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5 题号:199311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童话叙事文学包括历史悠久的民间童话和现当代作家创作的艺术童话、童话小说。在人类文明史上,童话是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最早的文字记述童话当属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故事“命有劫难的王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童话叙事文学不仅承载着人类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记忆,而且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作者独具的人生体验、生活感悟。作为传统童话的历史发展和艺术升华,“童话小说”是童话本体精神与现代小说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但它的内核因素始终由童话本质所规定。其基本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本质特征:爱的礼物(刘易斯·卡罗尔语)。人们一旦认识到童话最适宜儿童时,它就必然要承载人类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关爱。这种爱的意识要体现童话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精神美学特质:“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童话的幻想性(非写实性与荒诞性)和美丽动人是童话内含的“珠玉”,其解放心智和想象力的乌托邦精神,使“童话山水”变得绮丽动人。

艺术特质:亦真亦幻的叙述艺术(设幻为文,以实写虚,以实写幻,用最自然随意的语气和方式讲述最异乎寻常的遭遇和故事),是神奇性(奔放不羁的神话思维与想象)与写实性(日臻精湛的小说艺术手法)的完美结合。

作为人类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初始阶段,童年本身具有与成年迥然不同的特殊性,尤其体现在生理发育程度及心智与精神活动的差异等方面。“道德的基础是美好的情感而不是理性规范”,对少年儿童尤其如此。事实证明,对于幼年期的孩子,基于“规范伦理学”的理性教育总是收效甚微的。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内心体验缺乏逻辑秩序和理性秩序,无法像成人一样去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而把“不相信悬置起来”的童话叙事文学,具有卓越的心理真实性,通过独特的审美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儿童跨越现实世界与理想的生活状态之间的差距,在满足他们追求生活理想的种种愿望的同时,将有关基本人性、基本伦理和基本现实认知的命题传递给他们。

(摘编自舒伟《童话为何历久弥新?》)

材料二:

童话的意义有二,一是让孩子明白应该保存什么和舍弃什么,二是成人在其创作和欣赏中重新寻回自己在童年时代曾经拥有的真纯的梦想。在此意义上,童话世界是我们共同需要的,无论是何种族与年龄。艺术世界中对真、善、美的赞颂和呼唤,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曾放下的精神执念,人性的复杂多重性决定了人在精神世界里的诉求也会存在多种可能性。艺术世界使人类不再匍匐于现实世界中的灰色地带无法自拔,人们能够运用瑰丽的想象力再造一个神奇的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飞升。这个想象的世界看似虚幻,但它的根基恰恰是现实中的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品质创造的一个更高层面的存在,表达了人类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意愿。因而像《美女与野兽》这个童话母题,能够拥有一代代的作家、编剧、导演、读者和观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也可以证实,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极其必要的。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美女与野兽》的电影自然比文学拥有更多的声音和视觉优势,让人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欢愉和洗礼。然而剥去华丽的画面,最根源的,乃是电影和文学所共同分享着的童话精神。

(摘编自葛旭东《长大后,我们依然需要童话》)

材料三:

尽管“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的说法得到广泛认可,但实际的童话阅读与评介,或者说对童话文体的关注重心,始终与儿童文学界的“言必称欧美”传统一以贯之,对国外童话投以大量的关注,对中国传统童话多停留在概念层面。

中国童话的发端,与别国童话一样,源自广袤的民间故事,散见于历代文人典籍之中。其中那些充满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趣味性的作品,散发着自有的吸引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儿童幼小的精神世界,满足着他们享受故事、开拓思维、习得语言、丰富生活的需要。然而,我国古童话缺少了像《贝洛童话》《格林童话》那样不断发掘、整理、传诵、升华的自觉过程,而是直接进入到文人创作童话这样一个自觉发展阶段。于是,中国古童话与中国现代童话之间呼应与承继明显不足。这便造成了中国本土童话在实际阅读场中的被动隐身。

“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系列从某种程度上复苏了历朝历代散佚的充满魅力的童话故事,传递着中国古典文字、文学的韵味,体现着中华民族自有的幻想模式与原型;同时梳理了中国幻想文学一路前行的足迹,兼具中国童话的阅读推广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一卷在手,令人振奋。这种振奋,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精神的感应与接续,诚如梁启超面对“彬彬哉”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发出的感叹,“光焰相续何绳绳”!

