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0 题号:1968219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黄县学记

曾巩

①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所学问然也。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②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常以主庙祀孔氏,庙不复。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室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且速也!

③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图之,为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④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养其良材之士。虽古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戒其不                 率:直率
B.其所学问然也       素:平时
C.庙不复                 理:管理
D.何其且速也          周:周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则用之于进退语默          虽古去今远矣
B.而学为先                           养其良材之士
C.方此之时                           而四境之内响应图之
D.常以主庙祀孔氏                       在其进之而已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
但它最重要的,是务必让每个人都学习善良的本性
B.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
所以所需物料不摊派还有剩余,工匠不征调还远远超额
C.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
坚持认为学习的人情绪上普遍不会很高兴
D.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
教化的推行,道德的归属,并不远离世人啊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县学可以为国家持续培养出大批满足管理需求的合格管理者。
B.宋代春秋两季祭祀孔子的典礼,已有明文规定,所以常以庙祭孔子。
C.朝廷对地方学校的建筑规模、校舍用途、图书数量等没有明确规定。
D.宜黄县有很多优秀的读书人,这与县令大力兴建县学有直接的关系。
5.请根据文章第③④段,归纳宜黄县学兴建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 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 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遗。孺人不忧米盐,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 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 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 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人,天乎?痛哉!

注释①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②姁姁():言语温和亲切。

(选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神护者                                                殆:大概
B.余牖而居                                                扃:关闭
C.其稍异于前                                             制:规制,格局
D.室弃物                                                    靡:浪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          孺人所许聘者
B.某所,母立于兹             由千墩浦
C.使人复葺南阁子             劳苦若不谋夕
D.顷,持一象笏至             世乃有无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间“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夜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看似写景,实借以抒情,这样着意描写,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在这个生活小圈子里感到的欣喜与满足。
B.从整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写起,才见出几经破落的世家门第的迟暮景象,作者用“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细节写出了原来一个大户人家逐渐把一座大宅第搞成了大杂院。
C.乳母讲作者的祖母如何关心新出生的女儿这件琐事,从乳母来说,这是她亲身经历的,而且就发生在这间小屋里;而从作者说,虽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去足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D.作者的外祖父和外祖父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富有,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020-10-23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缪公心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玉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日国危基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文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齐宣王好射,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二/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B.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C.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D.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与“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B.“以其故数饮食”与“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D.“宣王之情”与“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情”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不怀好意地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不加明辨,日夜酣饮不休,反而射杀提醒秦寇将至的身边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到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了以真实情报上报的使者,奖赏了以虚假情报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却使自己狼狈而逃。
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齐王又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德行与生俱来,先天就有。
D.齐宣王所拉开的弓不过三石,但身边大臣迎合齐宣王,都纷纷表示不低于九石;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2)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2022-09-05更新 | 19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北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时与吴彦律、舒尧文、郑彦能各赋两韵,子瞻作第一第五韵,占“风”字为韵。余皆不录。

贤者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若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郭,怒号于万窍;飒飒东海,鼓舞于四维。固以陋。晋人一吷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吹,抟羽毛於汗漫,应龙作处,作鳞甲以参差。

(选自北宋·苏轼《快哉此风赋》)


注释:①穆如:清和,指风初起微而缓。②偃:压倒。③鹢:水鸟名。④吷:以口吹物发出的响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风无雌雄之   异:区别
B.将何往而非   病:患病
C.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   胜:承受
D.固以晋人一吷之小   陋:浅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寡人所庶人共者耶   郑人盟
C.今张君不谪为患   浮游尘埃之外
D.贤者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是(     
A.“谪”,在文中的意思是贬谪。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擢”“迁”“转”“除”“徙”“辟”“黜”“拜”等,其中“迁”“黜”一般指贬官或罢职。
B.古代纪年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纪年方式,常见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纪年法,文中“元丰六年十一月”属于王公纪年法。
C.“晦”“望”“朔”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最后一天。文中“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即元丰六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
D.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字一般用作平辈之间的称呼。文中“子瞻作第一第五韵”正是出于礼貌和尊重。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出了西陵峡,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令人惊心骇目,而这正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B.苏辙引用宋玉的典故,进一步阐明观点: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昔楚襄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无法共同享受。
C.苏轼登亭临风,由风的雄健、风的广博感悟到的“快”,触动了他心灵之“快”。他感受到的是“千里快哉风”。由“亭”而“风”,由“风”而“快”,这或许就是苏东坡为亭命名“快哉”的原因。
D.两篇文章文体不同,苏辙的记更偏向于叙述快哉亭之名的由来,条理清晰,文气充沛。而苏轼之赋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更偏向于抒发登临的感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2)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
7.对于宋玉《风赋》中“雄风”、“雌风”、“快哉风”这样一组母题,苏辙和苏轼引用的目的似乎有些细微的差别,请用概括二人观点的异同。
2022-12-24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