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6 题号:199780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当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品气脉、气质和作家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作家在其中。究竟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就是曹雪芹在十几年时间里用超凡的才华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美妙的文学语言不会凭空产生,作家要结合作品内容和语句反复琢磨、深入推敲,所以作家既要假以时间上的沉思,又要有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的巧妙运用。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并非高不可攀,反复修改是作家必备的基本功。有些作家写的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的表现。乔叶小说《最慢的是活着》写小时候“我”不被祖母喜欢,却又不得不每日相见。“低凹的温暖中就又有一种高凸的冷漠”,反复修改得来的这一句,把亲人间不喜欢的细腻真切和复杂感喟写得低回绵长。人、人性、人的灵魂都在里边。

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并不逊色于原作。这个例证,表明文学语言能穿越古今。

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鲁迅、老舍等作家,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就是他们分别对绍兴官话、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可能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文学家而言,言意矛盾更多表现为语言本身的概括性、局限性和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跳跃性等之间的矛盾。语言只能表达可言传的那部分,对于不可言传的那部分只能无限趋近,但却无法到达。这迫使作家不得不试图寻求可超越语言之上的情感表达方式。立象、留白、修辞以及陌生化就是作家为解决“言不逮意”而作出的努力和尝试。

立象就是在“言”与“意”之间安插一个具体的意象,通过它来传达创作主体丰富、复杂以及跳跃、流动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不仅把生命的有限和衰落通过“夕阳”寄寓出来,还表达了对大唐国势衰微以及人世沧桑的感慨。古典诗文中的意象繁多,如“明月”“芭蕉”“红豆”“流水”等等,但不管是哪一种意象,都能够通过简洁洗练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诗词歌赋如此,小说亦是如此。作者有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复杂很多面,甚至是用文字无法穷尽的,但这一切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我们却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意会到。

留白最早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作品上留下相应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白是含蓄的体现,是创作主体复杂情感的熔化和升华。同时,还可以缓冲节奏,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揣测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深刻内涵。如《故乡》中写二十多年后再见闰土时,他们的对话竟然是——“啊!闰土哥,你来了?……”“老爷!……”作者把一切情感都放在了省略的那部分空白内,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中国诗文还善用比兴、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来表现文章含蓄之美。《卫风·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句,不仅以枯黄的桑叶来比喻自己逝去的青春容颜和凋零的爱情,还暗含自己在夫家所受的折磨与摧残,同时也是一种如落叶般凄凉的心境的体现。简短八个字道出了妇人无尽的辛酸与凄凉。

陌生化即打破传统的正常秩序,通过运用创造性手段,实现对日常生活的颠覆,重新唤起人们的新奇感受。如跳舞就是走路的陌生化表现,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古人多是通过陌生化语言和陌生化意象的使用来打破传统审美范畴,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诗鬼”之称的李贺,诗风幽冷生硬、奇崛险怪,是陌生化的典型代表。阿来《尘埃落定》中以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叙述距我们已经很遥远的土司家族的兴衰史,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言意矛盾,但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学创作中的言意矛盾始终存在,也正是这言意矛盾才使文学作品可以永葆生命,充满活力,带给人回味无穷的审美韵味。

(吴迪迪《文学语言新解》,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既要与整篇作品的内容、主旨等巧妙融合,又要具备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拥有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
B.在文学作品中,言意矛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言不逮意”,即作品语言无法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C.只要作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就会充盈着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
D.古典诗文通过意象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意蕴,尽管有时作者的情感很复杂,读者却有可能借助意象最大限度地领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话剧《茶馆》的语言真实、形象、口语化,富有幽默感,作者老舍将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B.现代诗人李金发在《弃妇》一诗中通过塑造“弃妇”形象间接表现自己孤独绝望的心情,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手法是一样的。
C.陶渊明用“菊”的意象表现归隐生活的恬然自得,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为解决创作中可能出现的“言不逮意”问题做出了有效尝试。
D.王安石《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将“到”字先后改为“过”“入”“满”等,换了十多个字才确定为“绿”,体现了作家对文学语言的严格要求。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     
A.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蒲松龄的《促织》运用人异化为虫的处理手法,利用荒诞和非理性的表达,带给读者新奇独特的审美感受。
B.张爱玲说:“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前半句似赞美生命,后半句却着以悲凉的颜色,以颠覆的语言唤起读者新奇的感受,表现了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C.“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迟子建《烟火漫卷》)看得见的星光和听得见的笑声在感觉中沟通转移,打破了传统的正常表达,更容易让人产生新鲜感。
D.欧阳修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两人都强调文学语言要运用创造性手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两则材料均以文学语言的锤炼为话题,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说明。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的场景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林黛玉临终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作者这样处理黛玉的遗言,你怎么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东方戏剧虽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其内部具有广泛歧义的内涵构成,但相对于西方戏剧来说,它仍可说是较为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既带有文化区分的意义,也含有传统的内蕴。从历史概念来讲,西方戏剧对应于欧洲技术革命以来所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东方戏剧则对应于传统文明。从文化范域来讲,西方戏剧勃生于基督教文化领地,东方戏剧则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历史与文化的交合作用,将世界戏剧定型为东西两大基本范畴,二者具有不同的传统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形成了不同的形式规则与美学风范。

