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199853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确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诗宋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的阅读价值。
B.唐诗宋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人的例子,目的是论证唐诗宋词中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解读过度。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游艺约言》:“英雄出语多本色,辛稼轩词于是可尚。“
D.李觏《上李舍人书》:“贤人之业,莫先乎文。文者岂徒笔札章句而已,诚治物之器焉。”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为‘众芳芜秽’‘美人迟墓’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为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些评论家说,秦汉之前画真山实水是中国山水画的童年阶段,自山水画确立之后,中国山水画才真正成熟。其实这个说法也欠妥当。就艺术上而言,秦汉之前的真山实水未必就比魏晋以后的情山意水要低级。我们看一看西方绘画史就更容易明白这一点。西方的油画或水彩画中虽然没有山水画这一画种,但是有风景画、静物画,其中也有山有水,西方画对世界风景(包括山水)的描绘讲究真实,所以写实成为西方画区别于中国写意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真实反映,准确观察,西方画采用科学的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这又是西方画区别于中国画游动视点的散点透视法的一个特点。为了表现真实,西方画讲究光影和色彩的明暗显隐,这也是西方画区别于中国画线条勾勒诗意表现的又一特点。可见,用画笔描绘真实世界也是一门自成一体的艺术。

我国的山水画的发展,为什么没有沿着秦汉之前画山水的道路发展下去,而是变成后来的山水画呢?这需要从中国人的山水文化、山水情结、山水精神说起。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西方文化学者有地理环境决定论,此说未免绝对,但也不无道理。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名山大川分布广泛,山水或雄伟壮阔,或秀丽蜿蜒。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文化荦荦大端者,就有泰山、华山等五岳文化,洞庭湖、太湖等湖海文化,长江、黄河等江河文化。

从《易经》中天人合一的阐述,到《诗经》中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欣赏;从孔子乐山乐水的山水观,到庄子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从古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友谊,到欧阳修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山水诗文、山水绘画、山水音乐,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山水情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山水文化孕育了山水精神,最突出的是中国人敬畏山水、顺应自然的精神和比德于山水的君子精神。这两种精神是我国儒道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自然哲学的创立者老子,从山川河岳中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山水的体悟,深刻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的审美。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巍巍高山培养了君子的博大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滔滔江河孕育了君子的高深智慧,这种道德比附和精神体验,在后世山水画中也有充分表现。

魏晋南北朝以后,游山玩水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新风尚,自然山水逐渐成为人们独立的审美对象。士人、官宦、僧侣等常常在名山大川之间吟唱作画,参禅悟道,山水画派应运而生。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内涵丰富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和深厚的山水情结,追求形似的画山水,最终演化成追求神似的山水画。当我们思考山水画画山水之辨时,自然要回顾先贤大哲无比丰富的山水文化,不禁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山水文化而感到自豪。在新时代,我们不仅要深深植根于传统山水画土壤之中,还要充分吸收外来优秀绘画文化,融会贯通,书写中国山水画崭新的一页。

(摘编自刘化宇《山水画画山水》,《光明日报》2022114日)

材料二: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源远流长,归根结底在于心灵式构图的神韵。中国的山水画家并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来进行艺术构图,而是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对画作进行把握,这种心灵式的构图也正是其美学意义的最佳体现。这种观念的体现并不仅仅是依靠理性的分析就能够感受到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会,与画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传统的山水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别具特色、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享誉全世界。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分支之一,从隋唐时期开始,山水画的创作更强调的是意象的传达和情感的物化。山水画家强调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般朴实厚重之感,在高山流水之间作画,通过对意象的有效处理,通过精练的艺术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韵味。中国山水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产生深刻的感悟,并铭记于心,通过娴熟的水墨画技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景,实现作品形式与内容的相得益彰。在画家的心目当中,虚实变化、疏密相间、开合起伏等都是自然规律的最直接体现。对于形式的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手中的笔去感受其深刻的内涵;对于另外一方面,希望借作品的表现形式将其升华。中国历代山水画家都坚持延续着这一项美好的传统,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中国山水画在构图方面的局限性。相反,它形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构图技巧,比如说强调天地贯通而产生的三远法和散点透视法等。

