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9 题号:199883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语言经济学的由来,学界都普遍认为源于马尔沙克。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特性,遗憾的是他没有做出深入分析。而后许多经济学者借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把语言引入经济活动中来,探讨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势能。国内的研究始于21世纪,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研究的理论成果,但是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到底什么是语言经济学?它的范式和本体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不过,学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问题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

对于语言本身产生、演变规律的研究,见诸语言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的文献相对较多,尤以语言学为主。语言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语言的内部要素(语音、词汇、语言)进行,特别强调遵循语言自身规律,把一切不属于它们研究对象的东西排除在外。而语言经济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语言作为研究素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语言的形成、发展、传播、更新和消亡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人们的经济理性选择在此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语言经济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或借鉴。例如,借助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的均衡和最大化思想来探究复杂语言系统的生成演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常规性,并探讨语用行为中言语资源配置的均衡和优化问题。

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产生、演变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可以归结为语言的作用或考者语言的经济势能,这也是语言经济学的时髦话题,目前这一方面的理论相对成熟。比如布里克利和艾米陈利用儿童移民的数据探讨了语言能力与工资收入分配的关系,格林测算出英语的强势地位可以帮助英国在欧洲获得较高收益。再比如拉齐尔、切尔以及德·斯旺关于语言趋同理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的研究,是为国家的语言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的;奇斯维克等提出语言的人力资本性质,是为一些移民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提供支持的,美国的GRE、英国的雅思考试等就是受这些理论的影响。围绕着语言的学习、培训和信息化处理等形成的语言产业,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组织结构及其对经济的贡献度等等,都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语言经济学发展至今不过50多年,作为一个迅速拓展的研究领地,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现有的研究零散而杂乱。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甚至在有些学者看来,前者都不属于真正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可以预见,在以后的研究中,语言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于语言经济学的认识分歧还将长期存在,毕竟语言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差太远。即使在经济学的框架内研究语言也会因经济理论的不同而产生迥然不同的结论,因为经济学囊括了太多的学派与内容。不过,语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或许将会是语言经济学作为新兴领域最能彰显活力之处。

(摘编自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导论》)

材料二:

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它强调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语言,这为我们研究新词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言语活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定式,即言语的内部始终有一种力量——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人们总是在寻求更多、更新、更明确的语言单位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这个活动中,人要消耗体力、时间、精力,所以人们在不断寻求能够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词汇。这就是法国语言学家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如:‘拼养’孩子让人欢喜让人忧。新词语拼养就适应了简洁、省时、省力的经济学原则,时下在年轻的父母中得以迅速流行。再如:美国选民对恶炒‘中国话题’不感冒。这里的时髦词语中国话题是指西方国家对崛起的中国是否对世界构成威胁的议论,其中隐含的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在大选前利用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而引起的一系列话题。

新闻新词语在展示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手段如电视新闻、书籍、广播等传播着大量的新词语,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开拓了人们的思考空间和鉴赏能力,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生活热情。新词语传播的新的价值观念,使精英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改变明天的经济生活。现如今,大量流行的缩写新词语以其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适应了讲究速度和效率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摘编自潘锐《新词语的语言经济学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西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借鉴,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B.相比而言,语言经济学对语言经济势能的研究更感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C.以少量的符号表达了尽可能多信息的缩写新词语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语言经济原则相一致,都讲究速度和效率。
D.“中国话题”是有些发达国家的某些政客利用媒体炒作出来的新词语,并没有体现马尔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学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尔沙克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后世学者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本体论基础已经形成共识。
B.布里克利、格林以及拉齐尔、切尔等人的研究都是围绕语言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展开,可以为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制订提供帮助。
C.言语活动中人精神上的惰性决定了人们总是在寻求既省力又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想法,新词语就顺应了人的这一需求。
D.语言经济学发展至今迅速拓展,已经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语言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流行语的语义结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B.“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服务研究
C.商务广告的语体特征及翻译策略研究D.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语言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源条件联系在—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

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

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材料二: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应被彼此确保不受网络威胁和面临危险、危害和损失,同时也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和网络空间各利益攸关方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合作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合作共赢是网络时代人类命运相依存的一体化要求,也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进化结果。

