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8 题号:200494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侯实、杜晓帆《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的建设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以价值为导向是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的首要选择,所以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也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与科学价值。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审视其建筑本体价值,同时也要研究其背后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C.红河哈尼梯田、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都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其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C.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D.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长沙市天心区积极推进文庙坪社区有机更新,保留了历史街区原生态生活结构和传统生活气息的同时,也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产。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新华联铜官窑古镇总建筑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涵盖八大博物馆、五大演艺中心、三个星级酒店和十八处人文景点,再现了汉唐盛世风采,传承了千年湖湘文明,同时重现了历史繁华,改善了旅游生态,提升了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为这一文旅项目的成功总结几条经验。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始于汉末,但自然美真正成为一种美学范畴则是到20世纪初在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之下才出现的。

1904年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谈道: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王国维由于受康德、叔本华的审美非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强调艺术美的去欲望化、去功利性,而自然美则很难摆脱与现实利害的纠缠,故此艺术美优于自然美。中国古人在与自然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擅究天人之际,冀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伦理上往往表现为君子比德说,与西方的自然美观念相去甚远:前者是一种道德之美,山川草木寄寓的是人格;后者则是人情化、情趣化,体现了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灵自由。王国维之后,真正奠定自然美理论基础的是朱光潜。

朱光潜在《什么叫做美》中这样谈道: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并进一步指出,心物之间的关系并非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他强调说,心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机械、被动的应激反应,而是要展示出人的性格、情趣、情感,即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意象的产生以及如何产生决定于心灵的创造,即情趣之表现。为什么同样的一枝花,高兴的时候你见它在笑,悲伤的时候你见它在哭?花自是花,花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但是它呈现出何种意象却为人的情感、情趣和性格所左右。正因为如此,朱光潜宣称: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

朱光潜认为: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当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一湾清水的时候,你所见到的松、山、水已经不是它们的本色了,古松、高山、清水已经在你的啧啧赞美声中被人情化了。每个人的情趣不一样,在内心中所形成的意象也不一致。艺术化,就是情感化和理想化。自然就像生铁,生铁要成为钟鼎,就须得有熔铸的烘炉。所谓的自然美,其实是经过熔铸之后的艺术美,它是艺术家心灵的作品,已不是自然本身。朱光潜曾多次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库瓦的一句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这话既通俗又耐人寻味,即自然只提供美的材料和可能性,只有人的天才和情趣才能将自然铸就成为《红楼梦》《陶渊明集》等这样的大书。美是创造的,而不是现成的。当我们宣布自然为的时候,自然就已经成为表现情趣的意象。在那个时候,自然已经不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已经成为艺术品

(摘编自朱仁金《朱光潜论自然美——从自然不美到作为美的条件》)

材料二:

王国维和朱光潜在分别接受叔本华和克罗齐的过程中,限于多种因素,显示出接受方式上的基本差异。

王国维的接受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朱光潜则几乎一开始就表现出折衷综合的倾向。所谓单一性是指王国维对叔本华、康德及其他西方哲学家的接受中,没有刻意融合不同的理论以形成自己的综合性体系。而所谓综合性,是指朱光潜在接受过程中有不完全自觉地融合各家美学观念于一体的倾向。王国维的时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引介正处于初始阶段,接受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都只是以西方某一家为介绍或评述对象。接受的单一性,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但就接受过程而言也自有其优势,那就是更容易准确地把握接受对象,不致因为要融合各种观念而产生牵强附会的缺失,而这种缺失是综合性接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王国维是最早自觉地接受并运用西方美学观念的,因此缺乏历史积累,而且因为他只在有限的几年内以部分精力涉及于此,接受上的单一性是很自然的。但美学发展到朱光潜的时代,引介的西方观念逐渐积累,研究者大量涌现,美学译著和论著出版数量急增,而且综合性论述比纯粹介绍西方某一家美学的论述更为常见,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中,朱光潜很自然地选择了综合接受的方式,对克罗齐的接受尽管重要,也只是诸多构成因素之一。应该说综合式接受是美学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接受方式上,相对于王国维而言,朱光潜已显示出时代的优势。

