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9 题号:197287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部挽歌式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无疑是表现悲剧主题的小说。然而,就小说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情节、人物、场景以及语言描写等来看,却又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喜剧因素。喜剧因素,也是这部小说完成悲剧创造的重要手段。

不管作者在创作这部挽歌式杰作时是否具备喜剧性创作的轻松态度与批判精神,也不论作者在美学追求上是否自觉地运用了幽默与讽刺等手法,但小说中的众多喜剧描写和小说所展示的喜剧性审美效果是真实存在的。

喜剧是美学上的审美范畴,也是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或手法,这两个不同的喜剧概念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红楼梦》中的喜剧描写与艺术构成正是包括了这两个喜剧概念的内涵,即在悲剧人生的艺术表现中,运用喜剧化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喜剧性的审美效果,进而以喜衬悲,在繁复谨严而又自然天成的艺术运作中,创造了令人喟叹、发人深思的艺术世界。

王国维在论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曾很有见地地指出,代表中国人之精神的戏曲小说,传统上无不追求大团圆的结局,只有《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之悲剧。在这里,王国维对悲剧精神的强调,只是指出了《红楼梦》与传统中国戏曲小说之“异”,却忽略了《红楼梦》与传统中国戏曲小说之“同”,以及这种异同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王国维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不只是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从而摆脱了“大团圆”的审美定势,还在于它对中国传统小说描写艺术比如喜剧手法运用的“继承”。它通过对社会与人生喜剧性的描写,来再现封建末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悲哀,乃至抒发对人间世事变幻无常的幽怨,这些社会与人生的重重悲剧,才是《红楼梦》有别于历来的小说创作并最终构成自身独特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红楼梦》所具有的悲剧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贵族家庭的败亡及传统道德秩序衰微没落的悲凉,一是宝黛爱情及宝玉纯真自由的人性追求遭到扼杀的悲哀。那个社会所有的丑恶与美好,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同归于尽。《红楼梦》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那种单纯的喜剧描写,而是通过喜剧手法进行悲剧的创造,并且使悲剧情味更加浓烈和深重。小说在艺术创造上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不同审美效应的处理:对“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四回)等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否定性的喜剧描写,即通过对“丑”的内容的揭示,指出其中的虚伪、荒唐、堕落与可笑,撕下那些堂而皇之的丑恶面具,展露悲剧的根源,达到讽刺与揭露的批判目的;而对“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八回)等章节的内容却进行了肯定性的喜剧描写,即通过种种轻松谐趣、机敏幽默以及雅拙可笑的情节描写,展示宝黛恋情的美好与纯真,表现宝玉对自由人生的理想追求和执着;至于介乎否定性喜剧的讽刺描写与肯定性喜剧描写之间较“中性”的滑稽描写,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等章节的内容,则在小说中有另一种意味,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反映人情世态的无限悲凉,进一步升华小说的悲剧主题,有着极为难得的艺术审美效果。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作者在具体创作中通过闹剧、戏谑、讽刺、幽默、滑稽等喜剧性的艺术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创造出喜剧性的审美效果,进而深化了悲剧的主题。

(摘编自《论〈红楼梦〉的喜剧描写》)

