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201150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原型符号,铸就了上至以玉为神的信仰,下至道德品格的规约,并且在构成多元文化认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和延续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玉器历经九千年的历史发展,从它被发现之时便不仅限于一种具有温润、坚硬特质的物质材料,而是以不同的器型及纹饰特征,承载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认知。在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中,玉已经不只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发展成为一种符号。

②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富含了大量的关于的描写,根据当时礼玉时代的文化特征,诗词中亦反映了饰玉载德以及君子比德于玉的文化传统。《国风·鄜风·君子偕老》云: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诗中的是修饰妆容的美玉,以此描写女性的美丽大方。同时,更是将饰玉的行为作为一种约束德行的规范,要求佩玉的女子有德。然而,诗词后半句的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采用了反诘的语气来讽刺她不贞洁的品行。

③随着玉文化的演变,诗词中频繁出现了以玉为美称的玉人、玉臂、玉容、玉足、玉手等描述,成为美丽优雅女性的代指。无论是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的掩红泪、玉手亲折,还是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的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均是通过对玉的描述指代了美人及其身体,这种美称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借喻美的符号性表达。

④古诗词中将自然景象比喻为玉的用法屡见不鲜,其中将月亮比作白玉是文学史上隐喻的惯例。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以玉器与日月星辰相联系的使用方法。《庄子·列御寇》云: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这是庄子将逝之时,其弟子欲厚葬之,庄子回应的一段话,意思是我用天和地做棺材,用日和月做连璧。在这里,庄子将日月作为保护尸身不朽的玉璧,证实了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辛弃疾的《青玉案》: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玉壶原指玉制的壶形配饰,此处指元宵节的月亮。玉的自然属性中有透、亮之特性,因此还经常被用来比喻梅花、露水等自然景色,苏轼的《西江月·梅花》中对梅花如此描述: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晁端礼亦在《绿头鸭·咏月》中将秋露比作玉露: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诗人把握住了梅花和露水晶莹剔透的特性,以玉作为暗喻类符号进行使用。

⑤玉作为符号还呈现出由物象意象的指代性功能。诗人经常用玉楼、玉阁干、玉台等辞藻来描绘建筑等具体物象,这其中的究竟真是玉材建筑而成,还是由玉文化所构成的意象而已?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汉武故事》中有玉堂基与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之说。通过建筑史的考证,较为高级的台基用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者宫殿中的次要建筑,也就是确实是以玉石而筑。但是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指代特征的符号化语言。叶舒宪先生曾引证玉堂、白玉堂或白玉楼发端于天国想象的神仙世界建筑,在西汉时代被落实为都城皇宫建筑,汉代以后再次被文学家想象成一种若即若离、虚实相生的符号,在个人幻想与精神永生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文学桥梁。

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玉楼、玉阑干、白玉堂、琼楼玉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物象或场景,而是指代了一种表达美好境地的意象符号和思绪心境。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指想象月宫中晶莹瑰丽的楼台殿阁。这不禁令人感叹:玉作为一个语汇符号,充满了令人感动的意蕴,玉从神话中来,最终又因诗人的浪漫情怀借由玉再次走向神话与想象,玉帮助人们构建了一座座仙境般的楼宇庙堂,或栖息,或感伤,这都是玉的丰富意蕴所成就。

⑦从先秦《诗经》中的巧笑之理,佩玉之傩,到宋代苏轼笔下《洞仙歌·冰肌玉骨》的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从佩玉将将”“德音不忘中隐含的君子之道,到草软沙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的潇爽洒脱,从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到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无论饰物抑或符号,无论精神抑或身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玉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象及艺术内涵。历史会发展,玉的内涵也将继续不断发生演变,然而,不变的是几千年来它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以及它为人们承载的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摘编自崔卉萱《从玉到玉符号:基于诗词视角的玉文化审美》,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不久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正式发布。官方介绍,同心背面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玉璧。

②凌家滩出土了大量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3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尤其以精美玉石器著称世界。在1200多件玉石器中,代表性玉器有人、龟、鹰、龙等。玉龟、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级文物,现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③凌家滩出土的玉鹰、玉龙、玉版等珍贵玉器不仅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工艺制造水平,更反映了5000多年前先民的思想与智慧。凌家滩文化也因此与辽宁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

