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0 题号:199478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喚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的神韵。

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

中国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大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

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

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

(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不应欣赏单体建筑,而应欣赏建筑群整体,把握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其他单体建筑的关系。
B.与中国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不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欣赏西方建筑重在从外界面欣赏。
C.建筑有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之分,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
D.在中国,无论是一般的民宅还是城市大都很强调对称,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主体建筑便沿线布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露天的,材料二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封闭的。
B.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线”“画”等物形象地论述了中国建筑群的特点。
C.材料一中引用了与画有关的句子,指明了中国建筑的空间美存在于空间营造的意境中。
D.材料二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     
A.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
B.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
D.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李商隐)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墙固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描述自己对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的改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改造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这一鲜明特点的。
2023-11-01更新 | 2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社会调查是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而发展的。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社会学学者回到国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他们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居民生活费调查,到定县社会调查等,掀起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英国文化人类学、美国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和历史的研究,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在华北和西南地区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产生了以《江村经济》《云南三村》为代表的社区研究的典范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在费孝通等人的主持下得以恢复。在重建过程中,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费孝通身先士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从实求知”是费孝通对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的概括,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主要是如何通过调查实践来处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社会现实客观而深刻的认识。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理论如何在田野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起作用,既能帮助调查者洞察社会现实,又不喧宾夺主,用理论剪裁现实?“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在解释“从实求知”的时候说:“从‘实’当中求到了‘知’之后,应当再回到人民当中去。从哪里得到的营养,应当让营养再回去发挥作用。中国人讲‘知恩图报’,我图的‘报’就是志在富民。”

可以看出,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所谓“再回去”,所谓“图报”,是为了求得真正的“知”。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老师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近代社会调查的奠基人之一,李景汉在社会概况调查的学术架构下先后在定县主持了1928年的515户人口调查和1930年的5255户人口调查,从中获取了定县乃至华北农村社会人口状况大量而准确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他展开了对华北农村人口问题的极有价值的研究。

1930年定县调查同样是一个抽样调查,共调查了65个村庄,谈到这次调查,李景汉满意地说:“惟有这一次的调查,无论是在调查的规模方面,精确的程度方面,都是值得用很久的时间来详细分析的。”

李景汉在定县人口调查研究中的主要发现是:1.定县人口可以作为华北农村社会稳定形态的典型:平均家庭人口为5.8口;两辈同居的占大约一半,三辈同居的占大约2/5;男女性别比例为106.2;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尖锥形的金字塔式,塔的底端为不满1岁者,塔尖为年龄最高者,由下到上,逐渐缩小,颇为整齐均匀,并无锯齿形的反常;早婚比较普遍,尤以男子为甚,由此引起老妻少夫等社会问题。2.定县农村的人口密度已达到饱和度,大有人满之患,治本的办法是土地分配的平均化,在等待治本阶段到来的时期里不可忽视治标工作,主要是实行节育、移民及增加生产三管齐下。3.农民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保守,凡是对他们有利的工作他们均乐于接受。

关于这次人口调查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李景汉认为,“若要得到精确的材料,必须顾到两方面。一方面得到农民的信仰,另一方面认真选择、训练调查的人员。这两步工作办到圆满的程度之后,则所得的材料就不致发生大错”。社会调查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活儿,对于有可能涉及民众征兵、赋役等切身现实利益的人口调查,在细节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社会的具体情形,一一想出解决方法,否则很可能会如下棋一样,“只因一着错,满盘俱是空”。李景汉对调查表的设计、调查员的训练以及与当地人的接洽等无数具体细节都有周密的考虑。

