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201003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练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戏剧表演。
B.材料一引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演《奥赛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西方戏剧情节是强调主观真实性,不容怀疑和增减的。
C.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在理论上是存在差异的,西方戏剧更看重情节,中国戏曲更看重演员的演技和唱腔。
D.多数西方观众看戏剧抱着认知的目的,关注的核心是演员和情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收获的是“知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完全没有什么关系。
B.因为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看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老练的观众只对那些最代表名演员表演能力的折子戏专场更有兴趣,百看不厌。
C.中国戏剧舞台上一般不会借助实物来布景,目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使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不同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时空“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西方友人观看中国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从而迷惑不解,对此你会做怎样的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伦理之所以凸显为当代最紧迫最重要的应用伦理学课题,在于现代科技活动本身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不仅直接关乎一般应用伦理学问题,而且关乎人类自身文明的价值导向和某些难以确定的社会风险,其复杂性和风险度都远超以往任何时候的科技伦理。比如,“基因编辑”的人类自我应用会改变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人类自身的本性或本质,给人类伦理带来直接风险和挑战。

现代科技的爆发式增长和无所不及的爆发式扩张,以及某些超级先进技术无所不用其极的实施运用,都给现代人类社会提出了空前紧迫而严峻的挑战难题,而且我们还必须牢记一点:所有这些新问题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正是现代人类谋求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这些空前的道德伦理新问题,它们既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建构现代科技伦理学的充分正当理由。

面对不断涌现的科技伦理新问题新挑战,不仅有许多伦理学研究者,而且有许多科学技术专家甚至是科技公司的从业者,提出各种应对主张甚或科技伦理方案,其中,较为集中的应对主张大都聚焦于如何尽快明确现代科技伦理的“底线”,或曰,如何建构某种普遍有效的科技底线伦理。从哲学伦理学的意义上看,科技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科学技术活动内涵的“目的—手段(工具)”之价值关系问题,亦即科学技术的目的诉求与责任承诺的关系问题。科技同政治、法律、道德等所有文化或文明创造物一样,都是人类为自身及其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创造的文化、文明化方式或工具。科技没有独立于人类目的之外的自在目的,即便是纯科学探究(如纯数学和某些特型的天文学探究)也是基于人类自身内在智慧需求的智力探险。任何科学技术实践都必须首先避免给人类自身及其社会文明带来价值伤害,这是科技伦理的“底线要求”。作为人类及其社会文明的改进方式和手段,任何科技实践都应以人类自身及其社会文明的完善和完美为最高目的或目标追求。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重要标志或特点之一,是其知识技术的专业化和部类化,以及更重要的是其技术专业领域和知识生产部类的快速分衍与更新。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专业分衍,多学科多技术之间的交叉与互联必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显紧迫和必要。与之相关,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更新,特别是由于现代科技应用与资本、市场、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复杂勾连,许多新科技及其成果的实际应用有可能甚或实际上已然带来许多新风险、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和疑难,除了保持必要的理论谨慎和科学理性之外,还必须创立相应的公共论坛机制,改变既定传统的伦理学工作方式,以寻求尽可能充分普遍的公共理性认同和价值观念分享,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合作、互联互动、取长补短的现代新型科技伦理学论理方式,从而使一种既具备较高理论理性又具有较为充分的实践解释力和规范约束力的科技伦理学成为可能。

科学技术本身具有中立性,一如资本和市场,但其实践运用却是蕴含价值取向或价值偏好的。科技伦理学研究不单要科学地了解现代科技及其成果本身的科学意义或知识价值,还要深刻了解并把握其市场实用价值和社会效应或意义。这是由科技伦理学的内在价值目的所决定的,也是科技伦理学研究者应当自觉理解并坚持的理论立场。

(摘编自万俊人《理性认识科技伦理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自身文明的价值导向和难以确定的社会风险使现代科技引发道德伦理问题。
B.现代科技的爆发式增长和扩张,以及一些超级先进技术的极尽实施,使人类遭受了道德伦理挑战。
C.人类遇到的科技伦理挑战是人类自身发展使然,因此人类不可能避免这种挑战。
D.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日益强大的功能,使科技伦理学研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迅速崛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风险和难题、底线和高度、分衍和互联三个维度论证科技伦理问题,全面客观。
B.文章列举“基因编辑”的人类自我应用的事例主要是为了论证现代科技活动给人类带来风险和挑战。
C.文章讨论科技目的是为人类的观点时,先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然后从科技本身解释。
D.文章在论证新科技伦理的规范性时,肯定了传统伦理学工作方式,鼓励创立公共论坛机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普遍有效的科技伦理底线是目前人们解决不断涌现的科技伦理问题的终极方案。
B.科技伦理学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科技实践活动及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
C.科技活动中科学技术的目的诉求和责任承诺的矛盾,在现代社会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一。
D.科技、资本、市场等本身具有中立性,一旦它们复杂勾连,便会形成科技价值偏好,引发科技伦理问题。
2022-04-24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闲置经济持续升温。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推动各类二手交易平台的加速出现,不断完善的信任机制和游戏规则,让二手物品供需之间的匹配获得了更好的完成度。不过,科技在闲置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宜被过分放大。闲置平台早已有之,如今“大放异彩”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动因,折射了中国消费时代的变迁。

