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 题号:200148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

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

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

材料二:

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

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

(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
C.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D.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B.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
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
3.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数据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将从互联网经济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智能产业经济的“数据红利”。用户数据正成为热门的大数据资源,而深度学习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进步,则为海量用户数据提供完美的商业可能。可以认为,用户数据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将是人工智能产业主体最为关键的市场竞争要素。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通过数据垄断而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将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数据收集是数据使用的前提。在人工智能时代,用户数据产生于互联网平台。数据收集的垄断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密切相关。数据收集具有网络正效应。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自身发展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已有的用户优势会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进来,新用户的增加又进一步对已有用户产生锁定效应,而用户的集中也意味着数据的集中;另一方面,平台的数据积累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数据越多,由算法定义的产品就更加智能化,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如此循环,将导致数据市场出现严重分化。此外,数据收集不存在金钱交易的价格竞争,因此反垄断法的价格分析工具将无用武之地。

数据使用是数据收集的目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经济价值将被深度挖掘和充分释放。但是,应该看到,数据也可能成为产业主体排斥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利益的利器。需要关注的垄断行为主要有三类。一是数据与算法叠加的 AI合谋。媒体报道的网络约车等平台"杀熟"事件,实质上是平台利用用户的消费数据,通过算法生成歧视性价格。二是数据驱动型的经营者集中。以数据整合为目的的企业并购,被称为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目前,国际层面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并购反垄断审查案件,如“Facebook/WhatsApp”并购案、“Microsoft/LinkedIn”并购案。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将成为全球并购的新趋势。三是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中,具有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上游数据控制者,如果不合理的拒绝下游数据使用者获取数据,可能构成对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

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为反垄断理论提出了新的实践问题。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主要涉及双边市场理论和相关市场理论。前者与单边市场相对应,能够为多边性数据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提供有益思路;后者既需要单独界定“数据市场”,还需要正视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如 SSNIP 测试法)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进而积极探索可替代的分析工具。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垄断案件急需立法变革。变革可从两方面实施。其一,调整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申报门槛。企业的数据资产,在时间上有延迟收益的特点,在空间上有从其他市场交叉收益的特性。因此,企业并购时的账面营业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数据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了防止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从反垄断审查中“逃逸”,有必要调整单一的营业额申报门槛,考虑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其二,考虑将消费者隐私保护纳入反垄断法。垄断行为导致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水平降低,而用户是整个数据生态的基础,我国反垄断法应该对用户隐私保护给予关注。

(摘编自吴汉东《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与反垄断法的时代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红利”将替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B.计算能力的进步,有助于推动用户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间竞争的关键要素。
C.数据收集的网络正效应和非金钱交易特征,能促使数据集中,进而形成数据垄断。
D.数据市场具有多边性和不同于传统相关市场的新特征,因此反垄断法需理论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社会背景,指出反垄断法应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C.文章从互联网平台发展和平台数据积累两方面,深入剖析了数据垄断的形成过程。
D.文章通过网约车平台“杀熟”等事例,分别论证了需要关注的三种数据垄断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数据收集与数据使用的相互关系看,前者比后者对形成数据垄断局面影响更大。
B.深度挖掘数据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避免产业主体谋求垄断利益的不良经济行为。
C.“Microsoft/LinkedIn”等并购案表明,意在整合数据的企业并购将成为新的趋势。
D.我国在处理企业并购案时,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可更好达成反垄断目的。
2022-01-08更新 | 6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流派不是独木桥

刘连群

(1)流派的学习和继承,一直是京剧界深为关注的话题。在好长一段时期里,呼唤创造新流派的声音很强烈,不时见诸于报刊和有关的学术研讨,成为引导流派传承的"主旋律"。然而近30年过去了,新的流派没有产生,反倒是现有流派的抢救、保护问题显得突出和紧迫起来。在今年纪念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诞辰90周年的活动期间,大家发表对于流派传承的看法,有的强调原原本本、原汁原味,也有张派传人表示学习多年,由于本身是女性,嗓音、气力总也赶不上老师,今后要汲取前人的艺术精华,尝试走自己的路,等等,只是没有人再提创造新的流派

