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自然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1 题号:199907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空间实验室开展的众多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探测、空间环境监测、对地观测及地球科学研究以及新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其中一项叫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项目

说到桥,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交通道路的桥梁结构,比如独木桥、石拱桥、钢筋混凝土桥、斜拉桥等等,这些桥都是由质地坚硬的固体结构材料搭建而成的。

那么,你是否见过一种桥是由水或者液体做成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你在洗手的时候,指间的小液柱就是液桥。

液桥其实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交通运输的桥梁,而是在固体间的小液柱。之所以被称为液桥,是因为字有连接两地的含义,液桥就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所以,你若想站在液桥上看风景,那是不可以的!

我们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在沙滩上,如果用手捏一把干燥的细沙,松手还是散沙;但是如果在沙子中掺一点水,就可以捏出各种形状的沙团。这是因为干燥的散沙加入水后,水在细微的沙子颗粒之间形成了液桥,使得散沙能聚集起来。我们用写字的毛笔,蘸了墨水后能形成一个笔锋,也是因为在笔毫间形成了液桥。仔细观察,生活中液桥的例子还有很多。

也许你觉得这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不足为奇,但其实,液桥是太空微重力流体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电视机中,大家可以看到:王亚平用水搭起一座。与之对比,在地面上我们做的液体桥,可以说十分微小。但是到了天宫空间站,王亚平手中的这座液体桥,可谓是雄伟壮观,巨大无比。

事实上,当我们在洗手时、当我们手沾有糖水时,我们手指尖的小液柱就是这一次实验的液桥。专家介绍: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我们发现:陆地上的液滴,到了天宫,就可以形成液球。这是因为,地球引力消失后,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我们都知道,液体界面间存在着表面张力,这种表面张力让液体表面如同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种虚拟的薄膜,使得液体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不会垮塌

但是,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影响,表面张力很弱。因此,地面上的液桥通常长度很小,只有2~5mm。一旦大于5mm液桥的表面张力将小于重力而被破坏掉。但是在天宫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液体处于漂浮状态,便可以形成尺寸较大的液桥。

(摘编自网易《液桥实验是什么原理?水的张力在微重力下更明显了!》)

材料二:

我们都知道杯子满了以后水会沿着杯壁往下流,这是很自然的事,但细心的你也许同样也能发现,在杯子将满未满的时刻,水平面会一点一点地升高,在高过玻璃杯沿的时候,水仍未落下,水的表面却像胀起的气球一样,随着水的一点点增加,慢慢地变得丰盈起来,在高过杯沿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像承受不住似的,哗啦一下流下杯壁。这时候你再仔细回想水将落未落时的状态,水面像紧紧缚着一层水膜,拉着水不让它流下去,是的,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这种表面张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知道,水的内部其实是由无数的水分子组成的,它们有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那就是相吸和相斥,它们处在时时刻刻的运动中,当周围的温度高时,它们的运动就快,温度低一些,运动就相对慢;挨得太近了,它们就把对方挤开,离得远了,它们又反过来紧紧牵着手。但水面表层的分子们动得太活泼,许多都跃出了水面,这就使得水面表层的水分子要比水里其他部位的数量要少,这么一来,平衡就打破了,因为少,分子隔着很远,它们争先恐后地拉着对方,形成一种往里挤的力,里面的水越来越多,它们拉得越来越吃力,这个时候突破了临界点,水面再也支持不了了,这就使水哗啦一下地流了出来。

表面张力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雨后荷叶上滚动不去的水珠;清晨草叶上凝聚的露珠;水龙头下将滴未滴的水珠;夏天可以看见水黾在水面一跳一跳地滑行;小时候喜欢买泡泡水,一吹就会飞出一大串七彩的泡泡;当把针等重量轻的东西轻轻掷落水面时,会发现它们会长时间浮在水面,用手轻轻一推,就很快地沉下去了;两块干燥的玻璃叠在一起很容易分开,但是如果在玻璃之间加一些水,这时候你再试图去将它们分开,就不那么容易了。怎么样,是不是发现表面张力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摘编自熊文丹《说说水的表面张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空间站中,因为处于微重力环境下,人们可以用水连接两个固体,连接成的这个“液体桥”瞬间就可以形成液球。
B.液体表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由表面张力构成的,它能维持液体的表面形貌,其特点是有弹性,很薄弱,受重力影响。
C.影响“液桥”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地球引力、两个固体间的距离长短等因素,“液桥”大小与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成正比。
D.在地球重力环境下,人们通常是无法在两个距离大于5mm的固体间建造一座“液桥”的,因为重力大于表面张力而将其破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液桥”现象的产生及其原理,凸显其科普性。
B.一根重量很轻的针能长时间浮在水面,是因为针本身的重力很小,不足以对抗水的表面张力,重力突减时针则会下沉。
C.材料二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话题,结尾段又列举许多现象,更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对表面张力的关注和思考。
D.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如“紧紧牵着手”“太活泼”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说明对象易被感知理解。
3.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的原理。
【知识点】 科普-自然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3.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10-27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向水面,水的颜色之多变是我们喜爱水的一个原因,但大多数人只是喜欢欣赏这些丰富的色彩,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在夜间,将一杯水放在你的面前,然后关掉所有的灯,于是这杯水随着房间中的一切消失了。水的颜色变成了黑色。等灯光再次照亮房间,比较一下杯中的水与浴缸中的水的颜色,事情就变得更加有趣了。假如你的浴缸是纯白色的,试着在它内部注入几厘米深的水,然后朝里面看去。你会发现它看起来完全无色透明,与杯中的水没什么两样。接着继续往浴缸中注水,直到它明显变深。看向现在稍深的水,你能发现水有一丝发蓝吗?

