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11281710

父子之交淡如水

①看到朋友圈的一条“微信”,内容大致是手机和充电器的辐射易导致多种疾病。信?不信?我最终的态度便是“微信”。瞅准时机,拐弯抹角转告正在做作业的儿子。直接说,显然会自讨没趣。小子还是不待我转述完,便冷冷地回我一句:忽悠的就是你们。

②儿子进入高中之后,我们的交流就开始简短直至不畅快起来。我有我的想法,他有他的说法,往往彼此都从自己的视界出发,难得产生同频共振。可以理解,60后与90后,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不一样的现实诉求,不一样的思考路径,其实,我们也刚从为人子女的角色里走过来,所以,面对儿子的反唇相讥,我常常都会报以知趣的一笑,而后撤退。

③每每看到网上的、报上的美文,都要扒拉下来,想给儿子看看,拓宽一下阅读视野,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这样的文字不好选,而要进入他的视线,更难了,小子每次都不领情,我不得不一式几份,在他床头放一份;在客厅放一份,很随意地散落在茶几上;在厕所里放一-份,搁在卫生纸之上。心里自作多情地想,总有一次他会不小心拿起来看上一眼吧。某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决定正面提醒他一声,口吻那是绝对的循循善诱:你如果每天花一点点边角的时间,看看给你搜集的资料,高考作文提高个十分八分,都有可能。小子会心一笑:那你赶快找个机会去见义勇为,烈士子女可以加20分!

④与儿子的交流,每次都是这样不欢而散,但我知道,小子不过是嘴硬,他的心地,酥松、柔软。

⑤高考临近时,学校里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要求父母给孩子写封信,孩子同时给父母写一封信,两封信在仪式现场交换。爱人很慎重,亲自敲击键盘,直至深夜,并且心血来潮地要我也写一封,哪一封更有看点,最后就选用它到现场交换。码字,是我的日常工作,但是写给儿子,字斟句酌还是要的,构思大半宿,精心选定了主题:18岁,你又要远行。

⑥那一天,我暗暗期待的是,儿子会怎么给我们写这封信?这是他第一次用文字的方式与我们交流,,他会写什么呢?还会那样玩世不恭吗?会不会浮皮潦草地应付呢?

⑦当晚,爱人从现场带回来了他的亲笔信。信里写道:即将远离家庭庇护的我们,似乎会带着婴儿般的眼光重新阅读这个社会。而与婴儿不同的是,我们不仅仅惊喜,还有的是忐忑、彷徨。尽管是再次以赤子之心来感知世界,但十八年的人生经历,已经告诉我失败的挫伤、失去的痛苦、身体创伤带来的无能为力,孤独看世界的无依无靠、无处诉诸。但我更相信的是,这些更多给予我的是释然。因为这释然来自你们,来自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因为你们,我更加坚信我只会被打败但决不会被打倒……在感激你们十八年的陪伴、抚育、关心、操劳的同时,更希望在找到出口前有你们点亮航道。我想,我会一直记住“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每次想到这句话眼前浮现的画面就是妈妈爬完楼梯喘着粗气和爸爸-路边捶背边散步的样子。我想,今年秋天我离家去上学的时候,一切将重新开始,我的前路虽然是新的风景但背后定是熟悉的灯光。我想,现在我会大声告诉你们,我爱你们。落款是,儿子周万昊,于2014年4月3日19:57,出生已6466天。

⑧好友兼同事对这封信的评价是,记忆中的那个小昊子已经长大成人了,是个有思想有深度的男子汉了。有你的才气,却没有你的尖刻,欣慰!我读后的第一印象则是:文字清新、结构明晰,且有画面感、哲理味,——我这么当面奉承他,小子依然不为所动,问他看没看我写的那封信,他淡淡地说:你写的那些?看了前-句,就知道后一句了!

⑨知父莫若子?无语。这就是父子之交,表面上看,淡如许。“淡”者,咸淡的“淡”、浓淡的“淡”也。其实,天下的父子之间,永远的信息、情感不对称。阿Q地想,父子之交淡如水,纵是无醇也醉人。

1.本文记叙了父子交往的一些往事,请简要概括。
(1)我给儿子看“微信”,他对此“冷嘲热讽”
(2)
(3)
2.第9段划线句运用_____的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4段的作用是承接上文,表明父子之间的交往每次都是不欢而散。B.文章多次写到儿子对父亲的否定,表明儿子是一个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人。
C.本文意在体现父子间虽存在差异,但相互的理解让父子间洋溢着浓浓的情感。D.本文借助父子交往的故事,旨在表明父子之间相互宽容才能做到平淡如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因此, 当前迫切需 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

健康的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会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

健康话语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尤其是在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更多的是中国的高科技项目。相反,那些低端产业的合作非常少。然而,我们很少看到这方方面的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而看到的大多数是关于中国对一些国家的资源型产业的投资。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世界舆论。实际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秉承着共赢的原则,而不是充满了竞争性零和博弈的大棋局。

