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2 题号:1909233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①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套《月亮和六便士》。

②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③这是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④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⑤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

⑥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⑦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我的脸皮一直不厚。

⑧我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看见卖糖炒栗子的,很想买,但不知道是不是好吃,就问,可以吃一颗吗?还要问,如果觉得不好吃,可以不买吗?如果卖的人说,怎么可能不好吃呢?那么我就不吃一颗了,因为如果吃了,不好吃,不买,就会不好意思。如果他说,一颗栗子算啥,你吃吧,那我就吃一颗试试。不过,只要吃了一颗,就算不好吃,我基本上也会买的,至少让他称半斤,否则还是会不好意思。否则,离开的时候,会觉得背后有不高兴的眼睛瞪着我。何必让人家瞪呢?

⑨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⑩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

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

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1.赏析第22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
4.有人认为第30段可以删去,以29段结尾更好。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宅里的树

张强勇

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

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老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

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

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

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椿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

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茁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椿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肴,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

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椿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

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

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

三毛在《如果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
B.“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
C.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了时“我”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
D.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
2.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
B.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
C.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
D.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效果?
2023-04-25更新 | 6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关

欧阳杏蓬

我总以为,乡关就是一脚踏上长途汽车门,回过头来,独自跟弟弟挥手的那个时候。

宁远开往广州的班车,通常是五点左右检票上车。弟弟当时在二中上学,他是我在小县城里唯一的亲人和熟人。二中离汽车站不远,可以说是在斜对面。有这个地理优势,我去了容易找他。弟弟日用非常有限,我们在家务农,在经济上给不了他支持。他单单小小,我怕他在学校吃亏。他表现得倒大大咧咧,其实鬼精鬼精。大气的人,从来不在乎细节。这一点,他读高中时就运用得炉火纯青了,所以,即使手头拮据,我去了,他还是能从学校食堂打来最好的菜——红烧鱼块,酿豆腐,为我送行。

我上了车,出了车站,夕光满天,暮霭在檐下地上漫涌。

从此天涯无故人。

然而,在告别这个小小县城的时候,我发现弟弟并没有回学校,一个人站在车站对面芙蓉大厦前面行人稀疏的空地上,塌着双肩,双手插在裤兜里,落寞地在目送我乘坐的班车。

妈妈常说:把我的身高分给弟弟一点就好了。

那一刻,我真想分一点给他。

在广东,很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日子。

我的乡关,在哪?

是在小县城告别的车站吗?

不是,是父亲送我到村子西边路口上车的地方?

父亲极少送我出门。

每一次远行,都是母亲跟在身边,一路走,一路叮咛,说着说着,就泪眼婆娑。我极易受感染,母亲一落泪,我也跟着泪眼汪汪。母亲说我性格像她,心肠软。我不让她送,父亲说他正好要去清水桥看农药到货了没有。我跟父亲同行,从东干脚走到马路边,两里路,父子俩竟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两个人站在马路边,他自告奋勇去拦车,居然站在马路中间,把我都吓了一跳。我把父亲拉回来,说:危险。父亲仰着脖子,说:他敢碾我呀?我还是劝他:万一司机没踩住刹车呢?

父亲躬身拎起我的包,说:你先上去。

我上车看司机的脸,一脸发作不得的愤怒。

东干脚虽然院子小,可出人才啊,科长市长都有。还有东干脚的母村平田院子就在前面几十米远,平田院子几千号人呢。别说在这里撞人,撞死一个鸡鸭,那都不是小事。

回头看父亲,父亲正走在回东干脚的小马路上。

父亲说去清水桥买农药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这个老头的爱,他自己都不知道。

这个路口,是东干脚所有出门远行的人上车的地方。

路的东西两边,段家岭与淌岭对峙。

路的南北两面,是大水田,春天茫茫,夏天绿绿,入秋黄黄,冬天漠漠。

这里是乡关么?

我在很久的时间里,认定这水沟边的岔路口,就是乡关。并且跟弟弟说(他已参加革命工作),跟在市里当领导的元初大哥说,要在这水沟边上树块牌牌,写上我们村的村名。我们都很热情,撸起袖子就要干。可上面有政策,不提倡自然村立个路牌。我在江湖卖过艺,却没那个实力,脸厚了,实力没上来,只好作罢。每次回家,走进小马路,近乡情更怯,我的心头就神神叨叨,这里是乡关。走到这里,就算进了家门。

是吗?

