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6 题号:200467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诛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诛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A拔B卿C于D仇E虏F之G中H任I卿J以K枢L要M之N职O见P朕Q之R非S未T尝U不V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竭,尽,穷尽,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勇者竭其力”的“竭”字含义相同。
B.三年,这里指贞观三年,贞观三年是年号纪年,古代还常用干支纪年,如“壬戌”。
C.若,好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的“若”字含义不同。
D.“后复固辞”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在武德末年担任太子洗马,当他看到太宗同隐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时,常劝李建成早做打算,但是李建成并未听从他的劝谏。
B.在太宗杀隐太子后,面对太宗的责问,魏征慷慨自若,从容应答。太宗听后肃然起敬,不仅没有治他的罪,还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C.魏征素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太宗每次和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太宗曾抚慰魏征,说他两百余起的劝谏都很符合其心意。
D.魏征担任侍中不多久因病请辞所任的官职,太宗竭力挽留,说魏征像矿石中的金子一样珍贵,魏征听了只好作罢,但后来又坚决要求辞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2)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
5.魏征去世后,太宗为何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请简要说明。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太祖崩,嗣位为魏王。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庚午,王升坛即阼,改延康为黄初,大赦,二年春乙亥,令郡国口满十万者,岁察孝廉一人;其有秀异,无拘户口,夫人甄氏卒,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三年春,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诏曰:西戎即叙,氐羌来王,诗、书美之。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其遗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曰: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五年春,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六年春,遣使者循行许昌以东尽沛郡,问民所疾苦,贫者振贷之。行幸召陵,通讨虏渠。辛未,帝为舟师东征,七年五月丙辰,帝疾笃,尽遣后宫昭仪已下归其家,丁巳,帝,时年四十,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B.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C.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D.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也指被推选的士人。
B.西域,汉朝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称谓,是汉魏时期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
D.崩,即“驾崩”,古代高官死的讳称,人们把高官的死看得重,用山塌下来比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性情仁厚,关心爱护百姓。登基之初,立即大赦天下。他还派遣使者巡视各地,寻访百姓疾苦,对贫苦人给予赈济和借贷。
B.曹丕重视人才,看重教育教化。他诏令全国属地,按照相关规定推举人才;并且重建荒废已久的太学,制定有关教育教学政策。
C.曹丕普结邻邦,重视邦国外交。他曾经热情接待西域各族首领派来的使臣,借故事让群属明白与邻国友好之道,派使者慰劳安抚西域诸国。
D.曹丕整肃朝纲,亦施仁政之道。在位时下重令反对后宫干政,杜绝外戚专权,保证皇帝的权威;去世前遣送后宫中昭仪以下的嫔妃回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冀州大蝗,民饥,使尚书杜畿持节开仓廪以振之。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苏轼《后赤壁赋》)
5.曹丕为什么对自己去世后的丧葬之事要从简?请简要说明。
2021-05-03更新 | 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释】①耨(nòu):锄草。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从”;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备受孟子推崇,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于是他退而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始于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传播于四海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2022-10-28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末,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宋朝赵祯皇帝的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续者称宗。
B.禄养,“禄”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古人认为官俸为养育亲人之资,“禄养”是指用官俸养亲。
C.闾巷,“闾”,古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巷”,里弄,后来用“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曾经带着王安石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都以祖母年老为由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C.王安石性格果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向宋仁宗呈言事书,要求对国家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只不过他的见解在宋仁宗时候没有被采纳,而到宋神宗的时候才被完全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
(2)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5.为扭转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王安石在“万言书”中向皇帝提出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2023-07-31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