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200108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处都在讲主旋律,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但正如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对主旋律各有各的理解,甚至比对哈姆莱特的分歧更大。

在引入西方乐理之前,中国语言里本无“旋律”一词。那位将Melody对译为旋律的人恐怕不曾想到这个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可以让人从心所欲地做出难以捉摸的解释,塞进各自想标示的内涵。以至各人讲各人的“主旋律”,彼此都如聋人对话,莫名对方之妙。

词语是可以假借的,一个领域按譬喻原则使用别的领域的词语,使表述的意思更为生动活泼。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将黄瓜按自己的需要当作茄子用。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一逾矩,就乱了套,不像话了。

旋律,用中国旧有的话,就是曲调,即按不同音阶的音符组成悦耳的乐句。主旋律,就是体现乐曲的乐思的基本乐句或乐段,乐曲的开展部分由主旋律生发、变化和繁衍而来;全曲的和声、配器都要服务于簇拥出主旋律的目的。然而,正是这常识规范着人做譬喻,假借于别的事物或场合,否则就文不对题,不知所云了。打个比方,假借来的词语用以譬喻社会运动,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会以抗日救亡为主旋律,解放战争时期会以反蒋的武装斗争为主旋律,等等。

文学艺术,依其自身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要,要以表达的意旨来宣泄人民的心声,呈现真实,要以人生批判、文化批判为主旋律,否则,文学艺术就会失去自己应有的主旋律而阒寂,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只剩下以主题先行三突出为主旋律的八盘样板菜和一个小说厨子。

毫无疑问,文学艺术只应在不违背自己的使命(这使命构成它自己的主旋律)的情况下,能顺应或配合主导社会运动的主旋律。不利于文学艺术实现自身的主旋律会损害文学艺术,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强迫文学艺术服从阶级斗争的主旋律,把阶级斗争作为唯一的主旋律。而这个唯一的主旋律恰好正是把文学送上末路的送葬曲旋律。这是历史毫不客气地证明了的。

强使文学艺术以单一的主旋律为自己的主旋律,具体运作中肯定会使政治降而为政策。这样的主旋律自然会排斥判断,排斥独立思考,从而也就封杀了创造,堵塞掉一切思维活动的生机。

文学艺术当然有它的主旋律,凡是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效力的文学艺术的主旋律,应是直面现实人生并超越现实人生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倘若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的主旋律合乎自己的主旋律,或部分合乎自己的主旋律,则可以同调,可以协奏;反之,就各唱各的调,万不得已时便只能停弦歌唱。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主旋律必须坚守;当然,这有时很难。但不坚守自己的主旋律,就丧失了自己——这,难道还需要重新再诉述一番历史教训吗?

(摘编自何满子《说主旋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言里本无“旋律”一词,“旋律”这个由外文翻译来的词跟乐理有关,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
B.外来词“旋律”与汉语里的“曲调”意思完全相同,它是由不同音阶的音符组成的体现乐思的基本乐句。
C.文学艺术如果不以人生批判、文化批判为主旋律,就不能宣泄人民的心声,就是对自身所负使命的违背。
D.如果一味强使单一的主旋律作为文学艺术的主旋律,执行过程中会有偏差,排斥批判和独立思考,扼杀创造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乐理角度界定“旋律”和“主旋律”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诠释“旋律”的出处,说明“主旋律”的地位。
B.文章第五段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主题先行”“三突出”为主旋律的文艺作品为例,论证文学艺术的主题与表现手法之间的矛盾。
C.文章第六段举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作为文艺的唯一主旋律为例,从反面证明文艺须坚守自己的主旋律。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证等方法,比如引用经典名句等,把深奥的文艺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人们对“主旋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乃至分坡,是因为每个人往往随心所欲地解释“主旋律”这个外来词。
B.尽管根据特定需要,依循譬喻原则,某个词语可从甲领域挪用到乙领域,但是人们使用这种假借时并不可以无视规矩、任意妄为。
C.因为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文学艺术就不能顺应或配合主导社会运动的主旋律。
D.文学艺术要有直面现实人生并超越现实人生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精神,坚守自己的主旋律,这样才能不丢失自己的价值。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说或诗歌的利器是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或构建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表达作者意图,小说家或诗人拥有天马行空的便利,手里握有足以达到“新”和“异”的密器,而散文的基本伦理是真实,这种不得虚构、不得“欺瞒”的规定性,许多时候限制着散文作为文学所应该拥有的陌生化、精神性或超越性的发挥,但这不应该成为散文拒绝求新求变的理由。