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孤立行为体的聚合,而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两种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区别,即求同与求和的区别,这也是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摘编自蔡翠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作为全球性和地方性交的新领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使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重要的权力资源。
B.只要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所谓的“数字鸿沟”就能弥合。
C.为促使互联网更好地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全面协同安全成为安全保障的第一要务。
D.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秩序可以让全人类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共同享有新机遇带来的收益。
B.《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充分尊重各国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参与构建网络秩序,为实现互联网共治提供了新思路。
C.按卡尔·多伊奇的观点,平等基础上的价值共识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提,也是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
D.社会虽希望求同但更注重个人目的,即使结合也是行为体简单的聚合,其实质仍分离,因此网络空间治理观念要转变。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提出,过去我们更多的从技术角度讲安全,而今天的安全不能单纯的依靠技术,如今靠的是协同和合作。
B.在东南亚,中国与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合作,助力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C.中国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即便存在着众多矛盾,也不回避共同利益,倡导采取包容、开放、共赢的思维来聚同化异。
D.斐迪南·滕尼斯指出,共同体要么是村庄等自然联合体,要么是如家族等具有血缘关系的联合体或者朋友等关系等思想联合体。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对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这也同样可以体现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2022-12-18更新 | 3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围棋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娱乐雅戏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刘熙载《艺概》言,艺者,道之形也。中国古代传统将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下之器的,被认为是的感性显现方式。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氛围下,与中国文化在围棋中有生动的体现。

在古代绘画中出现的围棋,往往在围棋之外,还有着多方面的文化寓意。

宋元时期山水画发展勃兴,围棋成为古代文人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一种新的图像范式逐渐形成。现存宋佚名绘《山居对弈图》,画作通过大片的留白与云雾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惟恍惟惚的朦胧自然境界,而偏于一角屋宇中对弈的二人,似乎正是古代文人理想境界的一种象征。通过静止的空间,画作让时间意识淡化,二人远离尘嚣、闲静幽对,体现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观者神思打通古今,由此而畅神,乃至逍遥物外、物我两忘,以达到无知、忘知、无忧、忘忧的境界,而忘忧作为围棋的别称,也正体现出文人冲淡闲远的趣味追求。

清代绘画中的弈棋女性形象,既是文人士大夫对理想女性的想象,也寄托了他们的文化理想和文化诉求。随着西学东渐,西洋绘画技法受到宫廷文人画师的崇尚。清康乾时期焦秉贞绘《桐荫对弈图》,画师笔下的庭院在焦点透视法的描绘中进一步彰显环境的幽深,而对弈场景的设置,进一步烘托出一种闲静之美。同时,通过对此类画作的细节考察,可以发现,作为传统的绘画类型,源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的文人以女性自比的传统,在明清仕女画中如何演变。明清时期仕女画中的女性,已非真实女性,而成为一种男性模式化的偶像。正如有学者指出,清代的仕女画负担着男性或载道言情的诉求,画中的女性往往在观画者看来是一种自我投射,文人士大夫借此抒发自己骥遇伯乐”“玉在匮中求善价的殷切期望。

绘画中的围棋,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围棋文化所蕴含的文人趣味,是一种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

(桐荫对弈图 焦秉贞/绘)

(摘编自陈术合、奚沛翀《画中纹枰有深意——古代绘画中围棋的文化含义》)

材料二: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至北宋,宋徽宗有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于是又被称为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则多了烂柯之名。实际上坐隐、手谈、忘忧、烂柯所用的典故均是两晋时期的言谈作品,这从侧面说明,围棋在那个时期已经登堂入室,在理论上、地位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门高士中广为流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这不能说是巧合。在这一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围棋的故事的发生发展,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产物。

围棋被称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的隐者风范。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正是一位隐者。玄学包含着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实际上就是道不可道,只可暗示。不闻之闻,不见之见,不言之言,这就是道家哲学的表现方式,就如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样,因为真意自在心中,无需言出。这就是魏晋的名士风度,不言自言。围棋,在魏晋名士的心目中,是一种哲学活动、悟道活动,对弈折射出他们的生命哲学,也表现着他们形而上学的苦涩悲凉的思索。

佛家讲顿悟,围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围棋于是成为佛门弟子的爱好。手谈二字,就是高僧支道林命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此道高手,下棋讲究美感,是个求道派,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这堪与日本现代美学棋士大竹英雄相媲美了。棋理禅理相通,境界达到高妙之时,二者是互通的。

儒家则把围棋看成是小艺。《论语·阳货》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宋儒们的解释是圣人非教人博弈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孟子更是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当作是不孝之一。在儒家眼里,围棋不值得提倡。儒家所谈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不包括弈。

进入北宋时期,儒者大多不像前人那么严肃,对待围棋就温和了许多,比如那个一本正经的拗相公王安石,每与人对局,未尝致思,随手疾应。觉其势将败,便敛之,谓人曰:‘本图适性忘虑,反苦思劳神,不如且已。’这就是将围棋当作一种适情游戏了,只要不为其所惑,玩玩无所谓。苏轼有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道出了围棋的奥妙所在。

