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相似题推荐

小阅读-课内 | 适中 (0.65)
【推荐1】学了本课之后,你认为“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在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试说出你的观点。《“不列颠尼亚”》
2020-10-13更新 | 103次组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琴和笙

筱敏

那年在黄河边上,我听见一位老人拉胡琴。

那是一个十分干枯的夏天,河岸的浮土颤巍巍、慵倦地向塬上延伸。数百里黄土塬上全都松弛了,随处能使一切陷落,像世纪的皱纹。

我从来不知道泥土的浮漂是这样夸人震悚的,从来不知道人的生存可以这样枯槁,这样衰惫。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掩埋,什么叫喑哑,什么叫了无痕迹。除了黄河沉闷的流淌,任何人的声音,虫的声音,树叶的声音,分明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一天十分意外地飘起了细雨,粉末一样的颗粒在空中扬来扬去,像风吹着浮土。然而那毕竟是雨。正因为雨,我才听见了胡琴。

那位老人坐在路旁灰蒙蒙的,背向黄河拉胡琴。她蜷起的腿实在太衰老了,像一千年一场灾变的遗迹。这使我觉得她已经蜷腿坐在这里一千年了,她已经长进了黄土,却由于黄土的干涸从来没有伸展过。而遗迹日渐剥蚀。那把胡琴蒙满尘土,声音嘶哑。粉末一样的细雨使这嘶哑得以飘扬,却不再能使她湿润。

她的眼睛已没有一丁点光泽,甚至没有泪光。事实上,那样枯槁的生存又怎么可能剩得下泪光呢?她什么都不再看,所以她是盲人。她唱。我听见起句是凄厉的一声:

妇——娘们……

刚听到迭起句,我就觉得自己整个儿枯槁了。我不再能听见下面的故事。我知道那是我正以一生的挣扎去抵抗和逃离的故事,然而它像塬上那些浮土一样,是无从逃离的。它终将吞噬、掩埋,使所有的挣扎抵抗变得喑哑,并了无痕迹地消逝。

妇娘们——

这一声嘶喊足以耗尽她抵抗的气力,接下去就是呜咽了。黄土是从她被缠裹得畸零的脚上开始掩埋的。稀疏的头发,在瞬间让人想起老树倒伏时的根须,在干涩的风中飘来飘去。

她背向黄河拉一把胡琴。

一个孩子走来,蹲下,在她面前放下一个陶碗,当啷留下两枚硬币。

一个女人走来,站着,而后僵硬地离开,又僵硬地折回,弯腰放下一张纸币。

那位老人是看不见的。胡琴的弦在这时候断了,她摸索着续上,从未轸到琴筒慢慢抚过。有什么异样呢?她已抚过无数次了。岁月周而复始。漫长的一生只告诉她一个妇娘们的凄厉故事。

我想,背向黄河不断地用胡琴唱那个枯槁的故事,本身便是对枯槁的抵抗吧。要不,这个酷暑的午后,怎么会没来由地飘起细雨呢?

尽管是粉末一样的细雨。

后来,在城里一个喧嚣的街角上,我听见几个孩子吹笙。

当时我急匆匆走过那个街角,我不上哪里,只是裹挟我的气流和声浪是急匆匆的。在玻璃橱窗的反照中总看见自己,像一张烛光剪成的影子,在市声中簌簌抖动。

忽然我听见了笙。

我想起这是一个冬日的早晨。在许久许久不识时令的日子以后,我想起儿时无数次渴望过的暖洋洋的蒸发着青草味儿的冬日的早晨,我想起蘑菇和树皮的芬芳摩挲着面颊的冬日的早晨。

是三个女孩子倚在一面红砖墙沿下吹笙。三个麦秸垛样的女孩子。我相信她们曾经是橙黄的,但移植到这个陌生的街角,她们暗转为熟褐色了。太阳淡白,无力而且散乱,这是一个庸常的冬日的早晨。

没有一个女孩子抬眼望一望过往的行人,那些急匆匆来去的脚对于她们是全无意义的。裹了通花丝袜的脚,覆了笔直裤线的脚,苍白的脚,威重的脚,徘徊或者伫立的脚……她们同样不能从这些脚的附着物上,想见坡地上的黄牛和老山羊吃草的样子。

无论是欢愉的曲调还是悲伤的曲调,从笙管里流淌出来,都是一湾从山后过来的流水。迟迟疑疑,断断续续。

笙,还有冬日早晨淡白的散乱的阳光。

女孩子的手还是像早晨的泥土那样湿润,颊还是像山涧的浆果那样饱满,只是眼睑垂下去了,没有人能看见她们的瞳仁是否依然清亮。在一个早已遗弃了牛蒡子和纺织娘的城市里,其实也没有人需要购买那种清亮。

在街衢中流淌的涧水,还是涧水吗?

这个急匆匆的城市里,不会有什么能生出根来。所有播下的种子都是飞絮,在半空中扬起扬落,缠聚或者弃离。笙管当然更不能长出一片竹林,即使在边缘地带,萎缩成一角风景。

我已经不大能辨别阳光的气味了,正如我已经不能为麦秸垛原生的性灵流泪。那一个早晨,我发现生活是一种很不真实的存在,而我不知道怎样抵抗这种存在。

明天早晨,这个街角就不会再有三个吹笙的女孩子了。

我走过去,觉得青草就在我脚下长出来,有点儿变质的青草,淡蓝色的,非常细瘦。然而这个街角竟然长过青草,是我从此记住了的事情。

(有删改)


本文为什么以“胡琴和笙”为题,试从结构与意蕴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2021-09-17更新 | 135次组卷
小阅读-课内 | 适中 (0.65)

【推荐3】《故都的秋》中,“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

2023-08-18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