在技巧的运用上,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最常用的就是三点透视的原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强调的是平远、高远和深远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散点透视法的布局原理,平远的视角就像是行人在山道上行走的情形,走马观花般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视点,在长长的画卷上面可以一览祖国的万里河山。高远的视觉感受又仿佛行人下山的情形,视点伴随着脚步进行逐一变化,即使是从山顶画到山脚,都可以合适地画出立轴长卷的效果。深远的表达效果则可以运用远近山的形状和浓淡对比,勾勒出那种立体深邃的艺术效果。将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变形和抽象的过程。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绘画艺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徐源《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理论分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赞同秦汉之前画真山实水是中国“山水画”的童年阶段的说法,因为秦汉之前的“真山实水”并没有比魏晋以后的“情山意水”低级。
B.西方画区别于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西方画对世界风景(包括山水)的描绘讲究“写实”,而中国画较为讲究“写意”。
C.西方画对世界风景的描绘采用科学的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讲究光影和色彩的明暗显隐,而中国山水画用线条勾勒表现诗意。
D.作者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名山大川分布广泛,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山水文化。
2.关于绘画中的“三远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平视的境界,打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B.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描绘了沙渚村舍、渔舟出没、丘陵长堤、岸柳塘苇的江南清旷景象,运用的是平远法。
C.《青卞隐居图》为了突出一个“隐”字,以“S”形的连续取势和重山复岭、密树深溪等景象交替组合,运用的是高远法。
D.“三远法”是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来观察景物的局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的心灵式构图,是山水画家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对画作进行把握的,并不是从形式上来进行艺术构图的。
B.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山水画,其创作风格别具特色,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C.中国历代山水画家都坚持延续借作品的表现形式将其升华的传统,形成了三远法和散点透视法等中国式构图技巧。
D.三点透视原理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所表达的意境,深远的表达效果是将处于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关于中国山水画,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08-11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严肃这个观念在我们现代文学开始发展时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当时与新文学的创造方面对抗的是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的小说。他们的态度,不论对文学还是对人生,都是消遣的。新文学是严肃的。在严肃与消遣的对立中,新文学运动开始了,尤其是新文学的创作方面。

本来在传统的文学里,“文”的地位不是很高的。文章,小道也。在宋朝还有人说作文害道,作文对道学有害,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文章至少是小道。文章里面的小说,更是小而又小了,在新文学运动开始时,对人生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对文学,也有一个新的文学观念,这观念包括文学不是专门只为消遣,茶余酒后的消遣;他们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这是一层。再者,文学并非小道,有其独立的地位。从前是不承认的,就是诗与文在文学中的地位很高,但比起道来,仍然很低。五四运动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文以载道使文成为一种无足轻重的东西,道占据主要地位。道把文压下来,所以要反对。但当时新文学运动如何表现这两个观念呢?这还得和鸳鸯蝴蝶派对比着来看。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写的多是恋爱故事,但不是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总带点把恋爱当游戏的态度。看小说的,也是茶余酒后,躺在床上看看。看到悲哀的时候,虽然也流几滴眼泪,但总不认真似的。他们的文学大部分是文言,就是用白话,也是从旧小说里抄来的,不免油腔滑调。新文学在文字方面的态度很认真,教你不能不认真地看。有的人看惯了旧的,看新的作品觉得太正经,不习惯。在内容方面,新文学注重攻击礼教,讽刺社会,挖掘中国社会的劣根性并表现出来,这些方面看出其认真的态度。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倒合乎中国小说的传统,中国小说本来是注重“奇”的。如唐朝的“传奇”,明朝的短篇集“拍案惊奇”。“奇”就是不正经,小说就要“奇”。我们幼时,看小说还叫“看闲书”。小说自身就以不正经自居。明朝虽有《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名称上似乎注重社会的作用。但这三种书被选出编成《今古奇观》,足见仍然也是以“奇”为主。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就在于满足好奇的趣味,所以能收获许多读者。新文学却不要“奇”。“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大。新文学要正,要正视生活。反礼教,反封建,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他们在写作上是写实的,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里面虽然运用了象征意义,但用了写实笔法来写,这种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直到后来,社会比较安定些,知识阶级的生活也安定下来,于是严肃的态度改变了,产生了言志载道的问题。

新文学初期反对载道,这时候便有人提倡言志。所谓言志,其实是玩世不恭,追求趣味。趣味只是个人的好恶,这也是环境的反映,当时政治上还混乱,这种态度是躲避。他们喝酒,喝茶谈窄而又窄的身边琐事。当时许多人如此,连我也在内,但这种情形存在的时间很短,从言志转到了幽默。为幽默而幽默,一面要说话,一面却要没有意义,这也是一种极端。生活的道路,越走越窄,一切都没有意义,变成耍贫嘴,说俏皮话,这明明白白回到了消遣。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反封建、反帝更是迫切。于是文学运动又回到严肃。现在更是严肃的时期。新文学开始时反对文以载道,但反对的是载封建的道。到现在快三十年了,看看大部分作品其实还是在载道,只是载的是新的道罢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间虽有许多变迁,但文学大部分时间是工具,努力达成它的使命和责任,与社会的别的方面是联系着的。

