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1970318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224日至220日,中国将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次盛会将由北京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办。北京将主办冰上项目,张家口将主办雪上项目,北京延庆将协办雪上项目。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科技冬奥的理念,处处彰显中国智慧。

北京冬奥会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坐落于奥林匹克公园内,在冬日暖阳下是得格外亮丽。这座场馆由22条晶莹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基墙还绕,因此又被亲切地称为冰丝带冰丝带的外墙由3360块曲面玻璃拼装而成,首次应用了20450米国产高钒密闭索。冰丝带还应用了世界首个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制冰技术。该技术可使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按照国际滑联的要求,场馆冰面温差不能超过1.5摄氏度),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该技术采用环保性和安全性最佳的自然冷媒--无异味、不可燃的二氧化碳制冷刺。与传统制冷技术相比,该技术可提升能效20%以上。冰丝带暗藏的黑科技不止于此,场馆内的多功能超大冰面亚临界、跨临界多工况并行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制冰集中式制冷系统等应用,均属国际首次。多项冬奥首创的背后是无数科研攻关者拼搏奋战的结果。

大规模风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的输送,将助力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届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世界首条50万伏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的投入使用,使得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成为现实。为减少损耗,多个冬奥场馆还在照明节能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可实现年供电约70万千瓦时,可满足冰上运动中心的部分用电需求,进一步节约能耗;国家体育馆依靠仿冰玻璃砖设计,能充分引人自然采光,最大限度减少照明能耗……

坐落于首钢老工业园区的滑雪大跳台中心由废弃的钢铁冶炼厂变身而成,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这体现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可利用、可收益的理念。很多场馆也都体现了该理念。北京赛区除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清雪大跳台中心两个比赛场馆外,其他比赛场馆全部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产。50多岁的首都体育馆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排球主赛场,它将再次出征,在冬奥会时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过水冰转换,实现了水立方冰立方的华丽转身,成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水立方把柔软的水设计成坚硬的方块,冰丝带则把坚硬的冰设计成柔软的丝带,这其中蕴含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智慧。

科技冬奥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新技术,而且使中国人民更进一步了解了高新科技,促进了人们对科技的热爱。科技冬奥必将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

(取材于刘垠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冰丝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丝带”因丝带般曲面玻璃幕墙环绕而得名。
B.“冰丝带”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冷制冰技术为世界最佳。
C.“冰丝带“不仅美观,而且应用了多项国际首创技术。
D.“冰丝带”的设计理念蕴含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智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的照明能源将由世界首条柔性输变电工程完全提供。
B.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能进一步节约能耗。
C.国家滑雪大跳台中心直接采用废弃的首钢冶炼厂为场馆。
D.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全部直接由现有竞赛场馆改造而成。

材料二

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2022年冬奥会,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红利呢?

冰雪运动首当dāng其冲,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掀起了一股冰雪热潮,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冰场雪场,滑冰滑雪成为一种时尚。冰场和雪场的大规模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冬季运动锻炼提供便利。很多滑雪发烧友为了在雪白的赛道上过一过风驰电掣chè)的瘾,纷纷赶赴张家口、延庆等地。民众参与度的提高也正推动冰雪运动的南移,越来越多的冰雪场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落地生根。奥林匹克研究专家裴东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冬奥会是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良好契机,带动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冬奥会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民众体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体育的核心价值,建设‘健康中国’。

惊艳世界的首条时速350公里的京张智能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张家口至北京最快选行时间由以前的3小时7分缩至47分钟。京张智能高铁作为京津冀地区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不仅拉近了京津冀的时空距离,更促进了三地协同发展的步伐提速,为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便捷的交通除了更好地为世界各国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提供服务外,也为推动京津冀地区间优势互补、缩小城市发展差距提供契机。

2015年成功中奥以来,张家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的发展让各大雪场、酒店、农家院等生意争争日上,获得可喜的收入。据初步测算,举办冬奥会将给张家口带来35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为地方带来数十亿元税收。

