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98531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4.《人民日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审美教育。
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描述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群体性孤独现象,韩炳哲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一书中也谈到了网络时代的数字居民其实很难聚集,他们缺乏聚集的内向性,即一种可以把他们变成‘我们’的特性。他们组成的是一种‘汇集而不聚集’的特殊形式,构成了没有‘内向性的群体’,没有灵魂,亦无思想。他们主要是那些独自坐在电脑屏幕前的、与世隔绝的、分散的蛰居族。还有一些学者则在我国的饭圈文化中看到一种数字媒介时代的群体性孤独现状,并且认为网络社会群体性孤独现象以00后青少年为主,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欧美式原子家庭结构中出生的一个世代。同时,他们又是完全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网生代’。原子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得这一代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迥异于既往代际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

弹幕文化其实深刻地映射出数字媒介时代青年人的群体性孤独状况,围绕着弹幕建立起关系的弹幕族,不过是孤独地坐在电脑屏幕面前、用手随意发送弹幕的、分散四方的蛰居族。早期的弹幕爱好者更是一些足不出户的御宅族二次元的弹幕世界成为他们逃避大众社会的避难所。而在弹幕日益大众化之后,弹幕族之间就更难建立起紧密的联合体关系。所以,弹幕族虽然也会在满屏弹幕的视觉奇观中有一种短暂的、群体性参与的集体波欢感,但这种景象不过是韩炳哲所说的数字群内心孤独的症候。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网络中的弹幕文字大多是用户的自说自话,无法和其他用户形成长久固定的互动对话关系。弹幕文化消解了文本主题,看似繁荣的用户互动和虚拟的众人围观场所,实际上只是用户消极情绪的短暂发泄,无法实现真正的情感交流,表面繁华的‘万人狂欢’局面实际上反映的是用户的个人孤独。因此,弹幕文化所谓万人狂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营造的只是数字媒介时代一种群体天涯同在的虚幻景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弭数字居民在现实生活中无助的孤独感受。

(摘编自曾一果《弹幕背后青年群体的情感需要与价值诉求》)

材料二:

有着社恐心理的人自然会受到社恐的困扰,这样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也能在群体性层面上导致隐患;更进一步,往往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这便是我们所谓的社恐困局。概而言之,社交恐惧症指涉的是个人,但是社恐困局,却不仅仅指向个人,而是有社群乃至社会层面的意义。

就个人层面而言,社恐困局往往意味着相关的当事人不敢走出自己的生活舒适区,他们甚至因为其受到打扰,而将原来的生活舒适区进一步缩小,乃至封闭自己。这当然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对生活缺乏勇气。

就社会层面而言,社恐的年轻人线下真人接触的困难可能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展现出一种社会性困局的形态。首先,可能导致社会知识创新的实用性方向难以获得真切的把握。因为社恐困局意味着,人们对他人指向现实问题的所思所想不是太感兴趣,而是更多地沉浸在自己或者其他比较玄幻的、脱离于现实的虚拟景象中。与现实生活的这种脱节,虽然不至于让人们停止知识创新,但却可能导致人们知识创新的实用性方向难以获得必要保证。其次,可能导致社会风气整体上变得颓废。由于陷入社恐之中的年轻人不需要与外界做太多的接触,所以他们的生活比较容易变得散漫。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生活变得散漫,外部环境对他们社会生活、作息时间的约束力也就越弱,散漫乃至颓废的生活方式也就越来越能够获得年轻人的认同。这种认同会形成一种群体压力,反过来,让那些意欲振奋精神、积极投身较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倍感压力。最后,可能导致人口及社会再生产方面的困难。由于恋爱结婚过家庭生活是人口及社会再生产的主流形式,如果年轻人大量地存在社恐心理,我们就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够愉快地恋爱、结婚,过相对安稳的家庭生活。于是,也就不大可能指望他们能较好地抚育孩子,让孩子在较好的关爱之下茁壮成长。这样一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就会面临比较严峻的问题。

特别重要的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危害,社恐独立生活的包装之下,似乎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生存状态,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也是这样一种社会困局需要引起重视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王水雄《当代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成因与纾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时代的数字居民缺乏聚集的内向性,缺乏灵魂和思想,这是一种不同于既往代际的群体性孤独现状。
B.网络社会群体性孤独现象以“00后”青少年为主,这些青少年也是在“饭圈文化”中生长起来的“网生代”。
C.“御宅族”把“二次元”的弹幕世界当作逃避社会的“避难所”,但他们之间很难建立起紧密的联合体关系。
D.“社恐”可能在社会知识创新、社会风气、人口及社会再生产等层面带来负面影响,形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论是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现象”,还是韩炳哲重点论述的“御宅族”,都是对数字居民现实无助的孤独感的关注。
B.网络中的弹幕文字大多是用户的自说自话,不过是消解主题和消极情绪的短暂发泄,无法和其他用户形成互动对话关系。
C.“我摆脱不了,我无法自救”“人间很美,可我不配”反映出当事人对生活缺乏自信、缺乏勇气,封闭自己的“社恐”心态。
D.陷入“社恐”的年轻人所形成的散漫、颓废的生活方式会对那些意欲振奋精神、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形成一种群体压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群体性孤独现象”无关的一项是(     
A.候机大厅里,乘客们都在各自看电脑或刷手机。
B.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
C.大学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
D.会议中,领导做报告,听众在做会议记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显示:我国独居青年中,64.83%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线上交友是不少独居青年缓解孤独的“必选项”。这样的交友之道有哪些危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2-05-28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说,AI正在重塑互联网。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引发行业变革,ChatGPT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方面,是人机互动带来的人性化体验。ChatGPT让人工智能成了一项大众都能使用的服务,而且用户体验十分“惊艳”。这是此前人工智能从未达到的境界。从技术上而言,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从参数上看未必是最高的,但其创新在于让AI的算法和训练过程更加“人性化”,生成“有组织”“有筛选”的文本模型,让人工智能会“思考”。这也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