东方戏剧具有相同的近代命运:西方文明的崛起,在它与过去以及与东方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鸿沟,并以其强力把世界纳入了全球化的轨道,与传统生存方式相联系的东方文明从此被归结为传统,划归与现代相隔离的概念。受到这一强势的冲击,东方文明逐渐萎缩和衰落,而西方文化则成为东方的法本。置身于这一涡流中的东方戏剧,它的自在衍生状态被打破,舞台开始向西方倾斜,而异质戏剧的作用导致它走向式微与变异。东方戏剧的命运受到了挑战。

更多的东方国家,特别是保存了悠久戏剧传统的中国和日本,当它们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辐射以后,虽然其民族戏剧面貌有极大改观,但不足以使传统戏剧样式发生整体蜕变,而只把其中一些蜕变较大的部分分离而使之独立出去,造成戏剧的传统样式与蜕变形式并存的局面。这些国家对于西方戏剧的接受,通常都从翻译和介绍经典作品开始,最初的注重点是内容而非形式。在将这些作品搬上舞台的初期,往往利用或借鉴了民族戏剧的形式,导致了一些蜕变戏剧样式的出现,日本的新派剧、中国的改良戏曲和文明新戏、马来西亚邦沙万剧的新剧、越南的小说从剧都是类似的产物。从异质文化的接受过程来看,随着对西方舞台本质了解的深入,运用民族语言而按照西方舞台样式进行演出的新剧(在中国称之为话剧)从而形成,创作也继而开始。

在部分特质蜕变出新的戏剧样式的同时,东方古典戏剧的传统舞台样式接受了现代社会为之提供的筛选和改造,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最重要的变异取决于剧场建筑形制的改造,在西方建筑学思想和技术的影响下,东方戏剧改变了以往剧场的简陋与随意,逐步建立起采纳现代声学和光学原理构设的新式剧场,并采用了西方的舞台技术设备,如机械传动、灯光照明、分幕与垂幕、各类新颖材料制作的景片等。戏剧生存空间的变化影响到表现形式的改变,通常新的戏剧场地都要求对传统表演程式做出或多或少的调整。这种时代的要求如果在尊重民族艺术原则的前提下实现自然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一定都给艺术带来正面的效应,一个不该发生但却一直在发生的事实是,盲目地模仿西方倾向使东方戏剧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例如镜框式舞台对伸出式戏台的取代,逼迫中国戏曲过分改变了自己的舞台行为方式,而过度的写实倾向则对东方戏剧的本质属性造成了阉割。

中国戏曲面临的局面最为复杂,因此目前的状况也最值得忧虑。它的传统从一千年前的宋代一直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在悠久的时间和广袤的地域里,繁衍出了众多形态接近而风格各异的剧种样式。它们的生命历程迭相交织、此起彼落、古典的消亡了,近代的又兴起,一些过了盛年进入衰退期,一些刚刚萌发向往着未来,老迈地孕育着新生的萌芽,稚嫩地流淌着远古的血液。它保持历史延续性的顽强生命力就体现在这种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中,一旦运动终止,它就失去了活力。

(摘编自廖奔《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

材料二: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早在20世纪初的中国就存在世界化与本土化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戏剧理论家张庚提出“话剧民族化”,成为中国话剧人的普遍追求。北京人艺奠基人焦菊隐执导的《蔡文姬》中,台词步法、服装舞美均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任鸣这一代话剧人则从继承走向发展创新,“我们考虑的是,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拓宽一些,通过不断的舞台实践,在话剧艺术领域内探索‘东方戏剧’的美学精神。”

《司马迁》的艺术风格就体现出这样的探索:舞台既具备雄浑的汉代气象,又跳出传统历史剧铺锦列绣、镂金错彩的模式。作为背景的深色汉画像随剧情发展转动,结尾时全部翻转成具有金属质感的巨大镜面,寓意以史为镜。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透射出现代感,变化多样的灯光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让司马迁与屈原的“隔空对话”更具艺术真实性。