只有健康的话语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摘编自胡键《“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构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构建话语可能激起沿线国对“一带一路”的反对。
B.我们在构建话语时脱离沿线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习俗,会使沿线国产生对抗和冲突。
C.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所有项目合作,不是进行决定胜负的博弈,而是为了实现共赢。
D.低端产业投资对沿线国发展没有益处,因此中国与沿线国低端产业项目的合作较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沿线国对“一带一路”可能不了解,甚至误解、曲解为立论前提,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论目的。
B.文章由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迫切性引出设问,然后从三个角度对如何构建健康话语作出了解读。
C.主体三个段落,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健康话语展开论述,说理较透彻,并透露着一种国家责任感。
D.文章阐述了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健康话语的理论,也指出了沿线各国在构建健康话语方面应尽的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揽子经济计划,不是开放性合作性的,只要拒绝推行此类计划,就能很好地处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
B.如想达到促进与沿线国家合作之效,则不能以中国获利为目的,而应本着共同受益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战略。
C.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研究文章旨在抨击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掠夺,这会误导舆论,对健康话语不利。
D.只有健康话语才能更好地被沿线国接受,才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反之则无助于“一带一路”在实践中的落实。
2018-05-10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微笑

华老师已经是胃癌晚期,通过两次大手术和六期化疗,她的身心经受了极大地创伤,她自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

她是省师范大学的教授,几十年来,从她手中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有的成了相当级别的领导,有的当上了上市公司的老总,有的移居国外发展。她的许多学生在得知她重病在身的消息后,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回来看她,见到这么多学生,知道他们都很记挂她,她也着实感动过。

但说过、哭过之后,没学生在场的时候,她脸上时常显露出些许的失望。这一点没有逃过女儿小倩的眼睛。小倩轻轻凑近妈妈的耳边说:“妈妈,您有什么心事,说给女儿好不好?只要能办到的,再难我也会努力去完成妈妈的心愿。妈妈,我可是您的亲生女儿。”小倩看着妈妈有些憔悴的脸庞,话没说完,眼睛里已经有泪溢出。

傻丫头,妈妈这一辈子知足了,有你爸爸的爱,有你这个懂事的女儿疼我,有那么多学生惦记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妈妈努力抬起一只手,去给女儿擦眼泪。小倩双手抓住妈妈那只抬起的有些苍白的手,紧紧地、紧紧地攥着……

有一天,妈妈打着吊针,轻声长叹了一口气。小倩赶紧握住妈妈另一只没打针的手说:

“妈妈,您心里有话,还是说出来吧。”

妈妈示意小倩把床摇起来了些,小倩重新握紧了妈妈的手。

“我心里老是想,我教了这几十年书,带了这么多学生,虽然事业都发展得不错,可仔细想想,没一个还在干教育专业的,包括你在内。想起这事,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是我的人生观有问题,还是你们学生的人生观出了问题,我教书育人,教育我的学生也教书育人,应该是没有错呀。可我带了这么多学教育的学生,没一个干我这行的,我怀疑,这是不是我的一种失败。”

“妈妈,您想多了,不管您的学生现在在干什么,当官也好,做事业也好,只要有出息,只要没人进监狱,就算您的成功。”

“妈妈,既然您这样说,我想好了,我辞职不在机关干了,我去考教师资格证,我要去教书,干您的老本行。”

“你真的这么想?”妈妈好像一下子有了精神,声调也提高了不少。

小倩使劲点了下头,妈妈脸上浮现出了笑容,母女俩的目光对视着,继而都笑了。小倩心里想,好久没有看到过妈妈的笑容了。

小倩忙向校友群和同学群里发了个微信,说明了妈妈的情况,让大家帮忙寻找有没有还在教育系统里的妈妈的学生。可几天后,有人提供的几个线索都被否决了。她从网络上搜索,什么情况也没搜索到,看着妈妈越来越虚弱的身体,小倩不免有些失望。

大概是半个月后的一天,有人敲病房的门。小倩去开门,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人站在门口,胆怯地小声问:“华老师是住在这个病房里吗?”

“你是?”

“我是她的学生张小柱,我现在的名字叫张育仁。”

“张小柱?你是贵州安顺的那个同学张小柱?”

“华老师,是我,您还记得我?”那中年男人进来一下子跪在了病床前。

“怎么不记得?你的普通话说的不好,同学们都笑话你。虽然你在班上学习不是最好的,但你学习刻苦,从来没有旷过课,挂过科。小柱,快,快起来。”华老师努力想坐起来,但一直没有成功。

小倩说:“妈,您身体太虚弱了,还是躺着吧。”

小柱起来,坐在病房边拉着华老师的手说:“华老师,我可能是您的学生中,最没出息的一个。”

“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生活上有问题吗?”