冰雪运动和冰雪休闲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冰雪装备产业的发展。为了让冰雪经济全链条发展,张家口紧紧抓住冰雪特色产业,加快冰雪装备产业的发展,面向法国、美国、瑞典、芬兰等10多个欧美传统冰雪体育强国开展了合作交流,并正在规划建设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国、张家口宣化区冰雪产业2个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截至20211月,张家口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82项,落地项目70项,总投资335.04亿元,投产运营项目32项,全市冰雪产业实现产值26.48亿元。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015年宣布北京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时说,奥运会交给了放心的人2022年北京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的城市这将在奥运史上留下浓墨重采的一笔。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终将让大众受益。在走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正因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进而变得更加精彩。

(取材于赵鹏飞等的相关文章)

3.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首当(dāng)其冲: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B.风驰电掣(chè):形容速度非常快。
C.争争日上:形容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向上。
D.浓墨重采: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4.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张家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许多滑雪爱好发烧友前来滑雪。
B.旅游业的发展使各大雪场、酒店、农家院等增加了收入。
C.已经开展了与国外传统冰雪体育强国的合作与交流。
D.已建成的张家口宣化区冰雪产业园推动了冰雪产业发展。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丝带”使用的技术使冰面温差优于国际滑联要求。
B.京张智能高铁有助于京张两地打造“一时经济圈”。
C.自申办冬奥会以来张家口政府已投资3500亿人民币。
D.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给张家口带来了巨大就业机会。
6.某中学准备围绕“科技冬奥”和“冬奥红利”两个主题宣传北京冬奥会,请结合两则材料,帮助他们概括这两个主题下的若干要点。要求语言简洁,有一定的宣传色彩。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到今年为止,“飞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美国媒体称: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1俄罗斯南极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域,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对已被俄船脸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能取得这样的进展,除了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2017年11月9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D.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B.“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雪龙”号扮演了时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D.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将超过先进入的国家。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3.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1-17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伴生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7000万人口渴望脱贫,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极限。

放眼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散,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

世界,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

中菌,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

这,是历史之问,是人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摘编自2017年7月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


材料二:

注:专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正因为如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201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是7.5%左右。这个增速并未对就业等带来太大冲击,经济结构还出现了积极变化,说明“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相关材料摘编自2016年央视网《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而形象的描述。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2011年以来很多地方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刻不落缓。而当前金融与经济数据的不同步现象,其主要根源也在于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化、各国应对危机加快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增强了我们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

(摘编自2016年《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


材料四:

一问:中国发展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

2014年,中国7.4%的经济增速创24年来新低。与之相伴,近期不断有国际机构和境外媒体预测,2015至2017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龙”要被“印度象”赶超了吗?进入减速换挡周期的中国经济,是否发展会落入“第二梯队”,增速在全球不再“一枝独秀”?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看来,21世纪初,中国经济高增长时,就有和印度经济的“龙象之争”说法,如今这一话题被重提,不排除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障眼法”。“从增速上看,印度在不远的未来肯定会超过中国,但在经济总量上,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测算显示,年均增长速度只要7%左右就够了。这样的增速也为调整经济结构留下空间。中国更注重经济提质增效,力争在经济发展质量上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节选自2015年人民网《五问中国发展》)


