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983010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所谓的知识付费,就是经验或者体验在教育过程中最终变现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而现在被广为讨论的知识付费方式,更多是一种对于碎片时间的管理利用,相较于有着更加严格教研体系的在线教育,它的目标受众并不是为了通过某场考试或者取得某张证书的考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他们付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②当下的知识付费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优质内容的稀缺性导致许多平台的资源高度集中于头部内容,名家、红人的效应能给平台产生巨大的收益,但同时也挤压了大量基层内容提供者的生存空间,当收益无法匹配需求时,内容提供者也会选择离开平台。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大量劣质内容的出现正在损耗消费者的耐心,而内容是知识付费的核心卖点,作为新兴的消费领域,知识付费模式依然处于一种混沌的竞争状态之中,这个产业的不断细分和规范,可能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

③除此之外,知识付费的优势在于它提供内容的浓缩性:在几分钟的节目里提炼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核心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教授用户生活、理财的小技巧和相关经验,这种看似捷径的知识获取可以利用很多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完成。事实上,了解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甚至于生活模式的学习和改变,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体验和感知,而知识付费中倡导的认知捷径其实并不存在,反而可能使用户陷入一种逻辑误区,以为付过费得到的内容就已经变成了自己掌握的技能,陷入一种坐井观天的困境,而在一些问答平台,高度同质化的社群则已经显现出这种弊端。

(节选自徐立《知识付费:认知捷径是否存在?》)

材料二:

①在付费围观了若干问题的解答乃至花钱买了感兴趣的几堂课后,我对知识付费的态度有所保留。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②对于那些纯粹的技能型知识而言,这种开门见山式的获取答案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比如如何包饺子,怎样跑步不伤膝盖等等。提问者不需要知道论证过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些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有人问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有意义,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一位美国学者甚至专门就此写了一本书,而知识付费的答主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给出有价值的答案,可能性不大。这样的问题所需要的思考深度和人生阅历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所不能比拟的。

③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大多数知识付费用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的极大丰富与思考能力没有同步提高之间的矛盾。跟积累知识不同,思考能力只能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实践,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特征就是慢,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有所得。而这与互联网特性是相矛盾的。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今天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但当代人却大都烦恼于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样的时代,对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但互联网的便捷让沉溺其中的人不愿再动脑子,遇到问题从一搜了之到一问了之,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中国青年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遇到基础知识空白60.9%的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其实,何止是基础知识,就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用搜索引擎搜一下。

(节选自张贺《警惕知识付费让你丧失思考能力》)

1.依据两则材料内容,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点词“更美好的生活”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下列与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中存在的“逻辑误区”相似的一项是(     
A.拥有足够的财富资产,才能拥有真正的友谊。
B.公司赏罚制度不明,所以有人经常迟到早退。
C.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一定能够健康长寿。
D.不与对方发生冲突,就是要与对方建立友谊。
3.为印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要设计调查问卷,哪个问题最不可能在问卷中出现?(     
A.除了网络知识付费平台,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取答案?
B.知识付费获取答案后,你是否会思考答案的正确性?
C.你认为知识付费学习之后有没有提升思考问题能力?
D.你最倾向于为哪些类型的知识在相关平台付费学习?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依据材料一,平台内容提供者是决定知识付费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B.依据材料一,知识学习的规律并不会因为消费模式的转变产生变化。
C.依据材料二,知识付费过程中的提问者对答案的论证过程不感兴趣。
D.依据材料二,知识信息的爆炸性让通过知识付费获取答案更加便捷。
5.两则材料针对“知识付费”对消费者的影响问题展开论证,你认为哪一个论证更充分?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研究村落里的艺术,我们首先要知道村落里有哪些可以称为艺术的东西,人们把村落誉为文化的宝库,也是乡村艺术的宝库。如村落景观,那是由特色民居、村落形态、田园风光、山水林田路等共同构成的诗意乡村。还有生产场景,从牛耕田到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从脱粒打场到晾晒贮存,从对农产品的粗加工到美食制作,再到乡村手艺,都充满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们美的享受。

理解乡村艺术要注意其中的三个特点:第一,乡村艺术的乡土性。乡土性首先指乡村艺术内容是乡土的,因为它直接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牛耕田景观、花海景观,园艺、农艺、手艺等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内容。乡土性同时也指艺术的形式也是乡土的,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像年画、剪纸、绿化美化,还有唢呐、快板、评书、对歌等都是来源于生活。第二,乡村艺术制作材料的自然性。自然性是指乡村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理念,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就地取材的民居建设,黄土高原的窑洞、夯土墙,太行山区的石头墙、石板房,海南的竹楼,等等。手工艺也是这样,竹编、柳编、草编、荆条编,制茶、酿酒、做粉条,等等,都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条件,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第三,乡村艺术资源利用的综合性。一方面乡村艺术体现的是乡村整体,包括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农田、作物、村落建筑、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习俗与娱乐等,以及农业劳作和生活方式本身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资源和构成要素,乡村艺术就蕴含在这些要素之中。另一方面,很多乡村艺术品的制作使用农产品的副产品作为材料,如利用麦秆制作出的草帽,用玉米皮编制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体现废物利用和综合利用理念。