“老师,我毕业后就回了老家的大山里教书,我现在是我们家乡一所希望中学的校长。”

“真的?太好了。”

华老师眼睛里闪出了光芒,她示意女儿,自己要坐起来说话。

“华老师,得知您得了重病,我想我一定要来看看您。我上学时向您借过两次钱,我一定要亲手还给您。”

“那点钱,不值得一提了。”

“华老师,我给您带来了两个礼物,这是我的全国优秀老师证书,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写下的《教学心得》,想请您指点后出版。”

“太好了,小柱,不,育仁,我为有你这么一个好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答应你,你的书稿我会认真看的。”

这一刻,华老师像打了强心剂,声调高了,说话也有了底气。最重要的是,她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最后的这段日子,华老师过的很舒心,她身心的痛苦好像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嘴里有时


还哼上了歌曲。
一个月后,华老师安详地走了,身边放着她给张育仁精心编辑和核对过的那部书稿。

(选自《山东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了华老师的病情、身份,又介绍了她的学生的工作情况,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我可能是您的学生中,最没出息的一个”这句话,可能有张育仁谦虚的成分,但也道出了教师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
C.“最后的微笑”这一标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暗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也讽刺了当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的社会风气。
D.小说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刻画了华老师的形象,引发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敬。
2.小说中的华老师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请分析小说在塑造华老师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2019-07-19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庞大的“银发市场”正悄然降临。联合国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还只有9亿;但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激增至21亿,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将超过60岁。据美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5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0年的17.8%增长到33.5%,全球“银发经济”规模将在2020年增加到15万亿美元。美国《财富》杂志指出,生物技术、智能设备、制药和护理服务领域的一系列新产品将重点面向老年消费者。

互联网时代,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成为一大亮点。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医院里,医疗机器人平均每天要行走185公里,不仅能为医院的病人远送药物和食物,为病人提供干净的床单,还能清理医疗垃圾。在日本,超过7万个家庭护理机器人在家中照顾老年人。此外,能够追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定位设备、检测老年人摔倒风险的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纷纷涌入市场,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银发经济也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新动力。日本银发经济的高技术、智能化程度已经在全球于领先地位,该国早在2016年就提出要建立“超智能社会”——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所有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以缓解少子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挑战。2018年2月,日本政府第三次修订完成的《老龄社会对策大纲》中还提出构建“无龄感工作社会”,指不以年龄进行区分,而是根据个人的意愿与能力选择生活方式,政府有必要通过完善雇用和就业环境来确保老年人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无论是“超智能”还是“无龄感”,如果能够最终得到全面实现,受益的将不仅仅是老年人,而是整个社会。

老年人群体不等于落伍群体,他们不仅需要更多智慧产品,还在呼唤更多智慧的社会管理方式。

(摘编自白阳《银发经济越来越“智慧”》)

材料二:

其实,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很多消费模式,都可以为老年人所用。外卖订餐服务可以解决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网购快递服务可以解决老年人购物不便的问题,网络约车可以解决出行问题。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各类辅助功能,比如手写、语音等,智能家居的各种便捷功能以及家庭智能监控系统等,都能在方便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同时,也便于子女亲属与之联络。

既然互联网能够方便老年人,那么为什么鲜有老年消费者网上点外卖和购物呢?这是因为,当下许多互联网服务,在设计之初,其目标消费群体就是年轻人,操作模式也是针对年轻人,并非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互联网产品及服务的智能化门槛过高,这就是说,老年人需要的智能消费,不是和年轻人一样越智能越好,而是需要“智能+人工”式的服务,智能是为了少跑腿,人工则是补上老年人的短板。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持续上升,“银发经济”将是新的市场增长点。平台和商家不妨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千万不要因为无人化的噱头,看似节省人力和经营成本,其实反而在老年消费市场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摘自《“银发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模式?》)

材料三:

随着全球数字技术更迭,互联网步伐并没有适当地为中老年用户慢下脚步,在整个社会迈向老龄化的同时,互联网的设计更加需要关注老人需求,避免将他们遗弃在科技的洪流中。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架构,老年人逐渐拉近与时代的差距,但在互联网方面依然处于相对弱势。老年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他人传授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年轻人的互联网文化。因此,打造老年人智能产品时要注重老年人的用户体验,为老年人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促进新技术在养老方面的应用。此外,除了用户体验,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研发更加适合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体验丰富的网络生活。

(摘编自战钊《老年人上网是种怎样的体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2016年日本就提出要建立“超智能社会”以应对少子老龄化的挑战,后又修订《老龄社会对策大纲》,让许多老年人实现了再就业。
B.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消费模式,也可以为老年人所用。如外卖订餐,网购快递、网络约车等服务均可以方便老年人的家居生活。
C.很多互联网服务在设计之初是以年轻人为目标消费群体,操作模式未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导致互联网服务对象鲜有老年人。
D.“智能+人工”式的服务才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而无人化看似节省人力和经营成本,其实是在失去老年消费市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未来的几十年将激剧增加,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
B.全球“银发经济”规模将在2020年增知15万亿美元,平台和商家应看到“银发经济”将是新的市场增长点。
C.家庭护理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以及智能家居涌入市场,既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也为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D.在全球数字技术发展浪潮中,互联网并没有适当地考虑到老年用户的情况,在互联网方面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
3.我国应如何更“智慧”地服务好即将来临的“银发经济”浪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06-27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