另一方面,是商业化落地。一项技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和推广产品,那么终将是昙花一现。ChatGPT作为一款能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和价值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商业模式,打破了AI“嵌入式”的常规形态,打造了新的内容生成和交互形态。在发布后短短5天内,用户数量破百万,两个多月后用户破亿,显示出其在规模化应用上的巨大潜力。而ChatGPI背后的模型和算法,应用空间远不止这些。

基于ChatGPT庞大的潜在用户基数,付费服务是其最直观的商业模式。即便仅部分付费或者收取少量费用,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通过流量、广告等渠道也能实现快速变现。除了ChatGPT自身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其融入各行各业发展后产生的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此外,互联网能够在全球普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ChatGPT能够“出圈”,关键原因之一也涉及人——提升了人性化互动体验和应用。

对于互联网科技巨头而言,竞争的核心并不只是技术,还有技术应用带来的服务,后者可能更为重要。无论人工智能变得多聪明,其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眼下,一场新的人工智能大战已经打响。ChatGPT的出现,为人工智能应用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当然,面对ChatGPT带来的热潮和热议,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新技术到底能给人、产业、社会带来何种深刻的变化,并不取决于它掀起的浪花有多大,而在于它跳在多大程度上重塑现有的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并且形成持久的、自洽的运行闭环。从这个意义上说,ChatGPT还面临不少的挑战,也有不少需要克服的不足。

(摘编自禹洋《ChatGPT做对了什么》)

材料二:

近日被誉为“史上最强聊天机器人”的ChatGPT引发热议,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职业或被取代,莘莘学子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施展才华的工作?

①__________

目前来看,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被投喂了海量数据,知识库非常庞大,但是其准确度还远远不够。它可以非常快速地给出信息,同时也会出现《红楼梦》的作者是石头这样的低级错误,评价文学作品也不过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因为网络上本就充斥海量鱼龙混杂的信息,甚至因为算法的缘故,一些虚假信息还可能被优先推荐。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软件加快了人们寻找信息的速度,但识别信息真伪的判断力变得更加重要。答案的出处是什么,有没有权威的研究支持,有没有其他说法?人们需要通过对不同信息源交叉比对,分析判断出人工智能软件给的答案是不是正确。而这种判断力恰恰来自正规、系统化的学习和搜索技巧。

一切软件和人工智能都是辅助工具,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人。比如说,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诊断一些特定类型的癌症,但是下诊断的还得是医生。工具无论多么发达,都依赖于操作的人。

②__________

有人尝试用ChatGPT写一篇小学生作文,并混在真正的小学生优秀作文中,结果绝大多数人还是能一眼识别出软件作文和真人作文。因为软件写的文章看起来逻辑清楚、文笔流畅,但缺乏独特的情感体察。让软件写一首诗歌,也只不过是利用数据库生成的一些词语拼凑。

软件在聊天时,也缺乏幽默感,听不懂双关语、谐音梗、笑话等,凡是“抖机灵”、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软件都接不上来,只是按照套路化的方式在回答,甚至同一个问题多问几次的答案都不一样。

目前来看,这个聊天软件只是带有一点人格色彩的搜索引擎,远远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的独特文学作品。

创造力:思想深刻,深度认知

人类有别于机器,就在于人类独有的心智结构、有价值观、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撰文谈到,10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工作,排名第一的就是电话销售。但销售和客服大概率不会消失,未来需要的是更深度的支持、面对面的服务能力。同样,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财经和体育类消息,但不能代替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写就深度报道。

简单的汇编信息、重复的工作,不可避免地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不可能跟人工智能比拼记忆和手速,而是需要提高认知能力、选择能力。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解放人类的生产力,就像蒸汽织布机解放了纺织女工的双手、汽车代替了马车,人工智能可以把我们从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爱、去创造。

