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198396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
B.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诸多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传统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D.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密不可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必须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尤其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中的讽刺篇章集中在《国风》和《小雅》,年代集中在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以《小雅·抑》篇为例,它被认为是老臣讽谏周王的作品,视尔梦梦,我心惨惨,文中字字句句真切诚恳,这必然引起统治者的共鸣和接纳。而《国风》中众多反映人民疾苦的篇目,如《硕鼠》这样讽刺统治阶级不修其政,贪而畏人的丑态,又如《击鼓》中对战争的厌倦反感,在统治者看来,是下层阶级的牢骚。这些篇章是统治者体察民风、改良政策的途径和自我反省的依照,也是艺术欣赏和流传的载体。

周王朝的此种自信,源自周王朝的意识形态。周王朝的建立由武力取得。商朝曾一度认为天命永恒,长期的孤芳自赏和自我麻痹,使得商朝统治者沉醉于自我编织的天命网中,没有足够的警惕意识,不能积极应对天下变乱。从变乱中接过大旗的周王朝与殷商不同:周王朝也相信并宣传天子理论,他们坚持的理论是周王朝的建立是天放弃了对殷商的支持和信任,改选周作为它的元子。周王朝的这番理论和心态是自我创制的。通过这番建构,周王朝天子和子民都接受了这套基本没有突破点的体系,周王朝从覆商夺权,建立之初到之后的统治构想,也基本符合这一理论建构体系。不仅如此,这种体系的建立还是和信仰相接的精神产物。周王朝统治者称自己为,和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和人们普遍信仰、甚至信仰到无法谈论、谈论不清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宣告了其政治统治的必然性,于是这种联系给予天子以无可替代的至高性。人们无法否定天,无法否定天命,也就无法否定天所指定和宠爱的王朝。周天子本身也是相信这一点的,于是那些牢骚埋怨至多是统治者的皮肉之痛,在当时永不可能触及统治的权威性和必然性。这些诗句是逆耳的声音,但它的威力仅限于此,周王朝并不担心它的危害会扩及社会稳定的根基。人们在甘心受统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是可以理解、包容和接受的。

同时,周王朝以自己的经验证明,天命靡常,绝对的自信只能引来绝对的潜在祸患。周代替商一方面是由于天的视线转移,另一方面也是商朝自己没能把握住上天的眷顾而滥用特权,祸国殃民。这种隐隐的不安,促使周王朝统治者将以德配天的观念引出。即用好的德行来规范自己的统治。王道保民的基本观念反映在《诗经》中,讽刺诗的入选即为最好的例证。统治者在用这种方式告诫自己,告诫后代,周王朝的统治还存在缺憾,存在人民不能安居乐业的隐患或现实矛盾,存在操守和德行不够典范、执政不够贤明的君主。另外,以诗歌作为警戒,既有生动活泼、免于说教的独特性,又脍炙人口通俗易懂,对于流传和引起注意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摘编自王晔《〈诗经〉中讽刺诗得以生存的外在因素》)

材料二: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一百七十余首,大多作于贬谪前期。他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其讽喻诗的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疾苦、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的生活以及他们欺压百姓的恶行,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尖锐揭露和对社会不良时事的鞭挞,讽谏皇帝,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从而使政治清廉、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在白居易所写的众多讽喻诗中,《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代表作,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经过了严密组织建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中,《卖炭翁》作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不幸遭遇,表现出中唐时期社会差异日益明显,揭示出上层人士对广大穷苦百姓巧取豪夺的卑劣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句,发人深省。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俗,写实性强。这一特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乐府民歌中,之后仍具有这样的倾向和趋势。而同在唐代,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则带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启迪。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被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和发扬,使诗歌进一步呈现通俗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善于运用鲜明甚至尖锐的对比,突出社会的阶级差别,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在《轻肥》中,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描写那些宦官集团中的内臣、大夫和将军骄奢淫逸的生活,转而又写到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一天壤之别的场景转换,令读者惊讶不已,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白晓雪《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集中于《诗经》的《国风》和《小雅》中的讽刺诗,当时的周王朝统治者能给予正面的回应。
B.在周王朝,只要不触及统治者统治的权威性和影响社会稳定,人们都可以借讽刺诗来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C.白居易的讽喻诗致力于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鞭挞,讽谏皇帝并使其醒悟,使得当时的国家面貌为之一新。
D.白居易讽喻诗质朴的语言以及通俗写实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同朝代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朝统治者汲取商朝教训,力求以好的德行来规范统治,这为当时讽刺诗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B.周王朝统治者自我创制的永无懈可击的“天子”理论,确定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了子民等的认可。
C.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批判现实的特点,其中有一些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能体现其“为事而作”的诗歌理论。
D.材料二围绕“白居易的讽喻诗”,分别从内容、目的、特色等角度展开论述,并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
3.下列各项中白居易的诗句,不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B.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白居易《纳粟》)
C.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白居易《秋游原上》)
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和白居易讽喻诗的相同点。
5.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诗经》中的讽刺诗得以存在并流传的原因。
2021-11-25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学术界大致有两种界定:一是以题材分,指反映少数民 族题材的作品;二是以作家分,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不管是 哪一种界定,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含义应该是以少数民族为创作对象的文学。当然,少 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以少数民族为写作题材,还在于它能够通过文学的形式传达 一个民族的心声、介绍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少 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②少数民族作家存在着身份认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问题,其优点在于他们成长于 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优先于其他民族的体验,这样使他们能够写出 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然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 都能够进行创作,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好的文艺作品,例如雷振邦创作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 的电影音乐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 身份决定的。如果少数民族文学成为一种作家的身份文学,那么,少数民族文学就不可能 有真正的发展,以身份和身份认同作为标志,也可能对作家的视野和思维造成不可避免的 局限,从而带来创作的局限性。

