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2 题号:198701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的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显;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有删改)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的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的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开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白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有删改)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是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在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举是中国人的政治发明,对当今而言或许依然是最有价值的制度史遗产。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石。科举蕴含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启示,超越了狭义的制度范畴,洋溢到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

科举的“举”是典型的中国政治概念,在传统语境中指众人推举贤能之士上位。统治者在受推举之人中选出执政人选,称为“选”。两者合称“选举”,是上下结合的、小范围的、权重不同的选拔方式。近代西方政治涌入中国之后,西式的一人一票、自下而上的选票制度套用了“选举”一词。这个概念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一个概念的变迁,恰恰说明了制度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背景套用概念。科举的“科”指选拔人才的规范,科举就是运用明确的规范,公开、公平地选举人才。它的精髓是最大限度地取消了选拔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科举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增加了社会流动性。“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的传奇,只有在科举制下才能实现。在同时期的西欧封建体制和日本的幕府体制下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阶层跃升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流动是稳健、持续的流动,不是疾风骤雨般的革命。科举制在北宋得到推广后,两宋和明朝的新科进士中祖宗三代没有官爵或功名的比例超过50%.这便意味着,有一半人提升了家庭的阶层,而另一半人保持了阶层不坠。在这之间,传统社会实现了缓慢、有序的阶层流动,既保证了政治传统和惯例的延续,又选拔高素质者补充到上层来,它不是暴力式大清洗,而是缓慢的置换。

流动性是社会保持活力、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缺乏流动的社会最终无不阶层固化、结构板结,不得不通过暴力革命来刺激流动,重启社会。而“重启的代价”是整个社会牺牲发展成果,无数的个体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其次,科举塑造了数以百万计的乡绅,构成了传统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关键力量。北宋以后乡绅要以科举功名为标准,杂以部分在籍或致仕官员。财富并不是乡绅的充分条件,富裕人家必须通过科举的转化才能跻身乡绅群体。乡绅身份介于官民之间,今日的乡绅或许明天就入仕为官了,今日的官员或许可能明天就回乡为民了。他们熟悉国家治理的规章制度和话语体系,很多人拥有直接的行政经验、不俗的政治资源。乡绅与官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他们的根始终扎在乡土里。地方乡绅父母坟茔、祖产田亩都在当地,搬不走离不开。自己也将落叶归根葬在乡里。部分乡绅早年贫寒,是依靠乡邻宗族的资助,甚至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艰难崛起的。所以,乡绅阶层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又是完全一致的,在情理上不会祸害本乡本土。老百姓推举乡绅代表自己与官府打交道,也基本听从乡绅的号召与安排;父母官奉行“为政不得罪缙绅”,注意协调官府与乡绅的关系,就地方政务咨询请教或干脆委托后者出面经理。传统社会造桥铺路、抢险赈灾、征收赋税、兴办文教、息讼调停等方面都活跃着乡绅的身影。这种治理模式官民两便,在协调资源、化解矛盾、保护百姓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

再深入一层分析,科举普及并巩固了儒家意识形态,构建了古人共同的理想信念、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儒家学说是科举制度的教学和考试内容,取得科举功名的士大夫十年寒窗、层层过关,一定是从心底里信服、力践儒家学说的,是拥护建立在儒家学说之上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再经由士大夫的宦游执政和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儒家学说扩散为全民的精神意志,共同的思想,是统一安定成为中国历史演变常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张程《“中国之治”的制度史遗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本是中国人的政治发明,近代时期被西方引进,并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石。
B.“举”指推举贤能之士上位,“选”指在受推举之人中选出执政人选;先“选”后“举”。
C.科举最大限度地取消了选拔限制,可更公开、公平地选举人才,增强了社会流动性。
D.传统社会的乡绅亦官亦民,他们既与官府联系密切,又与本地百姓利益完全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提出观点后,先阐述科举的内涵,再论述科举的作用,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在论述科举的好处时,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展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D.文章立足现实,意在揭示科举这一最有价值的制度史遗产对于今天选拔人才的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举”一词的涵义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和近代西方政治中完全不同;前者是上下结合的选拔方式,而后者是自下而上的选票制度。
B.幼年而孤、家境贫困的范仲淹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一代名臣,这应该归功于科举制;同时期的西欧和日本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C.北宋以后,有钱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乡绅;假如有一位富商子弟想跻身乡绅群体,那他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获得科举功名。
D.统一安定成为中国历史演变常态,儒家学说成为科举制度的教学和考试内容,使得儒家学说扩散为全民的精神意志,共同的思想。
2020-12-26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艺泛称民间艺术,是相对所谓的“文人艺术”“宫廷艺术”“贵族艺术”而对乡野艺术所做的界定,也就是“草根艺术”。广义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艺术从业者或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日用问题或为满足民俗民风的需求而创造的各种物品或者文化艺术形式的总称,涵盖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地方)音乐、民间(地方)舞蹈和民间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狭义的民间艺术则偏向民间(地方)造型艺术,包括了乡土美术(绘画)、乡土手工艺等各种物的表现形式。民艺创作者(民间艺人)往往以生活所需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艺方式满足日用和仪式需要。作品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从而使得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艺的根本在民间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或消亡,并非来自人们的一厢情愿或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更多取决于它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与现代生活文化的融合程度。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形态的渗透植入,民族性与商业性可以在生态旅游平台上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均衡点。把可持续性民艺、可持续性村寨、可持续性农业等统一规划在特色地域发展规划中,立足于民族的区域性文化传承,推进产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催生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民族特色产品的活态开发、生产、流通的同时,推动注重民族文化传播的人文生态旅游,甚至延伸到发展地方农业生态体系。让民艺回归民间、回归生活,给本土生活附加更多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李红梅《让民艺回归“民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什么透视学、解剖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一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一种从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处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的,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关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而来的生殖保护神形象,五毒代表邪,桃子代表生殖繁衍和长寿。

