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198147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之后,正在迎来崭新的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时代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可能将远远超过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对人类影响的总和。未来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将大幅度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病死率,降低医疗成本,延长人类预期寿命。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控制甚至被消灭;基因编辑等技术有望对1000多种单基因控制的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治疗:干细胞技术则可定向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器官等。未来30年,由于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人类对衰老的认识与控制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生物技术推动农业新一轮“绿色革命”,人类有望彻底告别饥饿。未来,生物技术将推动农业新一轮“绿色革命”,有望最终解决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问题。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既能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与食物的污染,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人们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动物新品种,提高动物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甚至可以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生长调节剂等,使人类有望彻底告别饥饿。

工业技术经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正在向绿色化、“生物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生物催化正在逐步取代化学催化,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发酵技术以生物质为原料研发的新型材料,如手术线、人工骨骼等高端材料,加速工业材料进入生物时代。

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生物恐怖风险陡然上升,人类面临更大的生物安全威胁,保障生命安全、生态安全,亟待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广泛使用。基因组大幅度提升了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水平,如新型冠状病毒的任何变异都不能逃脱人类的眼睛;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大幅度提升人类改造生物的能力。当然,这些技术也是“双面技术”,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防止技术滥用、误用对人类与环境造成损失。未来世界,科学家将不断揭示生命规律,对人类自身与生物世界的了解、调控能力将不断提升。

总之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来临,生物经济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专家们尽管对新的科技革命、生物经济来临的时间还存在分歧,但关于生物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则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世纪,谁引领生物经济的发展,谁就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摘编自“人民论坛”王宏广《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研判》,2022年9月23日)

材料二

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规划》明确,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合作共赢、造福人民、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来说,“创新”就是“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此,《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十四五”发展生物经济的五个原则之首,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科技突破不断涌现。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三是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同时,生物技术有力支撑新冠疫情防控。

当然,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析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百年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不利因素。

接下来,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摘编自《凤凰网财经》《中国首次提出“生物经济”五年规划!》,2022年5月10日)

材料三

3月3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出台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支持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两个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经济发展,强调要“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对黑龙江省振兴发展也作出了“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等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动《规划》和《支持政策》的编制工作,就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上来,把握生物科技进步和生物产业变革新机遇,迎头赶上生物经济发展新浪潮,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当前,生物经济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一个具有创新活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经济形态正在加快成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把发展生物经济作为黑龙江省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产业、构筑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对于黑龙江省实现换道超车,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增长动能转换具有重大意义。

黑龙江省具备发展生物经济的资源、创新、产业、应用场景等优势,拥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极大的发展潜力。黑龙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农业生物质资源全国第一。汇集了一批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哈兽研专业研究全国领先。具备深厚的生物产业基础,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黑龙江省还是全国最大生物发酵氨基酸和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发展生物经济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

(摘编自《黑龙江日报》,2023年3月30日)

1.下列对材料中“生物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基因编辑技术使目前人类对衰老的认识与控制水平大幅度提高。
B.生物技术推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可逐渐减少对环境与食物的污染,提高动物产品质量。
C.生物安全是人类未来安全短板之一,亟待生物技术上能有重大突破与广泛使用来保障生命和生态安全。
D.专家们虽然对新科技革命能否到来见解不一,但都一致认可引领生物经济发展是把握未来发展的关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生物催化取代化学催化后,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加速工业材料进入生物时代,使人类有望告别饥饿。
B.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会使人类消灭一些疾病,降低人类的病死率,大幅提高对衰老的认识和控制水平。
C.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提升人类改造生物的能力。在未来世界,生命的规律将被科学家不断揭示。
D.“创新”就是“牛鼻子”,比喻形象生动,突出“创新”在生物经济抓发展、谋未来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3.中国人民大学刘玉书说:“生物经济的价值就如同月球上的珍贵矿产资源一样,是巨大机遇。”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并分析我国未来如何在创新上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知识点】 新闻、通讯、访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

