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2 题号:201454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可能觉得故事和真相的联系很松散。其实故事是对事件变化过程的选择性连贯叙述,强调局面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切故事都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元素。

变化过程。没有变化,就没有故事。如果故事里的英雄在开头和结尾完全相同,你讲述的就不是故事。迈克尔·柯里昂从正直的军人转变成了最无情的黑手党老大。多萝西从奥兹国回到了家,但她本人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的积累阶段使我们从全球经济比较平衡、银行资产负债表比较保守的时期进入了资产负债表日益失衡、膨胀和危险的时期。相比之下,关于银行年复一年接收相同存款、发放相同贷款的描述完全没有任何故事性可言。

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是一切故事的核心。因为丁丁发现了模型船里隐藏的羊皮纸,所以他踏上了加勒比寻宝之旅。因为特洛伊人决定将巨大的木马带进城内,所以希腊人蹂躏了这座城市。因为利率极低,所以投资者在寻找回报时选择了风险更大的项目。这是故事的逻辑所在,也是听众相信故事的原因:讲述者需要说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触发事件。将因果关系和变化结合在一起,你就获得了剧作家所说的诱发事件,即变化过程开始的原因。每个故事都需要一系列事件的最初诱因。德古拉雇用法律事务所监督英国房地产的采购。莱娅公主得到了死星的计划并将其隐藏在了机器人R2-D2内部。当然,之前也发生了一些事情(就像最近关于窃取计划的《星球大战前传》展示的那样),但是这件事标志着故事正篇的开始。在关于多个原因和结果的叙述中,触发事件是最初的原因。

好故事还有其他许多元素——英雄、恶棍、导师、骗子、盟友、挫折和障碍、转折和戏剧性发现,但这三者是每个故事必须拥有的决定性基础。

当我们倾听和讲述故事时,我们应该记住它们所描绘的真相具有多大的灵活性。2015年,邱园出现了每年超过500万英镑的资金短缺。在实行紧缩政策的英国,政府预算似乎准备进一步削减邱园的公共资助。邱园实施了裁员,并且搁置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园长查德·德弗雷尔(RichardDeverell)需要强调该组织的重要国际角色,说明政府继续提供资助的理由。

作为前英国广播公司财务主管,德弗雷尔理解故事的力量,他请我帮助邱园设计一个新的故事。他热情地说起了乔治三世(GeorgeIII)的母亲奥古斯塔王妃(PrincessAugusta)在邱宫附近建造皇家花园的故事,后来,乔治三世将里士满花园和邱园这两个皇家花园合并。1841年,花园被捐赠给了国家。我们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段历史叙述占据了前15分钟。我并不吃惊。德弗雷尔的员工已经向我提供了他最近向重要利益相关群体发表的几次演讲的稿子,每份稿子都是从邱园的历史开始的。他讲述的关于奥古斯塔王妃和乔治三世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但这不是一个合适的故事。对于皇家财产和慈善捐赠的回忆只会强化邱园希望摆脱的“传统花园”形象。当然,德弗雷尔在讲话中也谈到了保护独特的植物收藏以及与顶级机构的科学合作,但他的听众此时可能已经在心里为邱园贴上了明日黄花的标签。

我在2015年就邱园最大的贡献指明:试图将自身定位为21世纪顶尖研究机构的组织不应该将泛黄的历史作为自我介绍的支点。我们对邱园的全新介绍始于距离伦敦西南花园区(邱园所在地)很远的地方。

第一部分根本没有提及邱园。它描述了植物对于世界许多严重挑战的重要意义。这些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给、食品安全以及我们尚未发现的许多对于新型食品、材料、医药和燃料非常重要的物种正在消失的悲哀现实。简而言之,植物极为重要。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需要在植物消失之前更多地了解它们。