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观: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材料三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其话语体系是几千年来文艺创作者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而形成的用来交往、描述、解释、评价艺术活动的言语符号系统。所以,提升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是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时代认同需要经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理性升华三个阶段。首先,情感共鸣是适应时代性的起点,主要是指话语主体对民间艺术产生的情感共振。其次,价值认同是中心环节,是对民间艺术价值的认可与同意。再次,理性升华是最终环节。在经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后,话语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廓清民间艺术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民间艺术具有时代性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灵感,另一方面要转化为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原有的民间艺术话语内容主要由意识形态话语构成,显得呆板、生硬与滞后。因此,在新时代场域下,必须在原有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实现一种积极的扬弃。一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和提炼,结合时代特征,实现民间艺术话语的再生产。二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进行革新。也就是说,保留和提炼传统具有价值的话语,摒弃不能再加工、再生产的话语内容,从而实现话语创新。除此之外,考量和分析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要让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和时代精神,有机地升华改造民间艺术,不断推进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转换与创新。

(摘编自王宏硕《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属于乡野艺术和“草根艺术”,与文人、宫廷、贵族艺术不同,它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来自底层民众。
B.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如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绘画等,民间艺人往往在艺术上表现自己的意念。
C.民间艺术基于民间生活,其作品本是为了满足日用需要,因此能反映民间生活和风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民间艺术是一种“意念艺术”,其意念往往能体现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或祈福消灾、趋吉辟邪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创作者侧重于表现自己的意念,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中的人或物往往给人失真感和荒谬感。
B.中国民间艺术往往选择传承先人或生活中的形象,运用象征、谐音取意、会意、直喻、隐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愿望。
C.只有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D.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难免有缺点,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不可能摆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和平年代,长城两侧的人民在长城沿线开展贸易。一些关隘和城堡逐渐成为固定贸易场所,甚至后来发展成国际贸易口岸。”
B.“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他考察了我国56个民族遗存的民间文化,成绩斐然。”
C.“壮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迅速,《印象·刘三姐》河池铜鼓山歌文化艺术节等民间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D.“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怎样传承民间艺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07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人书写,是以功能实用为侧重的书写方式,有别于书法艺术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范式。


这种自然书写的表达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修身状态。古代的书法家首先是文人,在传统意义上,文人书写的艺术表达就是古代书法家坚持和秉承的书写表达,是基于文字本身的自然书写和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古代乃至民国文人的书法状态。

文人书写以书文俱佳、艺文兼备为审美追求。在古代,文人与书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区分,近百年间才有了“书法家”的称谓。文人书写是古代书法的重要存在方式,坚持和奉行书法本体内涵,做到书文俱佳、艺文兼备。历史上的经典书法遗存,无论碑刻还是墨迹,都是以文章为书写的根本,流传至今的大都是千古文章。

这些文章自然是古代文人思想和审美追求的体现。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书俱佳,堪称“双璧”,其中“惠风和畅”“群贤毕至”“游目骋怀”等成为千古佳词;苏东坡不仅诗词豪迈磅礴,流芳千古,其《黄州寒食诗帖》也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列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这些书法经典堪称文章与书法合璧的典范。所以,我们观看书法的前提是书法要有文章水准,不能就字论字,而应结合起来,成为二者兼备的整体。文与书的融合,古人已成典范,今人更当一以贯之,不能仅仅为了视觉上的审美需求而放弃文本内容的需要。坚持书文俱佳、艺文兼备,才会深刻体现文人书写过程中独立的思考、真实的语言以及审美的崇尚。