(2)这就颇值得思索。表面看,对新流派的呼声转低,是基于新派的难产,     久唤不至而不免无奈和失落,        细究起来,在一定程度上,      包含着对前一阶段思路的某种务实和纠偏。呼唤新流派并没有错,进一步丰富京剧表演艺术的风格特色,是京剧界内外的共同愿望,问题在于新流派的形成和创立,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不仅凭借演员的艺术根基和努力,还受着剧种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制约,因此不是单纯的提倡和引导所能奏效的。这也是当前新流派难产的根本原因。

(3)同时,在对传统流派的传承导向中,单一地强调另创新派,以此作为衡量传承水平的唯一标准和终极目标,也有失片面。比如,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学余派最好是杨宝森",依据自然是杨宝森先生在学习余派的基础上创出了杨派。后者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艺术成就,杨派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演唱艺术,其贡献和影响怎么称誉也不过分,但若就以此论定学余"最好",可以设想一下,余派传人都按此"最好"去下工夫,余派本身谁来传呢?还传得下来吗?依此逻辑推而广之,京剧多姿多彩的名家流派包括杨派、张派在内,岂不都将失传,从舞台上消失吗?这恐怕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4)事实上,深入了解京剧流派传承的历史,高水平传承的方式是存在多样性的。由于传人自身条件和感知解读的差异,不论主观愿望如何,都不可能做到和流派创始人完全一样,都是有距离的传承,同时学习到一定阶段,距离还会因传人各自审美和追求的不同,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拉开,从而形成不同的走向和形态。按此区分,大致可以概括为近、中、远三种传承方式:一种是近距离传承,传人的自身条件与创始人或流派演唱要求极为接近,也有志于对本派艺术深钻细研,传其衣钵,悟性很高,造诣精深,能够更多地保留和体现流派的"原生态"。余派传人孟小冬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演唱包括录音、唱片,作为老师余叔岩先生仅存的"十八张半"唱片的补充教材,对于余派艺术后学’堪称功莫大焉。第二种是中距离型,传人具备相当的流派传承条件,通过学习、继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但在艺事发展过程中不囿于一派,兼学别家,融汇运用,并有新的追求和创造,显示出个性特色,但还不足以或因主客观的某些因素未能称派(现在也有的在一定范围被冠以某派)。许多为观众所熟知的在世和去世的京剧名家属于此一类型。第三种是远距离传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与原来所宗流派在表现形式、技巧特色上逐步拉开距离,形成崭新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得到内外行的普遍承认,最终独树一帜。

(5)近、中、远三种类型的传承,由于学得极像、达到形(声)神具备和另立一派者终归是少数,因此高水平传承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以"中距离"居多,而这恰恰是多年以来缺少研究的部分。可纳入此列的京剧名家,都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进取心强,勤于博采众长,在各自的继承与创新实践中有所创造,积累了宝贵的方法和经验,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旦行的杨荣环,艺兼梅、尚两家,技艺精湛而全面,一直致力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演的流派代表剧目都进行了精心锤炼,根据自身的体会和顺应时代的要求做了新的加工处理,力求名剧新演,一些常演剧目深受内外行的好评,现在每当有学生按他的路子演出,都会取得良好的反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前人的艺术实现了高水平的个性化传承的艺术家,因前些年或片面强调门派正宗、或仅以成败论英雄的两个极端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前还曾遇到归属两难的局促处境,是十分可惜和令人感慨的。似这样的京剧名家,还可以举出多位。他们这一代传人,处于"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前辈大师和当今再传的青年演员之间,早已在担当传递薪火的重任,对于他们成功的艺术创造和多样化的传承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深入的解析研究,将有助于创造一个既讲继承、又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给新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6)流派要流起来,还要流得宽广壮阔,才能长久保持创造力和生命活力。这是流派也是京剧艺术都需要的传承。

1.对第(1)段划线句及相关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京剧界对此意见不一,所以“没有人再提”。
B.“不再提”是为了纠正“呼唤创造新流派”的错误。
C.因为再提“创造新流派”就无人来传承名家流派。
D.因创造新流派受多方因素制约,仅靠提倡是不够的。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2)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又,而,更B.因,但,又
C.且,而,也D.如,但,并
3.第(4)段中加点的词“临‘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第(5)段中列举杨荣环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5.结合文意,概况作者提出“流派不是独木桥”这一说法的理由。
2019-11-08更新 | 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戏剧的横空出世,不仅有漫长的历史积淀,还有戏剧土壤对史前巫术性戏剧长期培育的广阔社会背景,更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从中外戏剧生成的比较中,我们对此也许更能有深刻的认识。

