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3 题号:198995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问题。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名、兵、农、阴阳、纵横诸家,以卓越的智慧,奠定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基。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其余各家或隐于山林,或潜入民间,或消于无形,以至逮于今日,传统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传统儒家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全面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就是要把诸子百家中优秀的、可以为今日所用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成为先进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凝聚、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比如,墨子注重科学技术,墨子及其弟子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小孔成像、滑轮受力、光线直射、杠杆原理、天平原理、点线面体圆的概念等。连发出李约瑟之问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感叹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法家首重法律制度,蕴含依法治国的思想精髓。名家具有严谨的逻辑学思维。道家对宇宙起源的思考和自然哲学成就,炼丹术之于化学,风水之于环境科学,堪舆术之于地理学,兵家之于军事科学,纵横家之于外交和政治学,等等;以及王朝治理的科学性和对现代治理的启示,如科举之于现代公务员选拔,丝绸之路之于现代国际贸易,晋商之于股份制和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等,让今天的人,看到中国古人天才的超前创新,在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变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既符合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情感上也更加亲切,容易获得认同。

还有一个重要领域需要发掘复兴,那就是实学传统。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标签化为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有道德,重气节,但无能力,轻事功。这一形象的固化,如果不是有意为之,也是极大的误解。很难想象,没有扎实的现实功用,中华文明如何可能经历几千年风雨而长存。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正支撑和推动民族历史前进的,在地底下,这也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实学自古即存,至清初颜习斋而成体系,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反对宋明理学、阳明心学重性理、良知而轻事功的倾向。可惜无论学院派的新儒家,还是通过电视、网络传播传统文化者,都在接着或照着宋明理学或阳明心学讲。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今天,实学传统无疑更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用适合现代人的方法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不仅是方法手段的问题,更深层次在内容的选取和传播的视角。要从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益于促进现实功用、有益于全面复兴优秀文化传统的立场,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提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阐释和传播水平,取得全方位效能,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

(节选自李晓东、贺福中《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有改动)

材料三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贤们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与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问题的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B.新时代要让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当代光彩,为时代所用,因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其实就是传统儒家文化。
C.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目的是使之成为建设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资源。
D.阐释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内容要方法得当,要契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把诸子百家的内容重新发掘出来加以分析利用。
B.物质财富对先秦诸子来说,都是要刻意摒弃的,他们注重的是精神的富足快乐。
C.诸子认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有利于正确幸福观的形成。
D.孟子“三乐”幸福观涵盖了家庭、品质、事业三个方面,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内涵、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乐。
B.文章认为贪图享乐、自私自利、易受诱惑、没有操守气节的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C.诸子对幸福真谛的具体理解稍有不同,但是对财富、生命、权力等均持否定态度。
D.从某个方面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是对诸子幸福观的继承。
4.材料一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为什么要写复兴实学传统?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述,陆机的《文赋》同《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是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例如,《文赋》对艺术想象问题的相关论述早于意大利批评家马佐尼的《〈神曲〉的辩护》1300多年,而它对言、象、意传统命题的拓展及其所对应体现的文本、世界、作者的三维关系,更是遥遥领先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文赋》对想象问题的论述展示了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文本与世界三者之间的辩证转化关系,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想象始于。关于想象在写作构思中的样态和作用;陆机在《文赋》中有具体且富有原创性的论述,为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说奠定了基础。陆机认为,想象始于伫中区以玄览的致静与玄览的灵动既相对应又相统一。(或)即久立,蕴含长久孤独思索之意,它以的姿态,表明创作者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动性;其与庄子形似槁木,心如死灰隐机而坐具有本质的不同,庄子体于道,陆机致于言。因此,虚静应是创作构思的必要步骤,而非目的本身;以静动,静以养伫立是为了。更深刻细微地玄观宇宙;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正是从万物并作、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