创排莫言的《我们的荆轲》时,任鸣已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看懂这部戏”的自觉。莫言的剧本彻底颠覆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侠士,在此基础上,任鸣将荆轲塑造为一个肩负重任又迷惘于自身价值的人,一个被功利心蚕食着理想却最终悲壮赴死、成就英名的人。这令外国观众即便不了解荆轲,也能在自己的文化当中找到对应的艺术形象

在任鸣看来,用整个东方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滋养中国当代话剧,催生出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是从业者应有的探索,这是广泛吸收传统东方文化精髓、融合东方美学与哲学思想、同时又与舞台表达的现代精神相和谐的审美风格。这是一座引人攀登的艺术高峰。

(摘编自曾震宇《走向世界的东方戏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戏剧繁衍于佛教文化圈,对应传统文明,与西方戏剧具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美学风范。
B.东方戏剧在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辐射后,民族戏剧面貌有极大改观,戏剧的传统样式与蜕变形式并存。
C.我国戏剧剧种样式众多,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戏剧艺术循环往复、新陈代谢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活力。
D.中国当代话剧经过东方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滋养,成了能与西方戏剧文化平等对话的“东方戏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西方戏剧文化的冲击,东方戏剧经受了相同的命运,但东方不同种类的戏剧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
B.东方古典戏剧的传统舞台样式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剧表现形式的改变,这就需要对传统表演程式做出适当调整。
C.虽然话剧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一代代戏剧从业者的实践中,“东方戏剧”美学精神的逐渐凸显将其西化特征逐渐消解。
D.东西方戏剧之间的冲突、影响、借鉴、融合的过程,折射出人类思维的整体趋势,也体现了人类文化共融的时代特征。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将东方戏剧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阐述,可以更有力地突出东方戏剧的特点。
B.文中借东方文明因西方文明的崛起而逐渐衰落的现实,明确了东方戏剧受到挑战的主要原因,条理清晰。
C.文中以“镜框式舞台”为例来说明东方戏剧因盲目模仿西方而迷失自我,并以此论证科技手段并不适用于东方戏剧。
D.最后一段的论证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散结合,与上文严谨、客观地论述结合起来,使文章显得沉稳而不失灵动。
4.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以材料二中提及的话剧《司马迁》和《我们的荆轲》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东方戏剧应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存自己的东方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3-24更新 | 4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在“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下,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笼统推翻”。但在努力摆脱传统束缚的同时,他们并未放弃与旧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新诗在30年代选择回望传统,以现代派为代表的新诗人希望从古典诗歌艺术中找寻新诗的出路。诗人袁可嘉将文学革命以来的新诗指认为“新传统”来继承,40年代“中国新诗派”也因此走向多方面的综合。

②新诗诞生短短30年就已出现了新旧传统的叠加态势。正如余光中所说:“新诗是反传统的,但不准备,而事实上也未与传统脱节。”“新诗是以‘后浪’的姿态出现的,未闻后浪会被前浪推倒。我们也准备于数十年后变成‘前浪’,被另一‘后浪’推倒,并不会赖在潮流的前面,做一座不让路的凝固的波浪。”在新旧关系的不断建构中,新事物逐渐凝定了自身的形态,旧事物却在不断改变自己原本固定的面貌。

③事实上,尽管现代性源自西方社会自身的发展,但西方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同样的传统断裂。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各方面的传统做出无情审判。尽管现代化战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并不比恶果多,但现代理性对传统的再认识即使从传统本身的角度来看或许也并不是件坏事。人们对于传统不再是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遵从,而是将它拉下神坛,以平常眼光看待。传统在更自由、更理性的现代阐释中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更多样的可能性。对过去世界的全面重估并没有使传统崩溃消失,反而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从未离开过传统的围绕。

④在这种认识背景下,传统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精神沉淀和文化力量,本身也是可以被人为塑造的。霍布斯鲍姆提出了社会学概念“被发明的传统”。他认为,“传统”是一套被社会接受的有固定规则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拥有其仪式感和象征性,在重复中宣扬某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必然与过去产生连续性关系。传统的发明为的是适应社会与过去建立联系的某种需求。

⑤由此也可看出,中国诗坛上历次回望传统的潮流,正是新旧模式在转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不适应性、不协调性的表征。一方面,旧诗形式已被彻底打破,但新诗形式的建构却依然处于未完成状态;另一方面,旧诗传统仍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尽管那些传统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表达能力。新诗的传统观一直未建立完善,我们经常同时看到一部分人主张继续革新,认为诗坛不断出现的复古风潮阻碍了新诗的发展;另一部分人则不满于新诗尝试初期与传统的“断裂”,认为应回过头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