三只眼传媒 2018-05-10

《人民日报》每两个月评选一次好标题,每次10个左右,分为一、二、三等奖,2017年一共评选了好标题64个。

作为全国媒体人业务标杆的《人民日报》,其好标题有很多“会说话”,而且说得有味、说得有理,让人耳目一新,连连点赞。

《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

2017年1月至2月好标题

等次

序号

标题

一等奖

1

(引题)一个东北农民的种植转型记

(主题)再见,玉米     你好,蔬菜

2

行李箱再大,也装不下一个家

2017年3月至4月好标题

等次

序号

标题

一等奖

1

让企业不再“抱着水缸喊渴”

2

(引题)82岁的张纪淮,工作日上午仍时常去人工影响天气所的办公室

(主题)一辈子都在琢磨云的脾气

2017年5月至6月好标题

等次

序号

标题

一等奖

1

银证保都姓“监”

2

不怕你了解,就怕你不了解

2017年7月至8月好标题

等次

序号

标题

一等奖

1

税费“红包”激活经济“细胞”

2

三更风雨行 英雄扶摇去

2017年9月至10月好标题

等次

序号

标题

一等奖

1

历史怎么假设都不如现实这般精彩

2

(引题)贵州借力大数据,提升监督效能

(主题)纠四风:变“人来看”为“云在算”

2017年11月至12月好标题

等次

序号

标题

一等奖

1

“习总书记办的,都是俺们盼的”

2

劳动致富这条路,不怕苦,就怕堵

(选入本卷时略去了二、三等奖)

《人民日报》好标题到底好在哪

一、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

新闻说事实,标题是开场。开场说得好,才能吸引受众往下看。口语化标题,使用群众的生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讲出的话有生活气息,更能体现人情味儿,这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A

这个标题构思巧妙、新颖别致,以全票当选一等奖。叙述式的引题写实,点出种植转型这一关键词;拟人化的主题简明直白,表明种植转型内容;口语化的表达活泼亲切、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了解种植结构调整这一重大农业政策。

B

春节过后,人们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返回工作岗位,里面装的不仅仅是一样样的具体实物,更是一份份浓浓的亲情。象征着离家远行的行李箱空间再大,都装不下远行人对家的思念与依恋,标题准确地击中了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有力地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个标题也是高票当选一等奖。

二、口语化不是普通大白话

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把群众口头语言原封不动进行呈现,而是对这些原生态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在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让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突显文化品位。

一是语感强,对称美。中文表达讲究修辞,体现博大精深文化。新闻标题中运用对仗,能够使标题呈现平衡感与对称美,不仅利于传统文化弘扬,还能有效提升报道的文化气质。

该文是“补民生短板,咱们加油干”系列报道的首篇,刊发于2017年11月3日17版。文章将采访对象的原话提炼并制成标题,道出了劳动者们坚忍不抜、希望拿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的决心和信心,也揭示出目前有些地方由于社会管理不当,人为阻滞百姓劳动致富的现实,口语化的表达,朴实无华、简洁平实,直戳问题实质,一针见血,很有力度,为相关部们防“堵”疏“堵”提供了启示。

二是语意丰,有理趣。中国的的汉字,本身就有强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故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不同的解读,蕴藏的辩证、双关、悬疑等哲理也让人拍案叫绝。

这组标题准确生动地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引题交待了主人公的姓名和82岁的高龄,以及工作单位和工作日上午仍时常去办公室上班的忙琭安排,有情节、有故事;主题采用拟人化手法,将对风云变化的研究比喻成“琢磨云的脾气”,增强了画面感,既有文采,又显情怀。“琢磨”一词尤其用得妙,耐人寻味。

三、口语化要有时代感

时代的特点也会在标题中留下印记,短标题的流行和网络化标题在广泛使用,体现的就是当今时代的特点。

读题时代,标题短而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

网络流行语用在题中,也能跟上时尚节拍。2010年11月10日,当“给力”首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时,曾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如今,网言网语在报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用得准确,会让读者感觉亲近、自然。

