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198147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之后,正在迎来崭新的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时代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可能将远远超过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对人类影响的总和。未来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将大幅度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病死率,降低医疗成本,延长人类预期寿命。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控制甚至被消灭;基因编辑等技术有望对1000多种单基因控制的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治疗:干细胞技术则可定向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器官等。未来30年,由于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人类对衰老的认识与控制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生物技术推动农业新一轮“绿色革命”,人类有望彻底告别饥饿。未来,生物技术将推动农业新一轮“绿色革命”,有望最终解决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问题。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既能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与食物的污染,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人们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动物新品种,提高动物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甚至可以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生长调节剂等,使人类有望彻底告别饥饿。

工业技术经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正在向绿色化、“生物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生物催化正在逐步取代化学催化,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发酵技术以生物质为原料研发的新型材料,如手术线、人工骨骼等高端材料,加速工业材料进入生物时代。

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生物恐怖风险陡然上升,人类面临更大的生物安全威胁,保障生命安全、生态安全,亟待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广泛使用。基因组大幅度提升了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水平,如新型冠状病毒的任何变异都不能逃脱人类的眼睛;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大幅度提升人类改造生物的能力。当然,这些技术也是“双面技术”,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防止技术滥用、误用对人类与环境造成损失。未来世界,科学家将不断揭示生命规律,对人类自身与生物世界的了解、调控能力将不断提升。

总之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来临,生物经济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专家们尽管对新的科技革命、生物经济来临的时间还存在分歧,但关于生物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则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世纪,谁引领生物经济的发展,谁就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摘编自“人民论坛”王宏广《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研判》,2022年9月23日)

材料二

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规划》明确,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合作共赢、造福人民、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来说,“创新”就是“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此,《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十四五”发展生物经济的五个原则之首,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科技突破不断涌现。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三是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同时,生物技术有力支撑新冠疫情防控。

当然,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析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百年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不利因素。

接下来,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摘编自《凤凰网财经》《中国首次提出“生物经济”五年规划!》,2022年5月10日)

材料三

3月3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出台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支持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两个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经济发展,强调要“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对黑龙江省振兴发展也作出了“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等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规划》和《支持政策》的编制工作,就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上来,把握生物科技进步和生物产业变革新机遇,迎头赶上生物经济发展新浪潮,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当前,生物经济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一个具有创新活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加快成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把发展生物经济作为黑龙江省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产业、构筑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对于黑龙江省实现换道超车,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增长动能转换具有重大意义。

黑龙江省具备发展生物经济的资源、创新、产业、应用场景等优势,拥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极大的发展潜力。黑龙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生物质资源全国第一。汇集了一批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哈兽研专业研究全国领先。具备深厚的生物产业基础,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黑龙江省还是全国最大生物发酵氨基酸和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发展生物经济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

(摘编自《黑龙江日报》,2023年3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中“生物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基因编辑技术使目前人类对衰老的认识与控制水平大幅度提高。
B.生物技术推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可逐渐减少对环境与食物的污染,提高动物产品质量。
C.生物安全是人类未来安全短板之一,亟待生物技术上能有重大突破与广泛使用来保障生命和生态安全。
D.专家们虽然对新科技革命能否到来见解不一,但都一致认可引领生物经济发展是把握未来发展的关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生物催化取代化学催化后,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加速工业材料进入生物时代,使人类有望告别饥饿。
B.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会使人类消灭一些疾病,降低人类的病死率,大幅提高对衰老的认识和控制水平。
C.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提升人类改造生物的能力。在未来世界,生命的规律将被科学家不断揭示。
D.“创新”就是“牛鼻子”,比喻形象生动,突出“创新”在生物经济抓发展、谋未来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3.中国人民大学刘玉书说:“生物经济的价值就如同月球上的珍贵矿产资源一样,是巨大机遇。”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并分析我国未来如何在创新上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二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二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C.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2022-03-28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智研咨询整理)

材料二:

发展数字经济,我国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我国网民数量突破10亿,位居全球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进而言之,数据是数字时代的生产要素,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发展奠定基础,而我国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数据挖掘和数据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人—网—物”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这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数字化”和“产业化”双向融合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是数字产业化,即推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另一方面是产业数字化,就是将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产生“化学反应”,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提升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水平。单纯依靠传统监管手段,很难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识别和评估。因此我们需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监管,以便有效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摘编自李拯《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战略选择》)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作用愈加凸显。《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达到39.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3万亿元,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

与此同时,多地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促进型立法。3月1日,《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9月1日,《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施行,该条例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核心,突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技术创新。这些地方促进型立法,鼓励、引导、包容、审慎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既体现了先试先行的创新性、引领性,也有利于地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为从国家层面针对数字经济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立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摘编自孙云清《完善立法,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8日)

