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7 题号:199927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火热的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这款AI语言模型,让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订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易如反掌。

ChatGPT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Chinmay Hegde认为,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某些工作——这些工作有被AI代替的风险。

以新闻媒体为例,卫报早在2020年就让ChatGPT软件撰写了一篇文章——结果喜忧参半。“复制编辑当然是它非常擅长的事情。总结一下,使文章简洁明了,这确实做得很好,”Hegde说,“但一个主要缺点是该工具无法有效地进行事实核查。”

在教育领域,《纽约邮报》则指出,教授和教师可能被人工智能课程取代。英国牛津互联网研究所的学者Sandra Wachte担心,如果学生们开始使用ChatGPT,这不仅是“外包”了他们的论文写作,还会“外包”他们的思维。

AI面试、AI聊天、AI绘画……随着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作为工具在工作生活中高效应用,难道面试官、作家、设计师……就要失业了吗?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态度看待这种技术革新?

——选自央广网《火爆全网的ChatGPT到底是个啥?》

材料二: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的废话”。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实话说,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真正的创造。一些大学课后作业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给大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以后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有新意?能用机器完成的作业,一定不是好作业。年度总结、月报、周报中的套话,可以轻松交给人工智能完成,这也说明一些占据员工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只是重复性消耗。

换言之,未来检验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实效的标准,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迟早能够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如果这一判断最终成为现实,那恰恰说明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而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随着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指挥机器的是人,人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让机器当好“秘书”,在科学与文化领域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

——选自王钟的《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颠覆许多行业,新闻、高等教育、图形和软件设计等行业的工作有被AI代替的风险。
B.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可见它是有自主意识的。
C.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所以人们更喜欢用人工智能来创造诗歌。
D.人工智能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因而会“不懂装懂”或者输出一些错误答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这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能与人类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撰写邮件、论文、脚本等。
B.未来检验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实效的标准,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一些可取代的工作只是重复性消耗。
C.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技术与观念的创新,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
D.创造者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激发灵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说明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并非一无是处。
3.下列活动中,最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一项是(       
A.旅行爱好者思考、拟定假期旅游路线
B.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应当如何与人沟通
C.硕士研究生阶段查文献,写文献综述
D.程序员在检查问题程序中的代码漏洞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以下现象的看法。

“目前,已有学校或教育机构针对ChatGPT可能在教育中带来的连锁反应,给出了明确回应。国外已有多所公立学校宣布禁用ChatGPT,多家科学期刊也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合著者。国内亦有多家期刊机构发布声明,提出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例如:ChatGPT)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或建议对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情况予以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传统政治哲学里,围绕人民为什么会服从君主统治的问题,形成了两种答案,一是人民悦服于圣王的道德品质和超群才能,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的圣王,即悦服于“德”;一是人民屈服于君主的暴力统治,如对桀、纣等暴君以及霸主型诸侯的臣服,即屈服于“力”。可见,在现实政治中,德、力都是推行政治意志、实现统治所依赖的资源或工具。依赖“德”还是依赖“力”来进行政治统治,是王霸之辩最初要回应的问题。

孔子力主依赖“德”来进行政治统治,并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中,有基于德性的“德礼之治”与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的分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王霸”之分,但其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则影响了儒家在政治权力运行方式上的基本立场。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提出的王霸之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将王、霸对举,并将其中所蕴含的治理或者统治方式上的对峙明确地呈现出来。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的阐述里,他先说“霸必有大国”,“大国”显然对于君主是有吸引力的;但他接着又说,像汤、周文王这样的圣王所领导的国家刚开始都是“小国”,但是他们推行王道,后来都成为人们敬仰的“圣王”,他们所领导的“国”也成了天下之共主,对于君主来说,汤与文王的成就可能更具有吸引力。这样,孟子列举了两种获得政治成就的可能性,一是推行霸道迅速成为“大国”,二是推行王道收服天下人心并最终“王天下”。孟子主张推行王道,对于现实中的“大国霸道”不以为然。

孟子之后,荀子进一步扩大了王霸之辩。荀子在王霸对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政治统治上王道、霸道、亡(危)道的三分法。荀子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荀子·王霸》)在荀子看来,王道政治依靠的是德义,德义能促使君主隆礼重贤;霸道政治依靠的是诚信,诚信使得君主重法爱民;亡(危)道政治凭借的则是权谋,权谋则使得君主好利多诈。

