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9 题号:197210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11年,当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在其论著《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时,电影便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同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和舞蹈并列的艺术门类。由于电影从建立自身艺术形式开始便成为一种叙事艺术,因而在众多艺术门类当中,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文学不仅以其丰富的经验为电影叙事提供了多种可能,并且以其悠久的传统为电影发展提供了丰盈的意义土壤。从电影艺术的研究来看,除了研究电影语言(摄影、音乐等)之外,关于意义和叙事艺术的探索基本上与文学一致。正因如此,大多数电影都是从文学那里寻求人物形象、故事框架和精神价值。文学改编就是从文学向电影转换的一种方式,也是电影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研究百年中国电影文学改编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最初是通过与文学大传统中的戏剧相结合而走出了第一步,仍然具有教化的意味,接着便开始改编当时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走向了商业和娱乐,同时也开始在叙事艺术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对娱乐文学的改编使电影仅仅走向商业和娱乐,放弃了艺术的教化功能,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有了左翼电影。左翼电影是把电影当成启蒙和革命的利器,使电影重新走上了教化之路。20世纪40年代的电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更是如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文学改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夏衍为当时文学电影改编指明了方向:改编要忠于原著。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十七年时期。但从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的介入,电影创作开始走上了几条不同道路:文学电影改编从忠于原著开始向忠于电影转向;电影尤其是电视剧开始大量改编武侠和通俗文学;出现电影文学即剧本的独立创作。21世纪以来,忠于电影的影视文学创作观念日渐成为电影剧作家的主导观念;文学的电影改编多是从原著中吸取部分内容,然后进行加工创造,文学只是个源头,其文学的整体性属性被放弃;网络文学成为影视剧改编的主体部分,严肃文学被冷落;古典文学成为文学改编的源头,但被IP后往往面目全非,文学经典正在被解构。从这一百年的发展来看,当电影与文学紧密结合时,往往是电影在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时期;当电影远离文学时,往往是电影走向商业和娱乐,而艺术上走下坡路的时期。

今天,因为网络的便捷,大众养成了多媒体视听习惯。如果是反映同样内容的长篇小说或电影摆在大众面前,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电影。电影还可以通过商业或观众自发的方式在新媒体上传播,其传播效果也是小说无法达到的。如电影《芳华》和《战狼II》引起的全民讨论就是非常惊人的。所以,从一个国家或人类精神的塑造层面上看,影视若不承担塑造意义空间、教育人类面向正面精神价值的责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电影创作的基础是影视文学的创作,即写出好剧本。这就要求剧作家首先要担当大任,在重新塑造和弘扬中国精神方面走在最前列。如果剧本没有这样的精神追求,电影就不可能拍出这种精神来。

(摘编自徐兆寿《从文以载道影以载道中国精神的内涵与影视文学实践》)

材料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的人物形象、故事框架和精神价值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源头,这是电影与文学关系密切的表现。
B.早期中国电影与文学大传统中的戏剧的结合,以及对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改编,使其走向了商业和娱乐。
C.随着电影文学的发展,影视文学创作观念从“忠于原著”转向“忠于电影”,这加剧了文学经典的解构。
D.小说的传播效果在当下无法与电影相比,这与人们因为网络的便捷而形成的多媒体视听习惯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虽然是与文学并列的艺术门类,但大多数孕育于文学的土壤,是文学的再创造。
B.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芳华》和《战狼Ⅱ》才能引起全民讨论,弘扬“中国精神”。
C.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依然可为当代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营养。
D.正确运用了新的电影技术和手段,就能让电影作品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古诗词重新谱曲演唱,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B.《华阴老腔一声喊》将现代摇滚乐和传统戏曲华阴老腔完美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无以伦比的听觉盛宴。
C.“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减轻参观活动对石窟遗址的影响,保护了珍贵文物。
D.《只此青绿》利用现代舞美展现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青绿”色彩,让文物“动”了起来。
4.文学对电影艺术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5.中国电影如何实现“影以载道”?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具有题材意义重大、思想内蕴丰厚等特点,同时也面临艺术创作难度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平衡、与青年观众群体审美需求难以共鸣等问题。然而,近期一批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者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年轻人的生产、生活及斗争,表达青年与历史发展同向的时代选择,彰显他们身上闪耀的理想光辉,这样更易引发与人物年龄相仿的青年观众的深层情感共鸣。近期重大题材影视剧出圈的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的青年形象往往能成为年轻观众在看剧时的拟态交往对象,在共情、共鸣的良性互动中,剧外与剧中的青年建立起一种“共同体美学”,唤起年轻观众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这一切与我有关”的观赏感受,完成了链接当代青年和近代革命者的思想桥梁和情感通道。