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解读税费红利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意义,生动鲜活,而且有时代气息。两个贴切的比喻既增加了标题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内容的思想性,同时这种押韵结构也进一步强化了标题的韵律感。

来源:长江微信公众号(综合研究事儿、金台新声、新闻与写作)

1.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分析《人民日报》评选进年度好标题的意义。

【链接材料】有人在朋友圈里晒了一组文章标题的变迁:原文刊在《人民日报》上,标题是“给勇于担当的纪检干部‘撑腰’”,到了一些网站那里,变成“纪检干部遭威胁:别把事办绝了 你家住址我知道”;到了另一些网站那里,变成“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遭威胁   对方称‘别把事办绝’”;还有诸如“人民日报:有纪检干部坚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民日报刊文:有纪检监察干部宁愿送人情也不愿做黑脸包公”。

2.文章在阐述“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这一观点时,用了两个例子(见文中A、B),哪个更切合这一观点?做出选择即可。
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竟然是这些”好不好?为什么?
4.编者在文中配图,在文末标注信息来源,有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处的三个小标题关键词是“口语化”,《人民日报》好标题是否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请阐述理由。
2018-09-18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好日子还有多久?最为悲观的论调认为,或许不到一年。“等补贴取消,拥有足够技术储备的合资车、进口车就要来割韭菜了。”在一次新能源汽车交流论坛上,有从业者这样表示。这样的论调得到大批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的认同。

当然,这样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按照目前的政策指向,如果不出意外,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财政补贴将全部取消。与此同时,特斯拉等外资、合资品牌已磨刀霍霍,开始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排兵布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大家担心补贴的政策会调整,实际上这个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都堆到2020年底一次性调整,还不如分段释放调整的压力。”事实上,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工作一直在有序推进。

(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长期执行补贴政策导致一些企业形成“补贴依赖症”,产业竞争力不强;地方保护仍然存在,不利于形或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推动产业做大做强;随着保有量快速增长及车辆使用频率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风险增大,亟须加强安全监管,确保产业安全发展。

2016年以来,财政部等四部委建立了浙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为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平稳过渡,采取分段释放调整压力的做法:2019年的补贴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平均退坡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位。

正如刚刚降生的婴儿需要摇篮,蹒跚学步的幼儿需要扶持,财政补贴政策对推动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但摇篮和扶持随着成长都将退出,翩翩少年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健步前行。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技术门槛,并加大财政补贴退坡力度,直至2020年补贴将完全退出。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数据显示,2011-2016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产销率是随着财政补贴的提高而降低的。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扩张后,国家给予过多的财政补贴反而使产销率下降。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享受国家的全方位财政支持后,规模和产能都迅速扩张,可是,由于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评判标准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其性能和价格相对于传统能源产品又存在劣势,由此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所以需求基础较为薄弱,囚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能迅速扩张后,因需求不足,导致了产能过刺,即产销率下降。国家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近几年开始减少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同时开始扶持需求端,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摘编自《大经贸·创业圈》)