其二,想象经于。想象始于,还必经于,方可从。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诸如孔子的游于艺、庄子的逍遥游、屈子的浮游求女等不同的思想面向,这种复杂性对《文赋》有明显的影响痕迹。陆机认为艺术想象的过程细微精妙,他强调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就是要摒弃外物之累,消除二元对立,实现物我合一的状态。在这里,不再是观物的主体,而是与物同游、化合为物的精神显现。而心游万仞则是指物我合一的想象、遨游乃至沉思过程,对于这种精神游历状态,庄子吾丧我的描述更为形象。所不同的是,陆机强调鲜明的存我意识,因为《文赋》的写作目的是论述文学创作何以可能,只有存我才能实现从物象我思的写作转化。

因此,《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应分别对待。把外物之转化为内心之,实现从外到内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写作如牛马反刍,若没有外之积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玄想漫思之中,无法形成艺术之;而没有内心之,则无法摆脱为文造情的外在功利,无法实现游于艺的艺术欣赏,更无法达到逍遥游取象言道的境界。

其三,想象即赋形。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以物我两忘的融合状态促发想象思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但不能止于此。想象是关于某种的思,在创作者的想象活动中,其所想之必然要不断清晰化、具象化、立体化,亦即想象的赋形。伴随着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寓身于情思的物象如漂浮散漫的片片白云,聚集成特征鲜明的具体意象。此意象已经不是观物之视、观物之闻的外在物象,而是转化成胸中之竹意中之象,从眼前之竹胸中之竹的转换性实现,体现了从的真正蜕变,文学创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因此,《文赋》中想象何以可能的命题呈现出文学创作构思的具象化过程,想象是从物象意象赋形转化过程。

其四,想象需以言行事。与西方强调纯粹的想象不同,陆机的艺术想象更为推崇如何成文这一具体目的,换言之,想象需以言行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想象促使言说,并最终以言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二是想象本身即言说,想象以语言为基础。具体而言,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想象在兴、聚、成等全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从思到言,过程曲折艰难,于是沈辞弗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一方面,通过运思活动来进行语言表述,虽然如重渊之中游鱼衔钩般不易,但终能穿破层云,准确击中飞鸟,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沈辞浮藻在此均可指形于的过程;另一方面,沈辞浮藻之顺畅、之凝涩形成鲜明对比,从沈辞走向浮藻,体现出在其中的根本促发作用。以,还需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荡涤文思是为以言行事做充分准备,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

总之,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写作赋予抽象物以具体形态,面对无声物则给它以声响,言、象、意在这一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过程中协调共鸣;以至小之文统摄至大之辽阔神思,既是展现的载体,又构成的内在根据。同时,为基础,又以为表征。

(摘编自彭成广《〈文赋〉:想象何以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赋》《文心雕龙》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所以对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B.陆机《文赋》中的“想象”始于“观”,经于“游”,即先有外“观”之积累,再经过内心之“游”,才可以形成艺术之“象”。
C.外在的物象是经过了“情”的逐渐条理有序与理性化的过程,才转化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体“意象”。
D.文学想象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而文学写作最终以语言文字呈现,通过曲折艰难的运思活动,进而实现文与思的协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赋》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早于西方相关学者,可见我国古代文化之卓越先进并不局限于文艺作品层面,也体现在理论层面。
B.《文赋》的“艺术想象”与庄子的以想象活动实现审美超越属于不同的问题场域,可见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应当分清问题场域。
C.“眼前之竹”能转换成“胸中之竹”,可见文学创作过程中应重视想象的赋形功能,淡化观物之视、观物之闻对文学创作的介入问题。
D.文学写作是言、象、意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解读文学写作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切入,但要注意其有机统一性。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述了陆机《文赋》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命题,并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
B.文章第二、三段在论述时,都将陆机的观点与庄子的观点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有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陆机的观点。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并引用或化用《文赋》中的语句,展现了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审慎的研究态度。
D.文章紧扣《文赋》的内容、思想展开论述,而对《文赋》一书中诸多运用精妙比喻修辞的原文的引用,又增强了本文的文化内涵。
4.请简要概括“想象经于‘游’”部分的论述思路。
5.班级举行“古典研习·写作寻法”主题班会,交流从古代经典中学习到的提升写作水平的方法。请你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
2024-04-08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描述的大同世界是个天下为公、和谐有序、贤能当政、讲信修睦、团结互爱、社会稳定的局面,这便是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礼义不仅表现为“进退周旋,威仪抑抑”(《宋史•乐志》)外在形式,而且体现为道德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完美。 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怀着建立一个大一统、和谐安宁社会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他追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有道”天下,实际便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孔子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便要努力将人培养成有相当道德水准、遵礼行礼的“君子”。古人强调“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认为“德辉动于内”,礼才能使“动于外”,即内心真诚,辉映出内在的道德,才能生发出本真、雅致、规范的礼仪行为,显示出来的便是真正的礼义。 显然,先哲把培育遵礼守道的理想人格、提升君子之道德境界作为毕生追求之目标,因为这是实现大同世界之基础。如果转换成现代视角,那么我们就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讲信修睦、团结互爱,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稳定安宁。总之,中华传统礼制要求秉持严肃恭敬的人生态度,加强道德自律,培养道德情操,注重行为践履。