④此次成为冬奥会奖牌图案素材的凌家滩玉璧,其形制含义深厚。有学者认为,同心圆外圆有四个直角对称的圆孔,代表了四方,内圆代表人们生活的空间。内圆与外圆之间的弧形连线分割了内圆与外圆,也在玉璧上形成了一个中轴线。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11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诗词中,玉已经不是在描摹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承载了更多传统文化认同并发展成为有特殊含义的符号。
B.玉的自然属性中有透、亮之特性,因而庄子“以日月为连璧”,要将日月作为保护其尸身的玉璧。
C.诗词中的“白玉堂”不仅可指代天国想象的神仙世界建筑,也同样能指代都城皇宫建筑。
D.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的设计灵感得益于“双连玉璧”形制的深厚含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偕老》中女子佩玉的装扮和她不轨的行为构成强烈反差,加强了作者的讽刺力度。
B.随着玉文化的演变,古代诗词由起初以“玉”比喻君子(女子),渐而变化为来修饰人。
C.随着人们以玉寄托的情感越来越丰富,玉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象及艺术内涵。
D.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有100多件一级文物,足见5000多年前高度发达的工艺制造水平。
3.下列诗句中,不是将月亮比作玉器的一项是(     
A.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B.素娥睡起,玉轮稳驾,初离海表
C.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D.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第⑤段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玉文化的内涵。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批评”肇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自四十年代由约翰·克罗·兰色姆创建《新批评》杂志起,标志着一个强大的“新批评”流派的诞生,他们对文学的阐释与批评建立在“文本本身”和“书面词语”之上,他们主张的是文学批评应该在本体论和体制上享有自主权。“新批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们标举的“文学的意义和真理”旗帜是文学批评的绝对真理,这就是“新批评”的中坚人物爱默生所倡导的“批评家在评判文学作品时应该完全依据它能否将读者引向真理”。虽然“新批评”流派于六七十年代便开始式微,但其文学批评的观念和方法至今仍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其“意义”与“形式”不可分离的批评观念应该成为批评的基本原则。

二十世纪以来,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到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接受美学等,批评的多元化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批评的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批评论域的拓展,有助于建构一个更加广阔的、具有斑斓色彩的批评世界。八十年代大量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思潮被译介到中国来,这才使得我们的批评在多种观念和方法的视界中获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在许许多多混杂的批评观念当中,我们的批评者往往会目迷五色,失去了批评主体性的价值判断,徜徉在一种价值无序的批评言说之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定位。这种现象表明,专业性的批评家——说白了就是“学院派批评”已然进入了一个价值体系混乱的境地。中国的文学批评的主力军并非像欧美那样往往是由作家发起批评的热潮,而更多是由许多“学院派批评家”主宰着批评的市场,而学院派的作风让“活的文学”变成了他们“手术刀”下的一具具尸体的解剖,千篇一律的程序化阐释,让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在其批评的无影灯下走向了死气沉沉的太平间里的解读。这种批评方法源自“学院派批评家”遵循的一种古典的阐释学,在中国,虽然我们拥有大量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但是他们沿用的批评观念是陈旧不堪的。正如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中所指陈的那样:“学院派人士不愿评估当代作家,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洞察力或胆怯的缘故。他们宣称要等待‘时间的评判’,殊不知时间的评判不过也是其他批评家和读者——包括其他教授——的评判而已。”

我们的现实状况是,由于学科分工太细,搞文学史的人未必通晓文艺理论,更重要的是许多人根本就不细读文本,而是采用一种现成的理论方法去“套评”文学作品,因此就未必有能力对当下的文学创作进行有效的即时性的文学批评。非常狭窄的学科领域研究,让大多数“学院派”的学者钻进了与现实社会距离较远的文学历史文本的分析研究之中,反反复复用放大镜去寻觅发掘其中的“韵味”。

说实话,作为批评家的许多学者,其信仰的缺失,是一个普遍的精神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批评者,只需秉持其批评的真理性,就并不妨碍他们用批判的武器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抵达真理的彼岸,但是,不肯说出真话,却成为中国批评家们的一个通病,除去中国是一个人情世界的因素外,还有一种巨大的隐形力量扼住了许许多多批评家讲出真话的咽喉。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我们应该反躬自问:你的灵魂在场了吗?你有创造性的思考了吗?你的思考经受了灵魂的拷问了吗?你的批评文字中饱含了对这个时代的痛痒的深情哲学批判了吗?

