,工匠不得不对胎釉进行处理及大量使用化妆土装饰,从而为白瓷烧制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持。

青瓷和白瓷制作工艺均与色彩单纯有着内在联系,成分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质感均与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邢窑白瓷釉色洁白,莹润如玉;越窑青瓷釉色则青翠欲滴,温润如玉。也就是说,瓷器发展正冲白玉质地方向,这一审美思想也推动了唐代邢窑白瓷的不断进步。同样,越窑青瓷也秉持着向玉石质地的方向前进,并被赋予一定的自然美学和道法思想,在天人合一理念的支撑下,迸发出唐代社会虚静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有别于那窑白瓷的艺术风骨。

南青北白在唐朝名扬海外,到宋朝更是达到另一个高峰。有专家称,青瓷是瓷器之母,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了白瓷,之后再派生出了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古彩等各色瓷系,而白瓷和青瓷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含蓄、和谐、雍容和精致。

(摘编自蒋寒《南青北白,展现唐代陶瓷风骨》,《科普时报》202304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青北白”指唐代形成的影响世界瓷器业的“陶瓷风骨”。
B.“唐瓷双雄”指唐代浙江的越窑青瓷和河北的邢窑白瓷。
C.“尚青”是唐朝的一种饮茶风俗,当时茶色以绿为贵。
D.“千蜂翠色”形容越窑青瓷的色泽如千峰万山般青翠欲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瓷始于新石器时代,成功烧制于东汉晚期,有专家称青瓷是“瓷器之母”。
B.细胎粗白瓷胎色较淡、白度较低,常使用白色化妆土装饰来提高其白度。
C.陆羽极力推崇越窑青瓷,他在《茶经》中就表示邢窑白瓷不如越窑青瓷。
D.“南青北白”在唐朝时就已经名扬海外,但发展到宋朝才达到一个高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越窑是我国最早烧制青瓷的窑口,邢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之一,至唐代形成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的格局。
B.唐代邢窑白瓷远销海外,不少海外国家的古遗址中都发现了邢窑白瓷的足迹,可见在国外白瓷比青瓷更受欢迎。
C.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制作工艺均与色彩单纯有着内在联系,成分、构造、质感均与玉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在青瓷、白瓷、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古彩等各色瓷系中,唯有白瓷和青瓷方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审美。
4.唐代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一南一北、平分秋色,二者有哪些主要区别?
5.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在唐代发展达到巅峰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07-09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