一九四七年五月五日

(摘编自朱自清《文学的严肃性》)

材料二:

文学的严肃性,首先在于文学的真诚性。一位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可能不会对严肃与不严肃做太多的考虑,或者根本就不必去考虑,但他对自己创作所持的态度真诚与否是清清楚楚的,同样,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也能够体会和感觉到这一点。艺术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下的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是否具有自身内在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作为人学的文学基本生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民歌俚曲未必不严肃,奉命之作甚至圣人或官人所言未必真严肃。《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之所以“是千古不朽高耸于世界文学巅峰”的文学名著,不是因为它们是那个时代“俗得不能再俗的文学样式”,而是它们以真正的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体现出对那个时代的人的命运的关注和作家本人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无论是国风、唐诗、宋词、元曲,还是四大古典小说,它们之所以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是官方册封,也不是圣人训定,更不是因通俗而流行的,为当时民众一时所喜好,而是因为它们深蕴着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正是这些使它们真正成为文学史上的座座丰碑。

文学的严肃性,还在于其艺术的严肃性。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有艺术自身内在的规定性和规范性的。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必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审美活动,不存在完全的个人创作,创作者必须对艺术负责,对社会负责,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艺术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绝不是粗制滥造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忸怩作态,更不是在商业利润驱动下的粗陋不堪的生物自然主义的描写。

(摘编自宁秀丽、赵庆国《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里,文被道压制,新文学要提高文的地位,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此后,文的地位超过了道。
B.新文学作品其实大部分还是载道的,只不过载的是新的道,这跟中国现实的严峻性以及新文学的使命和责任有关。
C.崇尚“奇”是中国小说的传统,这一特点从唐代的传奇、志怪小说,明代的“拍案惊奇”等小说都可看出。
D.文学的严肃性既体现在文学的真诚性,也体现在艺术的严肃性;但凡虚情假意、粗制滥造的文学均非“严肃”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是否属于严肃文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创作的形式或创作的人物来确定,也不能只依据官方的观点或一时流行的作品来判断。
B.新文学主张反礼教,反封建,挖掘社会病根,正视社会国家人生,这是其严肃性的表现,反映在具体作品上是运用写实笔法进行创作。
C.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在文字表达上仍大部分沿用文言,即便用白话,也难摆脱旧小说的痕迹,显得油腔滑调。正因此,它不属于严肃文学。
D.社会、政治等环境的变化对作家文学创作态度会产生影响,诸如“载道”“言志”“幽默”等不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
3.下列言论摘自《延河(下半月)》(2021年第9期)刊发的“严肃文学还有没有现实需求”专题笔谈中部分作家的发言,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需要严肃的文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严肃文学,主要看它是不是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是否给读者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生活、认知世界的精神容量。”(俞胜)
B.“文学是严肃的,但传播方式可以是普及化的,建议传统期刊和出版社也能设立专业的市场推广部门,让好的作品能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张炜炜)
C.“严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内容的拓宽与文学形式的探索是相辅相成的,严肃文学宣示了文学形式的边界,而形式只是促成文学虚构性的方式。”(陈陈相因)
D.“好的文艺作品,既能当作精神食粮,也能改变阅读者的命运,更能让野蛮者走向文明,这,也许就是严肃文学之所以存在且永不落幕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扎西才让)
4.材料一阐述“文学的严肃性”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游戏”文学等大行其道,文学的娱乐功能在放大,严肃文学已经逐渐小众化、边缘化。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严肃文学的存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11-27更新 | 1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民文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而且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的知识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实际上,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如果井田制被破坏,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并且无事可干的人就是游民。
B.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以务农以外其他事情谋生的老百姓都是游民,因此为了赢得社会认同,老百姓只能选择务农。
C.历朝历代对游民的判断标准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涵盖的范围就比前代要狭窄一些。
D.清代统治者眼中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危害一方,为官方所不容,更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游”是他们最重要的特点。
B.游民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
C.尽管具体原因不同,但宋元两代都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到游民的队伍中,并从事起了通俗文学的创作。
D.天地会和义和团的例子证明,通俗文学作品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并且可以指导得非常出色。
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民与游民不是同一概念,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但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
B.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C.因为江湖艺人创作出了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所以要了解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就一定要阅读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
D.宋代和宋代以后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对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6-11-18更新 | 1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