日本学者三浦展曾提出“第四消费时代”的概念,他认为,2005年后,日本进入新的消费时代,消费者不再愿意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转而注重消费的体验,简约与共享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这与追求高端化、品牌炫耀、不限制物欲的“第三消费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优衣库、无印良品的被热捧以及“断舍离”的流行都是这一新消费时代的表征。而在更深处,这又与日本当时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低迷以及不断加重的现代化社会困境不无关系。

中国闲置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变化。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繁荣,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与追求,更多更快的消费一度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奢侈品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也随之到来。但在高度消费的社会中,物欲的不断扩大与被填满的循环过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意义感和满足感,大量过剩的物质以及各种现代性问题的出现让人们重新反思消费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紧随其后出现的消费新动态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味。共享也好,简约也罢,都标志着一种消费心理的变化。帆布包再获青睐、“去logo”化服装被热捧,“中古风”流行出现。

不过若由此就得出中国也进入“第四消费时代”的结论,未免为时尚早。“中古店”淘宝、闲置转卖固然是新风尚,今年不断传出的二手交易平台融资消息也为闲置经济打了强心剂。不过与之叠加的图景是,奢侈品在中国依旧被“崇尚”,高端消费依旧大有市场。一项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报告显示,去年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仍逆势上扬48%,与全球市场23%的萎缩形成鲜明对照。该报告预计,中国或将在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鉴于中国10多亿规模的消费者内部存在的分化,包括消费水平及能力、消费理念等,多个消费时代叠加与变迁的过程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一旦形成就难以阻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代变迁亦如此。闲置经济兴起作为最新消费变化的一种显性现象,未来或将有更为长足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一空间的开拓,也需要这一垂直领域的参与者们协同努力,进一步健全相关机制,净化市场生态,涵育新的消费风尚与观念。除了绿色环保外,丰富从容的消费选择,或也将成为人们摆脱孤独、意义匮乏等现代性困境的可寄托载体。

(摘编自莫洁《闲置经济升温折射消费时代变迁》,《光明日报》202172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古风”流行帆布包再获青睐、“去logo”化服装被热捧等,是消费新动态有返璞归真意味的一些表征。
B.尽管“中古店”淘宝、闲置转卖已经成为新的风尚,但是在中国,奢侈品等高端消费依然大有市场。
C.我国二手交易平台加速出现和其平台融资消息不断传出等现象,说明我国闲置经济在持续升温。
D.作者提出消费者注重消费体验,秉持简约与共享的消费理念,标志着日本已经进入“第四消费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真实可信的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在分析日本新消费时代和中国闲置经济发展时,都采用先陈述现象再分析原因的论证思路。
C.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闲置经济升温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动因,折射了中国消费时代的变迁。
D.尾段总结全文,指出未来拓展闲置经济的发展空间需要作出的努力,使文章更加完整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闲置经济发展空间已经形成,它能够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物质的大量过剩和各种现代性问题。
B.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推动及二手平台对信任机制和游戏规则的完善,从而造成了中国消费时代的变迁。
C.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进入一个不断被扩大和填满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意义感和满足感。
D.日本在2005年后进入新的消费时代,其主要原因是优衣库、无印良品等被热捧及“断舍离”的流行。
2022-05-01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孔子是个大生命(节选)

李山

⑴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最近几年还有点小小波澜,前不久某家电视台做过一档节目,辩论孔子究竟是“丧家狗”还是“圣人”。两种说法都不是现在才有的。孔子在的时候,有人就说他是仁者、圣人,但是,孔子并不承认,《论语·述而》中,他就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圣”与“仁”的称号,我哪里当得起!若说我是走在“圣”和“仁”的路上的人,倒是说对了。有趣的是,“丧家狗”这个称号,他倒是认下了。前面我们曾谈到过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走散的故事,有人形容他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等等,孔子认为都是“末也”,不达实际,倒是对“丧家狗”的形容,孔子说:“然哉!然哉!”“丧家狗”起码两种说法:一是“丧了家”,找不到家的狗;还有一种说是“丧家”(“丧”读平声)的狗,就是主人刚刚死去,围绕在棺材周围惶惶无主的狗。读法有异,意思微别而已。孔子的意思是说,别人对他的外形描述,是细枝末节,不打紧,说他是“丧家狗”,倒是很传神。孔子带着一些弟子到处周游,无所安身,可不就像是丧家狗!这里,孔子幽了自己一默!