注:英国《经济学家》将新兴经济体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也称“金砖四国”;第二梯队包含墨西哥、韩国、南非等国家。
1.下列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经济新常态有着深厚的实力基础,如巨大的经济总量、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B.“三期叠加”是我国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形象描述,是对近十多年经济特点的概括。
C.经济新常态不仅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关系密切,也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
D.经济新常态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赋予了中国经济多新的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有很多发展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的经济形势艰难。
B.2004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三期叠加”从2004年就开始了。
C.“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格局两个方面都有变化,但两者变化的程度又不尽相同。
D.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必然反映经济发展健康状态,正确分析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新常态阶段的重要工作。
E.上面四则材料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然后对“三期叠加”中三个不同时期逐一进行了阐释。
3.请根据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阐述你对中国经济是否会跌入“第二梯队”的理解。
2018-03-07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仅凭经济激励是行不通的,但经济激励作为约束机制的辅助手段,在打通分类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上至关重要。根据问卷调查,物质激励手段更受居民欢迎,53%较少参与垃圾分类的受访居民表示,如果采用物质激励措施,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优化以绿色账户为代表的物质激励措施仍有一定的意义。未来,可从宣传教育、硬件配套和奖励机制三个方面重点切入,精准挖掘绿色账户的潜力。首先,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释放具备申请意愿的民需求。在没有或较少使用绿色账户的受访居民中,28%表示不知道该如何办理。具体而言,60岁以下的受访居民由于不知道办理方法而没有绿色账户的占比较高,这个年龄段群体是重点攻坚对象,应重点加强线下推广工作,如入户宣传、实地培训等。其次,要完善相关硬件配套,提高绿色账户覆盖率的物质基础。在没有或较少使用绿色账户的受访居民中,29%表示小区没有相关硬件配套。在具备使用绿色账户条件的小区里,建议尽快配套设施,包括绿色账户积分设备、自动兑换机扫码支架等。最后,建议未来适当加大对绿色账户的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可兑换物品的种类。问卷显示,居民最希望纳入的兑换物品包括交通充值卡、话费卡、流量卡等。

(摘编自罗楠《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探索》,《城乡建设》2019年第8期))

材料二:

居民一旦有了足够的内在动力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监管就可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增加内在动力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经济激励。仅靠现有的经济诱因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垃圾分类内在动力,这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已被证实。只有那些经济价值较大的垃圾才能得到有效分类,即便家庭中不进行分类,拾荒者也能将这一部分垃圾分离出来。所以,必须对那些目前来看没有多大经济回报的垃圾提供分类补贴,促进这部分垃圾的分类。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分类习惯。三是增加其他内在动力,如与慈善活动结合。这在我国台湾地区已有先例。具体而言,就是在社区中通过义工上门收集各家各户提前分类好且有一定经济回报的垃圾,以筹集慈善款。

(摘编自张贝宁《城市垃圾分类研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年第11期)

材料三:

垃圾分类困局虽有所突破,但现阶段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各阶段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法律有待继续补充、宣传还不够全面深入。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力度,乘胜追击。关于制度,国家应发动群众,联合个人企业、商会,将权力下放,减轻政府负担,使垃圾分类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行动。此外,在进一步垃圾分类推广中,不应夸大金钱奖励,不能低估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其他动因。当人们渐渐养成分类习惯后,应该逐步弱化货币激励政策,强化大众自觉回收的责任意识。关于法律,建议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收费政策,同时尽快出台更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另外,垃圾分类应成为中国的传统,仅在社区街道开展宣传还远远不够,提高认识的活动应该集中在年轻一代,如学校的孩子。对儿童进行垃圾分类教育有助于居民从小建立垃圾分类意识且能积极影响家庭成人。树立儿童榜样已被证明对社会所需行为的认知创造具有重大影响。

(摘编自彭韵等《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发展历程、障碍及对策》,《中国环境科学》)

材料四

(摘编自王泗通《破解垃圾分类困境的社区经验及其优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区干部依靠“人情”关系,组建居民志愿组织,居民志愿组织利用“熟人”关系规劝社区普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B.居民志愿组织在对社区中未参与垃圾分类居民规劝过程中,通过舆论监督,引导其参与垃圾分类。
C.社区干部利用日常宣传、奖励等行政手段鼓励、引导社区普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这是社区垃圾分类成功实现的途径之一。
D.通过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共同管理监督,是破解社区垃圾分类困境的重要手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物质激励是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那么优化绿色账户为代表的物质激励措施就应普遍推广。
B.若要充分发挥绿色账户促进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功能,必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完硬件配套,增加资金支持。
C.要想降低垃圾分类监管力度和行政成本,就要设法增加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在动力。
D.要使垃圾分类成为中国的传统,一方面社区街道要开展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儿童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
3.如何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水平?试结合材料,从政府与公民两个角度简要概括。
2020-08-09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