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9 题号:200408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祝福》中,鲁镇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着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我与祥林嫂都是有别于“鲁镇”的外乡人“祝福”的习俗发掘了我与祥林嫂外乡人身份,见证了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因祥林嫂外乡人的身份,她的悲哀无法唤起鲁镇民众的同情心,反而成为鲁镇民众把玩、鉴赏的对象。鲁镇本是我的故乡,我作为新知识分子,早已成为“文化”外乡人,祥林嫂试图借“祝福”重新介入生活的失败,向我提出“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发问。我无法应答,无法行使启蒙民众的职责,更是彰显着半殖民地语境下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困境。

(摘编自赵瑾怡《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

材料三: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微信社交原生圈层指的是基于血缘、地缘、亲属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具有紧密性和稳定性,在微信圈层中,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成为原生圈层,每个人微信中都存在着类似“相亲相爱一家人”“xx县老乡群”“表哥表姐群”等人数不等、大小不一的聊天群,微信中重新建构起一个个家庭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属关系。微信群中的聊天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回忆儿时快乐时光等内容,尤其是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期间,这些微信群异常活跃。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微信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如520舍友群、高一五班同学群、中文系专业群等。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如某某项目组、某公司同事群、人力资源互动群等。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其目的是提供联系的便捷、生活空间的扩展、交友范围的扩大,如球类运动群、跑友群、茶友群等。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就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中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道德的意义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联系里。
B.在《祝福》中,对于“我”和“祥林嫂”,鲁镇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外乡,因文化或地缘的原因,“我”和“祥林嫂”都无法真正接近鲁镇。
C.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D.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鬼神作为十伦中的一伦,鲁镇的民众都十分信服。祥林嫂一开始将希望寄托于参与“祝福”,鲁镇人希望借“祝福”向神灵祈求保佑。
B.微信是通过一根根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微信圈层。
C.《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及了“差序格局”,但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用“差序格局”分析文学作品,而后者则用来分析社交软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D.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小时候“我”和闰土一起玩乐,充满了快乐与童真;成年之后,“我”和闰土渐行渐远。“我”与闰土关系亲近,家里的东西任他挑选了拿走;而“我”与杨二嫂关系疏远,对她没什么印象,同时也看不惯她偷拿东西。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上述情节。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时空问题是科学的基本问题,因为科学讨论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如果时空问题不解决,那就意味着科学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失去了其基本的参照体系。历史上重要的科学革命,很多都跟时空观的变革有关。

中国古人很早就对时空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索,这种探索具体体现在其对时空的定义、对时空性质的探究上。

要对时间和空间概念进行定义,是很困难的事情。即使是当代人,也拿不出让一般人都满意的时空定义。即使如此,从古到今,哲学家们一直持续不懈地试图对时空进行定义。就中国而言,古人对抽象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探讨,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先秦古籍《管子》中有一篇,篇名就叫“宙合”,这里的“宙合”,就是古人对时空作的命名。按照古人的理解,“古往今来曰宙,四方上下曰合”,显然,这种语境下的“宙”指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时间,而“合”则指抽象意义上的空间。这种性质的定义着眼的是时间的流逝性和空间的三维性。

在中国古籍中,《墨经》是一部富有科学价值的著作,该书把时间抽象称为“久”,定义说“久,弥异时也”,并对这一定义加以解释说:“久,古今旦暮。”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墨家认为,各种具体时刻概念的总和,就构成了总的时间概念。由此,墨家的定义着眼点是具体的时刻概念与抽象的总的时间概念的关系。墨家也用同样的方法定义空间,他们把空间叫做“宇”,定义说“宇,弥异所也”,并解释说:“宇,东西家南北。”这种定义认为,抽象的空间概念是各种不同的具体空间场所或方位的总称,例如“东、西、家、南、北”就是具体的空间名称,它们的总称就叫“宇”,是抽象的空间概念。

除了对抽象的时空概念进行定义之外,古人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对时空性质的解说上。这里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对时间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猜测。

古人对时间性质的解说,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时间流逝的连续性的体悟上。早在春秋末年,孔子面对滔滔河水,就有这样的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指的就是时间。孔子把时间的流逝比喻成河水的奔涌向前,以之说明其连续性和不可逆性,十分贴切。

时间的流逝是连续的、不可逆的,同时又是客观的、均匀的,不受外在因素控制。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一点,古人产生了“惜时”观念,强调要抓紧时间,把应当做的事情做好。既然时间是在流逝的,是有方向性的,那么,它从哪里来,有没有开始?又会流到哪里去,有没有终结?换句话说,时间究竞是有限的,还是无穷无尽的?