此时,故事才转向邱园。我们描述的邱园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布满灰尘的宝藏,而是具有独特重要性的全球科学资源,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数据库:花园中的活体收藏、干燥标本收藏、脱氧核糖核酸收藏以及著名的千年种子库中的种子收藏。在这个崇拜大数据的世界上,这些资源是英国和国际科学的宝贵资产。除了数据库,邱园还拥有植物科学领域最优秀的技能组合,包括植物识别和培养领域的顶级专家。最后,邱园与全球研究机构建立的关系不亚于英国政府可以吹嘘的任何外交关系。

换句话说,邱园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做出贡献。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邱园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案:将收藏数字化,供全世界访问,指导国际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相关资源应用到人类福祉和发展上。这最终将有助于新的食物、材料、燃料和药物的发现,并且可以使基因多样性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保护。

它展示了邱园的工作与人类美好未来的因果关系。它很连贯。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选择性,只描述了将邱园定位为现代科学资产的内容。

它只呈现了邱园的一个版本。邱园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园艺师,听到这个关注科学的故事,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由于他们的高超技能和奉献精神,邱园成了一座非常精美的花园。此外,邱园还拥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包括维多利亚棕榈屋、乔治佛塔和邱宫。面对园艺家和历史学家,你可能会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始于奥古斯塔王妃和她的著名园艺师威廉·艾顿(WilliamAiton),或者关注花园每年为100多万游客带来的快乐和教育价值。这些故事都是关于邱园的竞争性真相。它提出了一个因果链条,淡化了其他因果链条。具有其他因果关系的故事构成了竞争性真相。

关于邱园,你可以讲述的事情有很多。问题是你应该讲述什么。面对已将邱园视作历史遗产的议员和公仆,你显然不应该谈论更多历史。相反,你的故事应该着眼于科学和数据,应该展望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在一个将邱园描绘成顶尖大学科学院系而不是灌木丛、优雅的建筑和百年古树的故事里,花园本身只起着很小的作用。第二年,在财政紧缩的大环境下,邱园获得了新的财政拨款。政府保证未来4年每年提供。2000万英镑拨款,并为重要项目另行拨款5000万英镑。

(节选自[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故事是对变化过程的选择性连贯叙述,强调局面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故事和真相的联系也应该是紧密的。
B.2008年金融危机的积累阶段使全球经济从保守期进入膨胀、危险期的过程与银行年复一年的收发相同存贷款的过程相比有故事性。
C.邱园通过将收藏数字化、向全世界开放和指导国际保护工作等方案,就会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生存做出贡献。
D.“我”讲的邱园故事,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的挑战,并且延伸到了未来,描绘出邱园帮助我们解决其中一些挑战的路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邱园是历史悠久的皇家花园,也是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组织。英政府对两者关系认识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邱园的发展。
B.故事有逻辑,听众才能相信。作者成功的关键是抓准触发事件理出来一个主要的逻辑关系,淡化了其他因果链条。
C.作者的新故事始于物种消失这一触发事件,不仅描述了邱园的变化过程,而且关乎全球生物多样性,进而增进人类美好未来的福祉。
D.作者新故事的实质是用植物研究解决人类挑战的巨大需求与邱园的资源及研究和识别能力之间的联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继父默德斯通对大卫的虐待促进了大卫的蜕变与成功。
B.《哈姆雷特》中老国王鬼魂出现并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其叔叔克劳狄斯谋杀的。
C.《祝福》中鲁四老爷说祥林嫂“这可见是一个谬种”,因为她“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去世。
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接二连三的遭遇使逆来顺受的林冲走向反抗。
4.对比园长德弗雷尔的故事,根据文本简要说明在“我”讲述故事后邱园获得了新的财政拨款的原因。
5.在后真相时代,讲述合适的故事至关重要。请你以邱园项目推荐者的身份,面向园艺工作者或者历史学家讲述邱园的新故事。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影响是深至骨髓的。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教育”直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德格尔认为,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响。
B.新技术变革教育的初衷之所以落空,是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让旧的应试教育结构变得更为顽固。
C.材料二是对材料一中“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一说的具体诠释,相比于材料一,材料二显然态度更为乐观。
D.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变得快捷,教师的知识优势必将受到冲击,教师的定位也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B.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成为可能,因为互联网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成本和效率难题。
C.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D.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空话。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慕课形成了一种以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上课方式为目的的课堂,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B.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
C.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D.杭州某中学安装“天眼”系统,智能分析学生上课时的面部微表情、手势等,以此判定学生上课是否走神,学习是否高效。
2023-01-05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都注意过这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并不充分自由买卖。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的同意,很不易把土地卖给外边人。婚姻的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一个人嫁到了另一个地方去就成为另一个地方的人,(入赘使男子可以进入另一地方社区)但是已经住入了一个地方的“外客”却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作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事实上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的基础包括文化传承的固化、长幼之间尊卑次序的不容挑战。
B.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庭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C.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以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是血缘社会的标志。
D.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3.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2021-04-01更新 | 3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也是中国传统上的牛年。中华民族自古赋予了牛各种象征意义,有关牛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等也广为流传。牛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二。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项宝贵遗产,有着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它不仅具有浑厚的文化价值,更有厚重、深远的华夏农耕史价值。