(摘编自吕文浩《被遮蔽的光彩——李景汉与中国近代人口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学得益于欧美而建立,后来在国内社会学家的推动下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方法。
B.材料一认为调查者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等作为研究目的而非手段是费孝通的“知恩图报”思想的体现。
C.材料二指出定县调查通过具体数据揭示了人口结构特征与问题,特别是第二次规模较大的调查,价值也相应增加。
D.材料二中李景汉认为实行节育、移民及增加生产三管齐下,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人口密度达到饱和度带来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区研究”比“社会调查运动”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因此,费孝通的江村研究比李景汉的定县调查运动更能把握社会本质。
B.如果没有费孝通深入田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社会调查活动,中国社会学就不会有紧贴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学科准则。
C.《乡土中国》基于《江村经济》《云南三村》而创作,这既展示了社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暗示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底色。
D.在社会调查实践中,费孝通“从实求知”的理念可以弥合、跨越理论和现实的鸿沟,而“知恩图报”的思想则是该理念的升华。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喧宾夺主”“剪裁现实”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证语言严谨中又显清新雅致。
B.材料二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是什么”“为什么”角度分析了定县调查的价值。
C.材料一第一段梳理了中国社会调查的发展,主要关注社区研究,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D.材料二多引用李景汉的话来推动论证,既凸显了文章的针对性又为说理增加了可信依据。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社会调查”,二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班级要在本学期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为了使活动开展的更有效,你从材料中获得了哪些启发?请简要说明。
2023-12-30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文件,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消息一出,丑陋建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无论是像花棉被的大剧院、像美国白宫的办公楼,还是以福禄寿三星为造型的酒店、以铜钱为造型的大厦,都让网友们直呼辣眼睛

吐槽过后,亦有疑虑和追问。其实,审美是非常主观和因人而异的,有的丑陋建筑在当选最丑前甚至曾获得年度最佳,被评价为最具创意性和革命性的建筑。而且,建筑常随时间推移被赋予不同的评价:埃菲尔铁塔施工期间被一些建筑师和知名人士质疑,认为它毫无疑问让巴黎蒙羞;卢浮宫改造计划的玻璃金字塔入口设计方案刚发布时遭到强烈反对和批评,被认为是残酷的暴行”“巨大的错误。但随着时间的冲刷,埃菲尔铁塔和玻璃金字塔都成为巴黎的著名地标。可见,建筑这门艺术需要时间,有一种难以提前预知的独特神秘性。

但为何,即便是在关于美和丑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答案的背景下,即便是在建筑的独特神秘性需要被慢慢证明的背景下,还是有些建筑无论让业内人士来看还是让普通民众评价,都是当之无愧最丑?有建筑学者给出的标准或能回答这一问题:对权利和资本过度膨胀的价值观体现,建筑使用功能极不合理、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滥用符号、低劣崇洋山寨、形象媚俗、盲目仿古、体态怪异恶俗……由此可知,虽然审美不分高下,但人们对审美的底线却能达成共识,挑战审美底线的建筑,都是舍弃了文化与艺术的追求,引发了设计失衡、文化失序等问题。

由此,人们追问,城市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一个明确的答案是:我们需要的一定不是媚俗崇洋、照搬照抄等挑战审美底线的丑陋建筑。建筑,是为了让人诗意地栖居,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发挥物理空间承载社会活动的实用功能,实现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即便是当时备受争议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它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也是清晰的——对于法国人来说,卢浮宫不仅仅是拥有绝品收藏的博物馆,更是他们历史甚至日常生活的核心。金字塔的律动来自整个建筑的几何性,而这种几何性正是深植于法国文化的,塔身的玻璃映射出卢浮宫和天空,以及巴黎美丽多变的光线嬉戏。在实用性方面,通过改造,卢浮宫此前曲折的参观路线和昏暗的展厅状况得到改善。同样是贝聿铭的作品,坐落在中国的苏州博物馆也很好地考虑了周围建筑风格与实用性,成功地扮演了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角色。

因此,建筑应当与历史文化和艺术结合,应当与当地环境呼应,应当承载一定功能。用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的话概括,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建筑应自然而然地生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

(摘编自陈晨《让建筑在文化的根上长出新芽》)

