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1971611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

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

(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     
A.《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书馆)
B.《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
C.《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
D.《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
2.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应标为“(B-PER)(E-PER)”。
B.“愀然”应标为“OS”。
C.“正襟”应标为“OO”。
D.“问客”应标为“SO”。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改善古籍的收藏条件属于原生性保护,可以保护其文物价值。
B.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C.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
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
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当今世界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换言之,那种可见的国家“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无形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当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加入了WTO,贸易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而中西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严重入超。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中国往往还是在人家搭建的舞台上、在人家的主场里当配角。因此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臵;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而且要把自己的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要开始 “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赤字”现象。
那么,中国文化应该拿什么“走出去”?
中华文化的基因里,总有一股“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君子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缔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卫星通讯、数字传输、卫星定位、远程医疗等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当数字化、信息化使地球成为“智慧”地球、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的时候,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得到了不断地充实更新,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不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的纷扰、矛盾不断,导致出现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变暖、贫困蔓延、自杀率上升等现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诚然,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必将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新的智慧。
因此中国文化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展示给世界的,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所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而是一个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
1.下列各项中,据文意不属于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中国经济在不断走向世界,而文化交流却是“贸易逆差”。
B.中华文明崇尚包容,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理念。
C.只有经济输出而无文化输出的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D.中国要让世界了解其优秀文化,要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
2.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的“中国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中国文化指的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B.汤因比认为,拥有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国文化,为化解人类面临的危机与冲突带来了新的智慧。
C.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和”文化的三重意味。
D.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能够彻底化解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与冲突。
3.3.根据全文内容并联系中国实际,请你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2016-11-18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散文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那么,我国古典散文中有哪些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弘扬呢?

首先,散文须有“情”。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代很多散文名篇,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有真情实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莫言曾说:“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然而,现在很多散文没有感情。一些作家愿意炫技,但就是羞于谈“情”说“爱”。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是人生境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有两点应注意:其一,这种感情应该是健康积极的;其二,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次,散文须有“识”。《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曹丕在《典论·论文》概括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散文要有开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作家对社会、对人类、对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会有思想的力量,而没有思想的散文是速朽的。

最后,散文须有“学”。散文有学,指的是有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散文被称作“美文”,应该是美的,这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美是散文美的重要标志。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语言,古典诗词和散文都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人反对雕琢文字,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过度的雕章琢句甚至以词害意,当然是要反对的。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重视语言。散文的语言应该是美的。但这种美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语言的有效运用营造出美的意境。同时散文的语言又要明白晓畅。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现在不少散文的语言,要不苍白无味,要不雍容华丽,要不佶屈聱牙。我们提倡有难度的散文写作,这种“难度”体现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但绝不要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散文写作,光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品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算写得再好,也是苍白空洞的。当今散文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作品,技巧娴熟,表达细腻,但缺少思想底蕴。我们需要一批有学者底蕴的作家,来改变目前散文创作中“善于表达却无可表达”的窘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散文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导致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因此有必要思考散文振兴之道。
B.中国散文历史悠久,作家如果不回归传统,不重现散文古典美,就不能振兴当代散文。
C.散文创作的基本准则是情感表达要内敛含蓄,这让性格内向的作家更易创作出优秀作品。
D.受“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作者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一种共识和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思路进行论证,论述了向古典散文学习的三个方面。
B.文章引用莫言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散文创作应有真情实感。
C.文章以《左传》《国语》等著作讨论“国计民生”为例,论证了散文写作应有责任担当。
D.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在强调应重视语言美的同时,也指出不应过度雕琢,具有辩证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能流传至今,原因之一是它直指秦朝灭亡的深刻原因,并能为历代提供借鉴。
B.如果一篇散文有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有正确的价值观,它就有可能被判定为优秀的作品。
C.对于有志于改变散文创作现状的作家而言,应当努力丰厚学识,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D.因为散文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更好了解一个作家,必须要阅读其散文作品。
2023-01-04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同志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文脉的关注。

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好自己城市的文脉,因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资源和动能。今天,国人有能力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大有作为了。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制度探索。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地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章制度。这些具体细致的法规将会为城市文脉的保存延续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文脉保存制度建设的路仍然很长,城市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空白处需要填补,都有大量调查研究的具体工作要做。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意愿比较积极。一般说来,企业更适合于需要投资并能得到回报的项目,社会组织更适合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个人则多做志愿者或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者配合,可以较好地推动城市文脉的保存。就中西部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企业的进入使市场资本参与进来,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难题。就东部城市文物保护人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来说,运用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做到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的辩证统一,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作为城市文脉载体的文物、遗迹、风俗都属于典型的文化资源,必须在保存完好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进入百姓生活,才能发挥出传递文明、保存特色、启迪心灵的作用。在此,我们既要关注城市文脉保存的本真整体效果,又要关注城市文脉延续的长期久远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城市文脉传播的数字虚拟效果。后者是利用5G技术将城市文化资源虚拟化,使其获得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和延展方式。这是先进科学技术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开拓运用。

对于城市管理者、建设者来说,一方面,应探索城市文脉的价值内涵、伦理特征、审美倾向。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认知通过街道布局、地名门牌、博物馆展陈、节日民俗活动甚至影视图书多层次立体式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又能润物无声地滋养民众心灵,使城市文脉在延续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不断增强对自己城市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

(节选自刘东超《保存好城市的文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国人已经有能力保护城市文脉了,对其的保护可通过保护遗迹与风俗来实现。
B.在保护城市文脉中第一重要的是让接地气的地方规章制度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
C.中西部和东部城市文物保护遇到的不同困境是因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和文脉的不同。
D.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滋养民众心灵是保存城市文脉的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习主席的话和他到文化名城考察调研的事实来表明国家已很重视保存城市文脉的现实。
B.在论证我国目前要极力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性时,文章是先给城市文脉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C.文章是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三个方面论证社会力量在保护城市文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D.讨论城市文物保护要更多惠及百姓的观点时,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保护和利用的辩证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城市文脉要保护好城市古建、文物等,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留存有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B.完好保存城市文脉的载体,可发挥出城市文脉在传递文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全面进入百姓生活。
C.历史文化名城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保存这些城市的文脉有利于传承文化、延续历史。
D.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既要加强对城市文脉的认知研究,又要注重采取实际行动来呈现对其的认知。
2020-02-24更新 | 5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