(摘编自当代文学《论中华礼制》)

材料二:

《礼记•祭统》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剔除其中封建质核,着眼于领导与下属共同维护和遵循礼的规范与准则,将“治人之道”(当然包含法律规范)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达到上行下效之目的,确实富于启示意义。《左传》强调:“君子之行也,度于礼。”这是从道德的自觉来谈礼的。《国语•楚语上》说:“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这是从礼之规定来谈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的。可见,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在等级关系之下体现出的社会功效,力图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人际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当然,时代变迁,传统礼制中强调的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传统礼制中所倡导自觉遵礼循法这一原则,是完全可以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 其实,古代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称“礼禁乱之所由生”,“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显然,古人早就注意到通过礼可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们的目的,发挥礼制防止犯罪、培养君子的作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古礼那种“徙善远罪”观念,尝试构建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教育国人,从而提升其道德水准,造就更多新时代的君子。 从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启示:礼法不能脱节,既不能重礼轻法,也不能重法轻礼,需要礼法结合,礼法并重。过分夸大“法”的强制作用,无法解决国人道德提升问题;夸大“礼”的教化作用,以为礼万能,无法解决国人违法之事。因而,我们可以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从提升国人道德自觉入手,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 程度,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这无疑是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之事。

(摘编自彭林先生《当代工业文明与传统礼乐文化》)

材料三: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摘编自《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构建现代新的礼义体系或礼仪制度,要做到礼法结合、礼法并重,力求礼法合一。
B.随着时代变迁,强调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礼制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应该彻底摈弃。
C.礼法合一,既是礼制,也是法制,既强调道德要求,也讲究法律规范。
D.在先哲看来,培育遵礼守道的理想人格、提升君子之道德境界是实现大同世界之基础。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先王之所以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礼制,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礼具有“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潜在的教化作用。
B.古人认为“内心真诚、辉映出内在的道德”,是生发出本真、雅致、规范的礼仪行为和显示真正礼义的前提条件。
C.古人所描述的天下为公、和谐有序、贤能当政、讲信修睦、团结互爱、社会稳定的大一统且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是中华传统礼制追求的终极目标。
D.古人注重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就能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所以法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下列选项中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材料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礼义不仅表现为“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体现为道德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
B.中华传统礼制的教化功效和法制规范之用,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C.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培养道德人格,提升国人道德境界,从而开创“大同世界”新局面。
D.根据中华传统礼制礼法结合这一特点,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和现实实际,就当今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出至少4条可行性建议。
2022-04-14更新 | 2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龙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五位,与十二地支“辰”同序,故又被称为辰龙。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在中国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图腾崇拜风靡于生活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其种类可谓包罗万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联系的逐渐加强和征服战争的频繁发生,有的部落壮大了,其图腾崇拜也随着他们的征服足迹而扩散四方;有的部落失败了,其氏族旗帜也随着他们的失利而黯然降落。有时候被征服者的图腾会作为征服者的战利品附属于征服者的图腾,成为征服者氏族强大标志的一部分。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就证明了洪荒时代这一变迁过程。