虽然荀子提出政治统治上的“三分”,但其核心内容还在于王霸之辩,完全符合道义是王道,部分符合道义是霸道,彻底丧失道义就要丧失其统治的合理性。就此而言,荀子所讨论的王霸之辩,仍然与孟子所倡导的德性至上的路线是一致的。

王霸之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政治治理路径上坚持道德合法性的主张,即坚信以道德礼义作为权力运行方式的王道必然会取得最优的统治效果,他们相信,王道最终将长久地主导公共生活。从公共性的维度对王霸之辩进行审视,对我们认知儒家公共性思想及其现代转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朱承《王霸之辩与儒家公共性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传统的现实统治中,德性和暴力都是君王政治治理依赖的资源或工具。
B.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一种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
C.在孟子的阐释中,推行霸道和推行王道都能获得最终“王天下”的政治成就。
D.荀子的三分法扩大了王霸之辩的内涵,但其核心内容仍与孟子的德性至上论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逐层深入展开论证。
B.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典籍,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文章以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关主张梳理了王霸之辩内涵的历史演变,得出了坚持王道治理的结论。
D.第三段摘录《孟子·公孙丑上》内容,用对比论证证明了孟子王霸之分观点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划分的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其实质是一种霸道统治。
B.汤与周文王的“圣王”成就对君主更有吸引力,因此当时王道盛行。
C.在荀子看来,王道、霸道和危道在政治统治上成“鼎足而立”之势。
D.王霸之辩只是儒家在先秦政治治理路径上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的承继没有关系。
2020-12-26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向主观的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4.材料三首段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2023-04-24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蜿蜒雄伟的长城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国家文物局于20126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996.18千米,其中明长城将近8851.8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城、障、亭、燧)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202011月,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共计83段/处。它们或为守望京师之咽喉,或为扼守边关之要隘,历经无数风雨战火的洗礼,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变化。

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具有总体规模大、价值高、分布范围广、景观组合好、展示利用潜力大等特点。长城沿线分布有种类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在长城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新中国以来的一系列积极有效举措的实施,使得长城遗产的突出价值得到了妥善保护,为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202188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以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为原则构建总体空间格局,以明长城为主线,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以及相关文化资源、自然生态,围绕万里长城的形象标识,营造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品牌。

《规划》当时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建设保护目标:到当年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初步建立,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到2023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初步形成协调推进的局面;到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届时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将全面建立。

(取材于黄金生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上,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测、仿真和数据分析,实时感知、诊断并预测物理实体对象的状态,通过优化和发布指令来调控物理实体对象的行为,并通过相关数字模型间的相互学习来进化自身,改进利益相关方在物理实体对象生命周期内的决策。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以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特征的第二代数字化模拟技术,高度融合虚拟仿真与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其应用领域逐渐由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向建模加工、设计制造、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拓展。

有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将多类型的长城数字化模型进行统一管理、多端展示。作为重要物质文化遗产的长城,是古代中国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当下中国最富于标志性的文物单位,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长城数字孪生体的孪生结构可规划为历史、现状与未来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反复论证,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模拟技术,真实还原长城防御体系的建造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梳理之后作数字化保存。第二部分是指在BIM、GIS等模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多类型分布式传感设备和高速网络传输的应用,实时呈现长城面貌,包括对诸如气候、人流量、地质等情况变化的多维同步呈现,从而有利于对长城实体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作出警示。第三部分是指借助计算机模拟预演长城环境变化,经由数字模型再设计,通过在数字环境中模拟试错,为实施长城的保护性建设提供更加合理的对策,为更加开阔的长城经济带建设提供参考。

因此,长城数字孪生体是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实体长城对应的虚拟长城,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长城和信息维度(历史信息、现状信息)上的数字长城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格局,并借助各种传感设备的反馈,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处理。

(取材于桑懿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长城文物本体的一项是(     
A.陕西神木市境内柏林堡段长城遗存
B.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金界壕长城遗址
C.河北省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段
D.北京延庆区境内的中国长城博物馆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长城总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是一种巨型线性文化遗产。
B.在保护传承利用长城方面,已形成“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C.明长城以其长度之巨,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品牌的核心主体。
D.长城文化景观不仅仅包括历史文化景观,也包括自然生态景观。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孪生技术以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为基础。
B.数字孪生技术能够辅助利益相关方改进决策。
C.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以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特征。
D.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逐步脱离航空和军事领域。
4.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在下图①②③处填写合适的文字。(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分条作答。
2023-09-08更新 | 2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