(摘编自崔昕平《愿彬彬哉的中国童话光焰相续》)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童话最早诞生于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这是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研究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确切的最终的结果。
B.鉴于对幼年期的孩子实施“规范伦理学”的理性教育收效甚微的现状,我们只要介入童话这种叙述艺术就能取得根本上的突破。
C.“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这一现象说明中国是一个不太注重概念或理论建设的国家。
D.中国本土童话在实际阅读场中被动隐身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对传统童话的发掘整理,致使古童话与现代童话之间呼应与承继明显不足。
2.下列对材料二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话精神是一种解放心智和想象力的乌托邦精神,承载着人类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关爱。
B.童话通过独特的审美艺术创造,将有关基本人性、基本伦理和基本现实认知的命题传递给少年儿童,哺育他们的精神世界。
C.童话能运用更多的声音和视觉优势,让人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精神的欢愉和洗礼。
D.童话运用瑰丽的想象力再造的一个神奇的世界,表达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赞颂和呼唤。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童话的“艺术特质”的一项是(       
A.孤儿叶限受继母虐待,和一只被她救起的小鱼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神奇、有趣、动人的故事,还意外地共同帮助了落难的国王,迎来了新生活。(《叶限姑娘》)
B.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类,历尽艰难险阻,炼出五彩石,终于把天空的窟窿补好,赞美了女娲善良和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女娲补天》)
C.胖头胖脑的浣熊阿布和最亲密的兄弟松鼠大板牙、果子狸阿澍一起在宝濠思学校度过了5年的学习时光,以不同的方式长大。(《阿布》)
D.借稻草人的眼目,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稻草人》)
4.请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三则材料组合的内在逻辑关系。
5.丑小鸭变成了妇人盘中的美餐;睡美人变成了复仇的女巫……近日,频频有网友晒出身边各式各样、阴暗残酷的“黑童话”,引发了众多家长的争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②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③《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④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⑤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⑥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⑦如前所说,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从哲学到文艺,从观念到风习,看来是如此狂诞不经的新东西,毕竟战胜和取代了一本正经而更加虚伪的旧事物。才性胜过节操,薄葬取替厚葬,王弼超越汉儒,竹林七贤成了理想人物,甚至在墓室的砖画上,也取代或挤进了两汉的神仙迷信、忠臣义士的行列。非圣无法、大遭物议并被杀头的人物竟然嵌进了地下庙堂的画壁,而这些人物既无显赫的功勋,又不具无边的法力,更无可称道的节操,却以其个体人格本身,居然可以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榜样,这不能不是这种新世界观人生观的胜利表现。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①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一直认为,中国近现代到今天许多高喊个人主义的人,并不了解什么是个人主义,大多数只是某种反传统反权威反既定秩序的情绪宣泄。这种宣泄在当时有它的某种积极意义,但今天仍然停留在这种水平上,便太可悲了。

②刘再复(以下简称刘):健康的个人主义除了意识到个人独立人格的重要,还意识到人类的存在是相关的,绝对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意识到这种相关性,就是不仅意识到个人的权利,也会意识到个人的责任,于是,在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具有自我抑制、自我反省的力量。五四时期的文化改革者也认识到这一点,胡适说自我也要担干系的意思也就是责任的意思,他在《不朽》一文中就说,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但是,很不幸,五四之后的中国,特别是当代的中国,经常泛滥的是只要权利、不要责任的破坏性个人主义。

③李:现在比较盛行的是老子天下第一,唯我掌握真理,以为个人主义就是反社会、反理性、反现存的一切,把个人主义等同于毫无责任感的反社会的破坏性人格。市场经济发展之后,个人欲望还会继续膨胀,有个人欲望不是不好,但个人的欲望要尊重他人的欲望,健全的个人主义还应当包括自我抑制的一面。

④刘:正常的社会、正常的国家,一方面要尊重个人的权利,尽可能让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公共权威和公共意识。这种公民意识就是对公共权威的尊重,即对法律和各种规则的尊重。

(摘编自刘再复、李泽厚《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等文学作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委婉表达了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之情,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魏晋时“人的觉醒”的核心是怀疑一切、重视死亡、感慨人生,这种悲观的思潮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影响非常大。
C.魏晋时“人的觉醒”有破有立,既有对以往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怀疑和否定,又有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和追求。
D.李泽厚、刘再复二人认为,那种既发展自我又实现自我的个人主义就是健康的个人主义。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三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都喜欢抒发生命短暂、人世无常的感伤,这种感叹并不能体现“人的觉醒”。
B.材料二第二段中刘再复论述“个人主义”,辩证看待权利与责任、小我与大我等关系,思维严密,逻辑清晰。
C.材料二以对话的方式深入探讨“个人主义”这个话题,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互为支撑,其目的是引起当代人的重视。
D.材料一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魏晋“人的觉醒”持认同态度,材料二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对“个人主义”持思辨态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陶潜
B.“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D.“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
4.材料一第六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人的觉醒”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中的“人的觉醒”和材料二中“健康的个人主义”的内涵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4-01-02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存在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辨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容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概念关系梳理没有体现出辩证性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是“有古今无中外论”这一论调的根本错误。
B.作者不否认中国文化中有被猎奇的糟粕,但也认识到中国文化自有其独有的特殊的魅力。
C.“世界文化一体化”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落后,所以各文化体系不要相互吸取、借鉴。
D.民族文化的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但在差异文化接触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B.材料二通过对比,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正确、最适宜的态度。
C.材料二使用了比材料一更多的举例论证,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得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
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述“文化差异”概念,材料二分而论之,两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误读”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辩证地认识“误读”这一现象。
5.“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和”解释为“和谐”,“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2-18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准地衡量。毛泽东在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曾经存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思想以及要求女性裹小脚等直接戕害女性的做法;更有甚者,将女性物化和奴化,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大绳索束缚和迫害女性。这样的社会,注定是个病态的社会,而要进行医治,必须用猛药才行。