⑥事实上,从文化发展和延续角度看,传统并不是被动地、静止地存在于历史当中等待人们发掘,或是可以被轻易抛弃;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介入当下话语,进入文化语义场,参与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

⑦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怡就指出,中国新诗的合法性不应以是否继承本土传统、是否受到西方影响来衡量,而应建立在自身的艺术实践之上。新诗的价值核心在于其独创性的“新”,并因此能够在创作实践上开创一个“新传统”。从袁可嘉、余光中到李怡,他们呼唤的现代诗“新传统”如今更有力地参与到当代诗歌创作和评论中来,与中国古典“旧传统”一道,不断与当下交流共生、互显互持。在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语境下,我们应思考的或许不仅仅是新诗如何更有效地接续中国古典诗传统,还应吸取“五四”以来新诗融汇传统的丰富实践经验,思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怎样“与古为新”,在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建构新诗的现代性与原创性。

(摘编自杨柳《与古为新:建构现代新诗的传统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新诗派想要笼统推翻传统枷锁镣铐的同时,并未放弃与旧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
B.新诗其实是在新旧传统的不断建构中,逐渐凝定了自己的形态,并形成新旧传统的叠加。
C.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将传统拉下神坛,不再不假思索地遵从,从而摆脱传统。
D.从文化发展和延续的角度看,传统可以通过人为塑造介入当下语言和思想的构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论证了构建现代新诗要接续传统,要在继承中“与古为新”。
B.第②段引用余光中的话论证了新诗诞生30年就呈现新旧传统的叠加态势,有说服力。
C.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通过中西方的比较,论证了传统在现代阐释中获得了更多内涵。
D.末段转述李怡的话,目的是论证新诗的传统应是古为今用,外为中用,独创自己的“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坛上历次出现回望传统的潮流是因为旧诗传统给新诗作者无形的压力和诱惑。
B.传统是有其固定规则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沉淀和文化力量也是可以被人为塑造的。
C.因为旧诗传统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表达能力,因此新诗的发展应与其进行脱节和断裂。
D.所谓“与古为新”是指我们要从古典资源中寻找新诗的未来,在传统中建构新诗的原创性。
2020-07-21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拿起精巧的洛阳铲,拆开热销的文物盲盒“挖土”;社交平台上,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视频屡屡刷屏;每到节假日,“打卡”博物馆成为热潮;重大考古发现揭晓,引发全民围观……今天,我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愈加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

惊喜源于供给侧的“更新”,越来越多人专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不久前,一段水下中国舞圈粉无数。绚丽多姿的舞美光影、精美绝伦的水下舞蹈,衣袂飘飘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这个不到2分钟却收获一致好评的节目,背后饱含着各种不易:编导用精巧的构思重现《洛神赋》,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一天出水入水200次,舞者身上需要带几公斤的配重……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

惊喜也来自需求侧的“迭代”,公众逐渐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并不断提升审美素养。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对三星堆新发现的围观探讨到文创产品走俏市场,传统文化持续攀升的热度,折射的是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度。因为喜欢博物馆,有人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在镜头里穿越时间;因为热爱传统建筑,有人选择在自家小院里,用榫卯技术复原经典;因为醉心于非遗传承,有人选择拜师学艺,在非凡的技艺中感受历史魅力……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有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

(摘编自《植根文化沃土绽放创新活力》)

材料二: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

又是一年端阳至,“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近期,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欢度传统佳节。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在浙江云龙镇,10余支龙舟伴随着喜庆的锣鼓,在长山江上竞逐争先;在陕西白水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囊;在湖南益阳市,小朋友们在博物馆里全身心投入五彩绳的编织……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中国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除了参与体验端午节日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一些地方通过开展端午诗会、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形式,培植爱国情怀,培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除秽驱病的健康观,已成为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可以说,这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活动与形式,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久前,“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屈原2000多年前发出的“天问”,一些地方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一些地方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中草药香包备受欢迎;端午节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那些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意的活动,也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日益融入日常生活,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
B.打卡文物雪糕、围观探讨三星堆新发现等体现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越来越广泛。
C.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活动通过表达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以丰富节日内涵。
D.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比如圈粉无数的水下中国舞,带给人们许多的惊喜。
B.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只有让舞者演绎,才能收获热爱和尊重。
C.作为唯一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所传承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
D.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是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的一项是(     )
A.忻州市举办以“粽香茶韵·诗书问情”为主题的端午诗会,致敬传统。
B.上海市组织广大未成年学生参加“网上祭奠英烈”活动,献花留言。
C.广东省文化馆正式举办“百舸争流一节庆‘叹’非遗”端午专题展。
D.青岛市金门路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在中秋节这天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11-17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