据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的描述,龙是我们的先祖们由蛇、鳄、鱼、猪、马、牛等动物,和风云、雷电、虹霓等自然现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具有通天善变、喜水好飞、灵异吉祥、兆祸示威等神性的一种非凡的灵物。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一书中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图腾的鼎盛时代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些氏族部落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率领部落发展生产,对外征战,这些部落联盟首领就是这一时代的英雄人物。后世演绎了许多关于这些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而在神话传说中,这些英雄人物绝大多数都与龙联系在一起。

在神话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类始祖,也是百龙之祖。史书上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上体人形,下肢蛇躯,具有原始神话亦人亦兽的特点,也具有龙图腾主体蛇躯的特征。至于中华多民族神话传说中共同塑造的英雄人物盘古氏,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广博物志》引徐整的《五运历年纪》这样描写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这位龙首蛇身的神话巨人既是开天辟地的英雄,也是世界万物之祖。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就是在这种氏族战争与部族融合的历史背景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这一历程也展示了龙行天下、奋发图强、兼容并包、协和万邦的主体精神。

(节选自《半月选读·图腾崇拜与神话之龙》,有删节)

材料二:

龙图腾是如何形成的呢?闻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说: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图腾说由20世纪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还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质疑龙图腾说,并出现一些否定性观点。如:“无论如何,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因为说到底,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如果依据通行的理论和被学界接受的材料,龙作为一种图腾同时又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阎云翔)“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

学者们还指出,将中国古文物上出现的动物造型或纹饰视作图腾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考古学中的某一类型文化与社会学中某一氏族部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时空范围上讲,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因此,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论,如:图腾是氏族群体成员崇敬的对象,是不得损伤、杀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以及食龙的载述。

(节选自《中华文艺·龙文化》)

材料三:

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龙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飞跃:一是从原型动物向虚拟神物的飞跃;二是从氏族图腾向民族图腾的飞跃;三是从图腾崇拜向宗教信仰的飞跃。

龙图腾在图腾崇拜趋于衰落的时代反而获得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是因为人们在保留龙的图腾形式的同时,给它赋予了神的内涵。中国龙同国外图腾一样,在氏族图腾崇拜中就是主水的神物,所谓“龙马驮图出于河”。到了阶级社会,龙更是被描绘成主山川河流、能兴云降雨的水神,而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位的决定因素。从那时起直到今天,龙王庙都是人们祭祀求雨的地方。

由于龙图腾具有了上述许多氏族图腾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个古老的图腾才在其他氏族图腾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被我们民族的祖先携带着迈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成长为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从而在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我们相伴走到了今天。

(节选自阎世斌《从龙文化看民族精神》,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了图腾产生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代。
B.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盘古氏,是百龙之祖,不仅完全具备了龙的形象,而且初步拥有了龙的威力。
C.有学者认为图腾物总是自然界中实有的物体,图腾制体现的也正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D.作为一种被崇拜的图腾,除具有图腾的一般特征外,龙还具有其自身的三个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龙的产生与发展印证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B.闻一多认为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龙图腾是在蛇图腾基础上糅合而形成的。
C.有的学者认为某一类型文化中的某种纹饰与某一氏族的图腾划等号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D.古代人们依赖于农业,龙就被赋予水神的内涵,说明图腾崇拜与人们的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词语的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神龙助禹治水”“义龙解人间干旱之苦”等传说。
C.古人以“龙生九子不成龙”比喻同胞兄弟品质各不相同。
D.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皆龙身或蛇身人首,亦称“龙祖”。
4.有学者质疑龙图腾说,文中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概括。
5.中国人为何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04-13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