散文要出新,首先要淬炼思想性。对生活有新的发现,对人性有新的洞察,对世象有新的思考,以此作为散文的使命,文学最大的力量是深刻的、独特的思想,陈言之务去,首先是去除陈旧的思想、陈旧的观念。如果对生活缺乏新的发现,散文必定会丧失其思想力量;如果散文走市场,其思想格局必定会变“小”、变“浅”、变“淡”,在小格局中难以出新。而“大散文”要求有文化意识,有宇宙情怀,篇幅巨,话题大,情绪饱满,则要避免越写越沉,越写越矫情。散文“大”还是“小”也许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如果散文创作者只满足于写一己生活点滴,沉溺于“物”的赏玩,不再追求大我,私我写作泛滥,作品与时代、政治、社会的关联度就缺失了。作家对社会与未来缺乏明确的价值评判与前瞻意识,必然难以从原有的思维窠臼中跳出来,更谈不上思想性的突破。散文创作者必须提升学养与思想境界,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实现自我与当下现实的某些深刻连接。

散文之新,当然要讲求表达之新。写散文同样要有诗心,追求诗化的表达,以小说家的灵动征服题材,以观察世界的卓异眼光挖掘素材,讲求意境、胸怀与看取事物角度的独特性,对同样的事物,相似的经历,能够从不角度去探查,诠释出新意。散文表达的那些见解应该是不同于他人的发现,那种把见解埋藏在画面背后的表达,让人们在形象背后能悟出道理,这才是更高级的表达。“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苏东坡活得不好,文字却可以有感染力,这得自他既境界高拔又能够贴近人心,心灵气度宏阔又细腻温婉,善于思考自己与时代相濡的关系,又能拉开一点距离。这样的精神样态对他处理笔下的文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家自身的精神生活、坚实追求、作家对自己的要求,会对题材的处理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另外,散文表达求意趣,这个意趣也要新。意要新在意境上,趣要激活生活、心灵之况味。发现并表达生活中微小而可爱的隐秘,人的心灵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人与人关系之中的微妙韵致,历史发展中浮现过的纷繁烟尘,这些新意趣新境界就是散文诗意的外现。

散文之新,更要体现在文字上。文字作为表达体系,是思想的直接显示,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更是作者深层文化取向、气质取向、审美取向的外化,要提倡从中国文字的传统中寻找语言灵感与精气神,去除翻译腔影响。散文语言之美之新,不单在于打破语汇和句法上的常规,更要在民族民间化,在语言思维方式上求新求异。像贾平凹说的那样,将精美与拙美结合起来,将不同职业人群的语言、不同地域语言提炼萃取出来,融汇乡间的青草和泥土,城市的纷扰与现代,需要语言上的“去知识分子化”,去过分书面化,将语言组合为有意味的形式。出新意味着探索、试错,对语词玩味后的制约,找寻对象与词语最大的贴合中有所突破。

(摘编自梁鸿鹰《散文的旧与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家以虚构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从而创造出虚幻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意图。
B.散文创作只要走出自我生活的圈子,就能跳出窠臼,在时代的大格局中推陈出新。
C.尽管散文与诗歌、小说不同,但散文创作也要有诗心,以小说家的灵动征服题材。
D.散文语言求新求美要注重将精美和拙美相结合,去除过分书面化和外国散文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比说理,指明了散文创作的局限性,引出了散文创作应求新求变的论题。
B.文章在论证散文出新要淬炼思想性时兼顾“小”和“大”两个方面,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第三段举苏东坡散文创作的实例,有力论证了“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观点。
D.文章从思想淬炼、见解表达和文字运用三个方面论证了散文创作出新的重要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穷而后工,生活境遇不好的人,其文字都能够像苏东坡那样有艺术感染力。
B.古人论诗曰“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散文也应同诗歌一样追求含蓄美。
C.散文求新不应颠覆传统、否认古代文化知识,而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D.如果只追求语言精美,但思想肤浅、观念陈旧,那散文求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020-08-01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艺术领域,直觉需要整理、凝聚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直觉的互相递接,实际上也就是形式间的递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有了直觉也就有了表现,两者是一回事。在他看来,直觉中一定会有对象的轮廓,把直觉表述出来,也就是把这个轮廓表述出来,这不就是“表现”了吗?克罗齐认为,无法表现的所谓“直觉”,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直觉。经常有人说,他心中有了一种极为深切的感受,就是表现不出来。克罗齐的回答是:没有这种事!任何感受都有它的特殊轨迹,而找不到轨迹的感受是无法走向深入的,因此也不可能是深刻的。