离开宁远县城,到逍遥岩,分车北进,过水泥厂,就是荒山野岭,路边有一坟场。老辈人说这里是五里庵,我问弟弟,他说这里是滑石板;我问母亲,母亲说这里是五里沟。父亲当年吓唬我们,说不学好,就要被押到这里打靶,做个短命的打靶鬼,三代人抬不起头来做人。打靶,枪毙。死刑犯,就是在这里执行上路。

这是一块黄土坪子,后面有山,山脚种着一片枞树,枝叶蒙尘叠垢,枝桠干里吧唧。山上岩石交错,交错处长满黄草,荒凉戚戚。

黄土坪子上,坟堆密密麻麻,就像倒下了一窝馒头。

死刑犯被执行了,亲人无颜收尸送回祖山,就地草草掩埋。那些坟堆也就一把土,大小不一,立在黄土上稀疏的荒草间,无人问津。

然而,每一次路过,不论是出门远行,还是归家省亲,看到那一片乱坟,就要受一次自我反省的教育。那片乱坟不是镜子,是悬在头上的岩石。那片乱坟不是炼狱,是人生关卡。内心虽然坦然,但仍惊悚。为人在世,举头三尺有神明。而这些坟头之下十恶不赦的孽鬼,也曾是活灵灵的人。失去了善恶分辨能力,搭进去一世为人,太不值得了

往南,出了这片坟地,就是纷繁的城。

往北,出了这片坟地,就是泥瓦的村。

在城与村之间,这片坟地,如一块无声的警示牌。

这是我心头的乡关。

在这片荒草乱坟里别离,对做人充满敬畏。

每次经过这片乱葬岗,自鸣一下警钟,我心坦然,才想到如何给家乡荣华。我做不到,我心亦坦然。

这里,才是乡关。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一刻,我真想分一点给他”,这句话含蓄地表现了弟弟送“我”时的孤独和弱小,也表现了“我”对弟弟的无限疼惜。
B.父亲为人倔强,“他敢碾我呀?”带着些无理,但是他替“我”拦车的举动也是出于对“我”的爱,这令“我”恼怒又感动。
C.父亲非常看重个人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并以乱葬岗的事来约束孩子,多年后“我”仍将乱坟岗的事记在心间,警示自己。
D.文章详细描绘了乱坟岗周围的环境,枞树枝叶蒙满了灰尘,岩石交错处长满黄草,营造了一种凄凉、荒寂的氛围。
2.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乡关”在文中的意蕴。
3.本文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23-05-21更新 | 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1)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    1    

(2)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    2    ,合为一    3    ,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    4    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3)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4)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5)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6)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7)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8)“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9)“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10)“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11)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12)“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13)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14)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15)“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16)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17)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18)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19)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20)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21)“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22)“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23)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我感到一阵阵的揪心。

(24)“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25)“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26)“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27)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28)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29)“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30)“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31)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32)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33)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34)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35)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            )       (            )        (            )
2.文中第(1)、(2)段中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趟               B.次               
C.趟               D.次               
3.对第(5)段划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突出了无人坚守的乡村,显得多么荒凉。
B.突出了爷爷奶奶的坚守精神,暗示了一个民族更需要这种坚守精神。
C.更能表现出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
D.表明了作者对远离故乡、抛弃故乡行为的讽刺和批判。
4.文中第(10)奶奶说“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第(12)、(13)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关于第(12)、(13)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枣树给自己带来的欢乐。
B.表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暖亲情。
C.过去枣子的累累果实和下文的老了的枣树果实很少形成对比,类比爷爷奶奶巨大付出后,渐渐衰老。
D.与下文的枣树一天天老去形成对比,感叹时代在发展和变化,谁也改变不了这一规律。
7.第(16)段中的句子“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8.对(17)段中画线的语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枣树的奉献、衰老和爷爷奶奶的一生有着相似点。
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奶奶的奉献。
C.表达了对爷爷奶奶的感恩之情。
D.表达了对枣树的老去的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9.第(23)中说“我感到一阵阵的揪心”,作者“揪心”的原因是什么?(用原话回答)
10.谈谈你对文中(33)段划线句子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_________
12.对本文表达方式的判断,最恰当的一种是
A.以记叙为主B.以描写为主
C.以议论为主D.以说明为主
13.以下是对本文艺术手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首尾呼应B.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未运用
C.借物抒情D.比喻、排比修辞的运用
2019-12-30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