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98021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仇若性。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皆成乎邪也,且成而贼民。故赏罚之所,不可不慎。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乎殽,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患非独外也。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B.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C.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D.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赏罚之所”和“弗敢也”(《曹刿论战》)中的“加”含义不同。
B.“不足于”和“年十七,好古”(《师说》)中的“文”含义不同。
C.“而为赏”和“悠哉悠哉,辗转侧”(《诗经·关雎》)中的“反”含义不同。
D.“不可以为”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琵琶行(并序)》)中的“安”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罚的权利是有君王掌管的,君王赏罚得当才能更好地管理大臣和百姓,成就霸业,反之则会给国家带来祸乱。
B.晋文公用咎犯的计谋打败楚国,奖赏时却把雍季置于其上,他身边的大臣很不理解,都上书反对他这样做。
C.文中先写秦败于殽、楚败于柏举,后写武王一胜而王天下,意在通过对比表明武王胜利是因为他“知胜之所成”。
D.孔子肯定了晋文公奖赏雍季、赵襄子奖赏高赦的做法,并从君王的德性、君臣的礼仪两方面分析二人做法的正确性。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2)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

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I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 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5.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2023-11-28更新 | 1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①数詈:细网。②发:开仓赈济饥民。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材木不可A胜用B是使民C养生丧死D无憾也E养生丧死F无憾G王道之始也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喻,指打比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喻”,意为知晓、明白,两者意思不同。
B.胜,指尽、完,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和“不胜枚举”中的“胜”词义均不同。
C.庠序,古时,殷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后以“庠序”泛指学校教育。
D.孝悌,孝指尊敬老人,悌指顺从兄长,与“忠、信、礼、义、廉、耻”,并称为儒家八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梁惠王认为自己能够在发生饥荒时,妥善地安置百姓、调运粮食,已经对国家尽心尽力了,因此对本国人口没有增加感到困惑。
B.孟子非常擅长用比喻说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启发梁惠王,指出梁惠王治理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过其他诸侯。
C.孟子认为无论是耕种土地、砍伐树木,还是捕捞水产,都应当注重可持续性,尊重万物的生长规律,取之有度,不能肆意妄为。
D.孟子介绍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之后,指出梁惠王治理的魏国狗彘吃人食、饿浮遍野却无人治理,以此来敦促梁惠王实行王道。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孟子认为君主要想让“天下之民至焉”,需要采取哪些治国措施?请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1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秦颠于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竟劝而尚德。故土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彰而恶不生。是故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改)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问说》)

材料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施:好好做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得士则谋A不困B体C不劳D名E立而功F成G美彰而恶不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服泽的北面,与《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的“阳”含义不同。
B.“非学无以致疑”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两句中的“无以”含义相同。
C.固,文中指本来,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的“固”含义不同。
D.出,文中指超出,与成语“出类拔萃”“出人头地”中的“出”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大禹和商汤都重用了贤士,把政事交给贤士并依靠他们做出了一番事业,在当时,即便是尊位之臣,也都心存敬畏而好好做事。
B.《问说》《师说》在句式运用上,交错使用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奇偶互现,错落有致,增强了语势,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C.《问说》《师说》中的“说”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问说”为“解说求学勤问的道理”,“师说”为“解说如何为师的道理”。
D.《师说》认为从师学习能消解人的疑惑,择师不必在乎长幼贵贱,而应以道高者为师,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5.材料二中指出问必有得,向不同的人“问”的收获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2-05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