材料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达18.70%。“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年龄的增长绝不意味着老年个体要被边缘化。事实上,数字经济新业态能够帮助社会形成积极的老龄观。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移动终端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字设备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许多老年人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网上购物,完成社保登记等;很多老年人能够利用社交软件更好地进行交流,如组成老年旅行团、广场舞团等。

数字经济业态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水平。当前,一些企业开始探索“智能十养老”模式。比如一些社会福利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老年看护应用设备,通过设置智能养老床位、无接触智能看护设备等,实时监测老年人的活动状态、血压、心率等,及时根据数据提供相应的服务,显著降低了看护风险,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指数。

(摘编自宁静、盘和林《让数字经济实现“及人之老”》,《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突破30万亿元;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16年超过30%。
B.2015年~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年增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接近40万亿元,规模和增速位居世界前列。
C.2020年,就五大洲数字经济规模和增速而言,美洲规模最大,但增速不高;亚洲规模居第二,增速最高;非洲规模最小,增速为负值。
D.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发展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数字经济新业态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产业化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推动产业革新,因此企业既要抓数字产业化,也要抓产业数字化。
B.《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于2021年1月出台,该规划分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五个部分。
C.浙江、广东两省于2021年各出台了一部数字经济促进型法规,这两部法规虽体现出创新性、引领性,但缺乏综合性、系统性。
D.现在在我国,人工智能设备、社交软件等让老年人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他们的生活更安全了,更便利了,更丰富多彩了。
3.怎样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2-04-23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如期开讲。本次太空授课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南宁、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在授课中,航天员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本次太空授课“硬件设施”有很大升级。天宫一号的内部活动空间只有约15立方米,而现在空间站仅核心舱就达。50立方米,“教室”更加敞亮,也说明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之快和进步之大。

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柔性展示了中国航天实力。长达几十分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如果应用到军事领域,威慑性不容小觑,如果应用到导航领域,实用性有目共睹。简单说,太空授课投入高、周期长、回报慢,但只要坚持,我们所收获的要比现在的投入要多得多。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圆满完成》)

材料二:

太空授课最重要的意义当然是未来!为了技术的未来,为了中国航天的未来。在同学们心中播下航天梦的种子,便是意义所在。如今,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我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中不少人正上演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张舒琪就是其中一位。8年前,她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对航天的热爱一发不可收。今年,她成为一名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员,守护着天上的航天员英雄。

前不久,一群大学生上了热搜,他们研发的“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将收集外太空的波形数据,聆听宇宙八荒的声音。其创作灵感,正是来自8年前的那堂太空授课。

……

本次“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由航天领域的专家教育专家及一线物理老师等组成,所呈现的授课内容,都是经过他们多次讨论论证精挑细选的,目的是接续“播种”,让孩子们拥抱未来。从世界范圈看,太空教育已成为连接膏少年学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桥梁,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广泛开展太空课堂项目。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太空授课播下的“种子”发芽了》)

材料三:

美国对航天科普的重视由来已久。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是航天人的使命所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定太空授课计划。1986年1月28日,美国小学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夫走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计划为她的学生上一堂太空课,尽管“挑战者”号的失事让麦考利夫带着她的梦想逝去,但她的后继者、同为教师的芭芭拉·摩根于2007年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变国际空间站为课堂,是迄今唯一一位进行过太空授课的美国教师,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

除了太空授课,其他航天科普也很丰富,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展品囊括了从莱特兄弟建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到二战各式战斗机;从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到苏联“联盟”号飞船的整个人类航空航天史。这里没有“请勿触摸”“请勿拍照”的警示,有的是给予孩子们足够大的体验空间、足够多的动手操作项目。

(摘编自环球时报《美国学生的“太空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12月9日的太空授课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等神奇现象,重点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B.从15立方米,到50立方米,太空授课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升级,形象地说明了我国航天事业近年来的进步。
C.本次“天宫课堂”采取了夫地互动方式进行,航天员可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D.美国计划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太空授课,但受到“挑战者”号失事的影响,直到后来芭芭拉·摩根才完成了太空授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长达几十分钟跨越多半个地球的太空追踪技术应用到军事或者是导航领域,我们将会有更为直观显著的收获。
B.“宇宙八音盒”卫星乐器装置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大学生们八年前参与的太空授课,这是该装置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
C.“天宫课堂”授课活动离不开授课专家组中专家、老师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经过多次论证,确定了本次的授课内容。
D.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给孩子们足够大的体验空间、足够多的动手操作项目,值得我国航天科普借鉴。
3.现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为什么重视太空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6-15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