材料二

悲剧的故事情节是戏剧的重要部分,悲剧之美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与悲观、悲凉、消沉等完全不同。作为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悲剧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虽然悲剧人物在冲突中遭到失败、毁灭,但欣赏者所看到的是人的生命的顽强、精神的坚毅和力量的强大。悲剧在描写人的渺小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伟大和崇高,因此悲剧能提升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促进人的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悲剧的客观社会根源,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过程中阐述了悲剧的本质,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人们的合理要求和社会理想,因现实社会各种阻力的强大而不能实现。比如《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体现了抗争精神,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而未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悲剧。《哈姆莱特》鲜明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的萌芽,并与封建思想发生冲突而造成了悲剧,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抗争精神。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悲剧的内容做了很好的概括,悲剧往往和崇高美、理想美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瑞文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表现悲剧主题的小说,但喜剧因素是《红楼梦》完成悲剧创造的重要手段。
B.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与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或手法的喜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C.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与一切喜剧相反的彻头彻尾之悲剧,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其看法。
D.《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走向没落、败亡是重要的情节内容,其悲凉最具悲剧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喜剧描写和小说所展示的喜剧性审美效果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自觉地运用了幽默与讽刺等手法。
B.《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从而摆脱了“大团圆”的审美定势,这就是《红楼梦》在美学上的价值所在。
C.悲剧与悲观不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悲剧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D.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哈姆莱特》中,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作为冲突的一方,是旧势力的代表。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判断,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喜剧性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贾雨村断案时,嘴上说门子的办法不妥,而实际上就是按照门子的办法做的,而门子却未料到自己被贾雨村“寻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
B.刘姥姥挨着贾母吃饭,刘姥姥伸箸夹鸽子蛋,满碗里闹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夹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又滑下来滚到地上了。
C.探春发起诗社,大家分别给自己取了别号,薛宝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给贾宝玉起了两个别号——“无事忙”和“富贵闲人”。
D.贾宝玉非常叛逆,反对科举功名,反对礼教纲常,追求男女平等,虽然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其理想未能实现。
4.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的喜剧因素。
5.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行文脉络。(选择其中一则材料作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雨江南,秋风蓟北。”这短短两句分明道出了江南与北国景色的不同。当然喽,谈园林南北的不同,不可能离开自然的差异。我曾经说过,从人类开始有居室,北方是属于窝的系统,原始于穴居,发展到后来的民居,是单面开窗为主,而园林建筑物亦少空透。南方是巢居,其原始建筑为棚,故多敞口,园林建筑物亦然。产生这些有别的情况,还是先就自然环境言之,华丽的北方园林,雅秀的江南园林,有其果,必有其因。园林与其他文化一样,都有地方特性,这种特性形成还是多方面的。

“小桥流水人家”,“平林落日归鸦”,分明两种不同境界。当然北方的高亢,与南中的婉约,使园林在总的性格上不同了。北方园林我们从《洛阳名园记》中所见的唐宋园林,用土穴、大树,景物雄健,而少迭石小泉之景。明清以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园林,受南方园林影响,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自然条件却有所制约,当然也有所创新。首先对水的利用,北方艰于有水,有水方成名园,故北京西郊造园得天独厚。而市园,除引城外水外,则聚水为池,赖人力为之了。水如此,石南方用太湖石,是石灰岩,多湿润,故“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多姿态,有秀韵。北方用土太湖、云片石,厚重有余,委婉不足,自然之态,终逊南中。且每年花木落叶,时间较长,因此多用长绿树为主,大量松柏遂为园林主要植物。其浓绿色衬在蓝天白云之下,与黄瓦红柱、牡丹海棠起极鲜明的对比,绚烂夺目,华丽炫人。而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所谓“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落叶树的栽植,又使人们有四季的感觉。草木华滋,是它得天独厚处。北方非无小园、小景,南方亦存大园、大景。亦正如北宗山水多金碧重彩,南宗多水墨浅绛的情形相同,因为园林所表现的诗情画意,正与诗画相同,诗画言境界,园林同样言境界。北方皇家园林(官僚地主园林,风格亦近似),我名之为宫廷园林,其富贵气固存,而庸俗之处亦在所不免。南方的清雅平淡,多书卷气,自然亦有寒酸简陋的地方。因此,北方的好园林,能有书卷气。所谓北园南调,自然是高品。因此成功的北方园林,都能注意水的应用,正如一个美女一样,那一双秋波是最迷人的地方。

我喜欢用昆曲来比南方园林,用京剧来比北方园林(是指同治、光绪后所造园),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多少也可以说从昆曲中演变出来,但是有些差异,使人的感觉也有些不同。 然而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没有一个不在昆曲上下过功夫。而北方的著名园林,亦应有南匠参加。文化不断交流,又产生了新的事物。在造园中又有南北园林的介体——扬州园林,它既不同于江南园林,又有别于北方园林,而园的风格则两者兼有之。从造园的特点上,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条件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了。

现在,我们提倡旅游,旅游不是“白相”(上海方言:玩),是高尚的文化生活,我们赏景观园,要善于分析、思索、比较,在游的中间可以得到很多学问,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才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陈从周《中国文人园林》)