纯净的水没有颜色,但它会吸收一些颜色。当白色的光照进水中,有一些被反射了,还有一些被水分子吸收。进入水中的白光由七色光组成,这些色彩并不会被均匀吸收。红色光、橙色光以及黄色光要比蓝色光更多地被水吸收。

从浴缸到泳池,随着水体的尺寸越来越大,光线要透过的水量也随之增加,于是更多红色到黄色波段的光被吸收,所以我们觉得泳池是浅蓝色的,尽管池底的颜色是白色。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在水中穿过最远距离而不被吸收的颜色:蓝绿色光。

接下来思考水下有什么。假如你身处一片白色海滩,最浅处的水看起来会是白色的,但在不远处,水会呈现极浅的蓝色,再远处蓝色会加深一些。随着你的目光从岸边向远处移动,颜色会继续加深,直到明亮的白沙完全不再影响水的颜色。

在金色沙子或卵石覆盖的海滩上,你会看到相同的效应,但是颜色会接近蓝绿色或绿松石色。随着水深的增加,颜色会从最浅转为最深。海水越深,蓝色就越多,但在较浅的水中,海床的颜色混入得更多。

在晴好的一天,几朵零散的预示好天气的积云从天空中掠过,这些云像绵羊一样蓬松,你因此有很大机会能目睹天空对水的颜色的影响。注意与云彩投下影子的水面相比,在明媚阳光照耀下的水看起来更接近蓝色。这种效应非常明显,以至于很多人看到水上的云影都误以为是水下发生了大事。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定是水深突然发生了改变或者突然出现了一大群鱼,但如果有耐心,你能看到这些颜色更深、不那么蓝的水面随着云彩向前行进。

所有你在野外看到的水中都含有一些粒子,即便是在看起来原始纯净的水源以及最有荒野特色的湖泊里,其水中和水面上都有着上百万的微小杂质。藻类、细菌、粉尘、花粉还有其他物质都会出现,并且为湖水增添颜色,有时这不太明显,偶尔则相当显著。

记得最近一次乘坐飞机,飞机从希思罗机场起飞后不久,机身微侧,我向窗外看去。在机翼之下,与其他的湖不同,其中的一面呈现出明亮的绿色,这让我印象深刻。亮绿色的湖离附近的农场最近,这解释了它不寻常的颜色。

当湖泊或池塘的静水出现科学家所说的“富营养化”时,意味着其中的营养物质太过丰富,打乱了它微妙脆弱的生态系统。藻类生长需要三种东西:水、阳光和营养,如果这三者都达到它适宜的量,那么它便会发生水华,并彻底改变水的颜色。

我们看到的颜色有时还会受到水面上的东西的影响。水面上的油、灰尘以及很多其他临时访客都会以一种不受欢迎的方式改变水,但有一种常客——泡沫,却十分美丽。泡沫会为在强风或破碎波之下快速流动的河水和海水添上颜色。

泡沫是空气被水包住后产生的微小空气囊。当光线照在它们上面,它会碰到很多大小不同的球体。光线从这些大小各异的“球”上反射回来,每种大小的球体都会反射出一种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的颜色同时进入我们眼中,合在一起因而显现为白色。当粉末足够精细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节选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进水中的白光虽然会被水分子全部吸收,但是吸收并不均匀,与红、橙、黄色光相比,蓝色光最不容易被吸收。
B.白色海滩最浅处的水呈白色,金色沙子或卵石覆盖的海滩最浅处的水接近蓝绿色或绿松石色,是受到海床颜色的影响。
C.在同一片水域,受天空的影响,明媚阳光照映下的水更接近蓝色,而被云彩投影的水的颜色显得更深,蓝色更淡。
D.如果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剩打破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再加上适宜的阳光,导致藻类物质恣意生长,就会产生水华现象,从而改变水的颜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很少有人去思考水颜色多变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光线、水下物质、天空、水面上物质四个影响水的颜色的因素。
B.泡沫会反射光线形成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看到的在强风或破碎波之下快速流动的河水和海水上的泡沫是五颜六色的。
C.“几朵零散的预示好天气的积云从天空中掠过,这些云像绵羊一样蓬松”等描写性语言,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D.在沱江边欣赏水色时,如果我们过滤掉光线、水下物质、天空颜色等所有影响水的颜色的因素,水的颜色就会呈白色。
3.水的颜色和光线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2-18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主科技创新 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家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I”号。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浅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创了人类检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0年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年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发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2013年,“蛟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取得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2016年5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美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同,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审500米。“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取材于崔维成、王海磐、刘涛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蛟龙”潜水世界关注