③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处理好身份认同的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必须要有 自我身份认同,这样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从中吸取 创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应该淡化少数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去思考人类共同 的关注和命运,写出一部民族心灵史的同时也表达出人类共同的兴趣、心灵的共鸣和共同 的关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认识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 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认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 与世界对话。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时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满 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数民族文学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④要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迈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我们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关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维误区。事实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没 有走向世界,那么永远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场就可以成为 世界的,这样的结果是会被世人边缘化,走向自我消亡。二是关于主流和非主流问题。少 数民族文学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产生了长期的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争论。究其原因 是没有认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认知度高、认同度大、 阅读面广的文学作品必然成为主流,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也是一样的。而没有认知度和认同 度的文学,必然成为非主流,被边缘化,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是一样的。因此少 数民族文学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具有世界的视野和人类共同的关注,用 少数民族文化去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用少数民族的声音去震撼人类共有的心灵,才是根 本的繁荣之道。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而言,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好的体验,自然能创作出比其他民族作家更深刻的反映本民族的文学作品。
B.作家既要深入思考和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也要固守民族的立场,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学作品。
C.反映本民族的心声和文化,促进各民族的理解交流和融合,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之所在;本民族文化资源、世界视野、人类的共同关注,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的根本。
D.即使社会的认知度高、认同度大、阅读面广,少数民族文学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主流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价值谈起,进而围绕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展开论述。
B.文章第二段举雷振邦的例子,意在论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立场。
C.文章主体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剖析优点和局限,指出解决之道,重在论述如何处理好平衡点。
D.文章最后澄清了两个认识误区,指出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确了主流与非主流的考量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
B.白族作家景宜的《茶马古道》描绘了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生死关头,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团结抗战的壮丽画卷,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
C.藏族作家阿来早在1994年就创作了反映藏族地区文化风貌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可直到1997年,这一作品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D.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的作品,为当时文坛瞩目。
2019-07-02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的“香包”“香袋”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满是芬芳。

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赐,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实物。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醆抛巡取次飞。”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

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见香囊为当时人所必戴之物。

明清章回小说中也经常有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的情节。如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拾得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结果闹出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风波。抄检时,又从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贴儿。贴上写“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从中可见,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联系之物了。

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那著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

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古老风俗,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民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据说,在陕西,这古老的香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

(摘编自李学朴《古代香囊里的文化》,《文史博览》2021年第8期)

材料二

香囊防疫历史悠久,《山海经》载:“熏草,佩之可已疠。”可考证先秦时期已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香囊在战国时期的楚地不仅是美人所佩之物,亦是一种化湿除秽的日常用品。从秦汉至现代,随着香药文化的不断发展,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给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医家在疫病防治方面已有所建树,《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取桑根挂于门上,或制成香囊佩戴,及将女青捣成屑做成香囊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同时葛洪所创复方“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也被广泛运用于防疫香囊的制作。这些配方被孙思邈、王焘、刘松峰、沈金鳌等大家改良沿用以适应后世防疫的需求。明清时期外来香药与本土香药交易频繁,使明清香药的使用结构有所改变,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医家亦很好地发挥了中医香囊防疫特色,如在SARS的防治中,张专才等将冰片、薄荷、野菊花、苍术等中药做成香囊,加入防疫方案。

《备急千金要方》载“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推测香囊配方中药的剂量是根据香囊大小、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的,大剂量可在37g左右,少则为1~2g。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与药物配伍、疫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与医者用药习惯等相关。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体质虚弱者整体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整体药量可适度加大,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治理念,也说明与其他中医防治措施一样,香囊的防疫效果与安全性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重视。

(摘编自王萍、袁世清《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中国民间疗法》20228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囊”在古代往往用绣着精美图案的锦缎做成,里面满是植物香料,是重要配饰,也可驱邪辟疫。
B.“香球”也是一种香囊,由白居易《醉后赠人》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可知,它深受唐宋时期妇女喜爱。
C.“香药文化”在文中指的是,在先秦时以单味药为主,在汉代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的香囊制作文化。
D.“辨治”在文中指的是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比如体质虚弱者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则可适度加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南北朝以前,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南北朝以后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儒雅。
B.由明邵灿的《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香囊的主要功用。
C.明清时期,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让外来香药唱主角。
D.香囊中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正说明了中医防疫措施既注重防疫效果,也注重安全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由考古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香囊的具体样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喜好。
B.如今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
C.两则材料都证明了先秦时代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只是援引的史料和介绍的角度有所不同。
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而且皆列举了数据,共同显示了准确严谨的论证风格。
4.下面这段话应该是出自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的原文?有何判断依据?

香囊的佩戴方式一方面与个人喜好有关,另一方面关乎香囊的功效。有学者认为,香囊佩戴于膻中效果最佳。体质较弱或对气味较敏感的人群可将香囊置于枕边或挂于室内床旁,以减轻不适反应。

2023-12-27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