克罗齐的见解是深刻的。他认为在产生过程中已经赋形了的直觉才是“真直觉”,这就大大提高了直觉的品位,从而使它与艺术和美十分接近,甚至合而为一了。

但是,这种企图也给他的理论带来了麻烦。由于他把直觉的要求提高了,因此也把直觉的范畴缩小了。他的兼具表现功能的直觉实际上已成为他所理解的艺术活动的全部,所谓艺术品只不过是为了备忘而作的物化翻译。德国现代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对克罗齐的批评很有代表性:“克罗齐只对表现的事实感兴趣,而不管表现的方式。在他看来,唯一要紧的事就是艺术家的直觉,而不是这种直觉在一种特殊物质中的具体化。在他的理论中,全部的精神活力只倾注在直觉的形成上。当这个过程完成时,艺术创造也就完成了,随后唯一的事情就是外在的复写,虽然这种复写对于直觉的传达是必要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则是无意义的。但是,对于一个伟大的画家、音乐家或者诗人来说,色彩、线条、韵律和语词不只是他技术手段的一个部分,它们是创造过程本身的必要要素。”

平心而论,卡西尔对克罗齐的批评有言之过重之处,因为克罗齐并不是完全不管表现形式。但卡西尔鲜明地提出了让直觉“在一种特殊物质中具体化”,即给直觉以形式,确实对克罗齐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和校正。

艺术形式,是对艺术直觉的提炼,也是对艺术直觉的保存。为此,艺术形式也就是一种直觉形式。种种意蕴、情志,都要以直觉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直觉形式也可称为“直觉造型”。列奥纳多·达·芬奇用“教导人们学会观看”来表达绘画和雕塑的意义。这种能够“教导人们学会观看”的直觉形式,一旦形成就能构成对意蕴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是形式使内容走向普遍,走向长久。不少美学家注意到了这样的审美事实:深层的意蕴会因理解而很快被人淡忘,而它的呈现形式却长刻人们心头。

我们应该援引一些具体的实例了。朱自清的《背影》常被人说成是一篇至情佳作。这话并未说错,但却远未道出此文成功的秘密。我们读到过许多纪念双亲的赤诚文章,但感染力却不及《背影》。《背影》最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和文字之间的一个中介结构,那就是情感的直觉造型。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往往会不记得文章中的直接抒情言词,却会记住那个蹒珊、肥胖、吃力的背影。在许多场合,还会产生联想。

在我看来,许多诗文并不缺少真实的激情,却缺少这种直觉造型。结果,情感就涣散不定,构不成交汇点。很多艺术家执意寻找艺术创造的心理动力,却不注重形式的寻求和构建。一位青年女演员未能演好旧时代的一名歌妓,评论家们都众口一词,说是由于她太年轻,没有体验。大家也都觉得言之有理。其实,这种认识是极为偏颇的。实际上,连成功地演出了《茶馆》的于是之们。也并没有在当年的茶馆中泡过,更没有那些垂老茶客们的心理体验,但他们终于找到了那段生活的内在形式,并把它体现在自己的气貌行止上,构成了直觉造型。

(摘编自余秋雨《艺术创造论·造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克罗齐认为任何感受都有轨迹可寻,找到特殊轨迹的直觉感受就可以走向深入,变得深刻。
B.卡西尔不认同克罗齐关于直觉的观点,卡西尔认为艺术表现形式比直觉形成过程更重要。
C.达·芬奇认为绘画和雕塑就是艺术领域的直觉造型,它们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学会观看”。
D.作者认为,许多诗文由于缺少直觉造型,导致其情感虽然真实,却涣散不定,无法交汇于一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陈述克罗齐、卡西尔等人的见解,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来阐释自己的主张。
B.文章既肯定了克罗齐、卡西尔等人见解的合理性,又指出其不足,显示了论证的思辨态度。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比较《背影》和《茶馆》的不同表现,论证了直觉造型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平心而论”“在这个意义上”“在我看来”等语句,对观点表述做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直觉需要整理、凝聚为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不能只是一味地寻找艺术创造的心理动力,却忽略直觉造型。
B.在克罗齐看来,“直觉”已兼具表现功能,艺术创造过程就是为了备忘而对“直觉”进行物化翻译和外在复写的过程。
C.《背影》中“父亲”那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就是一个直觉造型,它作为情感与文字间的中介结构,令读者印象深刻。
D.演员若没有所饰演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可以通过寻找角色生活的内在形式,构建直觉造型,来取得演出的成功。
2021-10-26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个新时代就是数字化的时代,【甲】往前推五年,我们更多谈“变化”;往前推三年,我们更多谈“互联转型”;往前推两年,我们更多谈“不确定性”;往前推一年,我们开始谈“数字化生存”。【乙】短短五年里,我们对时代描绘的词不断变化。数字化时代和之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我们对这个词持别在意?因为数字化时代与之前的工业时代截然不同

【丙】我们之前谈变化、互联网特型、不确定性,可以在工业逻辑下讨论;我们过去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有些企业以指数的速度在增长,增长率甚至达到200%、300%,这最巨大的“量”的变化,但是“质”并未改变:尽管是线性增长还是数型增长,都是工业时代增长的逻辑。数字化和工业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增长不再是可预测,它是非连续性的,这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挑战。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B.截然不同C.尽管D.不再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B.C.
2018-02-01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