⑵不过,孔子可以自我调侃,后人也用“丧家狗”来评定他,就难免是不知轻重和深浅了。诚然孔子一生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没有找到政治归宿,但这只是现实层面的失意。从精神层面看,孔子却拥有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乐观通透的精神世界。现在有各种孔子的传记,但是最先写传的,却是孔子自己。请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一个首尾颇完整的微型传记吗!孔子自述,从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这年学有所成,知礼法,能独立按照礼法与人交往。四十岁时人生方向更加坚定,对自己这辈子的使命是什么不再疑惑。到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沿着自己的志向前进,能做到何等地步,天生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也大致心中有数,就像爬山,虽未到顶,但究竟能爬多高,远望能看到多大景观,已经大致清楚了。六十岁时听什么都觉得顺耳了,七十岁时我干什么都不会破坏规矩了。后面两句,是在说老年人的一种自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有一篇《论老年》,文字颇长。但孔子说老年的自由境地,简短十几个字就说清楚了。在这篇微型传记中,十年一个境界,十年一个境界,活到七十三岁甚至更高龄的人有的是,但顺着日子一天天的活,却难以有这样的境地攀升。孔子曾经赞美颜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很合适。孔子这一辈子都在奋斗。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奋进人生简短记录。

⑶《论语》中孔子总结了自己的奋斗上升的人生。其实,站在后人的角度,孔子的人生少、中、老三阶段,还可以做另外的总结:少年丧父,中年无妻,老来丧子又丧徒。老观念认为的人生三大不幸,他都有。说他少年丧父,老来丧子、丧徒没有问题,孔子中年怎么又“无妻”呢?是的,孔子出过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离过婚。这一点,见诸《礼记》,无可否认。孔子之妻为亓官氏,宋国人,孔鲤生母。至于为什么离异,儒家文献不载。料想孔子整天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也不管,就难免受唠叨。古代出妻,有所谓“七出”之条,“多口”即其中之一。当然这是猜测了。反正古代的哲人与老婆关系不好,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不就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吗?怕到最后,各过各的,也自然。

⑷总之孔子一生坎坷,靠山山倒,靠河河干。何以这样说?孔子一辈子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净遇到齐景公、卫灵公、季桓子之流,晚年有个楚昭王带一点仁者的意思吧,孔子前去投奔他,还没有见到人,楚昭王就死去了!这不是让人惋惜的吗?从这个层面说,他确是像个惶惶然的丧家狗。可当他晚年穷途末路时,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人啊?子路被问住了。孔子知道后,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我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人!可见,精神层面上的孔子何尝丧家?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傲慢去轻易地诋毁一个古人。孔子一生不论身处何地、有如何的境遇,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仁道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周游列国十四载,尝尽人世间的辛酸苦楚,虽然一直碰壁,但从未放弃,在春秋末年那个黑漆漆的乱世,一点“仁”道的主张为苦难的人世留下了唯一一点光亮。在他一辈子的坚持中,展示的是一个生命的大格局。即使不从思想的角度,单从审美的角度看,孔子的生命也是悲壮的。非议孔子,若是得当,是可以的,但是若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就该受到子贡那句话的奚落了:“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语出《论语》,是子贡用来反驳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话)

⑸不论你是尊孔、反孔还是批判孔,你都必须承认孔子很重要,他的人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每一代中国人。就从这点说,在反孔、批孔之前,也先要老实地了解孔。孔子是个大生命,他一生奋进,一生坚持一个理想,一生都在乐观中不断攀升进取,他那种对理想的坚持和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都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做到的。孔子的人生是一个非凡的人生,是一个有血气、有理想支撑的人生。

⑹“圣人”、“仁者”对他的形容,太老套。我要说,孔子是一个大生命!

1.第⑵段中的画线句“孔子这一辈子都在奋斗”在文中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对别人形容他是“丧家狗”的说法是很不以为然的。
B.孔子生前就自诩为仁者和圣人,并颇以长得像圣人为傲。
C.后人用“丧家狗”来评定孔子,是并不妥当的一种行为。
D.孔子无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一个失意之人。
3.作者在第⑷段结尾处援引子贡的话,有何表达效果?
4.作者认为“孔子是个大生命”,请分条概括其主要理由有哪些?
2023-01-12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