文人书写以人书合一、书如其人为人格理想。书品与人品、书格与人格的关系是相分相合的,推己及人,应以书品和人品的双重规范要求自我,这是文人书写的人格理想。“书如其人”一词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文学家扬雄所言:“书,心画也。”意思是,书法是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外化。扬雄这里所说的“书”不专指书法,也包括了语言文字和汉字书写,首次论及了书法与书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书法表情达性的特质。书如其人,人格决定其风格,主要在于气质禀赋。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博学璞真、名士风度和遒劲天成的书风,被视为“书如其人”的典型。因此,《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得到后世尊崇。

然而,随着书法专业的确立,书法的艺用功能几乎成为当今书法表现的全部。尤其是展览时代的推动,已经快速削弱了文人书写的表达。反观现在的绝大部分展厅书法,已经没有了“书如其人”的真实,没有了人书合一的统一,而是伪装的堆砌、模仿秀的集合,真正有独立风格的作品寥若晨星。因此,不得不反思当下由于文人书写的缺失,而导致了艺术风格的缺失以及文化风骨的缺失。

(摘编自百度“艺苑赏析”《文人书写的艺术表达》)

材料二:

文人书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受到民族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一个传统文化修养较深的书家,比一个一味埋头写字的人不仅能更快、更深刻地领悟书法规律,而且文人具有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眼光,能看清楚时代的局限,在其书法中也反映出更深的内涵。

其次,文人的思想在儒家入世精神的理想人生观,道家出世思想的清静无为观,佛门禅宗觉悟的净虚超脱观这些相互融和、相互对立的思想的影响下,必然会在作品中不经意地凸显出来。在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中特别强调书法艺术的“书卷气”,书卷气所呈现的是书写者日积月累的文化学养和审美追求,这“气”其实就是一种人格精神的突显。书卷气是书法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书写者的一种高雅清逸的气息和风度。

最后,文人书写往往呈现着书家的生命意识、思想表述、情感流露,极大丰富了书法作品的感情色彩。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为悼念堂兄颜杲卿幼子季明而作的祭文草稿。此稿是他在十分悲愤的情绪下,不顾笔墨工拙书写的。因此,字随书家情绪起伏,完全是他当时精神状态和平时功夫的自然流露。从满纸云烟、笔触厚实、顿挫郁勃的《祭侄文稿》,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不自禁的神情。

整体上看,当代书法缺少的是“书卷气”。现在的书法从业者,大多数都不读书、不做学问,文化素质低下。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展览这种最为实用与便捷的途径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展览机制的确立,使得书法展览在承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将每位参与者的经济利益紧紧系在一处。这种机制的出现使得有些人急功近利。为了入展,作者们过度关注以往获奖作者的风格,追慕时风;参展书法突出形式而淡化其他的创作理念,大都注重在幅式、章法、字形、墨色乃至用纸用色等方面求新求异,以求出奇制胜的效果。

(摘编自陈伟彬《文人书写传统的价值、困惑及其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经典书法遗存,都是以文章为书写的根本,流传至今的大都是千古文章,其文章水准较书法更胜一筹。
B.西汉文学家扬雄是历史上讨论“文人书写”特点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书,心画也”与“书如其人”的观点一致。
C.书法受到民族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一个一味埋头写字而没有传统文化修养的人是无法领悟书法规律的。
D.在古代,文人的思想往往受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相互融和、相互对立的思想的影响,并且能在其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与书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区分,所以,文人即书家,文人书写的艺术表达就是古代书法家坚持和秉承的书写表达。
B.书法专业的确立尤其是展览机制的推动,导致艺术风格和文化风骨缺失,使当代书法成为伪装的堆砌、模仿秀的集合。
C.文人书写中书家的生命意识、思想表述、情感流露,依然可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借鉴,丰富当代书法作品的感情色彩。
D.有些人为经济利益急功近利,追慕时风,突出书法创作形式而淡化其他创作理念,使书法展览机制失去了承载传统文化的功能。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文人书写具有“书卷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宋代李昭《乐静集》引用苏轼话:“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B.宋代黄庭坚《论书》中说:“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C.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D.近代沈尹默《辑要释义》中说:“书法是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人书写”下一个简要定义。
5.文人书写传统在当代书法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极大地促进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应怎样继承文人书写传统。
2023-01-25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