近日,“蛟龙“号首次下潜到水下4000多米的深处,这个数字在人类深海潜水史上并不罕见,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都曾达到这个深度,但中国的大步追赶让这一领域的领先者感到紧张。

美国某网站称,“深海是中国的下一个边界”,并认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的深海试水意味着美国在深海勘探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超越。《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次下潜是“中国在一场关系重大的科技竞赛中达到的最新里程碑”。该报还评论,大洋深处的这场竞赛具有堪比太空探索的商业、科学和军事意义,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国目前也是世界大国之一,只有它和美国、俄罗斯、印度具有载人航天能力。

英国媒体对“蛟龙”号也作了详细报道,说如果“蛟龙”号一两年内下潜7000米成功、将超越日本的“深海”号深潜器和俄罗斯的“和平”号深潜器。“中国的‘蛟龙’号将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把人类带到6500米深海的潜水器之一”,英国某报评论说。该报还认为,“蛟龙”号代表中国“打响了征服海洋的战斗”,尽管它目前的任务仅限于纯科学领域,但是中国政府希望“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能力使中国处于领先的优势地位,对深海的大量金属矿藏进行合理利用。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在一场美国一直保持优势的技术竞争中,深海开发计划将成为“中国的金字塔”。文章还说,有军事专家认为这样的潜水器可以切断海底通信电缆,回收海底的外国武器,或者用于修理和营救潜艇.


材料三

“彩虹鱼”:中国深潜新利器

国际上对海洋的深度区间是这样划分的:3500米至6500米为深海,6500米之11000米为深渊。要使中国在深潜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须尽快研制出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蛟龙”号研制的基础上,“彩虹鱼”号向11000米深渊极限发起了挑战。

根据“彩虹鱼”项目总体设计,探秘深渊将是协同作业:以“彩虹鱼”号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配备1台无人潜水器,3台着陆器和1艘4800吨级的科考母船“张骞”号。这些科学设备共同构成全国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凭借这一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对全球26条6500米以下的深渊海沟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获取珍贵的深渊资源样本,建立深海生物DNA数据库,从而带动深渊生命科学、深渊地址与资源科学研究的开展。

然而,探索万米以下的海底世界绝非易事。试想一下,下潜深度达到11000米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放在沟底,峰顶都不会露出水面。那里的海水寒冷刺骨,黑暗无边无际,还要承受约1000个大气压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足以摧毁大客部分科考设备。因此,“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正在研制的“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望成为国际上首个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与7000米级的“蛟龙”号相比,万米级“彩虹鱼”号再外形设计、 制造材料、 设备抗压能力、 电力系统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根据设计方案,与胖鲨鱼外形的“蛟龙”号在海里垂直下潜不同,“彩虹鱼”号呈瘦长的鱼雷状外形,在海里将采取45度倾斜下潜的方式。由于抗压能力要求高,“彩虹鱼”号载人舱的制造材料也与“蛟龙”号不同,需要使用优于目前常用的高强度钛合金的新型材料——马氏体镍钢。在稳定翼、舾装系统、声学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彩虹鱼”号均需提升相应的耐压性能。在电力系统方面,“彩虹鱼”号正在研制寿命更长、 动力更大的锂电子电池。

2015年9月,“彩虹鱼”号万米级五仁潜水器和着陆器在南海海域完成海试,最大潜深为4328米,标志着我国探秘“万米深渊”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按照设想,2016年,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将利用新的科考母船去冲击马里亚纳海沟;2018年,完成载人潜水器的研制;2019年,力争让中国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研究。                       

万米级深渊科技流动实验室建成后,将具备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没有的万米深渊作业功能,能够填补我国在深渊科技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空白,提升我国开展大洋深海交叉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占领世界深渊科技研发的制高点。

(取材于张欣、张建松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蛟龙”号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我国跻身世界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少数国家之列
B.使我国首次获取了7000米深海的动物影像和样本
C.使我国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
D.使我国深海潜水器研发能力和水平全面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2.2.根据“材料一”, 相比“新阿尔文”号,下列属于“蛟龙”号独有能力的一项是
A.长时间水下工作B.悬停作业
C.自动驾驶D.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
3.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国外媒体关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人能力B.科技竞争力C.下潜深度D.深潜意图。
4.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蛟龙”号首次下潜到4000多米的时间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B.2010年C.2011年D.2012年
5.5.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迅猛:“迅”字书写的第一笔是“⺄”
B.载人:“载”读作zài。
C.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点儿。
D.堪比:难以与……相比
6.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有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向海洋深渊区开展科学考察
B.是全海深“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
C.需要克服压力巨大、深海低温和深海供氧等难题
D.目前尚未完成研制
7.7.根据材料三,与“蛟龙”号相比,不属于“彩虹鱼”号载人潜水器特点的一项是
A.外形呈瘦长的鱼雷状B.垂直下潜
C.使用新型材料D.抗压能力更强
8.8.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2019-01-30更新 | 3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