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97734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饮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指冒昧,“敢以烦执事”与“敢犒从者”中的“敢”意思相同。
B.东指向东,“既东封郑”与“秦师遂东”中的“东”用法不同。
C.与指参加,“失其所与”与“蹇叔之子与师”的“与”意思相同。
D.中国古代纪年方式有很多种,“三十三年春”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3.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建议出兵郑国,为此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极力反对,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执意出兵。
B.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时,秦师只免胄、超乘,不但不合乎“礼”,而且有示勇的用意,是对周天子的不敬。
C.郑国商人弦高在周都城集市上遇到秦军,于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
D.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吓跑了杞子、逢孙、杨孙。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5.王孙满预测秦军战败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肋,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将建诸,君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注:①櫜鞬,装弓箭的口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B.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C.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D.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表示期望或商量,与《烛之武退秦师》当中“吾其还也”的“其”语气相同。
B.殆,大概,与《论语》当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含义不同。
C.飨,宴请,用酒食款待,与《鸿门宴》当中“旦日飨士卒”的“飨”字含义不同。
D.不穀,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本为周天子所用,后周室衰落,诸侯也僭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到蒲城讨伐公子重耳,蒲城人打算抵抗,但重耳认为自己依靠君父的任命得到百姓的拥护,以此来与之对抗,是莫大的罪过,于是出逃了。
B.在齐国时,跟随重耳的人谋划离开,被姜氏得知,姜氏非但没有阻拦,反而鼓励他们,重耳本来安于现状,经过一番劝说,最终同意离开齐国。
C.到郑国时,郑文公并未以礼相待,叔詹认为公子重耳有三件非常人可及之事,日后必定大有作为,以此劝谏郑文公,但郑文公依旧没有听从。
D.到楚国时,楚子盛情款待,并询问重耳日后如何报答自己,重耳承诺自己若能返回晋国,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时,晋国将退避楚国三舍之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2)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2023-04-01更新 | 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
C.拔剑,剑长,操其                       室:剑鞘
D.秦穆之于晋,相之久也                 与:结交
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秦伯说,与郑人盟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寡人过也               ②乃欲以生劫
B.①乱易整,不武            ②而乃手共搏之
C.①若不阙秦,将取之     ②子亦有不利
D.①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图穷匕首见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缒而出②越国以远③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⑤群臣之⑥晋函陵⑦踞以骂曰
A.①③⑦/④⑥/②⑤B.①③/②④/⑤⑦⑥
C.①③/⑤②/④⑥⑦D.①③⑦/④⑥/②/⑤
5.下列对文段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东蛮和南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020-10-28更新 | 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榖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中“苦”的用法相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
D.《榖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不义不昵,厚将崩。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榖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
2023-10-17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