材料二:

在中国的文人历史上,古典园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人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园林的建设造就融入了文人的情思与意趣,成型后的园林又给文人们带来不曾有过的心中悸动,时间的不同也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文人对于园林文化的认识也不尽然相同。

园林文化的不断发展造成了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文化达到成熟的阶段,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园林建筑就是那个时期园林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因此也是最能反映文人看园林时产生的心中意境,心中审美的情怀,心中发散的思想。文人用意境造园林,园林又以实际产生的化学反应补给文人的心中世界,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段落顺序已被打乱)

①大观园的植物布置更是每个人品格的写照,爱什么植物,说明你喜欢这个植物所具有的品格,也间接说明了这个人的品格,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体会也就近乎全面展现了。

②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是贾府文人们吟诗作画的场所,恰当的小建筑能够带领这些文人感受大观园最极致的美,循序渐进地体会大观园中的神秘美感,一步一步地将大观园的全貌展现给来人,这是文人园林意境的灵魂所在。

③大观园的造地选址在宁国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彰显贾府气势,距离贾府又比较近,可以时常去大观园写生游玩,在宁国府内的建筑又贴近贾府的大山祖脉,更能让贾府文人将这种祖脉给一代一代继承下去,这是贾府文人对于园林意境的根基。

④山和水的搭配将大观园的景色都带活了,真给游览的人带来一种深处自然的感受,在近乎真实的大观园里,文人们更容易在山水之间吐露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园林重要的还有匾额楹联,一个题人用什么字什么词都在一字一句说着这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特点。

(摘编自《<红楼梦>: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大观园背后的文人园林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园林建筑物的“少空透”与南方园林建筑物的“多敞口”,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住形式。
B.明清之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园林与唐宋时期的园林相比略有变化,这是南方园林影响的结果。
C.不同时期的文人有着不同的情思与意趣,这使得不同时期的大众对于园林文化有了不同的认识。
D.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成就是全方位的、全方面的成功,也是最能反映文人意境、思想与情怀的。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园林的“小中见大”,淡雅宜人,多不尽之意,这些都与江南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B.赏景观园的过程中也应该扩大见闻,增长智慧,如果只是“白相”,就不是高尚的文化生活了。
C.那些较为成功的北方园林,都注意到了水的应用,因此形成了绚烂夺目、华丽炫人的园林风格。
D.扬州园林兼有南北园林风格的介体特征,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环境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
3.材料二的后半部分已被打乱,根据论证的结构与逻辑,下列各项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②③④①B.③④①②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4.据报道,我国的园林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请结合材料,从改造传统园林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促进园林旅游业发展。
2023-03-06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7-26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作为媒介语言来使用,是一种社会创造物。诸如象征和格律等传统的文学手段,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社会性的。这些手段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产生的通例和准则。但进一步说,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诗人是社会的一员,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受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认和奖赏;他向读者讲话,不管假想的是什么样的读者。

的确,文学的产生通常与某些特殊的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原始社会,我们甚至不大可能把诗与宗教仪式、巫术、劳动或游戏等划分开来。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或“效用”,它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因此,文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问题,至少终归是或从含义上看是如此。比如传统和通例、准则和类型、象征和神话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根据托马斯的看法,我们可以认为:“审美实践不是基于一般社会实践之上:甚至它们并不是一般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而是另一类型的社会实践,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是,在通常情况下,有关“文学和社会”的探讨都显得较为狭隘和表面。一般提出的问题都是关于文学与一定的社会状况的关系,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试图说明和界定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并且规定和判明文学在社会上的地位。……

但是,把评价性的批评问题推迟到我们解决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实际关系之后再来讨论似乎是最上策。这些描述性的关系(不同于规范性的关系)可以相当简便地加以分类。

首先,有研究作家与文学这一职业和实践的社会学,即研究文学生产的经济基础、作家的社会出身和地位及其社会意识的整个问题。这个问题可在文学以外的舆论和活动中表现出来。接着还有文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含义和社会目的的问题。最后还有读者和文学的实际社会影响等问题。文学实际上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总之,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先要判定所谓依赖或因果关系的含义:末了,我们还要谈到文化的一体化问题,尤其我们自己的文化是如何一体化的。

