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198326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鄢,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文本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B.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C.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D.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子伐陆浑之戎”的“伐”是讨伐,征伐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的“伐”字含义相同。
B.“德之休明”的“休”是美好,美善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永保无疆之休”的“休”字含义不同。
C.九鼎,相传夏禹用九州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D.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其中“危”与《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询问,王孙满由鼎引申阐述朝代兴衰的道理,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获九鼎,运输耗费的人力和物资都非常大,为此替齐王担忧。
D.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文本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四个题。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                       堪:忍受
B.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武往说师,老母       系:挂念
D.君恩四海,天下       惠:得到恩惠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郑伯曰                 蜀道之难,难上青天
B.武口舌还军秦晋       竞周容为度
C.烛之武之兄文也       ⻓叹空房中,作计尔立
D.郑伯愕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5.把文中画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2022-08-28更新 | 1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灵公不。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宣子)、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材料二: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

材料三:

唐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徵),乃匿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徵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徵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节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A废B万机C事D畋猎E不满F十旬G未为H大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指行君道,“秦地可尽王也”的“王”表示称王或统治,两者用法相同。
B.诸,相当于“之于”,与《论语》“君子求诸己”中的“诸”用法不相同。
C.稽首,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用于十分正式且庄重的场合。
D.鹿台,原指商纣王建于淇县的楼台,本文指唐高祖李渊建于宫苑里的楼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厨子因没有煮熟熊掌而被杀,士会和赵盾知道其中的原因后,深感忧虑,认为此举有违君道,于是先后进谏,但都徒劳无功。
B.在苏世长看来,君王争天下,犹如逐鹿,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人便放手了,所以获鹿者不应该再追究同猎者当初的夺鹿之罪。
C.苏世长明知宫殿乃李渊所建,却佯说是隋炀帝所作,旨在劝告高祖须节俭,不要奢侈淫逸,以免步隋的后尘,招来灭国之祸。
D.魏徵向唐太宗禀报事情时,乘机讲古代帝王由于玩物丧志而亡国的故事,含蓄委婉地劝他,他醒悟,便悄然把鹞鹰捂死怀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2)语久,帝惜鹞且死,而帝素敬徵,欲尽其言。
5.晋灵公、唐高祖和唐太宗对待讽谏的臣下,各持什么态度?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2024-04-15更新 | 9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秦晋两国多次联姻,成语“秦晋之好”即出于此。
B.司马,古代官职名,殷商时代始置,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C.东向坐,就是坐在东面。古人宴席座位在秦朝时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这种坐法表明项羽当时已是称雄天下的尊者。
D.跽,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项羽此时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                                   劳苦功高如此
B.臣壮也,犹不如人                  沛公参乘樊哙者也
C.人之力而敝之                         招樊哙出
D.乱易整,不武                         身翼蔽沛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辩论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项羽具有容人之量。刘邦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了鸿门后,极力卑辞谢罪,项羽大度能容,就把告密人告诉了刘邦。
D.刘邦颇具战略眼光。他秋毫无犯、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表面是等待项羽入关,实际上是审时度势,明白自己的处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3-09-15更新 | 2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