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6 题号:187873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宅里的树

张强勇

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

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老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

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

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

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椿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

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茁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椿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肴,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

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椿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

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

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

三毛在《如果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
B.“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
C.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了时“我”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
D.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
2.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
B.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
C.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
D.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效果?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3.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2022-10-29更新 | 3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花

郭沫若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母亲在幼年时分是遭受过这样不幸的人。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病吧。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恢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

在家乡,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寄情于芭蕉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突显了一生劳苦的母亲恪守传统道德的精神品质。
B.摘芭蕉花为母亲治病,在“我”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在母亲看来,攀摘了圣地中的芭蕉花,等于拿走了供奉给神灵的祭品,这是对祖先神灵极大的冒犯和亵渎,所以母亲又气又急。
C.芭蕉花的故事是和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作者虽说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但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医术不够高明。
D.作者把对苦难母亲的怀念与当时漂泊海外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装满了酸楚的思念,诚挚而动人。
2.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托物言志,借芭蕉花抒发情怀。作者在怀想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追求。
B.作者以散点聚焦的方式组织生活事件,拉家常似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回忆中对母亲的绵绵情思如抽丝一般细细地扯出。
C.“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散文所有看似东鳞西爪的叙述,最终都指向文章这最后一问,这是散文的文眼所在。
D.写出具有药用功能的芭蕉花的稀有和难以寻觅之后,作者没有直接写芭蕉花的故事本身,而是宕开笔墨,叙述父亲的家世,即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从全文看是偏离了题意。
3.联系全文,说说“我”和二哥只不过摘了一朵芭蕉花,父亲、母亲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4.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这句话的。
2022-11-23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父子之交淡如水

①看到朋友圈的一条“微信”,内容大致是手机和充电器的辐射易导致多种疾病。信?不信?我最终的态度便是“微信”。瞅准时机,拐弯抹角转告正在做作业的儿子。直接说,显然会自讨没趣。小子还是不待我转述完,便冷冷地回我一句:忽悠的就是你们。

②儿子进入高中之后,我们的交流就开始简短直至不畅快起来。我有我的想法,他有他的说法,往往彼此都从自己的视界出发,难得产生同频共振。可以理解,60后与90后,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不一样的现实诉求,不一样的思考路径,其实,我们也刚从为人子女的角色里走过来,所以,面对儿子的反唇相讥,我常常都会报以知趣的一笑,而后撤退。

③每每看到网上的、报上的美文,都要扒拉下来,想给儿子看看,拓宽一下阅读视野,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这样的文字不好选,而要进入他的视线,更难了,小子每次都不领情,我不得不一式几份,在他床头放一份;在客厅放一份,很随意地散落在茶几上;在厕所里放一-份,搁在卫生纸之上。心里自作多情地想,总有一次他会不小心拿起来看上一眼吧。某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决定正面提醒他一声,口吻那是绝对的循循善诱:你如果每天花一点点边角的时间,看看给你搜集的资料,高考作文提高个十分八分,都有可能。小子会心一笑:那你赶快找个机会去见义勇为,烈士子女可以加20分!

④与儿子的交流,每次都是这样不欢而散,但我知道,小子不过是嘴硬,他的心地,酥松、柔软。

⑤高考临近时,学校里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要求父母给孩子写封信,孩子同时给父母写一封信,两封信在仪式现场交换。爱人很慎重,亲自敲击键盘,直至深夜,并且心血来潮地要我也写一封,哪一封更有看点,最后就选用它到现场交换。码字,是我的日常工作,但是写给儿子,字斟句酌还是要的,构思大半宿,精心选定了主题:18岁,你又要远行。

⑥那一天,我暗暗期待的是,儿子会怎么给我们写这封信?这是他第一次用文字的方式与我们交流,,他会写什么呢?还会那样玩世不恭吗?会不会浮皮潦草地应付呢?

⑦当晚,爱人从现场带回来了他的亲笔信。信里写道:即将远离家庭庇护的我们,似乎会带着婴儿般的眼光重新阅读这个社会。而与婴儿不同的是,我们不仅仅惊喜,还有的是忐忑、彷徨。尽管是再次以赤子之心来感知世界,但十八年的人生经历,已经告诉我失败的挫伤、失去的痛苦、身体创伤带来的无能为力,孤独看世界的无依无靠、无处诉诸。但我更相信的是,这些更多给予我的是释然。因为这释然来自你们,来自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因为你们,我更加坚信我只会被打败但决不会被打倒……在感激你们十八年的陪伴、抚育、关心、操劳的同时,更希望在找到出口前有你们点亮航道。我想,我会一直记住“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每次想到这句话眼前浮现的画面就是妈妈爬完楼梯喘着粗气和爸爸-路边捶背边散步的样子。我想,今年秋天我离家去上学的时候,一切将重新开始,我的前路虽然是新的风景但背后定是熟悉的灯光。我想,现在我会大声告诉你们,我爱你们。落款是,儿子周万昊,于2014年4月3日19:57,出生已6466天。

⑧好友兼同事对这封信的评价是,记忆中的那个小昊子已经长大成人了,是个有思想有深度的男子汉了。有你的才气,却没有你的尖刻,欣慰!我读后的第一印象则是:文字清新、结构明晰,且有画面感、哲理味,——我这么当面奉承他,小子依然不为所动,问他看没看我写的那封信,他淡淡地说:你写的那些?看了前-句,就知道后一句了!

⑨知父莫若子?无语。这就是父子之交,表面上看,淡如许。“淡”者,咸淡的“淡”、浓淡的“淡”也。其实,天下的父子之间,永远的信息、情感不对称。阿Q地想,父子之交淡如水,纵是无醇也醉人。

1.本文记叙了父子交往的一些往事,请简要概括。
(1)我给儿子看“微信”,他对此“冷嘲热讽”
(2)
(3)
2.第9段划线句运用_____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4段的作用是承接上文,表明父子之间的交往每次都是不欢而散。B.文章多次写到儿子对父亲的否定,表明儿子是一个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
C.本文意在体现父子间虽存在差异,但相互的理解让父子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感。D.本文借助父子交往的故事,旨在表明父子之间相互宽容才能做到平淡如水。
2020-10-09更新 | 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