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美学和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从内在逻辑来看,其接受过程颇为不同。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是带着激情的,他初读叔本华哲学的片断文字,即为其倾倒,及直接读到叔本华主要著作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叔本华的天才论和悲观主义气质引起他强烈的共鸣。朱光潜最初接受克罗齐时也非常佩服,但从来没有达到充满激情的程度,所以他既不像王国维那样能马上深入接受对象,也不像他那样,激情一退就转向另外的方向。朱光潜的接受过程是韧性的持久过程,这对于他最后在整理西方美学史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必不可少的。

(摘编自姚爱斌 《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美使人容易忘记物我关系,自然美难免受现实利害关系影响,这是王国维的艺术美优于自然美观点成立的前提。
B.不同于西方的自然美,中国的自然美在山川草木中寄寓的是人格,而西方的自然美表现的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灵自由。
C.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没有刻意融合不同理论形成自己的体系,朱光潜则完全主动融合各家美学观念。
D.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观念时,不一定能立刻深入接受对象,也从来没有达到充满激情的程度,但他的接受过程是持久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叔本华的审美非功利性思想,认为自然美应该摆脱现实利害关系。
B.朱光潜认为心不是对物的机械、被动的应激反应,而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情趣。
C.如果朱光潜能准确把握接受对象,就不会产生因为要融合各种观念而牵强附会的缺失。
D.与叔本华天才论和悲观主义气质产生的强烈共鸣,是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3.材料一中朱光潜认为“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下列选项中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如果没有人的想象活动,自然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
B.狄德罗《论美》:“卢浮宫的美,不论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
C.黑格尔《美学》:“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反映。”
D.李联明《美的本质论辩》:“美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和谐契合。”
4.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综合王国维、朱光潜两位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做法,你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7-18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叙事性文体,要能讲述生动的故事,有深度的变化,要反映出联系和联系的中断,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是对故事层面的基本要求,即有意思。还应让读者能够一掬感动之泪、产生心灵的共鸣……甚至能对未来的暴风雨、民族、社会心理乃至人类的苦难做出预报,这是对哲思层面的要求,即有意义有意义指涉小说的思想、主旨,隶属哲思层面,代表作者对世界、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一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小说,叙事空间分为故事空间、情感空间和哲思空间。

故事空间是最基础的部分,是从选材、人物形象设定、对话设计到情节构建、细节呈现、氛围渲染等一系列的总和。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将其认定为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的机体中的最高要素。讲故事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好小说要以生动的故事代入叙事现场,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与推进,展现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浮沉,从而塑造出圆形的人物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故事对读者的审美心理是有吸引カ的。只有讲述一个好的故事,读者才愿意读你的小说,小说所承载的情感、哲思才能传达给读者,真正实现明德载道这一社会作用。

我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性强,甚至出现了模式化的故事情节走向,一是私订终身后花园、一二小人拨其间、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西方现代小说中出现了弱化故事的物理空间的现象,但也没有完全抛弃故事,而是夸大或者强调故事的心理空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一个因变异而被家人、社会抛弃的故事,侧重于表现变异故事的心理空间。但无论中国传统小说,还是西方现代小说,都不可能缺少故事。故事性的淡化固然可以使小说的情感空间表现得更为宽广与淋漓,但是缺少故事空间的支撑,情感空间的表达就会成为某种虚无精神的高蹈、空中楼阁的建构,读者的阅读审美期待也会受挫,对小说失去阅读兴味。

情感空间与故事空间交相辉映,但同时又是一种提升。一个好的小说家要想写出带有时代普遍意义的共通故事、共痛情感的小说,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还要将阅尽苍生的经历内化为深沉的情感体验,不断地在内心发酵升华。一篇好的小说往往是一个大的情感吸纳器,吸纳着一个人的情感,一群人的情感,甚至一个时代的情感。这样的小说能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情感共鸣的桥梁,让读者随着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痛苦体验,跨越障碍,把心灵结合在一起,以此构建一种宽阔的情感空间。孙犁的《芸斋小说》,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内化为情感体验,不是单纯着眼于艺术审美价值追求,而是注重对小说情感空间的开拓,执着于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情物理世道人心的深入开掘,不刻意渲染,不顾前思后,喜怒乐跃然纸上,是心迹的敞露。