迫于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古希腊人不得不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历史的传说、神话与现实的航海生活结合在一起,就必然要激发出昂扬的精神。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在文明世界中取得领袖地位的时代。等到民气的消沉与马其顿的入侵使希腊受到异族统治,民族的独立与元气一起丧失的时候,悲剧也就跟着消失。”它与中国元朝时期不一样。蒙古族进入中原,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心、悲愤心,悲剧悲壮的情愫在无数剧作家心中荡漾,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了,于是,元杂剧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与其说古希腊人关心征战,征服世界,倒不如说他们更关心“我是谁”,他们想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产力的低下,使他们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像蓝天、像大地、像茫茫无际的大海涵盖了古希腊人的生活。于是,一场人与神的较量,人与命运的抗争,就以悲剧的形式,在思辨、玄想和奔向未来的思维定势中出现了。在中国的北宋末年,文化发展在盛唐的高峰之后,已经非常成熟。元人忽必烈进入中原,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从勾栏瓦舍发展而来的说唱艺术,在佛教思辨精神的催生下,借助中国本土众多戏剧因素、的长期积淀,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杂剧空前地昭示了中国人的第一次觉醒,虽然是昙花一现。当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朝的建立而复归后,元杂剧的精神就逐步地走向了衰亡。

古希腊戏剧的繁荣,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戏剧的本质是冲突,但揭露冲突的勇气正好源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古希腊的民主运动开始于雅典的梭伦时代。梭伦在公元前6世纪初,就废除了土地抵押,禁止土地集中,并且剥夺了土地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把原来按部落划分的四个大区划分为十个行政小区,每个小区的公民,包括各部落的成员,每个成年男子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从此以后,民主制度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在这里我们丝毫没有说元朝于一片腥风血雨中实行了民主制的意思。但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统治汉民族的边远少数民族,是必然没有经验的,是必然要出现迷惘的,忽必烈也确实不知道在铁蹄之外,还有什么思想的统治;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成熟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弊端都显露了出来。但是,随着蒙古人进入中原,文化的活力又被激发起来,过去的民本思想喷涌而出,成了一股用血泪写就的怒潮;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儒学的钳制已经进入了低迷的状态,市民文化自南宋以来已经崛起,佛教高扬起了正视现实人生的黑暗与痛苦、心涵万法、本体精神高于一切的旗帜,这些都成为使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

(摘编自《戏曲起源的文化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存意识十分开阔的古希腊人在地中海一带征战频发,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十分热心地关注政治与战争。
B.生产力的低下,使古希腊人反观自我的思辨始终笼罩在“神性”之中,命运之神支配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C.说唱艺术在元代升华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股汹涌的反思之流,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实、对人生命运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质问。
D.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得力于由来已久的民主制,不仅是古希腊戏剧繁荣之根,也是戏剧冲突之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高度概括了古希腊戏剧横空出世的缘由,并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证了自己的见解。
B.文章引用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的话,目的是论证地中海一带频繁的迁徙和交往使人们生存意识变得十分开阔的观点。
C.文章在分析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时,重点同元杂剧进行比较,从而加深了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深刻理解。
D.文章分别从环境、意识和制度三个维度对古希腊戏剧起源的缘由进行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论证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说元杂剧是肩负着强烈的批判使命走上历史舞台的,是因为蒙古族进入中原后,传统的精神枷锁断裂了。
B.元杂剧的精神走向衰亡,是在以儒家道统为思想支柱的专制文化的巨大笼罩力随着明朝的建立复归后开始的。
C.自从公元前6世纪末期,希腊雅典实行民主改革以后,雅典的民主制度就得到了根本性的保证。
D.元杂剧繁荣的肥沃土壤主要表现在传统儒学已经没有钳制力、自南宋以来市民文化已经崛起以及佛教教义的引领。
2022-06-24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