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华东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8-11 2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作家作品、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1. 按要求填空。
(1)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李密《陈情表》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其孤苦无依的状态。
2023-08-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2. 按要求选择。


(1)小华要将《红楼梦》中与林黛玉密切相关的事或物进行整理,以下事件与物品都符合的一项是(     
A.葬花、共读《西厢》、教香菱学诗、戏扑蝴蝶
B.醉卧芍药裀、《葬花吟》、潇湘妃子、误剪香囊袋
C.芙蓉花笺、潇湘馆、凹晶馆联诗、戏谑刘姥姥
D.重建桃花社、绛珠仙草、攒珠累丝金凤、冷香丸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城市发展固然需要壮观的高楼、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但是,                                                   。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才是真正能使城市硬件“硬”起来,也能使城市形象靓起来的“秘密武器”。


①一座城市所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靓丽的“外貌”
②更应该是内在的“灵魂”
③“城市精神”才是城市崛起的“精神高地”,也是城市自身的“发动机”
④不应该仅仅是耀眼的“成就”
⑤更应该是诱人的“魅力”
A.①⑤④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③④②①⑤
2023-08-1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所谓的知识付费,就是经验或者体验在教育过程中最终变现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而现在被广为讨论的知识付费方式,更多是一种对于碎片时间的管理利用,相较于有着更加严格教研体系的在线教育,它的目标受众并不是为了通过某场考试或者取得某张证书的考生。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他们付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②当下的知识付费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优质内容的稀缺性导致许多平台的资源高度集中于头部内容,名家、红人的效应能给平台产生巨大的收益,但同时也挤压了大量基层内容提供者的生存空间,当收益无法匹配需求时,内容提供者也会选择离开平台。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大量劣质内容的出现正在损耗消费者的耐心,而内容是知识付费的核心卖点,作为新兴的消费领域,知识付费模式依然处于一种混沌的竞争状态之中,这个产业的不断细分和规范,可能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

③除此之外,知识付费的优势在于它提供内容的浓缩性:在几分钟的节目里提炼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核心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教授用户生活、理财的小技巧和相关经验,这种看似捷径的知识获取可以利用很多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完成。事实上,了解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甚至于生活模式的学习和改变,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体验和感知,而知识付费中倡导的认知捷径其实并不存在,反而可能使用户陷入一种逻辑误区,以为付过费得到的内容就已经变成了自己掌握的技能,陷入一种坐井观天的困境,而在一些问答平台,高度同质化的社群则已经显现出这种弊端。

(节选自徐立《知识付费:认知捷径是否存在?》)

材料二:

①在付费围观了若干问题的解答乃至花钱买了感兴趣的几堂课后,我对知识付费的态度有所保留。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②对于那些纯粹的技能型知识而言,这种开门见山式的获取答案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比如如何包饺子,怎样跑步不伤膝盖等等。提问者不需要知道论证过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足够了。但有些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有人问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有意义,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一位美国学者甚至专门就此写了一本书,而知识付费的答主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给出有价值的答案,可能性不大。这样的问题所需要的思考深度和人生阅历是简单的知识性问题所不能比拟的。

③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大多数知识付费用户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的极大丰富与思考能力没有同步提高之间的矛盾。跟积累知识不同,思考能力只能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实践,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特征就是慢,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有所得。而这与互联网特性是相矛盾的。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今天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担心自己所知有限,但当代人却大都烦恼于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样的时代,对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无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但互联网的便捷让沉溺其中的人不愿再动脑子,遇到问题从一搜了之到一问了之,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中国青年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遇到基础知识空白60.9%的受访者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其实,何止是基础知识,就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用搜索引擎搜一下。

(节选自张贺《警惕知识付费让你丧失思考能力》)

3.依据两则材料内容,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点词“更美好的生活”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4.下列与材料一第③段画线句中存在的“逻辑误区”相似的一项是(     
A.拥有足够的财富资产,才能拥有真正的友谊。
B.公司赏罚制度不明,所以有人经常迟到早退。
C.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一定能够健康长寿。
D.不与对方发生冲突,就是要与对方建立友谊。
5.为印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要设计调查问卷,哪个问题最不可能在问卷中出现?(     
A.除了网络知识付费平台,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取答案?
B.知识付费获取答案后,你是否会思考答案的正确性?
C.你认为知识付费学习之后有没有提升思考问题能力?
D.你最倾向于为哪些类型的知识在相关平台付费学习?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依据材料一,平台内容提供者是决定知识付费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B.依据材料一,知识学习的规律并不会因为消费模式的转变产生变化。
C.依据材料二,知识付费过程中的提问者对答案的论证过程不感兴趣。
D.依据材料二,知识信息的爆炸性让通过知识付费获取答案更加便捷。
7.两则材料针对“知识付费”对消费者的影响问题展开论证,你认为哪一个论证更充分?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023-08-1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①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套《月亮和六便士》。

②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③这是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④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⑤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

⑥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⑦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我的脸皮一直不厚。

⑧我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看见卖糖炒栗子的,很想买,但不知道是不是好吃,就问,可以吃一颗吗?还要问,如果觉得不好吃,可以不买吗?如果卖的人说,怎么可能不好吃呢?那么我就不吃一颗了,因为如果吃了,不好吃,不买,就会不好意思。如果他说,一颗栗子算啥,你吃吧,那我就吃一颗试试。不过,只要吃了一颗,就算不好吃,我基本上也会买的,至少让他称半斤,否则还是会不好意思。否则,离开的时候,会觉得背后有不高兴的眼睛瞪着我。何必让人家瞪呢?

⑨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⑩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

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

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8.赏析第22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9.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10.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
11.有人认为第30段可以删去,以29段结尾更好。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