乡村艺术还表现为融合特征,一是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不可分割,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的内容也是生产的内容,作为生产的艺术也就是生活的艺术,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既是生产活动也是生活的艺术创作活动。二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乡村艺术或是由形式推及内容,或是由内容寻找形式,在农产品的寓意文化中体现得特别突出,诸如“事事如意(柿子)”“健康长寿(桃子)”“多子多福(石榴)”“平平安安(苹果)”等;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乡村艺术中更多的是反映形式背后的优秀品质和生存智慧。比如我们欣赏水车、水磨、耧犁以及其他传统农具,能引起大家感慨的主要不是农具的外观造型,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三是抽象与实用的融合。乡村艺术很少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大都是以实用为基础的艺术创作,门窗图案的设计,房屋的样式是为了使用功能而存在的,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具有防火功能,编织的筐筐篓篓也是为了生产与生活的实用。那些被认为是纯粹艺术的剪纸、春联、年画,其内容也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强烈的教化意义。四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乡村是离大自然最近且与大自然融合程度最深的人类居住空间,在乡村艺术上也体现了这种深度的融合,如梯田艺术、田园牧歌、列入和未列入文化遗产的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等,都是大自然与人文要素融合的典范。

(摘编自《乡村艺术有乡村艺术的规律》)

材料二:

墙绘,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创作墙绘,美术院校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适应不同创作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墙绘作品,帮助村庄旧貌换新颜,为村庄增添了艺术性与故事性。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师生耗时5年为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打造的上千平方米墙绘作品,以中国传统吉祥题材中的“鱼”为主线,既取村名谐音,又充满美好寓意。配合墙绘,大水峪村还举办了“首届街画艺术节”等多场文化活动,不仅使村子成为京郊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帮助其实现了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双提升。

校园改造,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暖心的方式。经过设计师精心改造后的校舍,一方面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村落式的视觉新世界、一个拥抱自然的精神家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相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的金坑小学,年久失修,办学环境简陋。为改变这一现状,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入驻金坑小学,充分发挥建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优势,帮助学校设计搭建运动设施、改造厕所、建设小学艺术长廊等。在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均得到提升。

艺术课堂,是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中一种长效的方式。玩泥巴、编稻草、染布、剪纸……在传统美术课或田野大课堂上,美术院校师生充分利用当地工艺资源,聚焦留守儿童的心理纾解等难题,引导孩子们关注周边环境和生活,帮助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比如,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坚持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中小学、儿童福利院等地,开展一系列美育公益课堂,帮助孩子们拓展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在乡村艺术课堂上,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借助短视频与直播手段,释放艺术与科技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孩子们放飞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快乐学习中积累审美经验。

(摘编自《探寻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新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落是乡村艺术的宝库,如村落景观和生产场景都充满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
B.乡村艺术品往往就地取材,用农产品的副产品作为材料,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综合利用的理念。
C.作为乡村艺术品的传统农具的优点不在于其外观造型,而在于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生存智慧。
D.北京市怀柔区大水峪村的墙绘作品及其举办的文化活动使村子成为京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艺术既蕴含在乡村各要素之中,又体现了乡村整体,这表现的是乡村艺术资源利用的综合性。
B.乡村艺术大都以实用为基础,但剪纸、年画、春联等则是纯粹的艺术作品,没有使用价值。
C.建筑艺术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素养。
D.科技与艺术结合,有助于释放乡村艺术课堂的巨大能量,提升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乡村艺术“天人合一”理念的一项是(     
A.改造老式自行车制作的花盆B.用赤水竹编制的文具
C.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D.太行山区的石头墙
4.两则材料都围绕“乡村艺术”进行论述,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各自的侧重点。
5.结合材料,谈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乡村艺术的作用的具体做法。
2023-06-20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对于人类科技史上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解答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发明成果大量涌现,从而启动了工业革命并创造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奇迹。

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通过保护产权形成激励机制,为权利人提供持久的创新动力。在没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创新者不愿对创新活动进行投入,因为他们的成果将会被迅速模仿,导致其几乎无法获得利润。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赋予创新者以产权,禁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其创新成果,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动力源泉。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不仅对创新成果进行产权界定,还对创新产业进行合理资源配置,营造产权交易环境,使创新活动能够合法、有序地进入市场,充分实现经济价值。知识产权制度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对于激励和保护创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学者也将知识产权法称为创新之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然而,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已很难再继续承担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要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主要增长动力必须做相应转换,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知识产权将企业的创新、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既可以引领创新创业发展,又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驱动就是知识产权驱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制度经验,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131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列第14名,与去年持平。中国也是今年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当然,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要防范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一些知识产权“蟑螂”不从事实体产品研发、制造,而是通过购买获得的知识产权,依靠侵权诉讼来骚扰、威胁进行科技创新的实体企业。对此,要形成制度化的解决机制,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又确保公共利益和激励创新兼得。

知识产权制度基于创新而生,由于创新而变。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不断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出新挑战。未来,还要进一步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之间的一致性;进一步破解知识产权领域相关体制障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

(选自万勇《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发明成果大量涌现。
B.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现代产权制度,从精神层面形成激励机制,让权利人持久创新。
C.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创新发展的基本途径有进行产权界定、合理配置创新产业资源等。
D.创新成为增长动力,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彻底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促进创新发展,主要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B.文章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对创新发展的作用,层次清晰,说理充分。
C.文章为了论证创新的驱动作用,用具体数据列举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
D.文章结合当前的现实生活,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产权制度决定着国家的法律能否激励和保护创新产业发展,因此,知识产权法被称为创新之法。
B.知识产权能够有效连接企业的创新、研发和销售等环节,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D.基于创新而生的知识产权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而发展。
2021-01-30更新 | 1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
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
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
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
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
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
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作者:乐黛云。选自201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
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
C.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
D.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
2.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
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
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国外读者欢迎。
D.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受益。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逢迎外国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
C.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
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国情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况且我泱泱中华,文明之邦,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国学传统,大可不必学习他国文化。
2016-11-18更新 | 9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