材料二   城市建筑是有规则的。就城市设计而言,除了考虑生态、效率等方面外,还要考虑城市的视觉效果等因素。城市有街道,有广场,有主要建筑,即一些处在重要节点上的地标性建筑,也有大量普通的肌理性建筑。什么样的建筑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由城市来决定,而不是由个人或小群体决定。如果一个建筑处于城市地标位置,其可通过一些适当突出的方式来表达,但如果其处在肌理位置,就应自觉充当一个平和、普通,而又高质量的角色。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建筑就会显得不合时宜。

一些建筑从业人员没有正确的审美观,追求新、奇、怪,或大而不当的建筑;不顾我国城市独有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以西方建筑风格为荣,热衷于建设欧式、美式等建筑,导致建筑的体量、形式与城市周边环境不能协调一致,甚至格格不入。这也是缺少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同时,丑陋建筑也暴露出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乱象,比如资源浪费、审批不严等。

要反对不顾建筑自身客观规律建设怪异的、超尺度的、与当地文化不合的各类城市建筑。业主投资方、设计公司、政府、社会等各方都有责任按照新时期建筑方针开展城市建筑建设,某一方的缺失都容易导致丑陋建筑出现。

(刘坤邱玥《杜绝建筑让城市更美》)》

材料三   湖水中心的小岛,造型如贝壳、蘑菇、仙人球的楼宇,点缀在曲水流觞和绿茵花草中,与覆盖着绿植的“8”字形、椭圆形等立体休闲建筑交互错落……

这是正在建设的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独角兽岛,也是成都市实现未来天府新区碳中和的试验田411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西南设计院项目团队刚完成的天府新区独角兽岛节能设计方案,将提高对一次能源的梯级利用。

我们在设计上进行多项创新。仅通风管道一项,由传统改为布艺,管道自带保温层,在输送冷暖气过程中可降低空调热损耗,从而降低排碳量。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国吴说。

类似绿色创新设计,在中国建筑的施工案例中数不胜数。

杭州慧展科技项目采用先进工艺,在核心筒墙柱大面积使用清水混凝土,不做二次装饰,减少装饰装修所依赖的各类资源;世界最大膜结构工程,水立方项目建设者巧妙利用内外两层ETFE膜之间的空腔。夏季开空腔散热,冬季闭空腔保温,节电30%以上水立方隔壁的冰上运动中心,建设者在冰球场地上方顶板处安装玻璃幕墙,地面铺设导光管,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每年节电约26000度,相当于一个家庭10年的用电量。

(矫阳、陈朝阳《科技赋能一中国建筑创造绿色奇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审美具有主观性,对美的认识存在差异,所以“最丑建筑”曾经被评价为“最具创意性和革命性的建筑”。
B.虽然审美有高下之分,但人们对审美的底线却能够达成共识,那些挑战审美底线、猎奇求怪的建筑会被唾弃。
C.城市设计要考虑生态、效率、地域文化、视觉效果等因素,城市地标建筑可通过一些适当突出的方式来表达。
D.杭州慧展科技项目和“水立方”不仅建筑造型别致,更运用科技手段节能减排,创造了中国建筑的绿色奇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的独特神秘性需要被时间慢慢证明,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以及苏州博物馆都是最好的例子。
B.如果不考虑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能充分发挥建筑承载社会活动的实用功能,就会导致设计失衡。
C.以西方建筑风格为荣,热衷于建设欧式、美式等洋建筑,甚至把办公楼盖得像美国白宫,皆与文化不自信有关。
D.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代表性建筑,根据规模、形体、工程及艺术的特点,可窥知其物质及精神风貌。
3.下列选项中的建筑,与材料三观点相符合的一项是(     
A.苏州的著名建筑“东方之门”,选择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色,与古典园林的黛瓦白墙相呼应。
B.溧阳博物馆,位于燕湖公园西南角,以《后汉书·蔡邕传》中的焦尾琴为创作灵感,见证溧阳的文脉传承。
C.诺里斯住宅,屋顶的雨水被收集,经紫外灯和活性炭过滤处理,可冲厕所和洗衣服,而排出的水则渗入地下。
D.陕北地坑式窑洞,保持北方四合院的布局,有厨房和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地下庭院。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何避免出现“丑陋建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11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