牛是重要的家畜之一。我国养牛的历史悠久,牛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牛文化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造与书写。《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立春日,人们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牛身形庞大且有力气,温顺乖巧易驯服。每年春天,万物复苏时,人们都是牵着牛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都是默默无闻的牛儿们的任务与使命。因此,古往今来,辛勤的劳动人民、博学的学者、才华横溢的文人诗者常常发自肺腑地歌颂、赞美牛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使得中国牛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绵延不断,熠熠生辉。

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就运用了牛,这是牛在军事上运用的典型例子。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

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为标,化牛入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在我国的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由此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庄子·养生主》篇中记载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一位颇会宰牛的厨师,成语目无全牛”“官止神行等皆由此而来。关于牛的传说,最为精彩的当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牛郎、织女,还只是隔着银河的两颗冰冷的星星,而在南朝梁殷芸的《小说》中则成了拥有坚贞爱情故事的两个神话人物。后来,清人许缵曾有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的脱俗之见。

在古典文学史上,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的《牛赋》,对牛的品格进行了高度的赞美;在绘画史上,有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现代中国文学巨匠鲁迅的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齐白石自称耕砚牛;李可染的画室取名师牛堂;臧克家有咏牛的诗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奋蹄;老舍也自取雅号文牛……

由于牛受到人们的尊敬崇拜,所以常见的词语中也几乎涉及了的精、气、神等,这说明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古往今来无论是劳动人民、学者,还是文人诗者,都常常发自肺腑地歌颂、赞美牛的任劳任怨和无私奉献。
B.牛是十二生肖之一,牛文化是生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项宝贵遗产,具有多元文化的生命力。
C.牛对人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也表现在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牛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深厚魅力。
D.《周礼·月令》中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其意思就是鞭牛是用来送走冬天的寒冷的。这里的“土牛”指用泥土、纸等制作的牛。
2.下列对原文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运用总分式结构,条理清晰地论证了牛对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B.全文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牛文化在生产、习俗、文学、精神等领域对人们的影响。
C.文中引用《周易》中的“坤为牛”、《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都是为了证明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D.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属于并列关系,分别论证了牛在农业生产军事和民族精神塑造方面对我们的影响。
3.下列各项内容的推断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牛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农业社会中牛文化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被创造与书写。
B.在我国绘画史上,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李可染的《牧牛图》,以及文学作品中柳宗元的《牛赋》、李纲的《病牛》,都是高度赞美牛的品格的杰作。
C.牛虽然体型庞大,但却是被人类较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农耕社会时,它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劳动工具。
D.“俯首甘为孺子牛”“初生牛犊不怕虎”“汗牛充栋”“牛气冲天”“气冲斗牛”等诗句和词语都赞美了文中所论述的牛的精神品格。
2021-07-15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