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韩非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0 题号:200872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牵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阵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是封号。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靖郭君客齐就州。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窈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成王死,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要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成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A郭B君C之D交E大F不G善H于I宣J王K辞L而M之N薛O与P齐Q貌R辨S俱T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含义不同,
B.“善”指对人友好,“善”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含义不同,
C.“类”指这些人。“类”与《屈原贾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类”含义相同。
D.“辞”指辞别。“辞”与《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辞”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朝夕侍候不懈。
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
(2)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靖郭君与门客之间的关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注】①爵:通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臣闻之曰B削株C无遗D根E无与祸F邻G祸H乃不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畜,文中是“积蓄、储备”的意思,与《苏武传》“马畜弥山”中的“畜”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B.三晋,在文中是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为三晋。
C.朝,文中指“使……朝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朝”用法不同。
D.固,指“使……牢固、稳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是必然的趋势。
B.韩非子以齐国为例进言,齐国在强大的时候,威服四方,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破灭,论证了战争胜负对于一国的重要性。
C.秦国攻打楚国,几乎要灭掉楚国之时,却退兵与楚国讲和,错失成就霸业的良机。同样的事情又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再次发生。
D.韩非子认为秦国本来可以早就一统天下,但前后三次错失称霸天下的机会,追究其原因,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2)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指兵士)。”请据此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做简要评析。
2024-04-24更新 | 1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选自《孟子·离娄上》)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曰A使B乐正子春C来D吾将E听子F鲁君G请H乐正子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以其雁往”与“衡阳雁去无留意”两句中的“雁”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怪,认为……奇怪,与《三峡》中“绝峨多生怪柏”的“怪”意思不同。
C.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D.焉,疑问代词,哪里,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意思与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因为喜爱谗鼎而留下了它,乐正子春恪守自己的信用而婉拒了鲁君让他出使齐国的请求。
B.北门徙木就能够获取五十金,政府取信于民,在此基础上颁布法令,秦国百姓无不遵照执行。
C.孟子认为处于下级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就无法治理好百姓,不能得到朋友信任就不能得到上级信任。
D.隐居的伯夷与姜太公都认为周文王善于赡养老人,于是归依文王,从而带动了天下百姓归依文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5.同为取信于人,乐正子春与商鞅的做法有哪些不同?
2023-10-14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材料二: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节选自贾谊《治安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刑罚积而民怨A背B礼义积C而民和亲D故世主欲民之善E同F而所以使民G善者H或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利,偏义复词,指威严,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异同”用法一致。
B.材料一中的“故宋君见劫”和材料二中的“此天下之所共见也”的“见”字的含义不同。
C.道,通“导”,指引导,与《离骚》中的“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亦可泛指外族、外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从人臣畏罚贪利的心理出发,强调奸臣会以君主的好恶来治罪或行赏以巩固权势,田常和子罕就是奸臣的代表。
B.臣子如果掌握了刑罚或赏赐的权柄就容易危害君主,简公和宋君两个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韩非子是借此来警示当权者。
C.贾谊认为国家的安危是积累的结果,国君要引起重视。这与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的“祸患常积于忽微”的道理相似。
D.商汤王与周武王因为施用德教对百姓进行引导,王位得以留传子孙数十代;而秦始皇则太过依赖法令刑罚,最终结局悲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2)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
5.两则材料都围绕“刑德”展开论述,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2024-01-06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