围棋是文人雅士的玩物,在文人的意象中,是和云雨、疏帘、青山、绿水、书画、琴箫等等连成一体,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而不是流于贩夫走卒之徒,构成市井图。

(摘编自汉高周《围棋的文化精神》)

1.对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时期围棋成为山水画中的重要元素,《山居对弈图》折射出文人冲淡闲远的旨趣。
B.焦秉贞的《桐荫对弈图》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也有对西洋绘画技法的借鉴运用。
C.佛门弟子之所以偏好围棋,是因为棋理佛理相通,借助围棋感觉方能达成佛家的顿悟。
D.对围棋的态度,儒家既与道家、佛家不同,儒家内部不同时期的儒学人物也不尽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用“以道统艺,由艺臻道”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文化“道”与“艺”的关系。
B.清代文人观赏仕女画时往往自我投射,借此抒发自己“玉在匮中求善价”的殷切期望。
C.名门高士中围棋广为流传与当时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创立、佛教兴盛的哲学背景有关。
D.围棋是历代文人都尊崇的娱乐雅戏,它和其它意象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水墨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围棋“适情”观点的一项是(     
A.归山终未遂,折桂复何时。且共江人约,松山雪夜棋。(寇准《闲夜围棋作》)
B.莫将戏事拢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王安石《棋》)
C.随缘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千古英雄一抔土,不如欢笑有便宜。(唐伯虎《避事》)
D.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曹雪芹《红楼梦》)
4.材料二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击败围棋大师李世石、柯洁,有人据此认为围棋作为精神体操对于日常生活已经没有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2022-01-28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魔幻本是创作的手法,反映现实是其目的。但是,魔幻的手法常常渗透到故事情节之中与现实搅在一起,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所以,“魔幻现实主义”不能完全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而应看作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印第安人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东方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卡夫卡和福克纳的现代派文学。简而言之,它在继承印第安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东西方的古典神话、某些创作方法。以及西方现代派的异化、荒诞、梦魇等手法,借以反映或影射拉丁美洲的现实,以达到对社会事态的揶揄、谴责、揭露、讽刺和抨击的目的。

(摘编自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

材料二:

加西亚·马尔克斯对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的强烈刺激与深刻影响,已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马尔克新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

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这块神秘的雪域高原不仅有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而且还蕴藏着丰厚且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因此,扎西达娃们一接触到马尔克斯,就天然地产生了顿悟与共鸣,并找到了表现这种自然和文化的手段。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于是韩少功力图重新拾起散落于边荒的远古楚文化的断瓦残壁,贾平凹通过商州表现厚重秦汉文明孕育下的关中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张力,莫言在高密东北乡上构筑他的家族史和他心中的民间英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逐渐由热烈归于平静。中国学者和作家开始冷静地回顾与反思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过往,反省自身简单盲从和机械模仿的失误,由此,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

(摘编自富胜利、杨建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材料三: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诗人与先驱诗人的关系,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每个诗人都害怕已经没有合适的工作剩给他干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贾平凹说:“不管你受到老庄的,还是马尔克斯的,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最终都要化为自己的东西,构筑自己的意象。”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莫言的《生死疲劳》中“六道轮回”的故事营构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又有现代生活底蕴;既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技法的演绎,又有东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生活的气息,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莫言认为,当今汉语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趋同化”。一些批评家也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些说法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规避以马尔克斯作品为“临摹”对象的“临帖式”写作,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如果魔幻书写缺乏历史、现实、文化的有力支撑,让形式技法喧宾夺主,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当代文学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学不可能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学需要“不设防”,作家的视野需要“全打开”。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魔幻现实主义是运用魔幻的手法,使作品带有浓厚的虚幻色彩,借以反映或影射现实生活的一种创作手法。
B.随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高潮的消退,中国作家回归冷静并反省自身,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C.诗人在学习和借鉴先驱诗人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
D.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应做到“和而不同”,既要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要保持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传入,我国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就不会产生。
B.莫言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纳入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从而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C.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明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
D.只注重文学的形式技法而忽视精神内涵,脱离历史、现实与文化,魔幻写作必将陷入困境。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A.《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B.《促织》中,成名之子化作蟋蟀,为全家带来荣华富贵。
C.《白鹿原》中,灵兽白鹿跑过的地方就会成为风水宝地。
D.《尘埃落定》中,喇嘛用一碗有魔力的水治好傻子的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
5.美国比较文学家约瑟夫·T·肖认为:“各种影响的种子都可能降落,然而只有那些落在条件具备的土地上的种子才能够发芽,每一粒种子又将受到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以此分析马尔克斯再现代中国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原因。
2022-02-07更新 | 2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