《觉醒年代》追溯建党初期的历史,讲述的是当时的“80后”“90后”思考救国救民道路的故事。其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赴法勤工俭学场景与其牺牲场面的蒙太奇剪辑,让观众印象深刻。电视画面上,两人从雄姿英发、西装革履的留学青年向身负镣铐、满身血污的革命烈士的切换,散发着直抵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与情感号召力。在《跨过鸭绿江》里也表现了一群以青春热血保家卫国的勇士。拿着炸药包奋不顾身扑向敌人的杨根思,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熊熊烈火中潜伏不动的邱少云……他们穿上军装是战士,脱下军装,都是20多岁的普通人。

《光明日报》(2021050507版)

材料二:

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通常围绕某个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展开,如何将既定的主题性内容转化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故事,将时代风貌、主流价值观和审美意蕴有机融入,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在这类剧中,人物往往根据历史或现实原型改编,观众会调动自身储备的历史知识或现实的生活观察对其可信度予以判断核验。创作者需要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历史人物的“艺术真实”与观众心中的“碎片真实”实现耦合,从而让历史人物足够真实,而不是超脱于现实的虚化人物。

《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作品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就是将历史人物的迷惘、彷徨、纠结等情感波澜,与年轻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呼应,这种情感的共通性架起了连接观众与剧中人的心理桥梁。“相信”的生成始于观众的自我投射与代入体验。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大多运用成长叙事的艺术手法让观众“相信”。这种手法始于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如今被普遍应用于影视剧的创作之中。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05日07版)

材料三:

数字时代,媒介技术迭代使传统的观演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影视作品从独立的文本变成了互文的话题,观众从电视机、大银幕前聚精会神地观看变成了视频网站移动倍速式观看,传统的“看剧”变成了弹幕交流、短视频追剧。网络参与式文化重塑影视艺术的接受场景,形成了一种“关联式、批注式和社交化”的虚拟集体观赏形态,再造了一种新的接受美学。它改变了我们谈论英雄、讲述英雄故事、感受英雄的方式,由此也形塑了英雄在我们心中的概念。

《觉醒年代》的弹幕中,“我的二年”“泪目”“致敬”,表达的是对人物品格的认同与赞赏。而《我和我的祖国》的网友留言中,“这才是青年应该看的”“如果国家需要,我也愿意”则是被深深激励后的个体意志表达。演员表现精湛演技的片段,也成了网友制作表情包的素材。在这里,习惯超文本跳读、多屏幕观看的年轻观众,不仅观看既定的剧情,还会搜索社交网站上各种有趣的“梗”,参与弹幕或留言的话题讨论,更会自行剪辑创造新的人物关系、改编新的剧情。由此,一部重大题材影视剧一旦播出上映,就被置于庞大的信息网络之中,每一个观众都是丰富的节点,剧情、人物、细节、道具都可能成为网友二次“平民叙事”或“微观叙事”的素材。在网友“自来水式”的传播中,英雄形象不是既定的而是生成的,观念的引导不是强加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经过这样的翻译转化,影视剧的主题思想更容易获得年轻人的理解和认可。

《光明日报》(2021年06月15日16版)

材料四:

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如何能常写常新,为生活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化环境之中的观众所喜闻乐见,并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开辟自己的广阔天地?

要攻克这个难题,从业者要找到新的叙事模式。近期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大多突破了以往执着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历史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伟人加大事”叙事模式,放弃直截了当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策略,而是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日常生活视角落笔,注重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谊,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塑造富有个性、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方法是将感觉意象化,让情感的传递更为形象、直观、生动。作品越是对人物的感性方面进行还原,越是能显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人,以及革命情怀的崇高。比如,电视剧《永远的战友》采取“伟人加小事”的策略,以革命家邓颖超的情感为主线,写出了一系列感人的情感故事。这部剧里出现了好几次夫妻拥抱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革命领袖内心深处的温柔情感。这种将革命史的大波涛作为叙事背景,专注表现那个时代激荡起的一朵朵日常生活的小浪花,以情感叙事的方式来设置故事情节、架构人际关系、把握历史走向的做法,让观众无须仰视便能体会伟大灵魂的丰富和真挚。