材料四: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前两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3.5%和98.9%。在今年1-2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77%,依然是引销售的主力军。这些数据昱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在加速推进。目前,探索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主要维度有两个:一是如何稳抓消费升级机遇,扩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通过政策和市场引导增加消费者购买的信心指数,双向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二是解决用户对续航里程的担忧,叠加解决充电难题的双重利好。从2019年开始,如果能发挥这两个方面的助力作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率将会持续增长。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所担忧的,也恰恰是行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涉及汽车下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问题,仍需要国家加大产业引导力度。此外,关于新能源旧车的使用,近日,国家发改委也提出,正在草拟旧汽车的回收政策,以推动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很多从业者悲观地认为,一旦国家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合资车、进口车等就会凭借它们足够的技术储备占据市场绝对优势。
B.我国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是一把双刃剑,这固然迅速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却引发了产业发展、产品运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C.自2011年起的6年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与国家财政补贴成反比,所以只要财政补贴逐渐减少,用不了多久,就会促进相关消费,提高产销率。
D.我国2019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都处于同期增长状态,且纯电动车领跑新能源汽车销量,这些都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在加速推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不得不启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分段释放调整压力,这是因为特斯拉等外资、合资品牌正在准备进军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
B.人们目前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不大,一是因为人们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评判标准的认识浮于浅层,二是因为新能源产品不如传统能源产品的性价比高。
C.要想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的担忧,二是解决充电方面的难题。
D.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所担忧的问题,也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新能源旧车的使用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出台旧汽车的回收政策。
3.要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12-06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与美国相比,中国智能企业无论是萌芽、发展和高速成长阶段出现的时间都落后5年。中国智能企业创建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2016年之间,占比为53.8%,智能企业创建的峰值出现在2014年,占比为15.4%。

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为1078家,中国为592家,占比分别为42.4%和23.3%,其余的872家企业分布在瑞典、新加坡、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天津、湖南和山东。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43.9%,主要分布在海淀区;其次是广东,占比为16.9%,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排名第三的是上海,占比为15.9%,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排名第四的是浙江,占比为8.8%,主要集中在杭州。

从产业层次上看,应用层智能企业占比最高,达到77.7%;其次是技术层企业,占比为17.9%;第三是基础层企业,占比为5.4%。与美国智能企业产业层次分布的比较看,中国在应用层的企业数占比远高于美国,而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企业数占比则明显低于美国。

从企业核心技术的分布看,机器学习占比最高,为25.3%;其次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分别为19.3%、13.6%、10.3%;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硬件、生物识别和智能芯片技术的占比分别为9.1%、8.8%、5.3%、2.4%。

中国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17个应用领域,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占比最高,分别为16.7%和13.2%。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智能商业和零售、智能机器人、科技金融、新媒体和数字内容领域的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1%、7.6%.7.6%、7.1%、6.6%、6.6%.

(摘自2018年06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日益突出。“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拥堵往往起源于个别节点,如果在苗头出现时,控制该路段车辆的汇入量,就可以避免堵车,保障路网有序畅通。”浙江工业大学沈国江教授介绍,他的团队将人工智能中的强化学习理论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精准识别预测多源异构交通数据,切分拥堵区、消散区、缓冲区、常态区,从而有效缓解拥堵。

“车牌摇号、车辆限行、提倡公共交通都有成效,但交通需求持续增加,道路供给不可能无限增加,而人工智能可以让路网利用更高效。”据沈国江教授介绍,该成果过去两年在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新增产值5000万元,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们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转型期,工业化正在进行产业转型以及城镇化所出现的问题会创造出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空间,这些空间大概是发达国家所不曾具备的。这种不完备性、需要发展的洪流和人工智能一交汇,我们就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发展,这就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意义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

(摘自2018年06月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9月5日,科技部网站公开发布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2018年度项目指南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芯片与系统三个方向部署实施,实施周期为3年(2018-2020年)。

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设7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主要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以突破人工智能基础机理、模型和算法瓶颈为重点。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设7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主要围绕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面向重大需求,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协同控制与操作、人机交互等能力。

智能芯片与系统设3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应用生态基础建设,从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和基础支撑角度,重点研究新型感知器件与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的关键技术标准以及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

(摘自2018年09月06目《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智能企业创建时间虽然落后于美国5年,但是企业数量发展较快,已位居世界第二。
B.中国绝大部分智能企业集中在应用层,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服务于日常生活领域。
C.通过大数据精准预测,能让交通路网利用的效率更高,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D.为提高人工智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正在积极开展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智能企业广泛分布在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两个应用领域。
B.交通拥堵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C.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发展进程中的不完备性将给人工智能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D.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面向重大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芯片与系统是未来人工智能三大研究方向。
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2019-04-16更新 | 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