从传播学和接受学角度而言,读者从小说中获得的不仅是具体的故事和细节,更是通过类比获得某种对于普遍性和事物关联性的宏大感受,这种感受帮助读者重新理解生活,应对生活的烦琐,促使读者将无处安放的情感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哲思空间是继小说的故事空间与情感空间外的再度升华。一篇好的小说不仅需要有好看的故事、有张力的情感空间,还需要深刻的哲理,饱含对生命、人性和社会、民族、国家、历史的深沉思考,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从而在共通的故事、共痛的情感基础之上建构起共思的小说世界。哲思空间第一探讨生命与生存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探讨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共中包含对人性的思考;第三则是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摘编自徐福伟《好小说的标准: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材料二:

文艺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堪寻与艺术表达,必须始终以人作为观照的中枢,在铺陈情节、演绎故事和塑造人物中抓住对人思想内涵的表达和精神内核的发掘,凸显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开掘与展示。只有这样,故事情节才会有魅力,人物形象才会有活力,作品内容会有张力。

优秀文艺作品从来都是这样,这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任务和终极目标,也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中的典型人物成了历史的永恒标志。林道静、杨子荣、梁生宝、孙少平等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心灵底版上,并促使大众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加以比对,从中汲取智慧,提升道德情操。之所以这样,缘于作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高度典型化地凸显了人物自身的思想光彩与精神内涵,导致其所蕴含的深深激励和感动了读者。如何实现这种对人物的强化和凸显呢?就是充分运用艺术手段和审美程序为典型人物注入饱满的先进思想和高扬的义理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既是人作为的基本标识,同时又是人的先进性之源与创造性之根。

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走出文娱领域的一些怪圈——以表现自我代替表现人民,以肆意恶搞代替庄尚崇高,以片面化的所谓写真实替典型化作原则,以无聊的故事掩盖思想光彩、泯灭英雄本色,特别要杜绝以审丑为快、为趣的低俗娱乐,那些无疑是与文化文化本质内涵的背道而驰。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故事、失却活力与灵魂的人物,何谈对读者的教益,何谈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

我们在创作中绝不能淡化和舍弃对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的弘扬,更不能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以至于漫出道德堤坝,偏离法治轨道,在恣意将审美异化为审丑的过程中公然用无思想、无精神、无意义、无品位、无价值的所谓作品,弱化和消解文艺的认识功能、审美价值、教化力量。

(摘编自艾斐《文艺应凸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就故事层面而言,故事要曲折生动,既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又要契合艺术的真实。
B.《变形记》虽然淡化了故事性,没有故事空间的支撑,但对小说情感空间的表现却更加宽广与淋漓。
C.优秀作品凸显人物自身的思想光彩与精神内涵,其中蕴含的“美”可以使读者汲取智慧,提升道德情操。
D.创作要把握文艺乃至文化的本质内涵,坚持典型化原则,表现人民与庄尚崇高,彩显故事的思想光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是叙事文学的根本任务,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读者的审美心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接受其承载的情感与哲思。
B.西方小说都夸大、强调小说的心理空间,弱化了小说的物理空间,与中国传统小说中出现模式化故事情节的情形相反。
C.精彩的故事空间、有张力的情感空间直接造就深刻的哲思空间,能够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人性、社会等的深刻思考。
D.文艺创作要坚持对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的弘扬,强化文艺的认识功能、提升其审美价值与教化力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小说“有意义”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包含诗词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内容的百科全书。
B.《促织》中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想象奇特,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百年孤独》中“失眠症”造成“失忆”等离奇情节,表现了文明对马孔多的冲击。
D.《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揭示出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结构特点。
5.依据两则材料、从《边城》《老人与海》两部小说中任选其一,分析该作品是如何通过叙事空间的构建来凸显小说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心灵之美的。
2021-12-22更新 | 1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抄检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的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王熙凤、宝玉、黛玉。王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是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梦>的构思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特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籽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红楼梦》的主题,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宝玉手上,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去避雨,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 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失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 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已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五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它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来,并且人物语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红楼梦》里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 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宠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更在于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了阐述,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缘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则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的“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他既坚持、热爱、有信仰,又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林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05-14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