摘编自陈先义《影视剧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者应思考如何与青年观众群体审美需求形成共鸣,尽量让作品中的青年形象成为年轻观众看剧时的拟态交往对象,唤起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B.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取得成功一个原因是情感共通架起了连接观众与剧中人的心理桥梁,将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年轻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呼应。
C.近期重大题材影视剧之所以受到青年观众的认同与赞赏,关键在于网络时代年轻观众非凡的传播力与创造力,在于数字时代的传播速度和多样观影方式。
D.重大题材影视作品要翻新创作思路,将感觉意象化,让情感传递更为形象、直观、生动,对人物的感性方面进行真实还原,让观众体会伟大灵魂的真性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重大题材影视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性格应与时代环境尽量贴合,其行为方式与性格设定应契合实际,避免陷入英雄形象高大全、脸谱化的窠臼。
B.重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历史原型,因此,创作者要通过艺术手段最大限度的还原人物的“记忆真实”,还要使其与特定历史情境有关,这样作品才能打动观众。
C.观众会对重大题材影视作品的可信度予以判断核验,其内容可以不忠于历史事实,但绝不能戏说和猎奇,要对历史负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传递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D.在传统叙事模式中,往往执着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历史事件的铺叙,而那些“出圈”的作品却往往从普通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日常生活视角落笔。
3.下列结合具体作品细节分析不符合选文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吃花生米、炸酱面和老北京涮肉,同时难掩家长专制作风,这让历史人物更加真实,让观众“相信”。
B.《中流击水》中多次出现李大钊在追赶火车去上海、在南开学校演讲等场景中的布鞋和青年学生们的洋皮鞋,形象隐喻,体现了将感觉意象化的创作方法。
C.《经山历海》以基层党员工作生活为主线,聚焦基层党员在工作岗位中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的过程,通过平凡小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了叙事模式的转变。
D.《觉醒年代》中青年毛泽东的出场,近乎青春偶像剧,手握《新青年》的造型与雨中的“恰同学少年”交叉剪辑在一起,迎合了青年受众群体感官感受。
4.材料四中作者对于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创作提出了建议,试分析作者的论述特点。
5.结合材料分析近期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出圈”的原因。
2021-11-29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区块链?从科技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和计算机编程等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从应用视角来看,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基础。而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基本上是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区块链如何创造信任与合作机制?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我们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楚。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实现社会征信提供全新思路;区块链“分布式”的特点,可以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区块链形成“共识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到“信任互联网”的转变;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能够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信任,从而大大拓展了人类相互合作的范围。总体而言,区块链通过创造信任来创造价值,它能保证所有信息数字化并实时共享,从而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得离散程度高、管理链条长、涉及环节多的多方主体仍能有效合作。

(选自人民网时评《区块链,换道超车的突破口》,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区块链,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去中心化”。我举从网上下载电影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最早的时候,我们下载电影都是到一些知名的电影下载网站,这些网站会把电影文件存放在一台或者一组服务器上,大家都访问这台(组)服务器下载影片,这叫“中心化”。在这个游戏规则中,电影网站的服务器就是中心,每一个下载电影的人只不过是这个中心拉出来的线而已。中心化的游戏中,玩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网站主占据绝对强势地位,他想让你下载就下载,想给你限速就限速。后来,一种去中心化的下载模式出现了,这就是BT下载。BT下载的原理与电影网站完全不同,影片并不是存在某个服务器上,而是大家互相从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那里去下载这个影片的一小部分,最后拼成一个完整的文件。在这个游戏中,所有玩家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一个玩家都可以随时离场,随时加入,没有人拥有特别的权力。这就是“去中心化”。

一个真正的区块链项目,就是通过合理的游戏规则的设计,辅以信息技术,来践行去中心化理念的项目。

(选自汪诘《区块链与比特币》,有删改)

材料三:

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一种交易行为。所有的交易行为最大的障碍主要有三个“不确定性”:其一,交易对象的不确定;其二,交易过程的不确定;其三,交易结果的不确定。但是,区块链时代就可以消灭这些痛点!让我们设想一个最简单的经营场景。

某个企业需要某项产品或服务。它只需要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需要产品(或服务)的规格、型号、质量标准、数量、时间要求、付款方式等等——企业发布这些信息一定是真实的。倘若发布的信息与后来实际签订的电子合同有重大区别,就是自己经营记录的一个重大瑕疵,同样投标的企业提供的产品与工期也是真实可靠的,如果出现问题也是自己经营记录的污点。

合作过程也可控了——因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票证也自动成为双方的经营记录,一旦出现问题,法院裁决也很容易一一从区块链中调出原始记录就一目了然。

结果也可控了——甲方如果无理拖款基本相当于向全世界广播自己经营不诚信,有这样的行为,以后谁敢与之合作?真有这样耍流氓的行为,法院判决甚至执行也很容易。

区块链的时代,每个联网的企业的经营记录都会完整真实的保存下来——当然企业可以通过加密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但是一旦企业与另一个企业进入合同谈判阶段,任何一方都可以要求对方有限度开放一些加密数据(比如有无违约、拖款、赖账的经营行为)作为合作的基础。理论上只要开放加密数据,任何人对一个企业的了解可以达到企业董事长的程度。

此外,区块链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相当于为每一个货币单位提供了一个“身份证”编号,这个“身份证”编号还无法篡改,所以,数字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记录下来。大家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是消灭与金钱相关的犯罪行为!什么抢劫、盗窃,什么贪污、腐败、洗钱统统都没法干了。其次,对于宏观管理太有用了!在数字货币时代,资金资源的配置可以严格按照宏观管理者的要求进行配置,资金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另外,数字货币在流通中记录了大家的消费行为,不仅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还能为企业与商家运营提供依据。未来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这些数据!