(摘编自李峥嵘《做一个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技术参数上看,ChatGPT使用的模型和算法是最高的,这是提升人机互动体验的关键。
B.绝大多数人都能一眼区分ChatGPT与小学生写作的文章,是因为ChatGPT写的文章逻辑更清楚。
C.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软件虽然知识库庞大,但还是会出现作品和作者不匹配的错误。
D.创新工场的李开复认为在10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中,最早消失的将是销售和客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展开论述,并认为人工智能还有不足和发展的空间。
B.ChatGPT融入各行各业后发展产生的经济价值将给ChatGPT带来广阔“钱”景。
C.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
D.不管同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出现几次,人工智能软件总是按照套路给出一样的答案。
3.下列选项表述的活动中,不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一项是(     
A.在《人民日报》新媒体上主播两会新闻
B.“五一”假期驾驶汽车外出
C.创作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
D.报社记者采访后撰写深度报道
4.结合材料二相关段落,仿照③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5.某公司准备借助ChatGPT的这股东风带动公司的快速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就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提出合理的建议。
2023-04-01更新 | 3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03年,一款名为第二人生的游戏,带我们走向一个元宇宙的世界:人们可以在游戏中建造房屋并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可以在游戏中赚取货币并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VR、MR、5G、云计算、区块链等元宇宙底层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对游戏、远程办公、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元宇宙这一概念顺势站上风口,2021年呈现出井喷态势,世界范围掀起了元宇宙的讨论热潮。

现有的互联网使用角度始终受制于电脑屏幕这一物理屏障,无法给人带来真实的交互体验。而发展到元宇宙阶段,通过带上智能设备而创造的沉浸感,便会使人逐渐忘记空间、时间的概念,使得传统意义上互联网的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感变得模糊、进而会被打破。元宇宙不等同于虚拟世界,也不是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而是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互融合的一种形态,是未来人类的生活环境。现实的人依托于强大的交互技术,与虚拟世界中自己的数字化身建立联系,从而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元宇宙阶段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阶段。总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终极的元宇宙是在整合现有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将打造出一种虚实共生的新型人类生活方式。

元宇宙真正落地有赖于一系列底层基础科技、应用科技、终端设备的深度融合,包括承载更大数据传输的大带宽、低延迟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为实现更好的沉浸感需要进一步升级换代终端设备VR和AR等,进而搭建好元宇宙的基础平台,最后通过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等建立起一个新的经济文明。

(取材于郑世林、陈志辉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元宇宙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元宇宙产业自身的诞生,而且还改变了现有的产业格局。元宇宙直接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给传统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重大的发展机遇。2022年,我国元宇宙上下游产业目前产值超过4000亿元,主要体现在游戏娱乐、VR和AR硬件等方面。未来五年,国内元宇宙市场增长规模将至少突破2000亿元大关。元宇宙产业作为数字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员,成为企业投资热土。全球范围内包括Meta、英伟达、谷歌、微软、亚马逊、BAT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投资元宇宙,各地政府也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建立元宇宙产业园等方式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

经过不断探索,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得到了实质性拓展。比如,旅游元宇宙让人如临其境感官升维,虚拟人可以基于景区智能交互屏进行来宾接待、个性化讲解、精准营销揽客等。教育元宇宙中的虚拟教师可以进行实物展示和实操演示,实现跨地区资源共享。政务元宇宙将元宇宙的关键技术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结合,对实现住房、交通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市民生活幸福感有极大助益。未来混合架构将成为元宇宙的主流,数字资产、交易将成为元宇宙的核心基础设施;量子计算将颠覆整体元宇宙场景,而变革将从游戏开始,向各行业渗透,引发零售、医疗、体育、社交等各行业的整体变革。各行业都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元宇宙发展标准,加快技术能力建设,增加沉浸式内容创作,实现元宇宙对产业的赋能发展。

元宇宙带来产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对现有产业形成冲击。虚拟数字人随着智能化水平、仿生水平、交互水平的提高,可以完成更多人性化的工作,会挤占服务业从业者的就业空间。随着元宇宙中信息维度升高、互联互通能力加强,可能会催生出新的生产交易模式,给现有电子商务业态带来冲击。元宇宙还会放大平台企业的垄断势力,给产业规制带来极大的压力,用户歧视和隐私权问题也将面临更大挑战。此外,若私人部门的数字货币率先得到推广,可能会干扰央行货币政策、加大金融风险。因此,理清元宇宙可能带来的产业冲击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启发传统产业顺应趋势从而创造出更高价值。

(取材于陈志辉、王祥树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现象属于元宇宙的一项是(     
A.用微信或支付宝付款。B.老师给同学们上网课。
C.虚拟主持人与观众互动。D.餐厅机器人给客人送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元宇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款名为“第二人生”的游戏标志着元宇宙诞生。
B.人们对互联网产业的新要求掀起了元宇宙的热潮。
C.元宇宙将会打破电脑屏幕的界限,实现虚实相融。
D.元宇宙的发展受限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深度融合。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以及政府的支持使元宇宙产值大增。
B.元宇宙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C.元宇宙的出现将改变娱乐、教育、医疗、旅游等传统产业格局。
D.未来服务业从业者有可能会被虚拟人取代,会面临失业的可能。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发展到元宇宙阶段,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将会被打破。
B.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阶段,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C.元宇宙中虚拟人将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D.为了保护传统产业发展,有必要对元宇宙进行设限和管控。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为“元宇宙”的健康发展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2023-01-07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