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6 题号:2078617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于秦。文信侯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之,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燕太子于秦                 质:作人质
B.君侯何不甚也                 快:高兴
C.武安君                       难:为难
D.咸阳七里                       去:距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文信侯请张唐相燕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B.广河间之地                              余始循
C.请张唐先报赵                           与君兄弟
D.闻燕太子丹入秦与                    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为联合燕国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甘罗表示愿意冒死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前往赵国进行游说,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3)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
7.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6-10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惜乎!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之不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

孔子弟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皆仕。孔子往过孔蔑,问之曰:“自子之仕者,何得何?”孔蔑曰:“自吾仕者未有所得,而有所亡者三,曰:王事若袭,学焉得习,是学不得明也,所亡者一也;奉禄少,鬻不足及亲戚,亲戚益疏矣,所亡者二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疏矣,所亡者三也。”孔子不说,而复往见子贱曰:“自子之仕,何得何亡也?”子贱曰:“自吾之仕,未有所亡而所得者三: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鬻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孔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也,斯取斯?”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①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在今山东菏泽单县)宰,用“无为而治”的办法来治理,当他向孔子述其政绩后,孔子称赞说:“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九矣。”②袭:杂杏,纷杂繁多。③鬻:养,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
B.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
C.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
D.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之不可测也”与“度我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度”字含义不同。
B.“何得何亡”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C.“以是学不得明也”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斯焉取斯”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如何治理地方的问题上,孔子认为能够让当地品行贤德的人参与到治理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B.孔子教育宓子贱说,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态度,并以高山和深渊为喻,说明做官的道理, 宓子贱谦虚地接受了孔子的教导。
C.孔蔑与宓子贱一同做官,孔子问他做官的得失,他抱怨说做官使他毫无所获,孔子认为孔蔑没有君子之德,便不高兴地离开了。
D.孔子问宓子贱做官得失时,密子贱认为在单父为官时只有得没有失,于是孔子赞赏宓子贱具备君子之德,值得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益亲也,所得者三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请结合文本,谈谈宓子贱为官成功的原因。
2023-04-21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今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名,既是辅佐大臣,又是皇帝的老师,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 此文中的“太傅”是指燕太子丹的“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
B.子,有多种含义。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它又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孟子”“孔子”。在文中,它表示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C.足下,表示尊敬对方,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D.《战国策》,是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鞠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鞠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B.文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儿疑心的人物。
C.田光自杀既因为要激励荆轲,又因为太子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D.本文着重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故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019-12-17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