(摘编自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材料二:

本来,人置身的这个世界无所谓边缘与中心、背景与对象的区别,世界对于人的眼睛实际上是“无限大”的,可是,人的视觉却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注意点为对象,以对象周边为背景的,因而它的范围又不是“无限大”的。人依照自己所处的角度和意欲的视界来摄取“对象”,并以对象的焦距来确定“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对象的位置,从他的立场去摄取、去制作、去评价背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估价诗歌的意义。

不过,在诗学批评中最有权威、最有理论意味的一些“背景”,却仿佛是用了广角镜加长镜头,大都只是泛泛而论,尽管它常常在诗学或文学史专著里被恭恭敬敬地放在卷首并占了不少篇幅,但总是只给阅读者提供似是而非的笼统暗示。像中国传统的政治(时代)与思想(学术)背景,它不仅在诗歌评论中被奉为圭臬,而且在文、史两界得到一致的首肯,但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实际上并不能落实到具体诗歌的诠释之中,却只是给诗歌批评附加了一些大而无当的诠释前提。舶来的“环境、民族、时代”背景和后起的“经济—阶级”背景自然给批评带来了不少“理论”色彩和“实证”意味,使传统的“知人论世”摇身一变,就仿佛店铺换了名称叫公司,不止是挂了招牌也扩大了业务,在原先八尺铺面外又添了新柜台,在旧商品外还摆上了琳琅满目的新花色,尤其是进口货,20世纪经由东洋转口的或直接来自西洋的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就好像那个时代充斥货架的舶来洋货,把原来格局陈旧的土产货栈变成了中外兼营的合资企业,但是,这种仿佛把帐篷变成了苍穹似的背景交待仍然广袤而含糊。

这种“背景”仿佛园林的借景,只能远远眺望却决不可把它当作因林的屏风,又仿佛“屠龙之术”,只能敬而远之却决不可把它当作诗歌诠释的钥匙。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或诗歌的诠释时,它那种大而无当常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就像茨维坦·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里讽刺的那样:“根据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因为这“背景”笼罩得太密,仿佛把白天变成黑夜,而“黑夜里各色猫一概灰色”,但实际上诗人与诗歌总是多彩多姿的,就像同在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承受着同一背景而各自风格迥异;有时,当它直接参与诗人与诗歌的诠释时,它那似是而非的范围总是给予使用者过多的“自由”,让他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任意组合拼接,结果是因人而异、人言言殊,就像斯达尔夫人和史雷格尔同样以“北方精神”阐释莎翁,一个看出了莎士比亚残存的北方的“愚昧无知的文学原则”,一个却看出了莎士比亚表现的“后期的有教养的我们时代的北方”。

因此,尽管这种“背景”常常占据了诗歌批评著作的大部篇幅,也有着看似整齐的理论阵容,但在实际阐释诗歌时,人们使用的多是一种更“精确”的背景批评,这就是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屡次说到的:“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参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再现的“生活”包括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两种。
B.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学研究中所提到的问题也都是社会问题。
C.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即交织在一起。
D.在任何条件下,文学都摆脱不了对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知人论世”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再到“正变”、“初盛中晚”论,中国具有悠久的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的历史渊源。
B.“环境、民族、时代”等舶来的西方背景概念表面上使得中国传统的背景分析方法焕然一新,实际上却并没有改变它只是给读者提供笼统暗示的局限。
C.背景分析具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它的大而无当常会泯灭诗人或诗歌的个性特征,因此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不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
D.宽泛的背景会给予读者过多的自由,在背景与意义之间草蛇灰线似续似断的因果链里随意的拼接组合常导致理解的因人而异、人言言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对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
B.《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家族的衰落,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
C.读者在运用背景分析解读诗歌时,视线应更加聚焦,即舍弃宽泛的时代和社会大背景。
D.读者不能以历史决定论品评作家作品,因为除此之外,作家创作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你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是否适用于《聊斋志异》、《格列夫游记》等非现实主义小说?请结合材料以及自身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2-02-17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