1911年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废除了君主专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娜拉走后怎样”等脍炙人口的演讲,在北平高校师生中造成强烈的轰动效应。这些演说与“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那种青春四溢、朝气蓬勃的时代风气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德先生”“赛先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之节烈观》批评传统男权社会单向度贞操观对性思想的禁锢,提出“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重要口号,呼吁男女青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觉醒的父母”,对于子女应当“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而在1923年底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中,他认为,女子要真正独立,必须实现社会的经济制度改革,女性能够获得经济独立和自由。可以说,这一演讲标志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从“改造国民性”转向改造旧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祝福》《伤逝》《离婚》等名篇也正是作于这一时期。

这些小说虽数量寥寥,但所反映出的问题与当时人们的生存现状直接相关并且有极大的普遍性,也最易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而引起强烈的共鸣,遂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选择。

1922年,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受“五四运动”思想熏陶的毛泽东及党中央同志,明确提出应当废除私有制,实现妇女解放,同时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权利、婚姻自由以及经济权、继承权等各项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从社会制度上规定了女性应有的经济、政治、法律、婚姻、教育、就业等多个方面的权益,将鲁迅先生所追求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经济独立等一系列“幸福”指标,用社会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了真正的女性解放。

摘编自《鲁迅的女性题材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

材料二

现代社会中,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但女性观念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女性思想仍然有着它丝丝缕缕的影响,爱情、婚姻中男人的出轨总是比女人更容易得到原谅,“女人应该服从”的话语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不绝于耳。另一方面,经济的过快发展,价值观的快速变化,金钱成为社会的最高导向,有些女人不愿用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婚姻,而心甘情愿用身体、用感情甚至自由来换取衣食无忧;男性仍把自己看作施舍的上帝,把女人看作面子和财富的象征。

摘编自《20世纪至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发展及其原因》

材料三

近日,有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女生在求职时总是处于“陪跑”状态,参加了笔试、面试,挤进了实习,但录取比例却相对偏低。

每年求职季,关于女性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问题,都会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从各种带有歧视性的“奇葩”规定,比如有用人单位曾在招聘启事中直接写明“男士优先,能证明自己是女汉子的,也可以”;到各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潜规则”,比如同一岗位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比男生高几十分,或者将录取的女生安排在边缘部门、边缘岗位;再到各种数据的佐证,比如有调查报告曾指出,投递简历后,男性大学生接到面试通知的次数比同等情况下的女性大学生高约42%……如此种种,都在不断加剧着人们对就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焦虑。

“女性群体对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感知更为强烈”“超八成女性认为在就业中存在歧视”,《2017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也进一步反映着当前女性在就业市场所处的劣势地位。为什么女性在求职时更易成为“受伤者”?这背后或许有岗位匹配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用人单位对女性无法承担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刻板印象,但更主要的可能还是不愿意为女性生育成本“买单”的现实考量。尤其是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用人单位要承担的女性生育成本更高,这反过来也就进一步压缩着女性的就业空间。

摘编自《女性总“陪跑”,求职如何跨过性别鸿沟?》

1.下列选项中,有关“男女平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平等的社会,用独立、自由、平等和文明的眼光看待女性。
B.男女平等是承认男女的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女性摆脱“物种的奴役”。
C.男女平等体现在女性拥有与男性同样的婚姻恋爱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
D.男女平等应该是女性在工作中忘记性别,巾帼不让须眉;而在生活中记住性别,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解放自己。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是人类追求公平、正义与平等的一大主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衡量尺度。
B.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我国现阶段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存在。
C.现如今,从厨房到职场,女性常常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说明女性正在崛起,能顶半边天。
D.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选择。
3.下列各选项作为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等方式,确保妇女事业发展。
B.现阶段,财务、审计、月嫂、文秘和客服等职业,女性就业人数实现逆袭,但在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女性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C.习近平总书记说:“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D.我国议政建言的最高殿堂上,女代表、女委员履职尽责的靓丽身影,是两会一道流动的风景,展现着一个文明社会和现代国家的魅力。
4.“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在经历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的“玩偶”地位,毅然走出家门。
鲁迅先生在1923年12月26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并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请结合材料一分析鲁迅推测娜拉结局的原因。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请对于女性地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1-25更新 | 20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