在时间有限与否的问题上,中国古代两方面观点都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无限时间观念。这是由于,无限时间观念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解。在古代知识背景下,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就意味着时间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种观念的出现,是逻辑思维的必然结果。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 )。依此类推,时间就是没有起点的。按照同样的逻解,它也没有终点,是无始无终的。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对时间和空间的探讨由来已久,自古至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建立起了形形色色的时空观。如:贝克菜认为时空是人心中的观念;黑格尔指出,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后出现空间,在外化为社会后才会出现时间;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先天的直观形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点认为,时空是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这些观点或者从唯心主义立场或者从机械唯物主义角度解释时空,既没有正确地理解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更没有将时空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完成这个革命性变革的首先是恩格斯。针对上述两类错误时空观,特别是针对杜林的“原则在先”的先验主义和脱离开物质和运动的绝对时空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首先把时空定义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强调时空的客观性,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其次,他认为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一方面,没有离开物质的时空,“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另一方面,也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这样又批判了脱离开物质谈时空的机械唯物主义。同时,他还论述了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认为时空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批判了杜林关于时间是有开端的,空间是有界限的形而上学观点。这样,恩格斯在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时空的本质,为以后时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观点,也成为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蓝本。

(摘编自翟媛丽、袁颖《时空的社会视角及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空问题是科学的基本问题,是科学在讨论具体问题时的基本的参照体系。
B.中国古人很早就从时间的流逝性和空间的三维性着眼对时空的具象意义进行探讨。
C.在恩格斯之前,西方存在着两类错误的时空观,恩格斯撰文对其进行了批判。
D.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恩格斯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尝试对时空进行定义,《管子》中的“宙合”和《墨经》中的“久宇”两个名称可作为佐证。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面对滔滔河水发出的感喟,表明他对时间流逝的连续性有独到而贴切的认识。
C.西方对时和空的探讨由来已久,但都没能正确理解物质与时空的关系,不像中国古代能将时空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D.在中国古代,认为时间是没有起点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这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而西方的杜林则认为时间是有开端的。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惜时”观念内涵的一项是(     
A.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
C.一岁中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白居易《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
D.三月桃花映绿水,四月蔷薇满篱台。(古代歌谣)
4.材料一划线部分阐述了“无限时间观念”的思维逻辑,下列对括号内空缺的逻辑推断的补充最合理的一项是(     
A.如果说必然存在着起点前,而起点前本身又意味着时间的存在,那么该起点必然不是时间真正的起点,所以,时间就有起点
B.如果说时间有起点,那么就必然存在着起点前,而起点前本身又意味着时间的存在,所以,该起点必然不是时间真正的起点
C.如果说必然存在着起点前,那么时间就有起点,而起点前本身又意味着时间的存在,所以,该起点必然不是时间真正的起点
D.如果说起点前本身意味着时间的存在,该起点必然不是时间真正的起点,那么就必然存在着起点前,所以,时间就有起点
5.20世纪80年代,荣获“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称号的袁庚为推进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进程,最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请结合两则材料中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这一口号的理解。
2024-05-22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2016-11-18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写实与梦幻

①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

②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是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③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④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写实的小说易于长见识,梦幻的小说易于玩才华。或者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之中显出恍兮忽兮的朦胧,痛苦而又无常的人生之外似乎还别有一个理解一切俯瞰一切而又对一切无能为力的太虚幻境……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这是有为与无为,有所希冀与无可奈何的理念与情感的融会贯通。

⑤有一种廉价的判断,写个荒诞的故事就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荒诞性的理解、感受与评价。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荒诞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经验的要求、理解的要求与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梦幻性与荒诞性就应运而生。正像人们会在梦中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与体验一样。不管一个人多么理性和科学,不管他多么执着于逻辑的必然性,他总还是要做梦的。其次,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的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醉(酒)的美、疯狂的美一样。(说疯狂也可以是一种美这话听来有些残酷,但请想一想京剧《宇宙锋》,梅兰芳大师表演的,不正是这一种疯狂的美吗?)

⑥最后,没有人说过的是,幻化、荒诞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不过是供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而已,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的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欣赏与阅读即进行二度创造的自由。这就不像我们的一些聪明的呆鸟,强调创造就一口否定写实,强调娱乐玩文学就一口否定教化及其他一切功能,强调艺术形式就一口否定一切内容……或者正相反地进行只讲另一面理的批判。

⑦间离了才好把玩。所以精神病医生不能去欣赏患者的疯狂美,但是戏迷们能欣赏舞台上赵玉蓉的装疯。间离了作者也才能自由。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变成了一种介入、投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态度、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泄己私愤,涉嫌造舆论,涉嫌呼应直至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做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而且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为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而不是当檄文当救世秘方当判决书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⑧又道是: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节选自《红楼启示录》王蒙)

1.第③段画线句中的“更文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真小说家的境界是将写实与梦幻二者巧妙地结合。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要实现小说与人生间离,只有穿插荒诞幻化内容。
D.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和传播,涉嫌造舆论。
3.第⑤段画线句“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阅读文本,概括“其二”所指的内容。
4.文章第⑦段中说“间离了才好‘把玩’”,阅读全文,运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赏析戏剧《窦娥冤》中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
2022-05-03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