(出自风闻社区认证作者“花猫哥哥”文章《区块链:被金融霸权逼出来的新赛道!》,有删改)

1.下面对区块链“去中心化”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去中心化”特点有助于使得区块链更加公开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了基础。
B.区块链“去中心化”特点使区块链内所有相关主体的地位完全平等,没有一方有特别权力。
C.区块链“去中心化”特点在目前已有的和区块链有关的实际应用项目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D.区块链“去中心化”特点确保相关区块链内主体为不产生污点记录而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
2.下面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丰富的应用场景,都是基于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多主体协作信任与一致行动。
B.区块链通过创造信任来创造价值,主要让离散程度高、管理链条长、涉及环节多的多方合作主体获益。
C.区块链时代能消除经济活动中的三大不确定性,其信息发布过程、合作过程和结果过程都是可控制的。
D.区块链时代企业在网络上发布的内容将完全透明诚实,任何人对一个企业的了解都能达到董事长程度。
3.从材料提供的内容看,运用区块链技术对从事经济活动有什么好处?
2020-02-13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内,“国学热”“儒学热”热度不减,传统文化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②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弘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③要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传统含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的。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④要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摘编自关健英《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①民族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文明传承基础上,文化经典则是传承文化的核心与源头,毋庸置疑,《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对我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应当深入思考《红楼梦》当代价值,通过针对性引导加强名著传播,以扩大古典名著影响力。

②《红楼梦》思想意蕴之深邃,远超其他文学经典,成为世界性学问。反复品读《红楼梦》主要在于其是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作品包罗万象,如同艺术宝库,其中酒令灯谜、诗词歌赋、栽种花果、建筑园林、医卜星象、琴棋书画等内容随处可见,涉及了众多传统文化,是广大民众认识传统的最佳途径。作者曹雪芹以深沉精细的笔力剖析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及道德法律等,将时代风貌展现在书中。在《红楼梦语》中刘再复对《红楼梦》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其是中国近代文艺复兴的开端与伟大旗帜。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深刻反思了人类共同生存困境,其中所提出的有关国计民生的话题成为人们的探讨重点。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下,人们受到欲望驱使,经常忘记追问生命的意义与本源,沉浸在物欲之中,而理想人格构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在构建人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克服人们过度物欲化所造成的人生价值观偏离,而《红楼梦》能够提醒人们成为精神守望者,其精神价值能够推动人类生成自身价值,以回答生命存在与超越这一问题。

③人们在了解《红楼梦》时主要是源于影视节目,是因为人们正处于消费视觉文化中心。人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影像,借助影像传达信息、表达感情及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单纯纸质传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因此,可通过视听影像方式将《红楼梦》文化魅力诠释出来,让受众能够在娱乐状态下得到视觉快感。在校园中可通过影像放映活动,分批放映《红楼梦》影视作品,制作《红楼梦》电子书籍,让习惯于电脑、手机的受众实现便捷阅读,利用数码相机进行电子图像拍摄,以展现手抄本原貌,或是利用电台广播,以有声小说、评书或广播剧形式普及《红楼梦》;而在校园之外,则可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方式,根据不同个体文化层次、身份职业、兴趣爱好等,加强《红楼梦》与人们之间的互动,让人们关注《红楼梦学刊》公众号后,即可掌握红学研究现状,获得书讯信息;向学刊投稿,转变以往单线传播形式,实现多元媒介传播。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B.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进行文化自省;只有尊重传统,才能理性地面对传统。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扩大古典名著影响力,有助于文化经典传承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D.当今社会,人们受到欲望驱使,沉浸在物欲之中,造成人生价值观偏离,而《红楼梦》能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成为精神守望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部分,这些独特的部分才是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B.《红楼梦》是中国近代文艺复兴的开端与伟大旗帜,刘再复也在《红楼梦语》中对《红楼梦》给予了极高评价。
C.《红楼梦》的内容涵盖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是广大民众认识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
D.在信息时代,单纯纸质传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才能更好地传播文学经典《红楼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开篇的“国风雅韵”中,江南宋韵的雅致惊艳四座,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
B.《经典咏流传》将“和诗以歌”作为核心创意点,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创制了一种赋古典文学以时代属性的先锋文化样态。
C.《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介绍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D.梧州市在白云山上建造了一座镶刻“钻石”的地标建筑——西江明珠塔,吸引了众多梧州市民前往参观游玩。
4.两则材料都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继承和传播《红楼梦》文化。
2023-11-12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