(摘编自丁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批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批评应捍卫“文学的意义和真理”这面旗帜,文学批评家应经常叩问“灵魂”,勇于说真话,将读者引向真理。
B.进入二十世纪后,批评界流派林立,多元化观点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有益的东西。
C.中国的文学批评的主力军是“学院派批评家”,他们主宰着批评的市场,用“手术刀”解剖“活的文学”而从中获利。
D.目前,我国文学批评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沿用的批评观念陈旧不堪,如喜欢用一种现成的理论方法去“套评”文学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介绍了“新批评”流派的产生、主张以及贡献,为下文进一步展开论证打下基础。
B.文章破立结合,论证方法灵活多样,第二段中比喻论证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C.文章引用韦勒克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时间的评判”对文学的评论是不可靠的观点。
D.文章观点鲜明,结尾一段运用第二人称,连用四个问句加强论证,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批评”虽然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衰落,但使我国的文学批评获得长足进步。
B.“新批评”所倡导的“意义”与“形式”不可分离的批评观念应成为批评的基本原则。
C.因为学科分工太细,所以学者可能不能对当下的文学创作进行有效的即时性的批评。
D.虽然很多批评家缺失信仰,但批评者只要秉持其批评的真理性,就会抵达真理的彼岸。
2022-05-24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电子药丸——把电脑吃进肚子
正当全世界都在为Google眼镜等可穿戴电脑的隐私问题挠头时,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一些创业公司却在为一种更具侵入性的计算设备——装在 药丸里的内服式电脑和超微传感器做准备。这些“药丸”尺寸都很小,而且都可以消化,功能也多种多样,不仅能自动打开车门,还可以自动填写密码。
据了解,“电子药丸”是个微型机器人,可以监视你的身体系统,并将数据无线发送出去.它们看上去与普通的药丸没什么两样:椭圆形,比常吃的维生素药丸略小。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敢吃?
虽然“电子药丸”尚未成为主流,但有些敢吃螃蟹的人已经吃下了一些,用它们来监视一系列健康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分享给医生。这些药丸内臵了超微传感器和发射器,可以用水或牛奶冲服,之后,它们就会一路进到胃里,并“穿肠过肚”,在整个过程中都将完好无损。据了解,对于一些从事空间旅行等极端职业的人来说,类似的药丸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了。
其中一种药丸是由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红木城的小公司开发的,这种产品不需要电池,而是将人体作为电力来源,就像用土豆来点亮灯泡一样。传感器的每一面都增加了镁和铜两种元素,从而利用胃酸获取足够的电力。当这个药丸到达胃的底部时,便会将信息发送到手机应用里。这个微型电脑可以追踪服药状态,例如“奶奶今天吃药了吗?什么时间吃的?”此外,还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对药物的反应,甚至探测病人的运动和休息状态。
据了解,美国佛罗里达州的HQ公司开发了一种内服式核心体温传感器,它内臵了电池和无线发射器,可以在病人体内实时通过无线网络向外界传输体温数据。
目前,已经有消防员、橄榄球运动员、士兵和航天员使用了这种设备,以便相关工作人员随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并确保他们不会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
据了解,某“电子药丸”制造公司最近已获得6250万美元的融资。开发者认为,这些药丸可以帮助医生解决病人的身体和神经问题。不远的将来,如果你的医生给你开了这种药丸的处方,你可能会听到既老套又新鲜的说法:“每天吃两粒这种内服式电脑,它们会在早上自动给我发邮件。”此外,一旦这种药丸进入你的体内,你就可以拿出智能手机,不必输入任何密码就能随意享用各种服务。
事实上,这个药丸把你变成了密码。你坐进车里,汽车会自己发动;你触摸家门的把手,门就会自动打开。“从本质上说,你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 认证令牌。”
然而,“电子药丸”引发的隐私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美国维权组织电子 前沿基金会创 始人之一巴洛认为,“这又是一项天使与魔鬼共存的技术。天使的一面是:你希望能够持续了解自己身体的很多指标,特别是当你身患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时。魔鬼的一面是:医疗保险公司可以知道你体内的状态”。
这种小药丸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等到它们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穿过了整个消化系统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其大约会在24小时内自然地穿过整个身体。不过,由于每个药丸要花费46美元,所以有些人可能选择循环利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电子药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药丸”是个微型机器人,可以监视人的身体系统,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出去。
B.“电子药丸”看上去与普通的药丸没什么两样:椭圆形,比维生素药丸略小。
C.有种“电子药丸”进入体内,你拿出智能手机,不用输入密码就能随意享用各种服务。
D.“电子药丸”已广泛用于消防员、橄榄球运动员、士兵和航天员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群中。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电子药丸”是一种更具侵入性的装在药丸里的内服式电脑和超微传感器,虽然尺寸都很小,但是功能多种多样。
B.“电子药丸”是由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红木城的小公司开发的,这种产品不需要电池,而是将人体作为电力来源。
C.有种内服式核心体温传感器,内置了电池和无线发射器,可以在病人体内实时通过无线网络向外界传输体温数据。
D.有的“电子药丸”可以追踪人的服药状态,还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对药物的反应,甚至探测病人的运动和休息状态。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药丸”的开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喜有忧:它可以让人们持续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B.“电子药丸”内置了超微传感器和发射器,人们可以用水或牛奶冲服,让它们来监视一系列健康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分享给医生。
C.有人认为,某种“电子药丸”可以帮助医生解决病人的身体和神经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它可能会作为一种处方药使用于医疗领域。
D.“电子药丸”完成自己的工作,自然地穿过整个身体需要24小时。为了避免浪费,减少开支,有些人可能会对它进行循环利用。
2016-11-18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锺书则云:“唐诗多以丰华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唐诗的抒情主人公多为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而宋诗多为普通人。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第三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锺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唐诗的抒情主人公多为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而宋代多为普通人。
C.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D.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2020-01-12更新 | 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